点此注册 登录
气功人论坛 返回首页

降阳的个人空间 http://bbs.qgren.com/?260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没有身心的境界

已有 1021 次阅读2010-7-6 07:19 |个人分类:转载文章|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佛法灭除我执
佛说:「五蕴是难以背负的啊!人们背着这极重的东西,背起这么重的东西是世间的苦,把它放下是安乐!」(《佛教朝暮课诵》)
‘我’是痛苦的根,‘我’是痛苦之源。佛法的本意在于消除众生俱生的我执,执取‘身体’是我,而延伸到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去,然后执取‘心’也是我,再延伸到一切跟自己有关的感受,想法,看法,观点,思念,计划,策略,意识,灵魂等等去,如是起了这整堆苦。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佛陀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hui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阿含710经》)心解脱是指心从贪欲解脱;而慧解脱则是心离无明而解脱。
在佛法中有三种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有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它是指‘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和‘空解脱门’。这三门都是趣向涅盘之门。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证悟的刹那
这证悟的境界实际上是不能给予言说的,它是不可思议的。开悟的时候是明瞭不着相的境界,心里正念清清楚楚,眼还是照样看,耳还是照样听,其它根门都很敏锐,但心里却是知道这些相都是无常,如幻如化的,一起思量就会被境牵去,所以还要常维持正念。
佛对这种境界的描述说:「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小部。感兴语》
在《杂阿含962经》佛告婆蹉:「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既然如此,根据《阿毗达摩论》里的分析,证悟的阶段应该是在造善业,而平常我们的心路过程多是在造恶业;至于离心路过程则是有分,是不知道,或失念,缺乏正念,它不是禅宗的无念,所以证悟应是在安止定心路过程的刹那,也即是在有分心,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心,近行心,随顺心,种姓心,道心,果心的刹那;证果是在随顺心,种姓心,道心,果心的刹那。虽然很多证悟者都说无念,但证悟是世间法,它一定是圣者的道果心。它不是凡夫的有分心,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七个速行心,彼所缘心,有分心的刹那,因为速行心是凡夫造业的阶段。
在禅宗和密宗里都说这是不可说的,言语道断,不思议的境界。不可以智知,也不可以识识。慧能尊者对这境界的形容说:「何期自性,元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四祖道信点化法融的话中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法融因此觉悟。黄檗断际禅师说:「此心自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大非小,超过一切计量名言踪迹。」这些都是指证悟的境界。

本文是从南传佛法的观点来探讨这些重要的课题。
证悟的种类
证悟的种类有中般涅盘(antarāparinibbāyī)、生般涅盘(upahacca parinibbāyī)、行般涅盘(sasan-khāra parinibbāyī)、无行般涅盘(asankhāra-parinibbāyī)、和上流色究竟(上流般涅盘)(uddhamsota-akanittha-gāmī) 。它是指证悟三果者,若不能在有生之年证得阿罗汉果的话,就会因其所开发的根性(信、勤、念、定、慧),而生在相当的五阿那含天(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在那得涅盘。
根据佛在《杂阿含823经》中的解释:「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盘(得三果)。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盘。是名增上意学。」这些是渐渐减少五上分结的圣者的阶位。
开悟后仍然要天天保住自己不为境界所迷惑。这在佛法的名称是法住智(Pañña-vimutta),这法住智是慧解脱,心住于法,念念以法对治烦恼。在《杂阿含347经》里「(须深,Susima)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是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 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盘。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盘。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 于意云何,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佛告须深:)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 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 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佛告须深:)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 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
法住智是先了知诸行的过患,及缘起的道理,但还未达到永断诸行涅盘智的阶段。因此仍有习气未断,还须努力修习观智及将余漏悉数断尽,方证阿罗汉果。根据《大毘婆沙論》(卷110)中提到的法住智是指知苦、集、道智和缘起智,而涅槃智是指知滅智和缘起滅智。以《阿含经》的说法是“我生已尽,梵行未立,所作未办,自知不受后有。”
慧忠禅师答志心问:「如何得成佛去?」就说:「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又对门人说:「万法本闲人自闹。」有僧问希迁禅师:「如何是解脱?」他答:「谁缚汝?」又问:「如何是涅盘?」他答:「谁将生死与汝?」
这法住智在禅宗里叫‘保任’。
涅盘的种类
涅盘(Nibbana)是什么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与八十九心),它是无为法。它是与世间向背而行,它是出世间,亦即是熄灭了世间的火,三毒或三垢之火,它是渴爱的熄灭。只要人们还被渴爱所纠缠着,他们还未达到出世间,还陷在生死的轮回苦海里,他是不会明白涅盘的真理的。涅盘(巴Nibbāna,梵Nirvāna)的同义字在《杂部经》(Asamkhata Samyutta)中有卅二种这么多,包括断爱,无为、止贪、寂灭、清净、宁静、安全、洲、皈依、彼岸、和平、吉祥、善、护、不生、解脱等等,但它不是用文字能给予充分解答的。
巴利圣典对涅盘的解释如下:「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初转法lun经》)佛对罗陀说:「罗陀,爱尽实是涅盘。」(《相应部》卷三)佛对舍利弗这么说:「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中部》第廿八经)「比丘们!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着,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盘。」(《增支部》卷二)
涅盘有两种:有余涅盘(Sopadisesanibbana)及无余涅盘(Anupa-disesanibbana),有余是指阿那含果已断五下分结,但未断五上分结,死后生到净居天(阿那含天),在那里修习圆满,不还来人间,在那里般涅盘。这在《增一阿含》的火灭品中曾提到:
「何名为有余涅盘界?于是比丘,五下分结(已尽),即(生于)彼(净居天)般涅盘,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盘界。
彼云何名为无余涅盘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断色爱、无色爱),意解脱(断掉举、我慢),慧解脱(断无明),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如之,是谓无余涅盘界。」
在《杂阿含490经》(同[相应部. 阎浮车相应1经])中阎浮车(Jambukha-daka)问舍利弗:「云何为涅盘者?舍利弗言: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盘。」贪瞋痴等的烦恼的灭尽无余,就是涅盘。
在《小部.感兴语》及《长部》卷一中指出:「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在《杂阿含962经》中:「佛告婆蹉种出家。若作是见。世间常。此则真实。余则虚妄者。此是倒见.此是观察见.此是动摇见.此是垢污见.此是结见。是苦.是阂.是恼.是热。见结所系。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病.死.忧.悲.恼苦生。婆蹉种出家。若作是见。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有边.无边.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此是倒见。乃至忧.悲.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白佛。瞿昙。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昙。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蹉。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汝见火然不。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若有人问汝。向者火然。今在何处。为东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婆蹉白佛。瞿昙。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因此当一个行者澈底了知并断除对五蕴的执取,涅盘犹如截断的多罗树头不复生起一般,于未来世永不再生起。若说他去了东方、去了西方、去了南方、或是去了北方、或是任何地方,都是错误的说法。乃至于深远广大的世界,无量无数的世界永远灭绝
涅盘的境
在《经集》5.7《乌波湿婆问经》中乌波湿婆问:「我将去到那里?识还否存在?我是消失了还是健康地存在?」
佛说:「如风熄灭火,空寂无可名,牟尼除我执,离相亦离名。
又说:「彼灭色无有,论彼无依据,诸相无有时,诸辩、论亦无。
因此在《自说经》中佛言:「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无限空间、非无限意识、非空无一物、----- 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
涅盘是有的,就好像未生之火、风等等,不能因为见不到,就说没有。佛说:「开始是有人走在这圣道上,越走下去,人就越少,最后就没有人,只有业在进行着。」证悟圣道者已经舍下重担,放下身与心,连我是‘阿罗汉’或是‘圣者’的念头都放下,那当然在圣道的终点就没有了人,只有业在继续着。
涅盘的境界是与凡夫的错误观念(四颠倒)相对。凡夫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这叫常颠倒;他们把涅盘想象成是一种境界国土,修行完后去到那儿享受长生不死的快乐。凡夫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这叫乐颠倒;成天到处看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视若无睹。凡夫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这叫净颠倒;天天洗啊抹啊扫啊,要把身体与地方整理干净,却忘了思惟这些身与物的本质是不净。凡夫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这叫我颠倒;这个邪见与六十二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得出离,也无能证涅盘
如何达到涅盘:
1.南传的修法
在南传佛法里是依七觉支:正念,择法,精进,喜,乐(轻安),一心,舍。佛说:「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杂阿含713经》)或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相应部.觉支相应.山品一经)五上分结是阿罗汉道要断除的五结:色(贪)爱,无色(贪)爱,掉举,我慢,无明。若一个‘我’还在的话,色爱也在,无色爱也在,我慢也在,无明也在。当我们心从贪欲和瞋恚解脱后,得心解脱,若慧观诸漏(五上分结,有漏,无明漏)已尽,则慧解脱。对纯观修而解脱的阿罗汉是慧解脱阿罗汉,那些定、慧俱修的阿罗汉道行者,在解脱时是俱解脱阿罗汉。:「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上座答曰: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上座答曰: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杂阿含464经》)《杂阿含740经》中佛开示说:「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盘;及命终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盘;若不尔者,得生般涅盘;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盘;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盘;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盘。」故七觉支的修习有大功德,能得大果。
以下让我们来看这些长老和长老尼如何证果。
1.桑第陀长老:「菩提树之下,青草有光辉,於树郁茂处,得一佛念想。三十一劫前,我得一念想,以此念想住,我得漏灭尽。」(《长老偈217-218》)桑第陀长老三十一劫前的一念佛,得以在三十一劫后得漏尽。这轮回的过程真的是太过久远了。
2.瞿昙长老:「我今流转赴泥犁,再再饿鬼之世界,屡堕畜生且苦久,生人世界喜,入於天界稀,色无与色界,於非无想处,居非有想处。一切生成法,皆无有精质,造作而动转,了知常浮动,以了知此理,正念自然生,获得大寂静。」(《长老偈258-260》)瞿昙长老流转泥犁,饿鬼,畜生道久远艰苦,鲜有入於天界;今获人生,观生灭法,瞭知无常,正念自然生,获得大寂静。
3.江普迦长老:「五十五年间,我身涂尘泥,月吃一回食,须发尽拔脱。一脚而独立,从不用卧床,我食干粪橛,不受施者食。我行导恶趣,如斯多造业,我为大水漂,归依奉佛教。如是我归依,见法之善质,通达三明法,成就佛之教。」(《长老偈283-286》)江普迦长老五十五年修苦行反而下去恶趣,今奉佛教,见佛法之优善品质而通达三明,成就罗汉果
4.麦提迦长老尼(慈尼):「年迈我力弱,纵然身痛苦,凭杖登山行。脱下僧伽梨,铁钵伏於地,坐於磐石上,我心得解脱,得达三种明,成就佛之教。」(《长老尼偈29-30》)麦提迦长老尼身病仍然修习而心得解脱,达三明,证阿罗汉果。
5.毕兰陀筏蹉长老:「分别诸法中,我达最胜者,善达无恶处,亦无邪度量。」(《长老偈9》)毕兰陀筏蹉长老以分别诸法,善达无恶而解脱.
6.军达达那长老:「五分结具断,五下分结舍,精进修五根。超五著比丘,称渡瀑流人。」(《长老偈15》)军达达那长老以断五下分结,超五著(断除超越五上分结)而解脱。
7.世罗长老尼:「不出离世,独处何益?徒享欲乐,勿至后悔。诸欲如刀柱,诸蕴断头台,汝呼为欲乐,今不为我喜。喜悦随处排,打碎痴暗块,波旬!如是汝当知,恶者!汝为我所败。」(《长老尼偈57-59》)世罗尼反击魔王波旬的骚扰,精进修习,破除痴暗证果。
8.跋迦犁长老:「风疾不得止,汝住森林中,粗乏行乞地,比丘!如何为生活?以广大喜乐,充我积集身,受用粗食物,我住森林中。修习四念住,五根与五力,以及七觉支,我住於林中。专心发精进,勇猛常坚固,一致见和合,我於林中住。调顺最第一,息心住安定,追忆等觉者,昼夜无懈怠,我住於林中。」(《长老偈350-354》)跋迦犁长老不起退心,修习四念住,五根与五力,以及七觉支,而住於林中,专心发精进,勇猛常坚固.
9.阿逸多长老:「我无死恐怖,无生命欲念。正知有正念,舍此积集身。」(《长老偈20》)阿逸多长老以放弃身心而解脱.
10.苏波迦长老:「如母爱一儿,人对诸生类,於一切时地,普遍应慈爱。」(《长老偈33》)苏波迦长老以得慈无量而解脱。
11.拘萨罗住长老:「予依信心而出家,森林之间构屋舍,修道精勤又热烈,住於正知与正念。」(《长老偈59》)拘萨罗住长老以远离,精勤又热烈,住於正知与正念而解脱贪瞋痴。亦如尼娑婆長老说:「死亦无欢,生亦无欢,正知正念,只待时至。」证果之后只等待死时至。(《长老偈196》)
12.婆破长老:「见者见见者,亦见未见者,然而未见者,两者皆不见。」(《长老偈61》)见道者见见道者,亦见未见道者,而未见道者不能见见道者,亦不能见未见道者。婆破长老得清净自己诸见(识)而解脱.
13.毗摩罗憍陈如长老:「我由〔庵婆波利女〕之树名生〔谓频毗沙罗〕,由〔标〕白旗者为父而生,舍欲之智旗,灭魔罗天旗。」(《长老偈64》)毗摩罗憍陈如长老舍贪欲灭魔罗而解脱。
14.罗毗陀迦(跋提耶)长老:「佛与我惠,我得此惠,对世间人,恒持身念。量我以形色,追我以音声,欲贪贪欲辈,实不能知我。内既无有知,外亦无所见,四方碍愚者,彼为音声诱。内既无有知,观外见外果,彼亦於为此,音声所引诱内既有所知,外亦有所观,见无障碍人,不为音声诱。」(《长老偈469-472》)罗毗陀迦(跋提耶)长老修灭贪以致如如不动于形色,音声,而凡夫则为所诱。
15.能听一法长老:「烧灭诸烦恼,一切生有除,生死轮回断,今不再受生。」(《长老偈67》)能听一法长老灭尽诸烦恼,因而生有除,生死轮回断.
16.名不详比丘尼:「我自出家来,二十五年间,一弹指间亦,不得心和平、心不得安息,充满诸贪欲,展腕空泣叫,我来入精舍。信仰比丘尼,我亲赴其处,彼为我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法,使我得解脱。闻彼尼佛法,入於一面坐,我知宿世居,已得净天眼。智慧知他心,耳界已清净,已证得神足,诸漏达灭尽,证此六神通,是佛教之果。」(《长老尼偈67-71》)此比丘尼初不精进,二十五年无进度,后来听比丘尼的说法有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法,修习而解脱.
17.瓦奢婆罗长老:「见极微妙义,巧慧行谦逊,善习事佛者,如是之人者,不难得涅盘。」(《长老偈71》)瓦奢婆罗长老得见极微妙义而得涅盘.
18.哈陀罗哈普陀长老:「昔日心随逐,流离任乐所,今日如实制,手钩制狂象。」(《长老偈77》)哈陀罗哈普陀长老忆念以往心随逐欲贪,今得以调服,如手钩制服狂象.
19.罗奇陀长老:「我总弃贪欲,瞋恚亦总绝,愚痴总消失,安靖得清凉。」(《长老偈79》)罗奇陀长老舍弃贪欲,灭绝瞋恚,消灭愚痴,安靖(静)得清凉.
20.沙美达陀长老:「善能知五蕴,断其根本存,生死轮回尽,我今不再生。」(《长老偈90》)沙美达陀长老善知五蕴,断尽根本,故得不生。
21.郁多罗长老:「我识知诸蕴,我根绝渴爱,我修习觉支,达诸漏灭尽。我识诸蕴,解除欲缠,修习觉支,无漏涅盘。」(《长老偈161-162》)郁多罗长老识知诸蕴,根绝渴爱,修习觉支,诸漏灭尽。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佛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22.忏摩长老尼:(波旬):「年少汝姿美,我亦为少壮,来,忏摩!我等娱五乐。」忏摩尼:「持病易破碎,为此腐臭身,而是为恼累,我根绝欲爱。诸欲如刃柱,诸蕴断头台,汝呼为欲乐,今不为我喜。喜悦随处弃,打碎痴暗块,波旬!如是汝当知,恶者!汝为我所败。崇拜诸星宿,森林祭火天,如实愚无知,不净思为净,误也。我礼正觉者,人中最上者,我随师之教,脱一切苦恼。」(《长老尼偈139-144》)忏摩尼揭发魔王波旬的勾引,依佛法击败魔王,不修苦行,随师之教,脱一切苦恼。
23.输毗多长老:「正念有智慧,比丘发精进,往时五百劫,追忆一夜间。四念住与七觉支,八支圣道勤修习,我於五百劫之时,一夜之间为追思。」(《长老偈165-166》)输毗多长老证果而得宿命明,一夜之间忆五百劫之宿命.
24.奔那摩萨长老:「为达安稳地,舍弃五障盖,我取法之镜,见己之知见。 我身之内外,一一为观察,观我内外身,一切皆空虚。」(《长老偈171-172》)奔那摩萨长老舍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障碍, 观察内外身皆空虚.
25.毗兰耶长老尼:「四次及五次,我从精舍出,心不得安息,心不得统御。我近忏摩尼,恭问解脱道,尼为我说法,五蕴十二处,乃至十八界。并说四圣谛,五根与五力,七支八支道,得最上利益。我闻尼之语,力行其教导,於夜之初分,我得忆前生。於夜之中分,我得净天眼,於夜之后分,得碎痴暗块。包身以喜乐,我为盘足住,殆至第七日,痴暗块已碎,於是伸两足,我由定中出。」(《长老尼偈169-174》)毗兰耶尼听忏摩尼的教导,破五蕴,十二处,乃至十八界;修四圣谛,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道,而得最上利益,于初夜得宿命明,中夜得天眼明,七日后漏尽。
26.周那盘陀迦长老:「我之进步迟,我先被轻蔑,我兄追我出:“汝速还家去。”如是被赶出,伽蓝房舍中,愿不失佛教,愁然独自立。世尊现其处,亲手抚我头,并牵我之手,导入伽蓝中。世尊怜愍我,亲与拭足巾,世尊言:“汝心住一境,心得入净定。”我闻世尊语,乐住於佛教,为达最上利(涅盘),不断行三昧。我知宿住,清净天眼,逮达三明,成就佛教。周那半托迦,化作一千体,乐坐庵罗林,待报供养时。我师遣使者,报我供养时,我身现空中。我礼师足,坐於一面,礼敬而坐,请师摄受。世间祭坛,能受施者,人间福田,师受供养。」(《长老偈557-566》)周那盘陀迦长老亲受佛教修净定,得清净天眼,达三明(漏尽明,宿命明,天眼明),神通变化千体受供。
28.瞿昙长老:「於此佛教处,知自己之利,入於沙门道,观察作适语。此教有良友,於此广修学,欲闻师之教,此所适沙门。对佛有敬意,如实尊崇法,尊敬众僧伽,此所适沙门。行处亲近处,生活无难所,确立清净心,此所适沙门。勤行具自制,应具爱威仪,住止增上心,此所适沙门。牟尼住边鄙,骚少森林中,受用为栖所,此所适沙门。持戒与多闻,如实研究法,晓了真谛理,此所适沙门。世间为无常,无我不净想,世间不乐想,此所适沙门。七觉四神足,五根与五力,修习八支道,此所适沙门。牟尼舍渴爱,诸漏根本坏,寂静住解脱,此所适沙门。」(《长老偈587-596》)瞿昙长老依传统的佛法,修礼敬三宝,勤行自制,住边鄙森林,持戒,多闻,如实研究法,晓瞭真谛,观世间无常,无我,不净想,世间不乐想,修七觉支,四神足,五根,五力,八支圣道而证果。
29.二十亿耳长老:在《中阿含.沙门二十亿经》里有他自作证之后的偈:「乐在无欲,心存远离,喜于无诤,爱(原文作受)尽欣悦。亦乐受尽,心不移动,得知如真,从是心解;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观,无所求作,犹如石山,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身触亦然,爱不爱法,不能动心。」二十亿耳沙门在该经中对佛说:「世尊!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知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心不移动。」佛印可他的话。在《杂阿含254经》中二十亿耳沙门也同样的解说,不过解释的更清楚:「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受尽解脱),心不忘念解脱。……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致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致无常)。」在《杂阿含270经》里佛说:「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是的,我们常为色相所困,为相继的假相所骗,忘了观照,不勤修习,以至慢於断除对三界的系缚。
30.罗云长老:佛教罗云(佛俗家子Rahula才十多岁)观色为无常、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再教他修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复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复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复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复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见《增壹阿含》安般品十七之一:「罗云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减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宿命智)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暇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暇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暇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天眼智) 。复更施意或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漏尽智),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2.禅宗的修法
1.惠能长老:禅宗六祖惠能最为人传诵的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究竟法,他教的无念即是心住于法,念念以法断除种种结缚。在《六祖坛经》中他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则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因此念起时要知道它,因为它是掉,会带来悔;产生众多色与无色之爱,生起我慢,真是要它不得,要马上断了它。僧灿的《信心铭》里也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即是不要起念头起憎爱。
2.良价长老:唐朝禅宗大德洞山良价(807-869)向云岩告辞时问:「百年以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学到师父教的吗?)如何抵对?」师答:「只"这个"(自性)是。」良价无以对(回答)。师曰:「(良)价阇黎(Acariya指修行人),承当个事,大须审细(仔细)。」良价走后,在途中经过水池边,看见自己的身影,忽然证悟。(因影与身,一体不可分,世人着外相,而迷失自性,良价因见影而内悟自性。)他大悟后说了一个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它,指佛性或道) 。渠(色身)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佛性不是色身),应须恁么会(这样领会) ,方得契如如(如来法身,指菩提) 。」求道者从他人处或经文上求解都不行,越求越问就越远,但是道却是无处不有,处处可以得道,最要紧是向内求,这是指修好自己.
3.法融长老:禅宗四祖道信教导法融,破除这最后的执着时说:「大道虚旷,绝思绝虑,……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这是修持不要起念或生起见,遇缘自在。
4.义玄长老:在《临济录》临济义玄答人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时说:「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一念心瞋,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若能如是见得,便能去处自由。……你若爱圣憎凡,将受缚于圣凡之境。……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这是修习心不为识或念所缚而得解脱。
5.德诚长老:船子德诚禅师嘱夹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先是在任何方所不露踪迹,没有了‘我’,然后在证悟的境界里不要认为(藏身)我是‘阿罗汉’或‘圣者’。
6.澄远长老:禅宗的澄远禅师在临终时证悟说:「老汉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这些是四十年的精进(四正勤),也即是四神足: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和观如意足。
3.密宗的修法
1.那洛巴长老:(1016-1100)他热心苦寻上师不获,几乎到就要自杀的地步。后来历经其师帝洛巴(988-1069)十二年苦行训练而达解脱,他的悟境语:「已见实相之行者,无须开口探内情,离言赤裸越识心,无染自起自解脱,上师恩慈大威力,无上正觉已证取,自利利他咸圆满,如是之理如实知。」他证悟后,侍师至1069年师灭为止。
2.密勒日巴长老:密勒日巴的证悟是密宗里最常提的,他对罗顿等说:「三宝最胜皈依处,大乐顶际作庄严,我今衷心敬祈请,祈以悲钩摄护我,祈以澈骨之悲心,浸入六道父母身!修习大乘瑜伽士,于离言法无可闻,于空性义无可思,于无生义无可修。(果能心契此境界),十恶诸业自绝迹!若不解开悭吝结,口头布施有何用?不能断舍矫饰行,外表持戒有何益?不能顺受粗暴语,强名忍辱有何益?不舍懒惰与放逸,经年行善有何益?自心若不舍散乱,忍苦修观有何用?显境若不成助伴,观修般若有何义?不识甚深开、遮法,博学多闻有何益?行为不与佛法合,讲说因果有何用?自心不与‘法’相合,披黄袈裟有何义?五毒烦恼不断除,妄求智慧是邪见!汹涌妒心若不息,求菩提心成邪见!若于众生作损恼,希求尊敬成邪见!不舍我执宗派见,求平等性成邪见!若不降服我执魔,烦恼重槌击行者!所行不合菩萨道,势坏他人之善业!身心若不与法合,多言闲扯乱人意!毫无修持成空过,若能勤修以备死,无常到时心无悔!」行者若不皈依三宝,不断除十恶业,不解开悭吝结,不修忍辱,不修禅定以断散乱,不明因果,不降服我执,不观修无常想,如何能理解“离言说法无可闻,于空性义无可思,于无生义无可修。”这是靠平常精勤修习得来的.
结语
如是觉悟的圣者就像平常人一样的过生活,直到色身的坏灭。舍利弗比喻这个时刻说:「我就像做完了工,现在回家了。」广钦尊者说:「无来,无去,无待计(‘待计’,福建话---指‘事情’)。」
《相应部》道相应(34.4.3-34.4.4 到彼岸):「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彼岸。何者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彼岸。
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众生唯奔走于(此)岸边。
   (二)于正说之法,行如法者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
   (三)贤者弃黑法,应修白法。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
    (四)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贤者去心垢而净己。
   (五)于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无取,弃执着,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盘。」
 我们不必等到死时才到达涅盘,佛与阿罗汉圣者在活着的时候就已到达。因此世罗长老尼才说:「不出离世,独处何益?徒享欲乐,勿至后悔。诸欲如刀柱,诸蕴断头台,汝呼为欲乐,今不为我喜。喜悦随处排,打碎痴暗块,波旬!如是汝当知,恶者!汝为我所败。」阿逸多长老说:「我无死恐怖,无生命欲念。正知有正念,舍此积集身。」婆破长老说:「见者见见者,亦见未见者,然而未见者,两者皆不见。」南岳怀让参六祖慧能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永嘉玄觉禅师说:「游江海,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些是解脱身心的境界。
 我们若还未到达,实应加倍努力。佛的涅盘语:「诸位比丘! 我要提醒各位: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将会败坏的,各位不要放逸,应当努力求进步!」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13/6/2010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点此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1-22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