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然而频发的海洋溢油事故对海洋的生态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统计,每年进入海洋环境的石油及其制品达到1000万~1500万吨,约占世界石油年产量的5%,其中由船舶运输和近海石油生产导致的漏占467%。历史上比较大的海上溢油事故是2022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的溢油事故,该事故漏原油约50万吨,造成高达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了打开市场,色谱试剂不断的提升业务发展的能力,为其塑造卓尔不凡的品牌形象。亚索试剂作为一家提供高端研发用试剂的厂家,常备库存万瓶,涵盖通用试剂,分析试剂,有机试剂,无机试剂,生物试剂等,作为知名的化学试剂厂家,欢迎广大客户洽谈选购。https://www.yasuoshiji.com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海水溢油控制方法大致可分为种:1)物理技术:包括只适用于平静海域且油层较厚的撇油器收油机和适用于溢油量少大面积操作较困难的吸附剂;2)化学技术:包括只适用于油面较宽油层较厚的燃烧法和具有性且使用后易引发二次污染的消油剂;3)生物技术:指利用天然微生物将石油降解的方法,但该方法处理过程缓慢,法及时处理大规模的溢油事故,并且该方法对于不同种类原油的效果差别极大,不具有普适性。这些海水溢油清污技术共同的缺点是在应对大面积海洋溢油事故的时候往往收效甚微,遗留下来的原油污染物,靠海洋自身的修复能力一般情况下需要2~20年。
近年来,来自新加坡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院(InstituteofBioengineeringandNanotechnology,A*STAR)的曾华强研究员(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研究开发了一类低成本的基于天然氨基酸的相选择性超分子凝胶剂(ChemMater,2022,28,4001-4008;Langmuir,2022,32,130-136)。该类“清污小分子凝胶剂“不仅能够在室温条件下选择性地将水上溢油速固化成漂浮于水面易于过滤的凝胶状固体,而且凝胶能力高效(在两相环境下能固化其重量30-100倍的原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胶凝剂分子间的非共价键自组装先形成有序排列的一维纳米纤维,这些一维结构进一步以序和有序并存的状态相互交联形成维的带有疏水空腔的状结构,进而将带有疏水性质的石油分子“冻结”在维状结构中形成凝胶状或块状的固化石油。
然而,在具体应用时这类凝胶剂需要先溶解在载体溶剂中,然后喷洒到原油上才能将原油速固化,但大量载体溶剂的存储、运输和海面上的喷洒是相对棘手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进一步研究了使用固态凝胶剂的可能。固态凝胶剂的比较大点是在需载体溶剂的情况下能以粉末的形式将原油固化。然而已有的固态凝胶剂法处理重质原油,对轻质原油的处理速度极其缓慢,通常需要几个小时至几天的时间,这导致漏的原油法及时固化,也法及时打捞。一种良好的固态凝胶剂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溶解性和凝胶能力以达到速凝胶原油的效果。作者设想用短烷基链来取代原来分子库的芳香基团将有可能提高凝胶剂分子的溶解性,与此同时对凝胶能力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基于此设想,作者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乙酰基保护的氨基酸小分子库(图1)。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 )
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5-11-21 12: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