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来到这里学习各位版主你们的热心助人功德无量在此向你们致谢
三调要旨
不要守丹田,只做这个:
调身 = 垂腿直身坐在椅子、全身放松(不硬撑僵直),能忘身更好,双掌轻放於大腿上
调息 = 自然肺呼吸(鼻呼吸),先呼尽肺中浊气(尽量轻细均长),后让空气自动由鼻入肺(能不人为的吸气就成功)
调心 = 止杂念/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就是听呼吸的声音,久了自然心无杂念/旁惊。一旦出现心无杂念/脑中逐渐空白就不必再听息。
做到忘身、忘息(已自动自发、若有似无)
调息辅助:先单练呼吸法50-100次,只管用意呼、不管吸。不成再试、至到能不呼也不吸/自动自发地呼吸。也可配合听息除杂念,心静气自顺,再配合松身法就能达內呼吸帶动外呼吸。
我是这样做的,先有意尽力呼气,等空气进来后又呼,慢慢的调到你觉得呼吸感到很轻松了就不调了。该干嘛干嘛。
我也掌握得不好,如果说我的感觉,做不好三调的道友,是没做好呼的方面。无论练那种气功呼吸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细,均,长,所以三调也离不开这个,你去试一下,应该会有感觉,我不知道对不对,反正做不好三调的就摸着石头过河吧!
以三调法做到身松,心靜和呼吸自然后才有意无意的守丹田,这就像"在不练功的时间会]感到丹田处有胀感和感觉到丹田的跳动"的情形。
专一练好三调,松身、调息和听息就足以进入妙境。
国外面授生最快的不足半小时就能掌握好、入妙境,慢的也不外兩小时。不信三调和心病特重者就难练成。
您只需有耐心练下去,不要急於练真法就会轻易掌握好三调。
其实是很简单的操作法!
三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松、静、自然状态:
1) 身松 = 全身筋肌骨不紧绷、不僵直、不松垮
2) 心静 = 沒有杂念,只存一念代万念(静心不是入静)
3) 呼吸自然 = 呼吸自发自发,不用特意去呼或吸(呼吸自然不等於是自然呼吸)
您先放松身体后开始呼气,呼时就注意听呼吸(听不到呼吸声的,听是用心听,这样就是一念代万念),重复多次就能做到松、静、自然状态
今天晚上练三调,由于呼吸顺畅了,就守下丹田,很快就有气感了。守下丹田不到20分钟,呼吸(越来越慢,短),就试了一下不呼吸,还真的不呼吸了,全身毛孔都好像的开了一样,有凉凉的感觉,当不呼吸的时候,喉咙会上下动一下,好像就完成了呼吸,这样有十分钟左右(当然感觉还是在呼吸的,只是呼吸的时间比较长),感觉全集中到喉咙了,我试想过让气从身体从毛孔进来,可好像进不了,做不到真正的体呼吸,请问老师,我这有可能是胎息吗?如果是,那要怎样才能让气从毛孔进出呢?
不是靠想/意求就能让气从身体从毛孔进来。
胎息是水到渠成的事,功力到个程度后自然出现。
您先按法调息 -- 自然肺呼吸(鼻呼吸),先呼尽肺中浊气(尽量轻细均长,却不可勉强而引起缺氧),后让空气自动由鼻入肺(能不人为的吸气就成功)。如还会引起"头昏脑沉"/越练越累就调节"轻细均长"的要求,以不引起缺氧为度。
做好三调(15-30 分钟)后才轻守丹田,不必管其他反应、一心一意在下丹田培养真气就行。尾闾没跳动,但屁股上的肌肉有跳动=已在沿督了
自然呼吸 = 肺鼻呼吸
调息是为了让自然呼吸变成呼吸自然 (不人为的呼吸),也就是可以忘掉呼吸。
这练法(入手法)与真研所不同,他们是等第三步才 "调息凝神守丹田",可是却不知调息之道,只说是自然呼吸/平时的呼吸。这是他们的教法,您如能按他们的教法练出功也行,不必调息。
他们目前也打把通关讲成通督了,在下不敢苟同。
是不是违背了自然呼吸顺其自然了呢?= 开始是的,后来就变成呼吸自然了
好多人不理解三调,尤其是调息,我这儿有一点练调息的体会说一下,仅供参考。
我们都属于一般人。一般人都是认为吸气占主导的,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深呼吸,都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
老师所说的调息,我个人感觉毋庸置疑是需要练习的:也就是先呼出肺中浊气,呼尽别留着,然后放松(不光身体放松,意念啥的都放松),外面的气不进来那才怪了(除非你继续收缩胸腔不让它进来)。。。。。这种练习有的人很快就可以掌握而不需意念引导,有的人则需要长期有意的练习,然后才能达到调息的要求(我本人愚钝不堪,练了一天多总计两三个小时吧,然后当晚就收效甚大,几天后通督。)
练习好了后,才能“不管吸气,只管呼气则可”。
见识浅陋,万望海涵,有不同想法的一起讨论,把老师的教法发扬光大,惠及众多。
如何尽快进入松静和柔的练功状态
内蒙古师范大学 张彩琴
习练健身气功,讲求的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练功者要想达到“真气从之”,首先必须做到心情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而身体放松又能促进心意宁静。练功中身心一旦进入松静和柔的状态,呼吸自会匀细柔长,此时体内和气四达,升发于腠理之间,邪气无所滞留,有利于气机宣畅,强身健体,增益寿命。古语说:“心唯静则和,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矣。”练功时心若动荡不安,就会导致呼吸不顺畅,身体发僵,气血郁阻,因而起不到健身气功祛病延年的作用。
本人根据多年的练功经验,总结了一套练习松静的方法。按照这一方法长期坚持练习,一方面,能尽快进入松静和柔的练功状态;另一方面,在练习松静的过程中,机能活动由能量消耗逐渐转向能量储备,从而对机体起到“自我修复”和“自我调整”的作用。
练习方法
健身气功的放松包括形体放松和精神放松,气功的入静,“是人在觉醒中的一种特殊的宁静状态和生理功能活动的最佳状态”,是“静中有动”,“神静气动”,人体在这种状态下,阳气平和,畅达四肢,使得元气(真气)充沛,阴气和顺,阴阳协调,人就会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松与静相辅相成,息息相通,互相促进,不可分离,要同时练习。
练习时身体姿势和呼吸的要求是:面向上躺在床上,两腿自然伸直,并拢或略微分开都可以,只要感觉安适就行,两手心向下平放在小腹两侧,五指稍屈,两眼微闭,开一条小缝,呼吸自然顺畅。放松的意念要求是:在摆好身体姿势和调匀呼吸的基础上,意想头松,深吸气,慢呼过程中,松开面部肌肉使之轻松和柔,并扫除头脑思虑,头部随即松驰;自然呼吸片刻后,意想肩松,深吸气,慢呼中,由两肩向下松沉带动颈及胸背、小腹同时放松;自然呼吸片刻后,意想臂松,深吸气,慢呼中,意导从上臂开始,顺势而下直到十指;自然呼吸片刻后,意想髋松,深吸气,慢呼中,放松从髋出发,沿大腿往下松、并经两膝、小腿传至脚趾。要求慢呼中意想沿身体各部位缓缓进行,意念到哪个部位,该处就主动配合放松,并带动相邻部位顺势传递式松驰。在放松状态下,采用意守穴位法以达入静:意守穴位法是指练习时将自己的意念活动集中在身体的某些穴位上,以“一念代万念”,从而抑制杂念的生发,人便处于松驰舒缓、心意宁和的入静状态。意守部位是:肚脐以下小腹部丹田处、两手掌心劳宫穴、两足底最凹陷处涌泉穴。意守要求是:似守非守,不可死守一处,三处位置要不断变换。
不同练习阶段的松静状态
练习松静分三个阶段,需结合自身习练健身气功已达到的功力修为,自然进入相应的阶段。并不是每个练功者都得从第一阶段开始。功力修为高的练功者,在首次练习本法时,很快就会进入第三阶段的松静状态。
第一阶段:初练健身气功,杂念纷纭,驰情外境,身体总是松不下来,心也无法宁静,更体会不到松的自在,静的悠闲,这是练功必然经历的过程,只要坚定信念,不断练习,时间久了自会收到功效。初练者在意导放松时,首先要不断止息杂念,放松过程中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到意念到达的部位;意守穴位时会有思虑不断纠缠,杂念能排则排,排不掉则放弃,不可强求,始终以平和之心待之。
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松静的练习,自然而然进入第二阶段。功力较高的练功者首次练习本法时,会直接进入本阶段的松静状态。练习时基本能控制思绪,主动止息杂虑,在意念的引导下身体各部位能够放松。练习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晚上睡觉前,此时,阳气收敛,聚守于内,正适合静养。仰卧床上,按照练习松静的方法,从头到脚意导放松一遍,然后轻闭双目,放松大脑,面部表情悠然自得,身体基本处于松驰状态,意念开始集中在丹田、劳宫、涌泉,有时在丹田,片刻后又到了两劳宫,一会儿便转至两涌泉,或有时,一念间同时意守两处穴位(如丹田、劳宫等)。杂念涌来及时摄心回归到穴位上,随着意念渐渐进入专注一境的状态,大脑中的思虑在不断减少,精神也慢慢地松驰下来。偶尔做到了形松脑清,此时会一瞬间脑无杂念,心无烦恼,似想非想,从而体会到形松意静带来的心旷神怡。
第三阶段:刚开始,试着不用深呼吸,在意念的引导下,依照头、肩、臂、髋的放松顺序,使身体各部位缓缓松驰。放松过程中,偶尔会有杂念袭来,却能够立刻放下,面容轻快安详。随着功力的不断加深,渐渐地无需用意引导,整个放松过程,呼吸自然顺畅,不再借助深呼吸进行局部放松。练功者每当睡觉前仰卧在床,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中,自动进入松静的习练状态(生气或心中有未了之事除外),身体内外一瞬间完全放松。然后将意念集中在丹田、劳宫、涌泉处,似守非守,杂念涌来能够及时摄心回归到穴位上。进入此阶段,由用脑意守逐渐转为用心意守,有时一念间将三处穴位一览心中,开始领悟“似守非守”的真谛。此时丹田处意守的穴位越来越明确,不经意间将意守部位锁定在肚脐正中下方三寸关元穴或脐下一寸半气海穴,具体哪个部位,因人而异。比如,有人意守丹田时,若先感觉到气海穴周围,微微出现麻、热、胀(麻:是练功中脑细胞在用意过程中向外发射生物电波信息的物理现象;热:是激发神经细胞,气血运行通畅在血管壁摩擦而产生的热能反应现象;胀:微麻热胀的舒服感,是练功中毛细血管扩张,全身气血通畅的表现),那么在以后练习松静意守丹田时,意念很自然地就会到达气海部位。第三阶段后期,意守过程中,有时隐约感觉到连大脑细胞随之松驰,无意中觉得松驰从身体各部位外部开始,一点点渗透到体内细胞,忽然间,有种微妙的感知掠过心头——好似全身细胞倏地松开,一瞬间彻底御掉了身心的重担。此时心意恬静,神态安闲,和气输布周身。在形松、意静、心宁的一刹那,心中似乎突然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渐渐地开始领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内涵。这种感知犹如电光一闪,来去匆匆,要听之任之,不刻意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