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注册 登录
气功人论坛 返回首页

magotan的个人空间 http://bbs.qgren.com/?4303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德道经、道德经与佛法

热度 1已有 1961 次阅读2010-12-26 09:59 |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为0、为本,是大法,是自然规律;德为收获、掌握法,为觉悟法,为佛。
因此德道经的可以理解为得道觉悟到法法的代表,这个德就是佛的本意。所以德一道〇这个网名,极牛啊。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德:掌握法 掌握规律
仁:无条件对别人真心好,真利他
义:别人对我好,我就真心对他好
礼:别人对我好,我就表面对他好

这就告诉我们,最高境界依次是道、法本身,次为掌握、觉悟到法/规律,次为真利他,次为讲义气,次为有礼貌。

礼貌已经忠信很薄很薄了,礼再守不住,就是乱的开始,就谈不上修行了。相当了不起,这个名字。都到了修行的究竟处了。因为道、德本身是变化的、追求究竟的过程

寻德归道,这就是修佛的目的,佛道一家、万法归宗。这里的德就是佛的意思,道就是法的意思。因此德道”==“佛法

德一道0==佛一法0

越来越体会到佛道一家、万法归宗,其实儒家、兵家、墨家等诸子百家莫不如此。

德道经,德在前、道在后,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探索精神。

以下是网上搜来的,很有同感:

从马王堆里出土的是《德道经》,我也喜欢先看德经,如果先看道经,一切空空,就像先看《传道书》后看圣经的其他章节一样。所以我个人倾向德经在道经的前面。我只想抛砖引玉,贻笑大方之处望请见谅

最佳答案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流沙河 2015-6-16 19:54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点此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2-24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