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1) [打印本页]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26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1)
摘要意念健身术是指人们运用自我思想(意识)来调控自己的身心活动状态,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从而进行身体锻炼及品德修养的一种健身方法(概念的内涵)。它已经发展出包括禅定Zen静坐冥想 Meditation ),超坐静坐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在内的多种形式(概念的外延)。这一起源于东方的健身方式有着奇特的健身功效,如今,它已风靡西方社会。
意念健身术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它主要是作为神秘修行及宗教修炼的手段而存在。因此,它与传统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及其他各种神秘主义思想紧密的生长在一起。由于古人科学不够发达昌盛,因而很少能够赋予它科学的内涵。
意念健身术传入西方以后,西方社会利用其现代思想和科学知识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和科学研究,努力改造这一古老健身手段,使其逐渐成为科学意义上的一种体育健身手段,并提出种种以现代思想和科学理论为逻辑基础的新学说、新理论。为了更好地认知意念健身术,介绍西方社会对其科学研究的成果,了解中、西方看待意念健身术的差异之处,本论文对中、外意念健身术的起源、演化、逻辑起点、传统思想、理论学说以及中、外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现代科学研究与最新理论学说,进行了比较,试图以此从体育学角度更深刻地揭示这一健身手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通过对古今中外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的,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种种技法的比较,本文从体育学的角度提炼出此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此类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概念——意念健身术。
在对中外意念健身术的逻辑起点、理论学说及现代科学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高举唯物主义和科学两大旗帜,大胆的批判了种种与意念健身术融合在一起的糟粕思想。

关键词:意念健身术;禅定;静坐冥想;超坐静坐;气功




摘要....................................................................................................... I
ABSTRACT.......................................................................................... II
1 导言................................................................................................... 1
1.1选题依据.............................................................................................................. 1
1.2文献综述.............................................................................................................. 1
2 意念健身术的概述............................................................................ 3
2.1意念健身术的生活起源及其概念来源.............................................................. 3
2.2意念健身术的体育学特征.................................................................................. 4
2.2.1意念健身术的力学特征.................................................................................. 4
2.2.2意念健身术的心理学特征.............................................................................. 4
2.2.3意念健身术的生理学特征.............................................................................. 5
2.2.4意念健身术的生化学特征.............................................................................. 6
2.3意念健身术与现代社会...................................................................................... 6
3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历史............................................................. 9
3.1印度意念健身术历史渊源.................................................................................. 9
3.1.1古代印度瑜伽的产生和发展........................................................................... 9
3.1.2禅定的产生与发展....................................................................................... 10
3.1.3印度意念健身术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新发展——超觉静坐技术(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简称TM........................................................................................................................... 10
3.2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历史.................................................................................... 12
3.2.1中国意念健身术的起源................................................................................ 12
3.2.2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发展演化......................................................................... 13

4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传统思想及学说................................................ 19
4.1印度意念健身术的传统思想及学说................................................................ 19
4.2中国意念健身术中的传统思想和学说............................................................ 24
4.2.1“气”的概念的起源.................................................................................... 24
4.2.2用“气”的理念来解释“意念健身现象”的局限性...................................... 25
5 现代西方社会对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及由此形成的思想和学说
28

5.1现代西方研究意念健身术的逻辑起点(或称“逻辑原点”)...................... 28
5.2 现代西方研究意念健身术的特点及成果....................................................... 29
5.3西方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学说.................................................................... 31
5.3.1压力——应激理论学说................................................................................ 31
5.3.2第四意识状态学说....................................................................................... 32
5.4西方意念健身术科学研究的特点.................................................................... 32
6 结论与建议...................................................................................... 34
6.1 结论................................................................................................................... 34
6.2 建议................................................................................................................... 35
7 致谢................................................................................................. 37
8 注释................................................................................................. 38
9参考文献........................................................................................... 39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0


1 导言1.1选题依据人类很早以前就已经学会了“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进行守静练习的方法”,并且发现了这一方法具有奇特的健身功效。伴随时间的推移、流逝,这一“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进行守静练习的方法”逐渐和种种古代神秘主义、唯心主义及宗教主义的思想结合,演化成各种神秘修行及宗教修炼的手段。时至今日,古老的“意念健身术”已发展出了包括禅定(Zen)、静坐冥想(Meditation)、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等在内的多种方法。到了近代社会,随着这种健身方法传入科学传统浓厚的西方社会,此健身方法获得新生。西方人利用他们已经取得的科学理论知识及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对这一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并以现代西方思想和科学理论作为认识和解读这一事物的逻辑及理论的基础。
科学的认识“意念健身术”才能更好运用此事物造福人类。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事物,我们有必要对古今中外种种“运用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及其学说做个全面比较。比较就是为了寻找思考问题的点,并在现代思想及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同时,解放思想,大胆地突破传统思想及学说的束缚,科学地认知和理解这一健身手段,促进关于它的科学研究,使其更好地造福人类。因而我们说,对中、外“意念健身术”进行这样的纵(时间轴上的比较)、横(中外之间的)的种种比较、反思,对于我们解放思想,促进对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并大胆对其进行理论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外“意念健身术”之间的学术比较,此前,几乎没人涉足。因而,做好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更好地促进对它的认知和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1.2文献综述要对古今中外的意念健身术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首先,需要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纵向来说,需要详细了解中外意念健身术的产生、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相关的传统学说。由于在古代(特别是印度),“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是神秘修行、或宗教修行的手段,所以,中外关于意念健身术的历史、学说,往往散布在各种宗教书籍中,并无前人专门详细地研究、介绍这一技法的历史与传统,更没有前人做过详细的比较研究,因此,为了详细了解它的历史与传统,需要查阅大量与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宗教相关的书籍,基本弄清楚它在国内、外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及传统学说。
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现代科学研究,国内做的很少,并且研究质量不高。从国内期刊上查找到的一些相关论文,研究学科单一,多为论证型的(如:论证人体“气”的存在及奇特功效),揭示其机理的基础性研究很少,能够从现代科学思想进行解释、解读的就更少。中国人在研究意念健身术时,所谓的科研更多的只是利用了科学的观测手段,却舍去了科学的质疑精神,轻易就做出结论,如同一个信仰上帝的人在利用科学仪器观测到大自然一些伟大力量后,往往不假思索地就做出结论:“种种一切都是上帝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伟大威力”。
西方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是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多为实证分析型的,其逻辑的基础是现代西方思想及科学(西方社会学对它的研究则多为论证型的,论证这一健身方法的良好社会效应;但西方社会学也有一些研究很好地结合了心理学、医学等学科来具体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主要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揭示并解释其机理和功效,提出理论学说。从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西方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科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外种种相关的科学杂志上。西方人在上个世纪就曾经把这些研究报告或论文汇编成论文集。这些论文集国内却很少有,即使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也只是找到早期的一部论文汇编集(上世纪70年代末的)。然而幸运的是,我无意中从国外的相关网站查到国外从1970年至2002年的论文总汇。通过与北京图书馆查到的这部早期论文集进行甄别,发现这一新的文献是翔实可靠的,使我对于国外从1970年以来的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对于中外意念健身术进行较全面比较。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28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2)
2 意念健身术的概述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古自今,人类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自身健康的追求及对完善自我的向往。为了实现健康及完善自我,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演化历程中,人类发展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健身手段和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养育品德、和谐身心。在这些数量众多的健身手段或锻炼方法中,有一种奇特的方法,那就是“意念健身术”。
2.1意念健身术的生活起源及其概念来源
     “意念健身术”是指人们运用自我思想(意识)来调控自己的身心活动状态,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从而进行身体锻炼及品德修养的一种健身方法(概念的内涵)。它已经发展出包括“禅定”(Zen)、“静坐冥想”( Meditation )、“超坐静坐”(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等在内的多种形式(概念的外延)。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意念(思想)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从而颐养精神、和谐身心,进而达到改善生存状态,提高工作效率之功效。这儿就有个妇孺皆知的意念健身方法——“闭目养神”。所谓的“闭目养神”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运用意念来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动,使人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进而达到涵养精神之目的的方法。那么,来自生活的这样一些运用意念调控身心活动的简单方法,其实就是孕育意念健身术的母体。
最早学会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是印度人。考古证实:早在5000年前,印度人就已经学会了运用自我意识来调息、静心止虑(早期的瑜伽术)。
      古代印度“意念健身术”最早起源于奴隶社会。有考古证据表明:早在雅利安人部落入侵印度次大陆以前,印度就有了以转变“意识状态”为目的的修行——即“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心理状态的方法”。[1]
     中国意念健身的历史回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在和其弟子的交谈中就有谈及。《庄子大宗师》记载: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2] 这里的“坐忘”就是典型的“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这也是我国早期“意念健身术”的雏形。孔子和颜回的这段交谈,也是我国文献史上最早的关于“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描述。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意念健身的方法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及演化,并且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无论是印度瑜伽,中国的静坐、心斋,还是其他运用意念健身的方法(如冥想),它们都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即人们通过运用自我“思想意识”来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以肢体和思维的“守静”作为主要手段,来和谐身心关系,促进身心健康,从而进行身体锻炼及品德修养。“意念健身术”这一概念正是在对此类现象的本质有着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关于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从体育学的角度来揭示此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对此种健身现象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的结果。它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意念健身现象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运用这种健身方法。[3]
2.2意念健身术的体育学特征
     意念健身术是一种古老的身心调节艺术。古人为之痴迷,为之疯狂。意念健身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朽,这与其具有的许多独特特点与健身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意念健身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体育手段,具有其他体育手段所不可替代性,这是其自身具有的独特特点所决定的。
2.2.1意念健身术的力学特征
    意念健身术是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的健身方式,因而它显著不同于那些动态的,肢体活跃为运动力学特征的传统西方体育手段,它是静态的,身心内敛的健身形式。
2.2.2意念健身术的心理学特征
     从心理学上讲,人类运用“自我思想意识”主动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种方法,是体验自身存在状态的行为。人类把自身的注意力从纷繁芜杂的外部世界收缩回来,观察、体验自身存在,调节自己的心理、生理状况,使人类的生存从“自在”上升到“自觉”,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这也正是意念健身术有别于其他西方传统体育手段的显著特征之一。《奥义书》关于瑜伽曾经这样论述:“自体存在者”这么开了心灵之门,使皆外向,因此大多数人向外窥,见到事物的表相;只由稀少的心灵,已准备成熟于平静的思想和坚定的智慧者,乃转移目光内向,见到“自我”,而达到“永生”。[4]中国的儒家的静坐、道家的心斋、佛家的禅定等,也无不是强调注意力的内收、体验自我存在状态。关于这种内向的目光,曾有前人学者说这是“内向运用思维”,这种说法似乎不够科学,因为这种“运用自我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更多的是要求“静心止虑”,是要停止思维活动,强调“入定”,如果把这说成是“内向运用思维”,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之嫌。
意念健身术的第二个心理学特征是,它强调松弛身心,注重调控情绪,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要求静心止虑。在它的练习过程中“心静”是始终追求的目标。而传统西方体育项目大多是身心紧张,情绪高亢、跌荡起伏,突出竞争,思维活跃。因此,这也是意念健身显著不同于大多数西方传统体育手段的又一特征。
2.2.3意念健身术的生理学特征
   任何一种体育健身方式都具有使人产生生理变化的功能,意念健身术同样具有此效应。无论是瑜伽冥想(Meditation),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还是中国静坐、心斋等,它们最大的生理学特征是都能使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国内外大量的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证实:练习意念健身术时,人体肌肉张力减小,胃肠等内脏器官活动加强、活跃,减慢心率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现象特征。
    关于意念健身术的这一生理学特征,在科学远不发达昌盛的古代,古人不能正确解释这种“超验的体验”,便赋予了“意念健身术”种种神秘的色彩。中国人把此现象说成是所谓的“气动”、“得气”… 印度人则认为那是自己身体中的能量中心在上升(见印度瑜伽的“三脉七轮学说”),是“宇宙神圣权能”下降于身体。古代印度人之所以能在人体解剖学并不发达的时期就能提出“三脉七轮学说”,不能不说与其在静坐冥想中对身体深处种种变化的体悟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意念健身术还是一种低耗能,低耗氧的健身方式。这也是它不同于西方传统体育项目的显著特点之一。西方传统体育手段,无论球类还是田径;无论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它们都是增加人体耗能和耗氧量的。而意念健身术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它是节能、节氧型的。关于它的节氧,西方有研究证实:通常情况下,人体在熟睡时耗氧量最低,而练习意念健身术可以使人体耗氧量比熟睡状态还要低16%。
2.2.4意念健身术的生化学特征
    不同于西方传统体育手段,意念健身术是节能、节氧型的,因而,它们分别引起的练习者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也显著不同。具体来说,意念健身术由于节能、节氧 ,练习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含量较西方传统项目低的多,这主要通过人体内环境中的血乳酸及CO2等含量的显著下降来反映。此外,做意念健身术练习时,体内激素的变化也与传统西方体育项目不相同。由于它是副交感神经兴奋型的健身方式,因此,做这种练习时,人体内与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激素分泌量减少。
表1意念健身术的体育学特征(与西方传统体育手段比较)


小结        意念健身术与西方传统体育手段具有强烈的互补性,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些具有心血管病,残疾等疾病而不能很好采用西方传统体育手段健身的人群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即使对于正常人群,也因其独特性而在维护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3意念健身术与现代社会
    当今世界,意念健身的方法在全球极其盛行。除去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意念健身术源远流长的国家,在世界许多地方,意念健身术都广为人知,广为人练。
在美国盛行各种“静坐冥想”,据美国《读者文摘》上撰文统计,在美国,今天至少有150万人在练习印度教的“超觉静坐”,包括6000名医生。
     意念健身术古已有之,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引起美国科学界的关注。哈佛医学院心脏病专家赫波特•本森教导心脏病人练习“静坐冥想”,结果发现:病人的血压和精神压力都大幅下降了。本森非常兴奋,把这些现象写入一本书《松弛反应》,畅销一时。同时,他还在波士顿成立了“身心研究所”。本森说:“去向专业保健人员求助的人,所患的病大多与精神压力有关,比率高达60%到80%,这些病如果用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一般很差,而用静坐冥想之类身心疗法,效果往往极佳。”
     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学者已找到大量科学证据,证明静坐冥想等用意念调控身心状态的方式对身体大有裨益,例如:
超觉静坐能显著增加体内CD4+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人体抗癌能力;[5]
美国头痛联合会研究发现:静坐冥想可以纾缓偏头痛;
美国《身心医学学报》发表研究报告,听静坐冥想音乐的一组牛皮癣患者比不听的那组痊愈速度快4倍;
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1995年鉴于已积累的充足证据,宣布:静坐冥想之类松弛身心技巧对缓解慢性疼痛非常有效。
      国外研究练习超觉静坐的益处大致如下
1、智力方面:能增加智商和创造性;改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大脑功能;增加流入大脑血流量;大脑功能更加有秩序;提大脑高清醒度;增进大脑功能的弹性和传输讯息的效率;长期练习能显著提高练习者的学习及工作成绩等。
2、心理方面: 完善人格,减少焦虑,改善睡眠,增加自信和自我实现;增加容忍力,减少沮丧感;注意力更集中,加速学童认知发展,长期练习能改善练习者不良行为等。
3、身体方面:缓解因压力而引起的多种病症,如:胃病、冠心病、失眠、肌肉紧张、消化不良,疼痛等。
总的来说。冥想、静坐可以镇定情绪、平衡内分泌及提高免疫力,改善各项生理机能,植物神经协调性增强,进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此外,人们还发现:练习静坐冥想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谐人际关系。目前,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为员工免费开设静坐冥想课,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在本公司为员工长期开设静坐冥想练习。
当今世界,生活及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借用意念松弛身心,释放压力和紧张的意念健身术,就有着不可替代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社会更需要意念健身术。
正是鉴于意念健身术的这些独特健身功效以及老少皆宜的特性,它在西方世界广为推广,美国大、中、小学,各种团体普遍开展、实践此方法。更有甚者,美国宇航局还指定其为宇航员必修的健身益智科目。

[ 本帖最后由 hedahuwei 于 2007-12-10 23:31 编辑 ]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32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3)
3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历史
3.1印度意念健身术历史渊源
    据现有的考古史料及文献记载,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学会“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民族。有考古证据表明:早在雅利安人部落入侵印度大陆以前,印度就有了以转变“意识状态”为目的的修行——即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心理状态的方法。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部落入侵“印度次大陆”后,由于其推行残酷的种姓制度加剧了印度社会的各种矛盾,许多人遁世逃入深山密林为寻求自我解脱而进行各种修炼行为。运用自我意念进行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此时也逐步的到了发展。当然,那时的种种运用意念调控自我心理状态修行的目的并非为了健身,而是寻求“绝对真理”和“自我解脱”。印度人认为,这种调控自我“意识状态”的修行能使人的灵魂脱离身体物质低等自性的蒙蔽、控制,有体藉此可进化到高等自性、纯洁化,完善化,并且可使“灵魂”和宇宙中的神(印度人称其为绝对真理,永恒者,母亲,神我等)结合,从而见证神性并取得神授知识,开启智慧,进而求得 “解脱”。
3.1.1古代印度瑜伽的产生和发展
      印度最著名的意念健身的方法是瑜伽。关于瑜伽的起源,据印度传说,在距今七千年前,就有秘密瑜伽流行于喜马拉雅山区。据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实践。在莫亨约•达罗和哈喇帕(pa)古城出土的遗物中曾发现刻有盘坐冥想、作瑜伽坐法沉思的神像印章。[6]
据说,古代的印度人是在观察动物面对寒暑侵袭时的行为,受到启发,进而创造出这种独特的运用意念健身的方法。
      古代印度人狂热于自我“意识状态”的改变,以此为神秘而追求。为此,他们喝“苏摩”——一种蘑菇制成的对神经起作用的药水,或者在蒸汽中熏陶,或者实行苦行主义和早期的瑜伽术——“调息术”(通过调慢呼吸频率和调长呼吸时间,人们可以达到缺氧造成的精神恍惚的“意识状态”。[7]
      最初,瑜伽不为印度正统社会接受,它只是那些遁世者的修行方式。后来逐渐被接受,并被正统宗教——婆罗门教所采用,成为其宗教修行的手段。开始广泛流行,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哲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瑜伽也逐渐发展出了很多流派,人们也赋予它更多的古代印度文化的内涵。在印度,苦行的思想长盛不衰,古印度人认为唯有受苦,人才能变高尚,才能理解神,灵魂才能“解脱”。古印度人为了解脱,常采用自饿、投渊、赴火、自坠、曝晒、火烤、睡刺床、寂静、持鸡狗戒(学鸡一足独立,学狗吃人粪)等。可以说,印度传统的运用自我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的技法,是古印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带有苦行色彩的神秘修行。鉴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印度人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种种技法既缺乏科学内涵,又有违于人文精神。
3.1.2禅定的产生与发展
     “禅定”作为普通修行方法为所有离尘绝世者和坚持正统婆罗门教传统的修习者所广泛采用。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学习瑜伽中“冥想禅定”的基础上,把它发展成为佛教宗教修行的重要手段。[8]随着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佛教禅定”流行于世界,特别是在当今日本,更是流行各种“禅坐”健身的方法。
3.1.3印度意念健身术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新发展——超觉静坐技术(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简称TM)
     在古印度,人们热衷于运用自我“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其目的是为了神秘修行,为了获得灵魂解脱。印度人相信人是具有灵魂的,灵魂是不朽的,肉体只是灵魂暂时的寓所,相对于高贵的灵魂,肉体是卑微的,因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灵魂的自由和解脱。他们为了使“灵魂”解脱轮回之苦,设想种种想当然之修行方法。指导这种种修行技法的核心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及神秘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古代印度“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自然谈不上科学的内涵。当印度古老的“意念调控身心状态术”传到科学传统浓厚的西方世界后,西方世界则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科学改造,人文改造,使其渐具科学内涵及人文精神。
      在西方科学改造古印度“意念调控身心状态术”的历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玛哈礼师(Maharishi  Mahes  Yogi)。玛哈礼师是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他有幸被印度著名瑜伽大师——北印度精神领袖Swami Brahamanada Saraswati收为弟子,跟随他学习瑜伽冥想多年。玛哈礼师在学习时不断结合自我体验反思瑜伽冥想。他认为,几千年来,这种世代师徒口授相传的瑜伽冥想,已经偏离了其最初的方向。他于是创立新的功法和理念——“超觉静坐”(他本人不认为是新的,而是对瑜伽冥想本源的回归)。1958年,玛哈礼师开始在美国传播这项技术和理念。玛哈礼师的“超觉静坐”采取印度瑜伽冥想常用的“莲花坐”姿势,放弃复杂繁琐的瑜伽体位练习;强调一切要顺其自然,舍弃古代印度瑜伽冥想努力控制自我意识的要求;并且放弃了瑜伽中苦行思想和肢体柔韧性练习(最初的瑜伽是没有肢体柔韧性练习的)。[9]
     我们知道,传统的“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术”是和宗教及神秘主义修行融为一体的,你做这种练习,就间接地要接受和它生长为一体,与它密不可分的宗教及神秘主义的思想和学说。玛哈礼师创立的超觉静坐技术(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简称TM)还强调,练习者不接受任何传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从而彻底割断了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种方法与宗教修行及神秘主义之间的联系,使这种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纯粹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手段而出现。要创新就必须背叛,只有不断地背叛传统才能不断创新,事物也正是在一次次背叛中不断进化更新的。所以我们应当说,玛哈礼师对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意念健身术”出现,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玛哈礼师对于古印度瑜伽发展的贡献还在于他把瑜伽介绍给了科学界。玛哈礼师把古代瑜伽的一些深奥难懂的概念、术语变换成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概念,并积极邀请科学家研究“超觉静坐”的种种功效及机理。加里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博士罗伯特•华莱士是最早对“超觉静坐”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他用现代生理学的科研方法研究了练习者在练习“超觉静坐”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脑电图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第四意识状态”这个概念,认为这种 “意识状态”是与“清醒”、“做梦”和“无梦睡眠”不同的一种意识状态。他详细描述并比较研究了在“第四意识状态”下人体生理和脑电图与其他“意识状态”(包括“催眠”)的不同之处,从而确定此种“意识状态”是唯一的。(“第四意识状态”引起的人体生理和心理变化主要有:心率、呼吸率、血压、耗氧量、新陈代谢率都显著下降;皮肤电阻则明显上升;呼吸商轻微上升;动脉血方面: PH值轻微降低、PCO2轻微上升、PO2则轻微下降、肾上腺激素显著下降;脑电波方面:大脑各区脑电波波形趋同,α波幅增大等等)。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1970年第167卷。
       罗伯特•华莱士博士关于“超觉静坐”研究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对“超觉静坐”的关注。随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超觉静坐”的高潮,研究涉及生理学、生化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超觉静坐”对人类学习能力、智力、人格及消除压力带来的影响;社会学领域主要研究推广“超觉静坐”技术对降低社会犯罪率、对和谐人际关系、对促进企业生产力、对减少医疗基金支出等产生的积极影响)。美国科学界宣称:玛哈礼师的“超觉静坐”技术为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成果后来汇编成了一个关于“超觉静坐”科学研究的论文集)。这些研究的开展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超觉静坐”在美国及世界的转播与发展。目前,全世界有六百万人每天练习“超觉静坐”技术,甚至还被美国宇航局指定为宇航员必修科目。
      “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种方法,正是在玛哈礼师的大胆创新及西方科学界的努力研究、改造下,逐渐获得新生,开始获得科学的内涵,逐渐脱离种种唯心主义糟粕思想的束缚,发展成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一种体育健身手段。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35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4)
3.2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历史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运用“自我意识”来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即中国意念健身术)。更好地捋顺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理解这一健身形式。
3.2.1中国意念健身术的起源
     根据文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意念健身术在起源上要比印度意念健身术晚。考古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实践。而中国意念健身的历史回溯,最早可以追根溯源到春秋时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在和其弟子的交谈中就有谈及。《庄子大宗师》记载: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10]这里的“坐忘”就是典型的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这也是我国早期“意念健身术”的雏形。孔子和颜回的这段交谈,也是我国文献史上最早关于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描述。
     文化传播学派认为,古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因而,人类任何相同的文化都是由其最初的发源地流传到其他地方。如果据此种观点,孔子这一“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像是与印度有所瓜葛。因为印度人学会运用此方法的时间远比中国早;并且,两国古代人民间的交往也很早;两国最初运用意念调控身心的方法又是惊人般的相似与相象,都为静坐、调心与调息,强调“守静”。但是目前缺乏有说服性的材料来证明这一瓜葛是否真实存在。
3.2.2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发展演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和不同文化的结合,意念健身术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两种类型三个流派。两种类型是指中国意念健身术有“本土型”和“外来型”两种。三个流派是说,在意念健身术发展历程中,由于和不同文化及理念结合,意念健身术发展成“儒”、“释”、“道”三种主要流派。
1)外来型的意念健身术
     伴随印度佛教的传入,佛家用于宗教修行的“禅定”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传播。“禅定”这种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并非为佛教首创的,在佛教产生前的奥义书中就有,后来印度许多宗教派别都有这方面的成分。
佛教教义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诸行是无常的;而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无明,指心的迷暗无知,不明事理)。由于无明的作用,人会把无常的事物当作固定不变的事物来追求,从而生起种种贪婪和爱欲,而贪婪和爱欲又致使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和人间的痛苦,人要想获得解脱必须先克服“无明”。因此,在早期佛教教义中就有了“三学”的修行要求。三学是指“戒”、“定”、“慧”三种消除无明的修行学说。所谓“戒”是指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戒律。“定”是指禅定。禅定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控制,用以限制人受外物或本质上不实在的事物的影响,使人身心安宁。所谓“慧”是指智慧,即佛教的智慧。它使人消除无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停止对本来不实虚妄的事物的渴爱与追求,不再有错误行为,使人摆脱生死轮回。
三学说中,禅定是核心。所谓的“戒”只是在为进行禅定做准备(不守戒律很难入定),入定才能使人身心安宁,排除杂念,洞察事物本质,达到所谓“慧”,进而能解脱苦海。因而,在佛教修行中,禅定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1] 古印度人早已经认识到灵与肉之间的密切联系,故此,在使心灵完全入静之前,必先调理肉体。传统的禅定姿势是结加跌坐,松弛肌肉。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流行,禅定的方法就在中国也广泛传播开来。虽然人们禅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追求来世的幸福,事实上却使得众多修习禅定者现世普遍高寿,起到了健身增寿的功用。
      在学术界,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对此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各种史书记载,不同说法大约有数十种之多。(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卷中列有五说;周叔迦先生在其《佛学论著集》上集中列有七说;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一文列有五说)。最早有说三皇五帝时中华古人就已知道佛教,也有说在周昭王时就知道了佛陀,还有说孔子生活的年代就有佛教传入…[12] 正是由于难以准确界定佛教传入中国的准确时间,那么“禅定”这种“运用自我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宗教修行手段究竟是何时、何地、如何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及它与后来的中国本土的一些“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有何关系也就成了难解之迷。
      佛教在中国传播,需要教义的输入才能使中国人了解其内容和意义。因此,佛典汉译是一项重要环节。而东汉末年,许多从印度、西域来华传法的佛僧最早担当起了这一角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息太子安世高和月支的娄迦谶,他俩都在东汉桓帝建和年间来到中国,他们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中主要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等等,基本属于小乘系统的“禅数”之学。“禅”即禅定,通过静虑而领悟佛道,方法有多种。安世高所传禅法,影响最大的是“安般守意”也称“数息观”。他要求用反复数念气息出入的方法,守持意念,专心一境,从而达到安谧宁静的境界[13]
2)本土型意念健身术
   本土型意念健身术是结合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意念健身术,主要有“儒家意念健身术”和“道家意念健身术”。
A、儒家意念健身术
     如前所述,我国最早提出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一方法的是儒家。儒家的“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是理念最单纯、功法最简单的一种类型。譬如孔子及其弟子谈及的“坐忘”,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后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手段。随后的儒家学者虽然也有多人在起论著中谈及“坐忘”或“心斋”也并没有赋予其太多的思想内涵。到了宋明,诸儒把“静坐”作为入学的基础,特别是程颢、程颐变更佛、道修炼静坐的心法,主张静坐,以此涵养性理。[14] 朱熹,更是强调半天静坐半天学习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在儒家,“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仅仅是“人性修行”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修心明性,完善人性。静坐—虚心—明理,这是宋明诸儒读书的方法,治学的阶梯。
B、道家(道教)意念健身术
       道家的意念健身术最初起源于儒家的“坐忘”。庄子在其《大宗师》中论及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坐忘”的谈话,并将其作为道家修习的手段,并称其为“心斋”。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医家思想,广泛吸收先秦以来的一些神仙家思想及其修炼方术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宗教。继承道家使用“自我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传统,道教在其宗教修行手段中大量采用了“使用自我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一手段,发展出了许多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并赋予其更多神秘主义色彩及宗教思想的内涵,使其复杂化、神秘化。道教养生术中强调“守神调心”,“守神”是精神内守的简称,意思是精神集中,固守于内。“调心”即是调神。道教的守神调心,主要是通过某些修炼方法(静坐、吐纳、存想等)才能做到的。守神与和它相关的修炼方法相比,守神是本,修炼方法是末。[15]
(1)道教的“静坐”或“心斋”,是对道家传统的继承,根源于儒家的“坐忘”。
(2)“行气”(吐纳)是一种运用自我意念控制呼吸吐纳或内气运行为特点的修炼方式。
      行气在道教产生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在《老子》、《庄子》中都有谈及行气吐纳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呼吸锻炼的资料,大概要属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了,这段刻在玉器上的铭文,经郭沫若先生诠释,说的是一次深呼吸的全过程及其作用。道教产生后,用意念调控自我呼吸作为道教众多养生手段的一种而得到发展。从事道教修炼者已经认识到人的呼吸和情绪及其它生理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于是在继承儒家的“坐忘”传统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呼吸锻炼法。
      深呼吸是呼吸锻炼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增加肺活量,而且是镇静安神的好方法。《庄子•大宗师》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真人的呼吸是深长的“踵息”(意念中从脚跟吸气),普通人的呼吸是短浅的“喉息”。据此可知,至少在庄子时代,调息行气就已经结合了意念,成为辅助“抱神守一”的一种锻炼方法。
      道教的“意念调控呼吸”逐渐被赋予更多的神秘色彩,发展出“胎息”理论。所谓胎息,是指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鼻子呼吸,用“脐”呼吸。“胎息理论”的出现是出于古人对胎儿的神秘感,当然,根据现代人体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这对于脱离母体的人来讲,是不可能实现的。
         (3)“存想”是道教发展出来的另一种运用自我意念调控身心的方法。
所谓的存想,在《天阴子养生书》中解释为:集中我的精神,去想我自己的身体,就叫“存想”。[16] 关于“存想”,道教赋予它神秘的色彩,道教学说认为: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生理器官(包括五脏六腑等)都有一个神住在那里并掌管其生理功能,如果我们不经常的和这些神进行沟通、交流,神就会背叛我们,导致脏器等器官功能失调,人就要生病,所以我们要经常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体上,来和这些掌管我们脏器的神沟通。
        道教关于“存想”的神秘理论虽然看似荒谬,其实也与一定的科学道理吻合。根据现代人体信息学说,人体的最高神经中枢——大脑,对人体的健康负有重要职责。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来维持其正常机能的。大脑与肢体及内脏的及时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增强人体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医学上曾经实验:把两只小白兔的后腿都折断,再将其中一只小白兔的后腿神经切断,那么经观察发现,后腿神经切断的小白兔,骨折愈合的速度要比对照者慢。这个实验证明了脑神经中枢与肢体间的信息交流对于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4)“内丹术”
      内丹术也是道教运用自我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一种方法。据专家们考证,“内丹术”在唐末五代时形成,盛行于宋元。“内丹术”是道家在“外丹”梦想破灭之后的又一个寄托。[17]
       所谓“外丹术”又称“黄白之术”,就是古代方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中国古人基于朴素的“气”的哲学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作基本元素所构成的;又鉴于金、银等重金属性质稳定,历经岁月不变其本质,故而臆测,如果能以此贵重金属置换肉体,即可长生不老,故而追求服食炼制的金丹。
      炼丹术中最为常用的原料是丹砂,即朱砂。朱砂的成分是红色的硫化汞,硫化汞有着奇特的化学性质,硫化汞见火会分解,留下银白色的汞;汞遇硫磺又能复化为红色的丹砂。故而,古人以此为神奇,热衷于服食外丹。古人对服食丹药痴迷成风,上致帝王将相,下致文人雅士食丹者甚广。由于丹药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因而,古人因服食丹药中毒毙命者甚多。根据历史学家统计,中国古代就有十四位皇帝因服食“丹药”中毒而亡。虽然对于此种毙命情形,道家有“尸解”理论作应对,说这是灵魂升天而去,留下肉身在此,但是世人对于服食丹药的顾虑及疑心还是日益加重。那么,在“外丹术”的理论及实践失败的基础上,道家又进一步创新,进而演化出“内丹术”。
      所谓“内丹术”是在外丹术的理论基础上,舍弃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为原料的炼“外丹”的行为,改为假想以自己的身体为丹炉,试图以意念守静于自己身体的某部分(常是丹田)的方式,提炼体内所谓的“气”为丹,以求获得神奇功效,进而长生不老。
中国本土意念健身术逐渐被道家神秘化;加少外来的佛教意念健身术本来就是宗教修行手段,充满神秘色彩;而儒家的“意念健身术”因其理论学说的单薄,在中国影响较小,故而,中国意念健身术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的发展“神秘学说”之路。直到1952年刘贵珍提出所谓“气功”概念,把中国传统的种种神秘色彩浓厚的意念健身术和中国古代一些养生方法,体操方法都涵盖在此概念内,意念健身术在中国逐渐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概念形态。中国“意念健身术”从此也就在学术及科研上失去了自己独立发展的机会。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39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5)
4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传统思想及学说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事物都应该起源于人类生活中的偶然现象(感性认识),进而又被人类不断地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比如“火”,原始人类的某些个体是在无意间发现:那些雷击或火山生成的野火除了能把食物加工的美味可口、容易消化,还能取暖和驱赶野兽。进而加以保存、利用和推广。中、外各国人民利用“意念”进行健身的方法(即意念健身术)正是来源于人类生活中的偶然体验和发现。
    任何社会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中、外“意念健身术”也不例外。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们都被打上各自国家及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都和各自诞生地的思想文化紧密的生长融合在一起。
4.1印度意念健身术的传统思想及学说
    在印度,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最初就是作为神秘修行的手段而出现的,古代印度人以由此引起的意识状态改变为神秘而狂热追求。在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化,又逐步演化为印度各宗教教派的修行手段,因而,它和印度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及宗教思想融为一体。
      在哲学思想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印度不同于欧洲。在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盛行,西方哲学沦落为神学的婢女,为论证基督教服务;而在印度,宗教始终是围绕着印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产生并发展的。印度的“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方法”作为宗教修行的手段,更是紧密地围绕印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而展开的。
     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主要见之于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吠陀”产生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中国古代音译有毗陀、韦陀、围陀、薜陀、吠陀等,意译有明论、知论等,原意是知识,特别是指宗教的知识。吠陀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是对神的颂歌和祷文,被称为“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吠陀本集有大量的神话。其中夹杂着一些对世界形成的合理猜测。有些颂歌宣称,世界由水、火、风构成;也有的认为世界由非存在(无)、原人、太一、气息、思维等创生。这都表达了最初的哲学观点。广义的吠陀还包括较晚出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其中的奥义书虽然产生于宗教意识形态,但在很多方面已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思维论证的方式来探讨人的本质、宇宙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带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例如探讨所谓宇宙灵魂“梵”和个体灵魂“我”的关系,并提出“梵我不二”这一原始的哲学本体论命题。之后,婆罗门教以吠陀为根本经典,进一步发展了吠陀中的各种哲学倾向;顺世论、佛教、耆那教和生活派等不承认吠陀的权威,并且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哲学观点。
      印度唯心主义哲学众多流派大多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精神——梵。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梵天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宇宙精神(大我)下降到我们每个不同的身体内,与我们的个体肉身结合形成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小我)。他们还认为,宇宙精神是伟大纯洁的,而人的肉体是卑微肮脏的,伟大纯洁的宇宙精神(大我)下降到我们卑微的身体中,由于卑微的身体是有贪婪和欲望的,因而人的灵魂也就迷失了方向,从而堕落、沉沦,得不到解脱。为了能够重新获得灵魂的新生和解脱,我们就必须提升自己身体和灵魂的种种属性,由低等本性发展到高等本性,使灵魂和大我“合二为一”。采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使自己的心摆脱纷繁的外界的诱惑、干扰和束缚,是提升本性获得灵魂解脱的一种有效良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印度发展成“瑜伽”。瑜伽又发展成很多流派,我们当今甚为熟悉的犹如体操般的瑜伽只是众多流派中的一种,称“哈塔瑜伽”。其实早期瑜伽,甚至说瑜伽的主流是“冥想”。冥想不是指胡思乱想,是说注意力集中的意思。
       印度哲学认为瑜伽这种技术方法可以把哲学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真理,可以使真理在个人的内心扎下根。这也就是说,瑜伽是哲学和宗教的中间物:起着两者的联系作用。它有时被吸收进哲学和宗教中去,有时相反地它自己也吸收哲学和宗教的成分。
它根据自己吸收的哲学、宗教的不同而分成各种流派。
     瑜伽相对而言可分为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六大类组成,还有一些瑜伽体系并不占有主流。
智瑜伽
      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向,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业瑜伽
    业是行为的意思。业瑜伽认为,行为是生命的第一表现,比如衣食、起居、言谈、举止等等。业瑜伽倡导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世界,通过内心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瑜伽师通常采取极度克制的苦行,历尽善行,崇神律己,执着苦行,净心寡欲。他们认为人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是他本身,这全由他自己的行为决定。只有完全的奉献和阪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最终境界。
信仰瑜伽
   专注于杜绝愚昧杂念,启发对梵的敬仰之心,以期与梵同在。信仰瑜伽认为智、业、信仰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生活的基础,行为是生活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会陷入极大的盲目性,行为也失去了了依托。但无论是知识,还是行为,都应该受到信仰之心的指导,否则,知识便成了粗朴无用的知识,行为便成了低劣愚昧的行为。信仰瑜伽师奉行“以仁爱之心爱人,以虔诚之心敬神”,出没于山林或身居闹市,终身目的是纯洁自己的灵魂,杜绝杂念,把精神寄寓于梵中。
哈他瑜伽
    意为日月。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体位法可以打破原有的骚乱,消除肌体不安定的因素,停止恶性循环的运动;通过调息来清除体内神经系统的滞障,通过庞达控制身体的能量并加以利用。
王瑜伽
     如果说哈他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哈他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日进行冥想,摒弃了大多数严格的体位法。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支分法,即禁制、尊行、坐法、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瑜伽冥想方法很多,但体位姿势大都采用莲花坐,练习冥想时通过意念来感受实体的运动,控制气脉在体内流通,产生不同的神通力。一点凝视法是瑜伽者常常喜爱的一种冥想练习,这通常是在环境幽静的地方,或在山林湖海边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实体中比如克里希那神像或是蜡烛、树叶、野花或是瀑布、流水等等;使自己的精神完全沉浸在无限深邃的寂静中。
昆达利尼瑜伽
     又称为蛇王瑜伽。昆达利尼证明了人体周身存在72,000条气脉,七大梵穴轮,一根主通道和一条尚未唤醒而处在休眠状态的圣蛇。通过打通气脉,使生命之气唤醒那条蛇,使他穿过所有的梵穴轮而到达体外,一旦昆达利尼蛇冲出头顶的梵穴轮,即可获得出神入化的三摩地。现在练习昆达利尼瑜伽的人是相当少的,因为昆达利尼对人的要求很高,经常练习数十年至久的瑜伽者并没有获得任何神通力或是三摩地境界。昆达利尼瑜伽是瑜伽中较为难以练习的方法,只有持之以恒方可获得力量。
性力派瑜伽
     原是一种通过提升人体性原力,将以升华而获得神通的方法,而现在却愈发变得崇拜性力,以增加男女交欢为目的方法。
正法瑜伽
   瑜伽之正道,在许多的传说中认为那是维护瑜伽道德的大师,向其它瑜伽一样有许多相同的练习方法和目的,但据说其中存在着无比的力量,获得者能力不可想象,但也居于传说所以无从考证。
瑜伽杂技
      其实只是一些技术。通过掌握某种瑜伽功进行夸张地表现,吸引别人的注意,本身没有太多内涵,不过表演者大都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特殊技能。
各派中,王瑜伽和哈塔瑜伽的功法特点最为突出。王瑜伽这一派,在众多的瑜伽派中,历史最早。这派功法在理论和组织方面都齐备。它作为一个流派而初具轮廓,可能是在佛教出现之后不久。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这一派,与当时的佛教和耄那教一样,都富有“运用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心理的成分。
      瑜伽功法的基本目的,是要抑制住知觉器官随外界刺激而瞬息万变,并要促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功能。当时创编了这种“运用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心理功夫的人,就把这个叫做"瑜伽"。
      瑜伽这个词,愿意是把牛马套在车辕上。现在看来,要用意志力量抑制住知觉器官的功能,抑制住丛生的杂念,把这种心理的功夫命名为瑜伽,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还有一说,即瑜伽这个词也是很早以前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用语。是指在祭记时,婆罗门教的祭司们在座席上向神强使自己心意集中的意思。
由此所见,最早成立的瑜伽,是以基于“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种心理功夫为基础的,“守静”是其主要特征。这种流派最后组成王瑜伽。王瑜伽这派的思想,在公元5世纪有一部经典著作集其大成,这就是《瑜伽斯陀拉》。
     不过,在公元11世纪以后,有些练瑜伽的人们开始注意人的生理方面的功夫了。这就开始形成了哈塔派瑜伽。在这以前,瑜伽的修行者们也并末忽视坐法和呼吸法的研究,他们把坐法和呼吸法当作冥想的基本功(预备条件)来练。而哈塔派功法的修行者们并不把坐法和呼吸法仅仅看成是心理功法的基本功,而是认为单练生理的功法也能很好地彻底解放自己。
      八支分法是瑜伽者遵行的准则,通过这些瑜伽实践,印度人相信练习者可获得辨别力,这让我们摆脱生命中的假相,获得解脱痛苦的能力。这八支分法分别如下:
禁制
包括遵守戒律,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尊行
    清静、知足、苦行、咏经、敬神
坐法
    端正姿势,保持身体安稳自如
调息
    控制呼吸 制感:控制感官
内省
    精力集中,心注一处。
静虑
    精神持续于冥想的对象
三摩地
    入定,所谓心神合一
       瑜伽八支行法的前五支为外支,后三支为内支,前两支是道德尊法,后六支是修习尊法。印度人认为通过六支的练习可获得各种神通力,如洞察他人的内心活动、隐身、知前身等等。神通力的来源由五种:天生、药草、梵语、苦行、三昧.
      如果瑜伽者到后来也摆脱了神通力,即灭除了一切业、烦恼与不净就可产生正法,她可毁灭一切,使人达到解脱。
     从“瑜伽八支行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进而“守静”是其最大特征。前两支的道德修行也是为了能够确保更好地静心止虑。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42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6)
4.2中国意念健身术中的传统思想和学说
     中国最早文献记载的“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守静行为”是孔子提到的“坐忘”。孔子及其弟子谈及的“坐忘”,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后休闲娱乐或者是放松身心的手段。并无其他理论学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放松身心的手段逐渐和种种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结合,并与这些思想生长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统思想是“气”的哲学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气”构成,“气”是世界的本原。于是古人用“气”的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国古代“意念健身术”也被打上了浓重的“气”的思想的烙印。因而,正确认识“气”的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古代中国意念健身术就具有重要意义。
4.2.1“气”的概念的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是以众所周知的殷代甲骨文字,从殷代、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青铜铭文,以及《尚书》的一部分和《诗经》为中心。尽管大家都期待着在这些发掘资料和古代经典之中探求历史变迁的远古真相,但关于“气”,似乎和春秋以后在文化特性上有着很大的断层,未见有意味“气息”、“大气”的文字。“气”字须待到战国初期的青铜器上才出现。后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研究的根本文献。在《说文解字》中,“气”的解说是云和形成云的气体。
     根据考证,“气”的思想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谷物生育的崇拜。殷代主要的产业是农业,谷物的丰收,保证了日常生活的安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古人眼中,云、雨、风是同类之物。雨、云和风虽然也会带来灾害,但是他它们首先是有益于谷物生育,因而,对于殷人,它们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被视为神,作为与上帝信仰相联系之物。因而,气的概念原型,可以在殷代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风”和“土”中求得。根据甲骨卜辞记载,风是神;与方位观相联系,存在着风神。风从四方远隔之地而来,在到处流动;它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尤其是谷物的生命现象起着作用。如果要在殷代探求遍布于天地之间,变化着,起着作用,与生命现象有关的“气”概念的原型,可以认为,那就是风。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有把寒、暑、秋、冬作为寒、暑、风、雨来表示的用例,提出了把这寒、暑、风、雨四项,归纳为风这一项,曰:以风来作为抽象的气,因为风最易体验得知气的变化,而且风有南风、北风等等的称呼,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关系。
     土的精灵也是“气”概念的原型之一。土,是殷王朝为了招徕诸神而设立的祭坛。被招到这祭坛上的“镇座”的诸神的精灵,是无形无臭的,原在各处游行之物,而在祈年祭之时被招徕,是与谷物生育有关之物。这种对土地的神灵的性质,和风无形、无声、无臭,在天地间变化流行,对谷物的生育起作用的特性几乎是相同的。可以认为,土的精灵,也是“气”概念的原型之一。又由于人类需要食五谷、吸空气,气自然也就汲取到了人体中,到了《论语》“气”作为组成人体的主要之物出现了。比如:孔子所说的,对于作为人体精气基础的血气,当以少、壮、老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戒(见《季氏篇》)。这种思想和古老、简单的运用“意念养身”的现象逐渐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的各种“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技法”的早期雏形——各种利用意念调控呼吸、采气,进而寻求长生不老的养生方法开始出现(即开始用气的思想来解释意念健身之机理)。伴随时日的进展,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上又演变出种类繁多的运用意念调节呼吸、身形和心理的练功功法。[18]
4.2.2用“气”的理念来解释“意念健身现象”的局限性
1)“气”理念的模糊、抽象性与现代科学要求准确、具体性的对立
      现代科学要求用最简洁、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解释、揭示或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进程。虽然科学理论具有抽象性,但科学理论最终是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己任的,因而可以说科学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是具有具体性的。“气”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被用来解释众多的事物和现象,它有着最大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普适性),但却不能清晰、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不能很好的预测、把握甚至干预事物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科技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漫长的岁月中,“气”的思想的确未能清晰、准确地解释事物,更不能准确、详细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的实际问题。那么用“气”的思想来解读“意念健身现象”又怎么能解决修炼中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呢?(例如:在入静以后,由于注意力内收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人们甚至可以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内脏及血管的蠕动。这本来是“入静”后因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气”的理念中却偏要说成是气动、得气等等,使其神秘化)。
2)“气”的理念解释意念健身现象容易导致人体“特异功能说”
      关于所谓的人体“特异功能”,曾经引起过美国军方的关注。在美国,人们声称的特异功能(又叫超心理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超感官能力(ESP),即可以不经过普通人的正常感官系统就能感知事物;一类是所谓的意念致动能力(PK),即可以利用意念改变物体的状态和人的行为。美国军方的决策者们甚至设想,如果能够开发特异功能,那么就能实现它在军事方面的潜在应用。鉴于上述议论日益激烈,美国陆军研究所1984年要求美国科学院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考察据说能增强人体功能的那些技术的潜在价值,1985年6月,美国“增强人体功能技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委员会的14名委员中有美国各有关领域(包括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的专家。在两年的时间里,委员会进行了大量面试和现场专测(有些测试还有更专门得分委员会组织进行),举行了6次全体委员会议,提交了10份分析报告和调查报告。委员会研究了各种资料,包括论述最新看法的文献、美国陆军研究所写出的报告,以及未曾公布的许多研究机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所完成的各种文件。这个委员会于1987年底写出了最后的报告。
      这份报告认为:“迄今并没有发现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特异功能的存在。[19]
人体特异功能说在中国也曾经广为盛行,导致伪气功横行。这一切都和用“气”来解释意念健身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运用“气”的思想解释“意念健身术”的种种“超验体验”和机理容易导致其神秘化,进而误导练习者追求虚无、玄秘的东西和功能。事实上,纵观种种“伪气功”,大多都以“气的思想作”作为其理论基础。从史料上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古人并没有把所谓的“气功”之“气”夸大到今天之万能的地步(如:信息水、外气看病、外气治病、练气可获的种种特异功能等)。即使纵观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意念健身方法”,他们也没有运用“气”的思想来解释、指导具体练习,更没有在练习中去采什么外气。比如美国当今最为流行的超级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彻底剥离了意念健身术中古代宗教及神秘主义的色彩,只是强调身心放松、静心止虑、安定情绪,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并无任何“气”之理念充斥其中,居然也能获得健康身心之功效,甚至能取得更好的功效(国内很多人练习“意念健身术”时,由于气的神秘性及对特异功能的想往,所产生的幻念,导致了许多练习者“走火入魔”——引发“精神分裂”或“精神障碍”)。那么,由此就自然地引发我们反思:在“意念健身”的事理中,“气”的理念到底有无存在的必要性?
3)用现代人体科学解读祖国传统医学中人体之“气”的功能
      祖国传统医学中,人体中“气”的功能有五方面:
A、动力作用: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生化活动,血的循行,津液的输布,都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气虚则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者发生血行停滞、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
B、温煦作用:人体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以靠气的温煦作用的调节。如果气的温煦作用不正常,失于调节,大多出现畏寒祛冷、四肢不温等状。
C、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体,防御外邪入侵。
4、固摄作用:表现于控制血液不使之溢出脉管之外;控制汗液与尿液,使之有节制的排出;固摄精液,使其不产生遗泄。
5、气化作用:一是指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转化;二是指脏腑器官的某种功能活动。[20]
       从“气”的以上功能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人体之“气”的功能实际上大致相当于现代人体科学中所讲的人体的“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除此之外,并无过分夸大之词。因而,我们在“意念健身现象”的研究上的突破点就应该在:如何利用“意念”进行身心调节,进而增强人体自身调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正确地看待“意念健身现象”,才能更好地运用及推广意念健身术。在中国,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正确看待几千年来和意念健身现象交织在一起的所谓“气”之理念。要坚信:今日之人类无论在哲学、还是科学上,都已经远远领先于古人。我们有理由、更应该用现代思想和科学解读古老的“意念健身现象”,而不是用古人几千年以前的理论束缚自己,捆足不前。哲学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科学却是揭示具体领域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的学问。虽然正确的哲学思想对具体领域的科学具有积极、进步的导向作用,但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思想来具体解读具体领域的科学,难免有其局限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要大胆突破古人“气”的理念,创建新的理念来解释意念健身现象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44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5)
5 现代西方社会对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及由此形成的思想和学说
     西方对于意念健身术的研究,开始的很早。早在1935年,一位法国的女博士就曾经研究过印度静坐冥想。西方真正大规模对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源于公元1958年玛哈礼师来到美国,推广其“超觉静坐”(TM)技术。他积极地邀请科学家研究“超觉静坐”。加里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博士罗伯特•华莱士是最早对“超觉静坐”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他用现代生理学的科研方法研究了练习者在练习“超觉静坐”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脑电图的变化。并因此而获得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1970年第167卷上)。从而引发西方科学界对超觉静坐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多学科的大量研究逐渐赋予了古老的意念健身术科学的内涵,使其逐渐脱离古代糟粕思想的毒害和束缚,获得新的生命。
5.1现代西方研究意念健身术的逻辑起点(或称“逻辑原点”)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都有一个先前的观念,我们称之为“逻辑原点”。“逻辑原点”是不证自明的东西。古印度意念健身术种种观念的逻辑原点是“身心二元论”,即灵魂可以脱离身体独立存在。到了西方社会后,特别是美国科学界研究“意念健身”现象时,逻辑原点发生了质的改变,以“身心一体论”作为研究的逻辑原点。这一转变无疑是进步的、科学的,是唯物主义的。西方的这种逻辑原点对于我国研究意念健身是具有启迪作用的。我国目前研究意念健身的逻辑原点往往还是古人创立的那套所谓的“气的思想”。并且,鉴于我国古代“气”的思想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许多人因此误认为:以此作为逻辑原点也是唯物主义的。其实唯物和唯心之间常常难以有很明确的界限,这正如列宁说过的话:真理再往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在中国,也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进而演化成唯心的现象。中国一些意念健身功法中,强调用“意识”运转体内之“气”,甚至可以发放“外气”等,无疑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走向唯心。[21]
5.2 现代西方研究意念健身术的特点及成果
      从1958年西方社会开始推广超觉静坐(TM)技术至今,西方科学界做了关于超觉静坐(TM)技术的大量科学研究,成果是丰硕的。我们以下来对其研究状况做个简单介绍和说明。
(1)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西方关于超觉静坐技术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列举如下:
第一个研究超觉静坐技术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是WALLACE, R. K.博士,他的论文题目是<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论文发表于美国的<Science> 167: 1751-1754, 1970.
     他发现:做超觉静坐技术练习时,人体处于醒觉的深休息状态,大脑功能更加有序,新陈代谢率显著下降(降低氧气消耗,改变呼吸商),减少每分通气量,减少了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降低了心率,增加了皮肤电阻(皮肤电阻是身心压力的反映指标,皮肤电阻高说明身心压力减轻)。
      随后其他一些科学家做的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做超觉静坐技术练习时还具有以下效果:压力的生物化学指标减少;减低了动脉血乳酸盐水平;血浆和淋巴液中的苯基丙胺酸含量下降;脑供血量增加;降低了尿中皮质醇的含量;改变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妇女的催乳激素轻微上升;增加了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支和副交感神经支的活性;内分泌激素更加平衡(说明内分泌调控系统更加敏感、高效);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减低血浆中皮质醇水平;肌肉组织的氧气消耗减少;每天练习TM两次情况下,血浆中的精氨酸水平增大;减少了红细胞葡萄糖新陈代谢率;生理(机能)更稳定平衡;低的血浆5-烃色胺(血管收缩素)表明降低了压力和减低了高血压风险;降血压等。
(2)生物电和脑电变化
      生物电和脑电变化的研究证实:练习TM技术,改善了大脑信息转换的效率,减少了听觉的唤起时间和阈值;伴随年龄增长,保持了神经认知过程的速度;长期练习TM者的基线α波更和谐一致;增强了脑电波图和谐性和强度;神经认知过程更快;能动员与开发大脑潜力;对大脑感觉输入具有更宽广的贡献;增加大脑的有序机能等等。
(3)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证实:长期练习意念健身术,能发展智力(IQ增高);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不良行为等。
(4)医学
    医学研究证实,意念健身术对众多疾病有辅助功效。
心血管方面:促进了心血管健康,减少了正常人及高胆固醇病人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血压,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被试者都降低了血压,趋向更理想的血压.;心绞痛病人病情得到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改善运动耐力,增大了最大工作负载能力;增进了心血管健康,降低了心脏舒张压,在长期练习静坐冥想者身上,功效更加明显。
气喘病人症状改善,医生和病人都报告说减轻了病症的厉害程度,呼吸阻力降低;支气管气喘病人病情改善。
睡眠方面: 改善睡眠品质,减轻失眠,入睡时间更快; 减少嗜眠症,减少白天打盹;减低梦的复杂程度,减少梦中不愉快的情绪内容;减少安眠药的需要,改善精神健康状态,从睡眠剥夺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更快。
减少结巴,口吃;有助于保持正常体重。
改善单肾移植或透析病人的身心健康,降低血压,减少焦虑,增强独立,促进良好状态感;有助于患者从严重疾病中恢复,包括心脏病和支气管哮喘。
孕期和生产时的母亲和儿童更加健康;孕期几乎不患疾病;孕期和分娩时很少的疼痛和焦虑,临产阵痛持续时间更短;给(婴儿)喂奶频率更高及持续时间更长;
练习者有更好的牙周健康状况。
身心健康上的多重改善,练习者几乎没有传染病,呼吸和消化系统更健康,湿疹,过敏反应发病率降低;增进了血糖体内平衡;减少了身心相关的疾病;
延缓衰老,生物年龄更年轻;减少了焦虑,减少了镇静剂的需要,更少的头痛症,增加了生活幸福感;减少酒使用,减少香烟使用;减少抗高血压药物、镇静剂、反镇静剂、抗气喘药物、抗组(织)胺药物、止痛药等药物的使用量。
对老人的好处,增加寿命,增强认知及知觉的灵活性,增加行动灵活性,增强学习能力,改善精神健康和良好感觉感,更理想的血压,体内自由基更少。
医疗保险的使用率更低、明显减少医院的住院病人日,门诊病人看病率下降;改善针对压力的免疫反应。
(5)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有关研究证实,在社会人群中推广意念健身术,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谐人际关系,因而西方一些大公司常年为员工免费开设意念健身术的课程。在社区推广意念健身术有助于降低社会犯罪率;减少医疗基金支出等。西方社会学研究意念健身术的范式主要为论证型的(论证其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西方社会学还在结合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5.3西方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学说
     在大量科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思想,西方科学界创立了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种种科学学说,主要学说如下:
5.3.1压力——应激理论学说
      动物具有与生俱来的斗争或逃避反应的本能。人类也像动物一样,能够对各种突发的刺激产生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是人类在几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先天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人们常说的斗争或逃避反应,在医学上叫做应激反应。当我们毫无准备地遇到一个突然的刺激而被迫调节我们的行为时,便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流入肌肉的血流增加、代谢增高等多种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应激反应,它为我们进行斗争或逃避作好生理上的准备。当然,斗争或逃避反应是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残酷的环境进化来的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现代社会,人类已经成为自然的主人,已经不再时刻面对自然界的种种残酷的威胁,但是人类的这种本能依然存在,只是“刺激物”不再是来自自然界的种种危险,而是来自社会、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现代医学认为,持续不断地处于各种刺激中并且不断地唤起斗争或逃避反应往往是有害的,通过“意念健身术”,能够很好地释放身心压力,松弛身心紧张,消除应激反应,从而维护身心健康。这就是西方的压力——应激理论学说。
5.3.2第四意识状态学说
     “第四意识状态”是加利佛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博士罗伯特•华莱士提出来的。他用现代生理学的科研方法研究了练习者在练习“超觉静坐”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脑电图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第四意识状态”这个概念,认为这种 “意识状态”是与“清醒”、“做梦”和“无梦睡眠”不同的一种意识状态。他详细描述并比较研究了在“第四意识状态”下人体生理和脑电图与其他“意识状态”(包括“催眠”)的不同之处,从而确定此种“意识状态”是唯一的。他认为,“第四意识状态”下,大脑加强了对身体的生理机能的调节,有助于各项生理功能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
      西方社会关于意念健身术的学说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其它一些假说,如玛哈礼师的“纯意识状态说”(Pure Consciousness)、“泡泡理论”等,这些理论假说,往往过于玄秘、深奥,最终甚至又有走向唯心主义之嫌,因此不再具体介绍。
5.4西方意念健身术科学研究的特点
       西方对于意念健身术的研究始终是以现代西方思想和科学作为逻辑基础。在多学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从人体科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揭示意念健身术的健身机理及功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西方关于意念健身术研究的最大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思想解放,以现代西方思想及现代科学(特别是人体科学)为逻辑基础,多学科研究;
2、侧重于从人体科学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揭示其健身机理,功效;
3、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分析研究”;

4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想,大胆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学说。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47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6)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意念健身术”就是指人们运用自我思想(意识)来调控自己的身心活动,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来促进身心和谐与健康,从而进行身体锻炼及品德修养的一种健身方法(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它已经发展出包括“瑜伽” 、“禅定”、“静坐”、“内丹术”、“冥想”、“超觉静坐”等在内的多种方式(概念的外延)。
     “意念健身术”的主要特征是它以“守静”(松弛身心,静心止虑)作为主要手段来促进身心健康。
      “意念健身术”这一古老的身心调节的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古代,几乎没有能够完全以科学的体育意义上的独立形态存在过。为了更好地继承并发展这一健身方法,我们必须要从现代体育学的角度来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属性,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我们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因而,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从体育学角度揭示此类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概念,“意念健身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必要的。
      通过对“意念健身术”体育学特征的分析、归纳,我们发现这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西方体育手段的健身方式,它与西方传统体育手段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因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健身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残疾人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价值。
正如“意念健身术”概念所指出的那样,中外意念健身术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在其发展成长的漫长历程里,纷纷与各自诞生地的思想文化融为一体,各具民族特色。指导思想的差异导致练习方法(守静方法)的不同(印度传统瑜伽的苦行、禁欲,强调注意力高度集中,追求神秘幻觉,念诵神的名字等;中国传统“静坐”围绕气的思想,进行的采气、补气、炼气等;西方“超觉静坐”在现代思想及科学指引下的,强调身心松弛,精心止虑,反对努力集中注意力,强调自然入静,消除身心压力、焦虑及应激反应)。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意念健身术深深地打上了诞生地的思想文化的烙印。在科学不够发达昌盛,人类认识能力还很低下的古代社会,种种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及神秘主义思想盛行。那时更多是以宗教及神秘修行手段出现的“意念健身术”就和这些传统思想紧密的生长为一体,密不可分,因而古代传统“意念健身术”同西方现代意念健身术相比,既缺乏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同时又有违于人文精神(像瑜伽冥想修行中渗透的苦行思想,传统意念健身术中的禁欲思想等)。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古代传统的意念健身术。
      西方人在继承古代意念健身术的基础上,以现代西方思想和科学作为认知的逻辑基础,运用现代科学对传统的意念健身术进行扬弃,特别是运用现代人体科学对其进行改造和研究,从现代科学角度揭示了“意念健身术”的健身本质和规律,剥离了古代意念健身术中的种种唯心主义、宗教主义及神秘主义的思想,倡导人文精神,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学说,逐步把这种具有奇特健身功效的独特健身方法纳入现代科学体系,发展成为西方独特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意念健身术,从而演变成一种单纯的、科学意义上的体育健身手段,并且经过实践证明和检验了其观念及理论的正确性。这也是西方现代意念健身术与传统意念健身术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显著不同之处。
6.2 建议
      通过对中外意念健身术的相关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在意念健身术的传统中,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及宗教主义的思想、学说浓厚,缺乏科学的内涵,甚至有违现代人文精神。为了使此种健身手段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揭示它的健身机理和功效,对其进行科学及人文精神两大改造,促进这一健身方法更好造福大众。
      我们还应加强意念健身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鼓励理论创新,要力争把现代科学研究揭示的“意念健身术”的健身本质及规律再上升为基础理论,指导大众科学练习。
      通过比较中外关于意念健身术科学研究的现状,不难发现,现代西方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研究,无论其逻辑起点、理论基础、研究学科还是研究范式,无疑还是科学的、进步的、唯物主义的,是符合时代精神和要求的。要想推进我国在此领域的科学研究,我们必须大力学习西方的研究范式,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了解西方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学说。
在我们认识、研究及解读意念健身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现代唯物主义思想和现代科学,并以此作为“意念健身术”一切理论及科学研究的逻辑基础、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大胆突破陈旧理论、陈旧思想的束缚,彻底清除与其缠绕在一起的种种唯心主义的宗教及神秘主义思想,从而正确认识这一事物,引导人们正确学习,练习这一健身手段,造福人类社会。

8 注释
[1]  [美国]罗伯特•索罗门著,俞宣孟等译《从非洲到禅》[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01页)。
 钱云,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体育气功学》[M] .1993年2月第一版(3~4页)
 胡伟,《意念健身术之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 室利•阿罗频多[印]著,徐梵澄译,《综合瑜伽》[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22页;
  INFANTE, J. R.; SAMANIEGO, F.; MARTINEZ, M.; ROLDAN, A.; HORTAS, M.; LOPEZ, E.; CASTEJON, J.; POYATOS, R.; PERAN, F.; and GARRIDO, F. Circadian rhythm alteration by a mental technique for stress red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欧洲内分泌学〉 (formerly Acta Endocrinologica) Supplement 2, Vol. 130, Oslo, Norway, 1994. Recent Research 440.
6 李建欣,《印度古典哲学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正文第2页)
7  [美国]罗伯特•索罗门著,俞宣孟等译,《从非洲到禅》[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91页)。
8  [英]关大眠,《当代佛学入门》 [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中文)第一版(81—83页)
[9]  David W.orme-Johnson,PH.D and John T.Farrow,PH.D [A]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OGRAM:COLLECTED PAPERS》, Masharishi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s,1977
[10] 钱云,《体育气功学》[M]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1993年2月第一版(3~4页)
[11] 姚卫群,《佛学概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7~24页)
2 何锡容,《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构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38~39页)
 何锡容,《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构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38~39页)
[14]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19)
[15] 郑金生,《中国古代的养生》[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3月北京第一版(41~42页)
[16] 郑金生,《中国古代的养生》[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3月北京第一版(53页)
17 郑金生,《中国古代的养生》[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3月北京第一版(58)
 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永,《气的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3--12)
 司马南 ,《神功内幕》[M]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1~10)
20 胡伟等《论中国意念健身术中气的思想》[J].《武术科学》2005年第二卷第9期
胡伟,《印度意念健身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7期.
9参考文献
[1] [美国]罗伯特•索罗门著,《从非洲到禅》,俞宣孟等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钱云,《体育气功学》,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1993年2月第一版(3~4页)
3 胡伟,《意念健身术之研究》,山西:《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 室利•阿罗频多[印]著,徐梵澄译,《综合瑜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22页;
 INFANTE, J. R.; SAMANIEGO, F.; MARTINEZ, M.; ROLDAN, A.; HORTAS, M.; LOPEZ, E.; CASTEJON, J.; POYATOS, R.; PERAN, F.; and GARRIDO, F. Circadian rhythm alteration by a mental technique for stress red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formerly Acta Endocrinologica) Supplement 2, Vol. 130, Oslo, Norway, 1994.Recent Research 440
6 李建欣,《印度古典哲学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正文第2页)
7 [英]关大眠,辽宁教育出版社;《当代佛学入门》,辽宁: 1998年(中文)第一版
[8] David W.orme-Johnson,PH.D and John T.Farrow,PH.D [A]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OGRAM:COLLECTED PAPERS》, Masharishi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s,1977
[9][USA]Maharishi Mahesh Yogo <SCIENCE OF BEING AND ART OF LIVING>,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 First Printing, March, 1968.
[10]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OGRAM:COLLECTED PAPERS>, Masharishi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s,1977.
[11] 姚卫群,《佛学概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7~24页)
2 何锡容《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构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13]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19)
[14] 郑金生《中国古代的养生》,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3月北京第一版
5《气的思想》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3--12)
6《神功内幕》司马南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1—10)
17 胡伟,《印度意念健身术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7期(第78~80页)
[18] [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瑜伽箴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19] [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瑜伽的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面
[20] [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瑜伽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1] [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瑜伽书札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胡伟,男,汉族,1973年8月生;
199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教育学专业 ;
1996年7月——2004年9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358厂子弟中学教师
2004年9月,入河南大学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印度意念健身术研究》发表于国家中文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7期,独著;
[2]《意念健身术之研究》发表于《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第一作者;
[3]《论中国意念健身术中气的思想》发表于《武术科学》2005年第九期,第一作者;
[4]《关于意念健身术中静坐的综述研究》发表于《大学时代》2006年第四期,第二作者;
[5]《对印度意念健身术的理性反思》发表于《贵州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第一作者;
[6]《中外对比再论体育本质》发表于《大学时代》2006年第十期;第二作者 。

[ 本帖最后由 hedahuwei 于 2007-12-10 23:58 编辑 ]
作者: hedahuwei    时间: 2007-12-10 23:52
标题: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7)
本人论文中的一些表格不能直接粘贴发表,所以单独列出,并以附件的形式上传。感兴趣的朋友请注意浏览。谢谢!
作者: 张存己    时间: 2007-12-29 19:08
今天偶然查看本版,发现楼主把帖子内容整个更新了一遍。
作者: 日月合璧    时间: 2010-10-25 22:45
“在我们认识、研究及解读意念健身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现代唯物主义思想和现代科学,并以此作为“意念健身术”一切理论及科学研究的逻辑基础、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大胆突破陈旧理论、陈旧思想的束缚,彻底清除与其缠绕在一起的种种唯心主义的宗教及神秘主义思想,从而正确认识这一事物,引导人们正确学习,练习这一健身手段,造福人类社会。”————


      意念健身术——是把东方的修炼文化系统中取出一小块,或者说取出一个层面,结合当今的科学界说,形成一套方法,指导人们健身,这很好,也非常必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创新。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东方的修炼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也通过汲取其中有益成分,给予充实,提升心智,并且善化人们内心世界, 这些也许科学目前还不能涵盖并做出合符科学原理的解释。作为人类的文化包括: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科学对哲学、艺术、宗教等的解释都在很大程度上显得苍白无力,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可以留有余地,给予发展的空间。
作者: iasini    时间: 2011-4-7 15:21
好啊!!!
作者: chenghui    时间: 2011-10-13 13:27
顶一下




欢迎光临 气功人论坛 (http://bbs.qg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