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佛陀引导大乘菩萨,他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平衡式的思考。 声闻法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对立的,你看声闻法对于娑婆世界,是极度厌恶的。 佛陀告诉我们:对娑婆世界你要保持距离,但是你又不能够完全断灭,就是见相离相,你不能执着,你要无住,但是你又必须以深心、菩提心来面对它。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 最适合修学大乘法的性格——调柔清净。 生死凡夫,很杂染,内心有很多的烦恼;虽然调柔但是杂染,那也没有用。 二乘人,当然很清净,但是二乘人的清净,充满对立性,他不调柔。为什么?因为二乘佛法的空性,他不能随缘;二乘人观一切法空,没有随缘义。 菩萨,观一切法空,他虽然不变,但是他有随缘义。空性中有随缘;所以它清净中又带有调柔,调柔中又带有清净。 在《华严经》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从他的名称就知道了。 什么叫普呢?体性周遍,曰普,菩萨的内心安住一切法空,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平等心;但是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产生贤,随缘成德,谓之贤,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能够不否定当下的假名、假相、假用,利用当下的因缘来历练、来积功累功德、历事练心。 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整个菩萨的修学,永远是远离两边;比方说: 一、你现在的心很沉闷,那你就要修假观。 一个人要善调其心,你心很沉闷了,又修空观,那更沉闷了。你要想想…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娑婆世界的过失,从这个因缘的假相——娑婆世界的杂染相,极乐世界的功德相,来启发你的好乐心! 二、你的心已经很躁动了,那你要多修空观。 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其实是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的,那么娑婆世界的杂染相,也是本来没有的,就把心慢慢的沉静下来。 总而言之,你太过于主动,你就用空观调伏一下,有时候我们的心会比较主动,但是过份的主动就变成躁动。过分的沉闷也不行,到时候就像《大乘起信论》说的: 一个菩萨经常观空观,空观的力量太强,会产生两种过失,首先不乐修善,那个地方很多的义工要做,你不想去。 忘失大悲,对众生的痛苦没有感觉。 到这个程度你就知道——喔!我空观太强了,用假观来调伏一下。 总而言之,菩萨经常用中道的智慧来善调其心,使令自己远离两边,顺入中道,这是菩萨的一个调心的目标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 ) 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2-22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