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致何祚庥先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程昭寰
何祚庥先生说:“中医90%糟粕,10%精华”,同样他也说:“中医传统文化90%糟粕,10%精华”,对此我不敢苟同。
何先生说:“对于他的观点,网上2/3反对,1/3赞成”,并说:“陈晓旭是中医害死的”,对此,我也不致苟同。
何先生还说:“骂娘不能解决的问题,我欢迎有人出来讲道理,以理服人”。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也基于这一点,我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题,来与祚庥先生讨论。
何先生的论点来源于“纸上”,仅仅是“感觉的”,还以普及“科普知识”自居,而实际上十分粗俗和浅显。表现在:
一、粗俗而浅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五千年历史并传承文明的中国文化,虽然也与世界各语系文化一样,存在不可避免的劣根性,但“在数千年文明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用以指导中国人民实际生活,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存,自强不息的那些共同的、有生命力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巨匠匡亚明在肯定这一点的基础上还说:“以‘人学’为中心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军事诸领域中的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体系”,只有那些不读书,知之甚少的不肖子孙,才否定其90%的精华,诸如“立国为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键,君子自强不息”、 “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精忠报国”、“和衷共济”、“协和万帮”的和谐社会等等,都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精华之处,这只占10%吗?
二、粗俗而浅显之二——对中医一无所知:何先生承认他不懂医,当然就更不懂中医。既然不懂医,又何必指手划脚,但是就以何先生的“普及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讨论,不知何先生是否知道:(一)曾经誉满国际医界的针麻,适应于中下部各种手术,成功率达95.5%,有文献报道,有成功的案例;(二)原美国加州州长布朗30年前在美国为针灸立法,现在仅加州就有8000多个针灸诊所,其治疗各种疼痛有效率达90%以上,试问这是“安慰剂”吗?(三)天津有个中医叫张大千,为墨西哥原总统治疗大脑前动脉栓塞,“针到病除”,总统赠予张大千医师“地产”、“资金”在墨西哥建造了中国城,墨西哥总统是不是太糊涂呢?凡此等等,事实很多,而何先生孤陋寡闻,却口出狂言,说什么“中医只能治疗感冒”,“只是安慰剂”,我们不禁要问:何先生是“老年性痴呆”?还是“存心不良”?
三、粗俗而浅显之三——思维单一。
现在倡导多元化思维,而拒绝单一思维。何先生从单一思维出发,肯定了“陈晓旭是中医害死的“,这里面我们从多元化思维去考虑:(一)中西医各有长短,对肿瘤认识不一;(二)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可以先明确诊断,然后中医西医各种方法治疗,单一方法就不如多元方法好。而陈晓旭只采用中医治疗(单一中医治愈病倒也有,自愈的病例也占1‰)。这是她的权利,谁能说癌症不会死人呢?可是何先生却说“太愚昧”,如果我是陈晓旭的家人(亲人),我必须起诉何先生,陈晓旭已经故去,你有什么权利给她带上“太愚昧”的帽子。中医界也应当集体提起公诉,控告何先生污蔑中医。
四、粗俗而浅显之四——方法简单
一个科学家或者一个有知识的长者,对研究方法应该与时俱进。当代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前峰受阻,这就必然出现智力的横向转移,当然自然科学和逻辑推理研究方法——还原论日益显其越来越匮乏的局限性(还原论在过去的研究中功不可没),《美国物理学杂志》指出“应当看到完整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科学和科学千年的探索目标”,现在系统复杂思维论的研究方法正在兴起,而何先生却从还原论方法认为:认为中医经不起重复,没有诊断,没有疗效,所以是不科学的。这恰恰像何先生与一般科盲一样。
五、粗俗而浅显之五——品行不佳
何先生作为物理学家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发出奇谈怪论,给整个社会制造一次又一次不和谐的音符,而我曾于2000年前后在香港凤凰卫视“世纪课堂”栏目中看到杨振宁先生讲“物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勾划出的高尖物理学未来的蓝图使人振奋不已。深为院士的何先生,不仅没有水平唱出“高效”,但至少应给社会一点真实贡献。 “术业有专攻”,不攻自己的专业,却奇谈怪论,我们不能不怀疑,品德不佳。
六、粗俗而浅显之六——目光短浅
我不知道世界上要没有“万能”的学科,如果有等于这门学科即将寿终正寝。中医不可能是完美的学科,但已经突显出,需要适用现代高科技揭示其科学内涵的时候。我现在在硅谷,与一家学术研究机构探讨这些问题,我认为不久将来会有突破性成果。顺便告诉大家,5年后有可能在硅谷出现超网络成果水平的生命科学(当然不是我也不是中医),但是可能与中医原理相关的硅谷(绿色)生命科学。不认识中医、却说“中医害死人”,看不见科学内涵和未来不是目光短浅是什么?
七、粗俗而浅显之七——知识贫乏
我的知识也很贫乏,但我好学,与时俱进,我当过领导,担任过国家级课题组长,现在还在带博士生,并且现在要在美国搞科研工作,这些经历虽然不辉煌,但我一位六十多岁的人仍然在不停地学习,挑战自我。而何先生却把精力放在动口角——发表奇谈怪论上,这不是知识贫乏的表现吗?如果你肯定“中医不科学”你就应当有大量论据,充分的论证。我说中医是科学,可以与你“打擂台”,即客观而又实事求是。
现代高科技社会,拒绝知识贫乏。
由上所述,我认为何先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奉劝何先生“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愿意奉陪何先生论战到底。
何先生的言论是唯心的,何先生言论所产生的后果是:“害群之马”效应。表现在:
1、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诋毁中医,造成不良影响;
2、 对于死者陈晓旭的盖棺定论是不公道的;
3、 影响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研的气氛,尤其动摇公众对院士敬佩的程度;
4、 扰乱思想界,惑众人心。
我们主张言论自由,为此特建议:
一、 希望何先生认真反思,你一生中已获院士头衔,对国对民对党做了什么有益的事,做了什么不利的事。不对的应该是澄清。
二、 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院士不要授“终身制”;对于不学无术、知识老化的院士应当实行淘汰制;对于混入院士队伍中的人员当实行问责制,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