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标题: 常态辟谷系列创始人张斌峰:我的家乡中国文化发源地——洛南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1
标题: 常态辟谷系列创始人张斌峰:我的家乡中国文化发源地——洛南
本帖最后由 张斌峰 于 2009-5-7 06:31 编辑

[attach]4420[/attach]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
城关镇尖角村
西安---洛南---尖角
西安火车站乘汽车至洛南(30元)乘出租到尖角小学(10元)
距离洛南县城5公里,省道洛黄路边.
体验农村生活
感悟辟谷真谛
秦岭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狡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陕西境内的秦岭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西翼的三支为大散岭(海拔2819米)、凤岭(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东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为华山(海拔1997米)、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岭与盆地相间排列,有许多深切山岭的河流发育。秦岭中段主体为太白山(海拔3767米)、鳌山(海拔3476米)、首阳山(海拔2720米)、终南山(海拔2604米)、草链岭(海拔2646米)。山体横亘,对东亚季风有明显的屏障作用,是气候上的分界线,又是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汉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

秦岭南北坡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因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南北的人文景观亦各具特色。北面的关中平原史称"八百里秦川",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人类农耕 定居,是中国有名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秦岭间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宝(鸡)成(都)铁路经过的陈仓道、西安至宁陕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傥骆道、周洋道。在秦岭北坡及关中平原南缘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及流传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有秦始皇陵及许多帝王陵墓群、周代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楼观台、张良墓、蔡伦墓等古迹。位于西安市南40余公里的终南山自古风景秀丽。《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唐代官绅在此建有别墅,其中以王维的辋川别墅最负盛名。王维所作的优美山水诗大多是描写此处景色。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有“终南阳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诗句。附近还有翠华山、南五台、骊山等秀丽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太乙宫、老君庵等大小庙宇40余处,是关中游览避暑的良好场所。

在秦岭山脉西段有麦积山石窟,山体悬崖壁立,状若积麦。自后秦时期开始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余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来源:http://news.qq.com/a/20050822/000718.htm


[ 本帖最后由 张斌峰 于 2009-1-8 13:14 编辑 ]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1
秦岭明珠洛南概况


洛南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 ,因县治所在洛河之南而得名,是陕西省南部唯一属黄河流域的县份,洛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境内最高点草链岭海拔2646米 ,最低点兰草河口海拔670米 。洛水从县境中部穿流而东,大小支流均以指状分布,构成了山峰林立,河川交汇,丘陵起伏的山地地貌。总面积2830.16平方公里,总人口450975人。
洛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考证,远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河口、焦村遗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带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近年来,考古学者又在洛河、石门河、县河交汇处的“龙牙洞”中相继发掘出古猿人牙齿化石及大熊猫和貘的牙齿化石,把洛南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近百万年。史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曾随黄帝南巡到洛南,“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创文字”。其字28个。
  洛南属革命老区,是鄂豫陕、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唐澍、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李先念、汪锋等曾挥戈秦蟒,转战洛水。
1、历史沿革
  洛南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时代属商国。夏商时隶于梁州。周时武王、成王归马于华山之阳,称华阳地。春秋为晋。战国属秦。秦统一中国后,属内史地,设华阳县,故治在今县城东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尹。魏又属弘农郡。晋、后魏属上洛郡。均设上洛县。后周设拒阳郡拒阳县。隋属商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拒阳,以县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
2、地理位置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纬33°52′00″—34°25′58″、东经109°44′10″—110°40′06″之间。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市、丹凤县毗连,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区交界。东部有近百里长的省界线,延伸于秦豫边陲。
  县城与相邻县距离为:西经葡萄岭距商州市区72公里 ,西南经胡河妗子沟距商州市区45公里 ,南经杨洞距丹凤县城71公里 ,北经黑彰距潼关县城72公里 ,东南经箭杆岭距河南省卢氏县城135公里 ,西距西安市155公里 ,东北经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 、经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 。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
3、行政区划
  全县共有25个乡镇,383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3029个村民小组。
  25个乡镇:洛源镇、保安镇、卫东镇、永丰镇、谢湾乡、四皓乡、城关镇、庙坪乡、景村镇、古城镇、柏峪寺乡、寺坡乡、三要镇、王岭乡、高耀乡、灵口镇、庙台乡、上寺店乡、石门镇、麻坪镇、石坡镇、巡检镇、陈耳镇、寺耳镇、驾鹿乡
4、资源
  耕地资源:洛南县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423.8万亩,其中耕了49.6万亩。
  林业资源:全县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用地面积248.91万亩,常见树种160多个品种,主要有柏、松、壳斗、桦 树、杨树、玄参、核桃、柿子、蔷薇、漆、苦木、槭及竹亚等科。
  水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河流遍布,饵类生物丰富,全县水库22座,总库容1348万立方米。
  矿藏:洛南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资源丰富,经地质普查勘探,探明矿藏有34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铅、铼、锌、钨、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岭小山脉中;非金属矿有煤、钾长石、白云石、水泥灰岩、水晶、硅石、大理石、叶腊石、透辉石、透闪石、麦饭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东南部。
5、气候
  洛南县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群山连绵,起伏悬殊,具有明显山区气候特征。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如果伴有大风,土壤蒸发加剧,极易形成春旱,当寒潮入侵时,往往出现冻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植物生长季节中,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数多。但因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霜雹等灾害出现。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2
洛南——旅游者的天堂
2008-03-18 15:46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面麓。陕西省东南部,距省会西安158公里。面积2823平方公里,45.1万人,东与河南卢氏、灵宝交界,南与丹凤、商州相连,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北与华阴,潼关交界,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   
    洛南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矿产、生物、水力、旅游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洛南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和正在利用的矿产资源有
钾长石、水泥灰石、粘土水晶等38种。
    洛南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种类繁多。
水杉雪松银杏等稀有树木遍布,大鲵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栖息,设立了灵口大鲵自然保护区,填补了全地区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空白,结束了北亚热带没有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历史。
    洛南中药材量大、质优、
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收购量居全国之首。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总径流量8.499亿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水平。水能理论蕴藏量12.3万千万瓦。
    洛南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李先念、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挥戈秦蟒,开创革命根据地。  
    今日的
洛南,交通便利,是陇海线和312国道两大交通大动脉的连接点,境内公路成网,四通八达,村村相连;邮电通讯覆盖全县,程控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城乡;思力供电充足,是陕南率先实现村村通农电的县份,现有装电容量4.85KVA;商贸交易便利活跃,工业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以采矿、冶金、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为主导产业的格局。

    目前,全县已建成和修复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洛南文庙、县城人工湖、洛南县中心广场、人民广场、玉虚洞、香山溶洞、老君山、罗汉洞、九龙山、石龙庙、翁沟、云架山景区等。

洛南是一块古老诱人的热土,正在开发的宝地,是仓颉造字的故乡,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李先念、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挥戈秦蟒,开创革命根据地。
洛南北接华山,雄视八百里秦川;南瞰秦蟒,扼中原进出秦巴之要道,洛河横贯其中,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气候温和,土质肥沃,享有“商洛山中小关中”的美誉。想当年,驿路蜿蜒、集市繁华、商贾云集、马帮往来,绘尽了多少历史风云。
洛南东与河南卢氏、灵宝毗邻,南与丹凤、商州接壤,西与华县、蓝田交界,北与华阴、潼关为邻,是商洛市唯一的黄河流域县。该地平均海拔1200米,年降水量754.8毫米,无霜期195天,平均气温11.1度,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种类繁多,是天然的避暑休闲乐土,堪称“西安的后花园”。洛南不仅是陕西商品粮、商品猪、商品牛和高香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速生丰产林、油松种子和核桃基地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洛南盆地旧石器时代地点群的发现不但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且为研究我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工业二者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史官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境内之扈山相传曾为仓颉造字处,所造28个“兽蹄鸟迹”文字现藏于县博物馆,为稀世珍宝。洛南文庙古建筑群气势恢宏,上有花脊飞檐,龙飞凤舞,内有金碧辉煌,画栋雕梁,轮廓清秀,气象雄浑,比西安钟楼还早18年。老君山、玉虚洞、香山溶洞、页山古柏、馒头山生态园等景点倍受青睐,全县现有文物227处,古建筑群30余处,古遗址24处,古墓葬5处,近现代史迹22处,将是洛南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洛南正在全力打造秦岭南麓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3
花石浪遗址
 花石浪洞穴遗址位于华山南麓的洛南县尖角村东河组,南临洛河,面积近20万平方米。1986年于洞内出土一枚枚直立人臼齿化石,被命名为"洛南人牙齿化石"。1995-1997年发掘。洞内堆积有3层古人类居住面,出土有石制品,打制的骨片,烧骨,烧石以及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成层分布在人类居住面上,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核,石片等,数量达35万余件。据初步研究,该遗址的时代距今约50万年。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4
仓颉造字的故事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
    因为怕人打扰而延误了时间,仓颉把自己关了起来,开始专心地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仓颉园组图

陶镇摄影作品——仓颉园组图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
图片五
图片六
图片七
图片八


图片九
图片十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5
秦岭中的洛南风光

洛南县三要镇沙河瀑布美景



仓颉大道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云燕楼
图片一
图片二
仓颉园--藤蔓凉棚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6
洛南县城景色之县河两岸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
图片五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7
洛南县城景色之县城夜景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
图片五
图片六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7
银装素裹中的美丽山城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48
洛南人民欢度春节——群众社火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
图片五
图片六
图片七
图片八
图片九
图片十
图片十一
图片十二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0:50
洛南特产[attach]3059[/attach][attach]3060[/attach][attach]3061[/attach][attach]3062[/attach][attach]3063[/attach][attach]3064[/attach][attach]3065[/attach][attach]3066[/attach][attach]3067[/attach]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7:12
老君山
老君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修炼成仙的地方,以峰秀、林密、径幽、洞奇著称,享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它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处,陕西省洛南县境内,距西安190公里,北接华山,虎视八百里秦川;南瞰秦蟒,扼中原进出秦巴之门户,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称。  
   
老君山群峰俊秀,怪石嶙峋,苍松劲树,四季常青。春季山花烂漫,馨香四溢;夏季翠绿可餐,清爽宜人;秋季红叶似火,热情奔放;冬季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新建的登山盘道,路面平整,曲径通幽;数千级台阶周围老藤错落,鸟语百啭;山风乍起,松涛汹涌,啸声阵阵,不绝于耳。雨中登山,薄雾缭绕,风雨潇潇,如泣如诉,凭高远眺,醉若天仙。清理整修后的老君山溶洞溶柱林立,景观别致,烛火通明,古香古色。

太上老君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传说太上老君在此修炼成仙,玉皇大帝亲临拜师迎驾,故老君山留有老君庙、玉皇殿等名胜景观,民间人士每年古历二月十五在此举办老君山庙会,敬天祈福。老君仙洞中现有天然溶柱形成的“圣君卧榻、系牛柏、炼丹炉、塔林、高山飞瀑、天门、青牛、豆腐坊”等道教信物,塑有太上老君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牌位供香客朝拜,千百年来一直为道教信众朝圣之所。鬼斧神工般的溶柱奇观,与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为一体,成为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道教始祖太上老君 老君洞喀斯特地貌观赏 老君山 老君山 老君山野果 老君山一角 洛南文庙 炼丹炉 高擎道教文化旅游大旗 营造绿色休闲园林巨擘
中华道教第一山--老君山
探究老君山的来历
登上玉皇殿 定是英雄汉
游了老君山 赛过活神仙
中华道都-老君山
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巡检镇,与陕西潼关县、华阴市、河南省灵宝市相邻,并与310国道、陇海铁路相接,相传太上老君在此修炼成仙,故而得名。      老君山群峰俊秀,怪石嶙峋,苍松劲树,四季常青。春季山花烂漫,馨香四溢;夏季翠绿可餐,清爽宜人;秋季红叶似火,热情奔放;冬季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新建的一千五百一十五米登山盘道上,路面平整,曲径通幽;二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周围老藤错落,鸟语百啭;山风一起,松涛汹涌,啸声阵阵,不绝于耳。雨中登山,薄雾缭绕,风雨潇潇,如泣如诉,凭高远眺,醉若天仙。
    太上老君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传说太上老君在洛南县巡检镇的老君仙洞中修炼成仙,故老君山成为“中国道教之源”。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道教传统的国家,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为了纪念太上老君,故民间人士每年太上老君诞辰日-古历二月十五,在此举办老君山庙会,以示祝贺。
    老君山溶洞溶柱林立,景观别致,烛火通明,古色古香,老君仙洞中现有天然溶柱形成的“圣君卧榻、系牛柏、炼丹炉、塔林、高山飞瀑、天门、青牛、豆腐坊 ”等道教信物,老君山留有老君庙、玉皇殿等名胜景观,塑有太上老君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牌位供香客朝拜,千百年来一直为道教信众朝圣之所。天然溶柱鬼斧神工般雕成的大自然奇观,与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为一体,成为老君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07:16
华山道教教派

早期道教没有现在所说的“派”。道教成立之前的方仙道、黄老道等学术性派别,被张道陵吸收为道教内容,后人把他的称为教前派。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做天师道。张角以《太平经》信仰创立了太平道。晋带由帛和创立的“俗神祷”信仰称为帛家道。以经篆传授的有茅山上清道、阁皂山灵宝道、陕西周至的楼观道等。直到南宋、金、元时期出现的净明道、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教等和与符篆派同时出现的金丹道(包括外丹与内丹派),皆不以“派”称。把某某系统称某某派,是元末末明初盛行的。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为了追宗溯源找出自己的传授系统,遂有了“派”的名称和世代系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篆”,从此天师道改称“正一教”。同时北方的全真道很盛行,但全真道重在内丹清修,与正一符篆修持有明显区别,遂成为在同一时期的道教信仰中的两个修持派别。凡偏重符篆修持的,如茅山上清、阁皂山灵宝,龙虎山天师道、西山明净道,皆称做“正一派”;凡偏重内丹清修的包括张紫阳一系的皆称作“全真派”。
  在这两大派系之中又各有其分枝小派,这些分枝小派使以其成道祖师为开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诗体作出一百字或几十字作为代系,如现存和使用的八十六个派名,就属于这一类。用字代传绪,使人可一目了然,某某人是某某派的第几代传人。除此之外,符篆派还有以“法篆”传授的分派,如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神霄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净明派等等。
  现在国内常见到的道教所属派系,属于全真的有:邱长春龙门派、郝太古华山派、刘长生随山派、谭长真南无派、王玉阳玉山派、龙门岔枝孙玄静金山派,还有一些派的传人。属于正一的主要有茅山毛真君的清微派和正一天师派。
[attach]3068[/attach][attach]3069[/attach][attach]3070[/attach][attach]3071[/attach][attach]3072[/attach][attach]3073[/attach]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10:13
洛书-明天地之根 究万物之始
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来看,传说中的“洛书”是民族文化起源的又一传奇。它与“河图”一样,都是《周易》形成的源泉。
但是,“河图”的传说究竟真假与否,至今没有人能够搞清楚。然“河图”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今天洛阳市孟津县的雷河村。
传说中的“洛书”就不同了。据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图洛书探秘》(王永宽著)一书介绍,“洛书”的出处有三个地方。
其中,就洛河之河而言,古代的文献资料《古今图书集成》与《山海经》中,就记载着洛河是从陕西庆阳府洛源县东南,流经延安府富县(州)及洛川、甘泉诸县境……又经洛南县界东流入河南境,迳(经)河南府卢氏县熊耳山,东经卢氏、永宁、宜阳、洛阳、偃师诸县境,东流至巩县,北入黄河。
另一条洛河,发源于陕西洛南县西北部的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欢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河往东流入河南境内,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至偃师接纳其支流伊河后称为“伊洛河”,再东流至巩县的洛口,汇入黄河。《河南通志》和卢氏、洛宁、宜阳等县志都对这条河有详细的记载。
从上述记载来看,洛河自源头到入黄河口,全长442.5公里。关于洛书出处的具体位置,有三种说法。
其一,洛出书处在洛河的上游,即陕西洛南县。沈约《竹书纪年》注说,“(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得图书焉。龙图出河,图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寒门谷口是也”。
其二,洛出书处在洛河的中游,即河南洛宁县长水乡。明代人的宣传,使永宁-洛宁为洛书出处的说法更为流行。雍正十三年(1735)重新编修的《河南通志》,记载了永宁-洛宁有关河图洛书的古迹。古迹上记载坛屋山上的“禹王庙”云:“禹王庙,在永宁县西长水镇。昔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
按《河图玉版》说,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山,临于玄沪洛水,灵龟负图,丹甲青文以授之。
民国六年(1917)《洛宁县志》进一步肯定了洛出书处的说法。
1991年出版的《洛宁县志》,沿袭旧《洛宁县志》的记载,明确认定洛书出处在洛宁。
2004年,洛宁县成立了“河南省洛宁县洛书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和“河南省洛宁县洛书研究会”。他们研究撰写的《“洛出书处”在洛宁》的论文,被2004年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入论文集-《根在河洛》一书(2004年10月、大象出版社出版)。
新华社记者桂鹃在播发“洛书出洛宁 专家认可信”的通稿后,香港《大公报》、美国《世界日报》、上海《新民晚报》、《河南日报》、《东方早报》、《洛阳晚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相继转载或采发了有关洛出书处在洛宁的文章。
其三,从古代的传说来看,黄帝、尧、舜、禹、汤五位上古帝王,都曾经得到龙图或龟书。
东汉时,李尤汉《铭洛》诗云:“洛出熊耳,东流会集。夏禹导疏,经于洛。元龟赤字,汉符是立”。这里说大禹疏导洛河经过洛、即今洛阳,有元(玄)龟负赤字而出,给大禹带来象征天意的命符和祥瑞之兆。
王永宽认为,“文学性的诗句虽然不是史料文献,但它能够说明,汉代文士在述说这样的典故时还没有关于洛出书处的确切概念,而以洛阳来泛指”。同时,王永宽在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诗句中有关洛龟出书的诗,如《全唐诗》。
这里所说的洛出书处,即所谓的洛阳一带说。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然中华文化的根在河洛,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洛书”就在洛阳的洛宁县。
史实证明,由“河图”“洛书”生发出来的《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连孔老夫子也曾经发出感慨:“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从古代的认识与说法来看,先有河图、后有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发展为《周易》-作为中国人认识自然之本的经典巨著,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了历史上最早的宇宙起源说。
因此,河图是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之一,洛书就是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之二也。
从传统的说法来看,洛书的出现后来产生了《洪范》。
的确,“河图”“洛书”是一个诱人的谜,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知识的迷宫,是一个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信息之源……
尽管“河图”“洛书”《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河图”“洛书”与《周易》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周易》源于“河图”“洛书”的什么才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巨著?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发掘“河图”“洛书”的历史责任-需要认识和解决有关“河图”“洛书”本元破译的问题……


[attach]3074[/attach][attach]3075[/attach][attach]3076[/attach]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10:14
关于洛河的传说


2007年07月04日 18:00:36 作者: 书堂老翁
关于洛河的传说
从洛南县城北边翻过北塬就是鱼池村,在村头靠洛河边岩石横立,远看像是高高昂起的虎头,鼻子、眼睛、耳朵样样具全,这里便被叫做“虎头岩”,因为从县城到家乡这里刚好是中点,所以便成了我们上县城歇脚、候人、聊天的标志场所。和它相对的北面小山头低头向洛河,山岭朝北弯曲逶迤延伸数十里,恰似一条低头在洛河饮水的长龙,这里就叫龙头,龙虎相对,耽耽而视。有一年,龙虎终于忍耐不住敌对情绪而相斗起来,几天几夜,直打得虎须脱落龙鳞乱飞,河水阻塞泛滥成灾,上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连下游居住的菩萨神也从庙中逃出搬到了对面山头上,狂龙作恶多端,终于激怒了上苍,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挥起神剑将龙头斩断,老虎吓得俯首帖耳,一动也不敢动,从此河流通畅,灾害消除。虎头岩在修河堤公路时被砸为碎块铺了路基,被斩断的龙头而今还静静地躺在洛河边,从断口望去,喉咙眼深不见底,龙脖子被凿成一个缺口,车辆正源源不断的从上面驶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10:17
洛河游泳
[attach]3079[/attach][attach]3080[/attach][attach]3081[/attach][attach]3082[/attach]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10:37
劈山救母的传说

2007年07月05日 19:49:26 作者: 书堂老翁

劈山救母的传说
《宝莲灯》由秦腔《劈山救母》改编而来,经戏剧电影的传播,已是家喻户晓,但是对故事的发祥地就是洛南,却鲜为人知。
传说在北宋年间,洛州(今洛南县)举子刘彦昌上京去应考,途经现在的巡检,翻过杨树岭,到达华山后,又乏又饿,进入三圣母庙歇息,看到三圣母的塑像,为她的美丽神采所倾倒,顿生爱慕之心,便在庙内墙壁之上题诗一首,表达情意。当时,三圣母外出未归,庙里由丫鬟灵芝看管,灵芝姑娘为俗尘书生的轻狂激怒,遂将刘彦昌赶出庙门,并施风雨雷电追逐驱打,恰好此时圣母回山,看到柔弱书生的悲惨景象,于心不忍,止住灵芝,询问根源,听后再细看刘彦昌,潇洒英俊、风度翩翩,由怜生情,由情生爱,作出了违反天条、下嫁凡间的决定。她叫灵芝略施神通,化出一座山庄,名为戴家荘,灵芝变为戴庄主,热情接待前来避雨的刘彦昌,谈话间,唤出女儿与其相见,提出愿与其结亲之意。对如此美丽的姑娘(既是天仙岂能不美)穷书生刘彦昌喜出望外、满口应承,随即拜堂成亲、结为夫妻,演绎了一场“避雨招亲戴家荘的好戏”。两人恩恩爱爱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三圣母也身怀有孕,然而华山虽好非是久留之地,看看考期临近,刘彦昌只好依依惜别,上京应考去了。
时过不久,有拍马流须善打小报告之徒将此事密报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派圣母的哥哥杨戬下凡调查处理,杨二朗到华山再三逼问,圣母拒不承认,无法时杨戬命三圣母对着他的三尖两刃神刀吹一口气,口刚一张,一股血光胎气直冲刀刃,杨戬怒气冲冲,按照天规将三圣母压在了华山西峰之下。
刘彦昌进入考场,有神仙相助,灵感大增,高高考中,随即被放任洛州(今洛南)县令,择期上任。回洛途中,再到华山,已不复往日胜景,一路悲悲戚戚苦不择路,灵芝手持宝莲灯空中相送,引其穿过百里黑松林,平安到达洛南。
刘彦昌到任之后,勤于政务、励精图治,在今甘河口蝗虫庙创办学堂,名为南学,让农家子弟读书识字,三圣母孕期满后,华山之下产下儿子,起名沉香,由灵芝护送到洛州交给刘彦昌,为了抚养孩子,刘彦昌暂放思念圣母之心,娶妻关氏教养沉香,后关氏亦生一子,取名秋哥,长到七岁,兄弟两人双双入南学攻读诗书。学习期间,同窗恶少、纨绔子弟秦官宝常常仗势欺凌农家子弟,嫉恶如仇的小沉香对此极为不满,有一天,秦官宝与秋哥发生争执,进而厮打起来,沉香情急之下,举起砚台砸去,正中官宝头部,恶少当即倒地而死,沉香犯下了过失杀人之罪。按照当时一命抵一命的法律规定,沉香必须处死才能结案,何况死者为权势之子,相逼甚急。沉香秋哥兄弟情深,为救对方性命,都自认是凶手愿意抵命,作为县令的刘彦昌既执法如山又父子情深,二堂上怀抱着两个儿子,心力交瘁、肝肠寸断,“有心舍了小沉香,三圣母恩情怎能忘,要是舍了小秋哥,管夫人面前咋交代”?就在这万难之际,申明大义的管夫人为了秋香母子团圆,毅然提出让秋哥抵命,留下沉香救母报仇,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二堂舍子”。
沉香逃出后,立志苦练武功,学习各门法术,又得到各类神仙指点,终于成为了武艺超群、力大无比的一代英雄,借着宝莲灯法力相助,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舅舅杨戬,挥斧劈开了华山西峰,救出了苦难中的母亲,一家人得以团圆。写就了一篇美丽的神话故事。
今天,到过华山的人都会看到被劈开的西峰那陡峭的断壁和巨大的神斧,三圣母被压山下的压痕还历历在目,然而,刘彦昌任职的洛州今天已变成了另一个美丽的模样,南学已经拆除修成了楼房,传说中的沉香秋哥墓已难找踪迹,只有苍颉园下的沉香路正在加宽改造中,才留下一点点模糊的记忆。我想,要是恢复历史古迹,按照宝莲灯的故事打造出一条旅游热线,也许给人们增加许多乐趣和享受,地方财政一定会活跃起来。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5-25 10:56
骑行秦岭:洛南云蒙山
本贴地址: http://www.ilc.net.cn/bbs/dispbbs-bike-new-1-10610-120198-0.html
云蒙山,洛南第一高峰,海拔1745。在洛南生活十年了,一直没有爬过云蒙山,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畏惧,决定今天去,将其踩在脚下。
为了今天顺利登顶,提前一天赶到山脚小镇麻坪,当然是骑车,19km,70分钟。早上6点起床,阴天,吃早点时,当地老人建议登山鞋带雨具,还说昨天山上下了小雪,有点玄乎。自己本来就胖,体重95kg,还要爬高山,会很困难的。记得七年前爬华山,就用了九个钟头,才到东峰。8点,一行三人开始爬山,路遇沉香磨斧石、试斧石,一块巨石被劈两半。就是力劈华山救母的沉香,其故事就发生在此。崎岖小路,穿过梯田,整体植被不是很好,树林一簇一簇的。渐渐得喘着粗气,但是早上山里还很冷,身上开始出汗,衣服湿了很难受,停下歇息。这时还碰到在山上寻找野猪踪迹的猎户,听他讲猎野猪的故事,很有趣。到了山腰,景色渐佳,各种花遍布山坡,树木丛生,周围的山变矮了,远处的炊烟,停滞在空中,一层一层的,鸟叫声不绝于耳,山石嶙峋。三个人,一路说笑,10点30分到达山顶,首先看到的是舍身崖,从山体上突出一巨石,下临深渊,相传沉香从此处纵身跃下,从凡人变为神仙,然后华山救母。山顶有当地中国电信一通讯塔,还有林业部门的瞭望塔,当然还有供奉菩萨的一处小庙。登上瞭望塔,极目远眺,群山尽收眼底,虽然传说的云蒙观华是没有看到,但能看到远处的集镇,水库。特别是远处的水库,看上去好像挂在天上,这样的美景在别处是享受不到的。11点开始下山,因山路崎岖,乱石密布,很容易伤脚,自己还是小心翼翼,总的来说,顺利下山,完成心愿,很开心。在小镇用完中饭,告别朋友,50分钟后赶到家里。
遗憾的是,眼下自己装备不齐,没有照片奉上,但不会太久。
阿西莫夫 发表于:2008-4-1 8:55:00

云蒙山位于洛南县城北15千米处的麻坪镇境内,为洛南群山之首。其主峰海拔1745米,
峰峦高耸入云,雾山横绕,萦回不绝如缕,故称“云蒙山”,又称“书堂山”。
  传说山上有二洞,一猎人追鹿至洞口,闻有琅琅书声,又见另一洞口桃花似锦,烂漫异常,猎人奇之,乃以刀刻桃花为记,次日寻其处,满山树木均有字痕,而读书之洞已无从寻觅,于是又称“书堂山”。蜿蜒曲折的小道攀山而上,但见一路藤树丛生,荆棘处处,山花杂草相间,绿肥红瘦,美不胜收。山峦之上遍布参天巨松,松针翠密,遮天蔽日。步人林间,地上松叶厚积,松软如棉。四周阴湿寂静,幽宁怡人。至南岩,有水帘洞,悬崖奇险。登主峰,北望秦岭,群山连绵;南眺山脚下洛河,如银带曲折东去,于阵阵松涛呼啸声中将眼前美景尽收。山上建有庙宇,有祖师殿、圣母宫、玉帝殿、三清殿、关岳祠。殿依山建,院随殿设,古庙掩映松柏之中,浑然一体,若天设地造,古朴、幽静、典雅。每当天气晴朗,旭日初升之时,站于山头,纵目观望,可见华山奇峰林立,是为“云蒙观华”胜景;初晴时节,山上大雾弥漫,峰峦苍松,银装素裹,而山下却是桃花绽放,春光无限,是为“书堂雪花”胜景。
  古庙山门外镌刻着“岳色遥临,秦岭难遮天外目;书堂宛在,洞门犹观雪中花”的对联,正是对这两大胜景的概括。云蒙山还有着奇异的历史传说,相传神话人物神农雨师赤松子曾游于此;汉张良兴汉灭秦辅弼刘邦称帝建国,功成思退,隐居于此;明真人孙碧玉曾结庐于此山,等等。云蒙胜景及悠久的历史,曾吸引历代之骚客徜徉于此,留下许多赞美的诗篇。清代张琛有诗云:“此山多隐者,处处烟岚横。但觉书声度,更无人亦行。苔眼白鹿伏,雪映绎桃生。寻人碧云路,不知秦晋名。”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3 13:31
“秦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脉
作者:丁念保
王若冰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横亘中国内陆腹地的秦岭山脉如一条苍龙,将华夏大地分为南北两半,历来被视为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和物种变迁的天然过渡带,从古到今却很少有人在文化层面上去踏勘、思考和表达这座大山。2004年整整一个盛夏,诗人王若冰背囊负笈,走进了这座沉默太久的大山;2007年岁尾,他向我们推出了第一部全面反映秦岭历史文化身世的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学概念:秦岭文化。
    司马迁以前,秦岭一直被称为“南山”。这座高耸在渭河和汉江之间的高地,是远古人类最初的栖息地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发生、发展的母床。从西秦岭陇南山地到雄矗在南阳盆地边缘上的伏牛山区,莽莽秦岭山区曾经是蓝田人、郧西人、仰韶人、大地湾人、半坡人温暖的家园。自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华夏初民,在渭河与秦岭北麓之间的山地上,开始了高举龙部族的煌煌大旗,开创千秋大业的征程。在用两个月时间走完秦岭之后,作者站在秦岭最高处俯瞰华夏大地,深有感触地写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第一个东方帝国,都诞生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还有老子、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他们成就的千秋伟业,哪一个不曾获得过巍峨高耸秦岭的荫庇?深知,我们这个民族存留至今的称谓———‘汉’,也是在秦岭汉水之间孕育并最终被确认的。”作为第一位秦岭文化精神的勘查亲证者,王若冰正是披阅秦岭所负载那么丰富的历史经历后,才由衷感叹说:“这条挺立在中国内陆腹地的莽莽山岭,对中国传统文明和汉文化的生成与培植,对以关中和中原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秩序的建立、确认的意义,远比一座巍峨高山阻挡了南下的寒风、北上的暖湿气流重要得多。”尤其是通过《陶罐上的光芒》、《青铜时代》、《秦岭帝国》诸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秦岭一带是文字有载以来夏、商、周、秦几朝生活、征伐、采邑之地,更有这座自古被视为“天下大阻”的高迈山岭对民族精神、气质、襟怀和魂魄文化意义上的锻造与提升。     如果没有秦岭,就很难言诠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发生、聚合、成长、衍变的轨迹。为了凸现这一观念,作者甚至认为,“秦岭”之所以得名,乃因其“秦岭给了秦人生存、生活、成长、壮大的温暖家园”,所以秦岭的真正含义就是“秦人的山岭”。这种大胆的推断,此等识见,恐怕是一些谨小慎微的史学家未必能够道出的。     在汉文化中心论的文化学理论体系中,历来把中原文化视为中国本原文化。但《走进大秦岭》的作者在阅历、求证大量至今存活在秦岭山区的传统文化根脉之后提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轨迹和现状来说,中原文化仍然是一种只表示局部和个体的地域文化,而“秦岭文化”才是容纳、兼容了黄河长江之间华夏民族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此前,人文地理学界指称秦岭南北一带自成体系的文化概念有:秦文化(或秦巴文化)、关陇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由于秦岭矗立于上述文化地域核心,成为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多种文化的屏障、聚合点和交汇点,秦岭一带文化融合渗进了上述多种文化的基因并且具有文化系统的独立稳定性,所以,“秦岭文化”比上述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包容性。     对于“秦岭文化”的含义,作者在序言和文本上再三复述说,“道教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兵戎文化、土匪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相互浸淫,相互渗透,像山间的烟岚雾霭一样重新聚合升腾,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精气和血脉。”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茎。作者在考察中发现,不仅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山区至今道教宫观密布其间,而且道教从老子完成道教经典《道德经》的写作到东汉张鲁创立“五斗米教”,再到后来终南山成为神仙云集的道教仙山,道教的创立、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东起函谷关、西到秦岭主峰、南及武当山的秦岭山脉之间。而且时隔两千多年,外来宗教遍布大江南北,而秦岭山区却至今尊崇着以道教文化精神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精神。秦人、楚人和巴人的好巫鬼,重淫祀;华夏民族源头羌藏万物有灵,倾心灵魂关注;中原部族的宗法传统,在秦岭山区的现在和过去都是“秦岭文化”精髓。     在旬阳县境内的红军乡,当年牺牲的两名红军战士,被当地百姓奉为“红军老祖”,建庙享祀,敬以香火,以期消灾禳病,占卜吉祥。作者在对这种多少漫漶着一些迷信色彩的鬼神崇拜现象的理解时,中国传统宗教里的神祗,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人,“把一个肉体凡身的活人推向神的境界,无非是老百姓对生前做过不少好事、善事的圣德之人的感戴、怀念方式而已。”应该说,对于“秦岭文化”上述特点的体认、描叙与意义阐说,是《走进大秦岭》最有价值的贡献。     在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蚕食与鲸吞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秦岭山区还存活着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文化,这无疑是《走进大秦岭》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惊喜。而作者所倡导的“秦岭文化”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最弥足珍贵的标本和根脉,作为读者,我也和作者一样期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所绽放的中国传统文化光芒。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5 19:39
秦岭72峪及附近景点介绍


高冠峪
    华山附近的峪
  华山峪也叫华峪,是华山风景胜区的中心峪谷。峪道多曲,宽窄变化较大,两侧峻峰林立,壑奇崖秀,林草繁盛。主峰矗立其南,涧水穿行其中,是华山景区各峪谷中景观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峪谷。按习惯说法,华山峪自峪口至青柯坪二十里,青柯坪至南峰顶又二十里,所谓“四十里路向上爬”。1984年拓修进山人行路时,实际丈量峪口至青柯坪曲线距离仅仅只有7公里。山路至青柯坪不再向南延伸,东拐走回心石沟,经千尺 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 、五云峰,过金锁关登上主峰,道路全长总共12、5公里。而华山峪由青柯坪继续向南延伸至水帘崖壁下,总长约10公里。所谓四十里,应当是指由山下西岳庙至主峰顶的距离。 古代千尺一线道路未开通前。 结山峪只能至青柯坪,然后由西山坡登上北斗坪,由此可以遥望华岳诸主峰全景,所经有“朝北斗,望华岳”的说法。千尺幢一线道路开通后,华出峪的登出道路便成为人们登上顶峰唯一最便捷的道路。这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由来。此后,由此道登山的游人现日俱增,其中不乏寻幽探奇的雅士名流、达官贵胄,加之宋代后道在该的活动,峪中的自然景观逐步被人们所发现、所认识。历代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记赋、墨宝丹珠以及他们在绘山活动的踪迹和趣事轶闻,人文景观不断增多。这就是使华山峪成为自然景观记述,也都以华山峪为主,传衍年久,华山峪甚至成了华山景区的代名词。
  大敷峪在华山西三十里,又称敷谷。今华(阴)、金(堆)公路穿峪而过,至秦岭顶峪六十多里。岭南则为洛南县境。初入峪,峪道窄狭,两侧危崖兀立,气势磅礴。涧水和公路傍崖而行,千回百折。入峪三里有百索潭,二十里有挝鼓潭,潭旁石壁有一处石纹很象龙,有道 有尾,形象生动。峪内另有冰凌柱、牛鼻峰、公母崖、赛华山等景观。峪中有较大的沟岔十多处,其中以阴司沟、金岩沟最深。金岩沟内森林茂密,遮天蔽日,为华阴市唯一原始林区。沟楠天门峰海拔2483.6米,是华阴境内最高点。大敷峪涧水北出入渭,古时称敷水,今叫罗敷河。大敷峪因敷水从谷中流出得名。唐白居易《过敷水》诗曰:“野店东头花落处,一条流水号罗敷。芳草艳骨知何处?春草茫茫墓已无。”许浑《经敷水》诗云:“修娥颦翠倚柔桑,遥谢春风白面郎。五夜有情随暮雨,百年无节待秋霜。重寻乡带朱藤合,更认罗裙碧草长。何处野花何处水,下峰流出一渠香。”可见早在唐代人们就把敷水同古诗《陌上桑》中之“秦氏有女名罗敷”牵扯在一起。元王处一修《华山志》时,也称华山这西有一罗敷山,清诗人王士正在《秦蜀驿程记》中认为,秦罗敷女邯郸人,故事发生于赵国,秦赵相隔千里之遥,把秦之敷水同赵之罗敷女扯在一起,显然是错误的。但这一移花接木之传说,流传时久,逐渐为后世所认可。今称敷水为“夫水”,称罗敷河为“罗夫河”,称大敷峪为“大夫峪”。虽然是用字上的谬误,但已约定俗成。
  窦峪在黄甫峪东,峪深数十里,峪道较开阔。两边山势平缓,灌木丛生,出道曲折,山道曲折,河水丰盈。峪深处有山民聚集成本,属观北乡所辖。峪西侧岭巅有王刁三洞,神话传说将其渲染得非常神奇,旧时常有人由此峪登岭朝拜。峪内有峰名朝来山,高峻雄伟,山势如同向华山行朝拜之礼的大臣,故名。
  黄峪在仙峪西,峪深不足十里,两边山峰高峻,灌木丛生,小道蜿蜓曲折,溪水经年流淌。峪深处,有已民聚集成村,属今五方乡管辖。山民所居处较为开阔,台田叠摞,果木成林。但浅山处淙淙流淌的溪水却在此销声匿迹。故山民饮水十分困难,只好逐年迁往山外。峪内有金钱豹、刺猬、獾等野生动物。山民移居后,可望通过封山育林而成为华阴的林木基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东沟在仙峪河北头之北,是仙峪通往瓮峪的一个沟岔,也是白缺寺景观的所在地。沟虽在仙峪涧西,但站在瓮峪的位置,是为东沟,仙峪人也便顺其自然,称其东沟。沟深数里,靠山根处布满台田,田畔茅庐几间,为山民居所。沟西边翠峰耸立,灌木丛生,夏绿秋红,甚为秀丽。沿林人命小径蜿蜓西上,翻越岭脊,就到了瓮峪没门岔沟。站岭头四望,千山连绵,一望无际,林木苍莽,白云低回,白缺寺洞石历历在目,沟坡下山民茅舍炊烟袅袅,一种远离喧嚣、置身世外的感觉油然而生。
  文仙峪在华山峪东,为一簸箕形山谷。因峪建有羽客庵,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隐居、修真养性、吟诗作画的地方,当地人又称为吕洞宾造墨处。峪不甚深,但较为开阔,曲径蜿蜓,溪水淙淙,花草繁茂,修竹迷人,主体建筑依崖而构,背靠王猛台,东望木公祠,西依王母宫,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站立庙门前,山外景色,一览无余。魇庙宇建筑最早称羽谷庵,后经修葺改为纯阳观,俗称吕祖庙。传说品洞宾在此隐姓埋名修真养性四十年,在华山巧遇汉钟离,授延术及炼制金丹灵药的秘诀。又遇苦竹真人授日月交并之法,道成后遍游天下,屡显灵迹。人传吕洞宾羽化后还回过文仙峪,并在庙内墙壁上留诗一首:“昔日曾居此,埋名四十春。屏蔽词语多少客,谁是识予人?”解放前,入文仙峪朝拜的人很多,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九,因传说是吕洞宾坐宫的日子,善男信女摩肩接踵,诵经颂道之改朝换代回荡崖谷,因此当地人也将峪称为问仙峪。吕祖庙背依王猛台崖壁,壁上石纹草木自然结构成八仙图像,是为华山奇景。图中,汉钟离居中正襟危坐;何仙姑亭亭玉立站在西侧,手中荷花含苞欲放,张果老倒骑毛驴;韩湘子悠闲自在;曹国舅仰天长叹;蓝采和举止潇洒;铁拐李腰间的宝葫芦清晰可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辨清此图,须心静而诚,胸无俗念才能独具慧眼。传说能辨清此图的人,可福寿齐岳。庙东侧有龙君洞,洞前有龙泉,水明如镜,质优味甘,具有明目、消暑之功用,还能医治隐情晦疾。长期服用,不仅可去沉疴,还能前边寿延年,被誉为神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来此背过水。今山西、河南、甘肃等邻省的群众每登华山必提罐携瓶来龙泉求水,带回医疾。泉畔原有巨松,传为吕洞宾所植,今不存。庙前涧中原有二仙桥一座,传为汉钟离点化吕洞宾的地方,亦传为陈抟拜吕洞宾为师的地方,故名二仙桥,后毁于水患,仅留遗址。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
作者: xoxox    时间: 2008-6-5 21:41
标题: 洛南是个好地方.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7 13:38
洛南玉虚洞

玉虚洞位于洛南县城以北27.5公里石门镇罗家沟,它是秦岭支脉逶迤东南而成的一个哈斯特地貌溶洞。四周群山青秀,烟霞轻绕。松柏苍翠,幽然若仙境。相传明历13年,大悲寺僧人逐一玉兔至半崖而发现。从此玉虚洞名闻遐迩,游人纷至沓来,无不感叹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之奇景。

洞口高约2,宽1。入洞后便是宽23,高9的洞厅。洞厅宽敞可纳数百人。洞内奇景叠现,玲珑剔透,气象万千,令人目不暇接。洞深约800,有8个支洞呈环形分布。有幽邃曲折的小径将各洞巧妙连通。形成大洞回环,深不可测,小洞蜿蜒穿插其间的奇妙景致。处处锺乳悬垂,石流分挂。其境有“黑龙探幽”、“柏柱擎天”、“莲池映趣”、“银佛禅座”、“群峰竞秀”、“神塔迎客”、“双警苍穹”、“石流纷挂”、“牛皮悬天”、“万景争辉”、“玉岩淋露”或玲珑剔透、或翡翠披散、或怪石嶙峋、或山峦叠显、有如牛而卧、有如狮而踞、有如僧而坐、有如笋而生,“葡萄洞”葡萄串串簇簇、“锣鼓洞”锣鼓阵阵连连。“玉米花洞”苞花粘满,“黑风洞”黑风扑面,令人目迷神醉。给游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诗云:“天工巧成玉虚洞。风光旖
秦山中。神力造设万千景,醉倒游人话逸情。”如今玉虚洞正期待着揽胜探幽的四方游客的光临。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7 13:38
仓颉造字与仓圣祠

  距洛南县城西北22公里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势巍峨秀丽。据《雍胜略》记载:“仓颉造书于此”。
  仓颉造字事出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策海·大书》载曰:“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阳虚山下原有石刻仓颉手书28字。古拓其字,视为至宝者代不乏人,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便辨认。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洛南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摹勒于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题:“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碑文流传至今,信而有证。
  洛南人民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褒扬他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清光绪五年(1879)于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和前殿,一院四进,雕梁画栋、五脊六兽、庄严肃穆。正殿奉祀“仓圣之神位”朱底金字神牌。洛源书院山长陈绶额题:“肇造斯文”,陕西督学使许振祎享殿题书:“仓圣祠”,字迹苍劲有力。院内有自黑潭街移回的“仓颉授书处”原碑,并于祠左侧建有碑楼,右侧配设“敬惜字纸,功德无量”的醮炉,两旁对称耸立,蔚为壮观。
  洛南作为仓颉造字的故乡,永远值得我们引以为豪,“仓颉授书处”和“仓圣祠”已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9 22:25
仓颉造字阳虚山  

作者:刘立勤    转贴自:商洛政协网

阳虚山,在洛南县城西北24公里处,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传说为仓颉造字处。《雍胜略》记:“仓颉,造书于此”。《策海·大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又一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并有“史皇”之称),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援之”。《外记》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

元扈山,今名双连山,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阳虚山相对,山势巍峨秀丽。《黄帝录》载:“黄帝坐于元扈之阁,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史官仓颉等百二十人临之,凤衔图至帝前,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元扈山石壁上,原刻仓颉手书“兽蹄鸟迹”二十八字,传说秦国丞相李斯,只认得八字,即“上帝垂命,皇辟迭王”,其余二十字不识。但据《淳化阁古法贴》五卷释文所注二十八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爷”。

洛南县城西北20公里之地有一个近千人口的村子,过去曾是一个重要集镇——黑潭子镇。如今在周围仍有一定名声。这个村子就是仓颉造字后洗笔的地方——黑潭遗址。据《洛南县志》记载:“……仓颉造书于此,前有黑潭,亦因造书得名,如王右军之墨池也”。
关于我国文字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综合古代众多传说中的记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发展:“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荀子·解蔽》又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由以上史料证实,文字始于仓颉,仓颉造字于洛水之滨,阳虚山、元扈山、黑潭子镇均是仓颉造字遗址。
仓颉在阳虚山下有石刻手书二十八字迹。二十八字,历代以来,遍载典籍,知名度很高,所以,凡过往洛境的达官贵人,文客显士,无不瞻仰圣迹 ,拓印字形以示风雅。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好辨认。于是清道光年间知县王森文以民间征得了拓印真本,又摹勒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长方形,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它正是仓颉造字于洛南的信证实物,此碑现存于洛南县博物馆。

仓颉造字,功在千古,誉满中华。为了纪念这位文字始祖,洛南县府于清光绪五年,在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前殿。正殿奉木神牌位,题“仓圣之神位”五字,朱底金字。享殿由陕西督学使许振讳题“奎文启圣”四字。大门由洛南县令伊允桢题“仓圣祠”,字迹苍劲有力。如今的仓圣祠仍保持原貌,成为游客朝拜仓圣的绝好去处。

[attach]3178[/attach]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15 21:44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河洛文化,系中国古代产生于以嵩山、洛阳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这里所说的“河”即黄河,“洛”即洛河。洛河源于陕西洛南县,在河南偃师与伊河交汇后亦称伊洛河,东流至今巩义市南河渡入黄河。居于河洛地区中心位置的是登封、偃师和洛阳。这是一片神奇原野,也是一片神圣的沃土,它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是诞生中华文明的源头之地,也是中华文明成长与繁盛之地。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邑,之后又有十几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主导中国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民族核心文化。
大量的考古发掘早已证明,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我国又开始了意义重大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在确定的四个重点探源观测点中,除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之外,其余三个——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砦和新砦全在河洛地区。因此,不论是从考古学意义上说的文化,也不论从文化发生学意义上说的文化,河洛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都是其他地区不可代替的,其重要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其源头地位、源头作用,都是世所公认的。
所谓河洛文化,就是指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以农耕为中心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习俗、心理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其形成过程。
最早代表河洛文化的典籍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的原典虽早无可考,但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内容可知,它是反映天人关系和五行观念的最早文献。“河图”是《周易》的源头,《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探究天人关系,人和社会的行为只有合乎天意,才能趋吉避凶;同时它又用阴阳的不同组合来推演自然与社会变化。“洛书”则是中国最早的经国典册,专家研究公认《尚书·洪范》中的65个字是《洛书》的原始内容。《洪范》记录了九种经国大法,即通常所说的“洪范九畴”,其中第一就是“五行”,这是五行学说的源头。后来,阴阳与五行结合,成了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宇宙观和方法论。天人关系和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核心观念,在中国政治、文化、思想领域影响至深,以至可以说它是传统的政治、哲学和思维方法的“根”。
夏商周三代,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其代表人物如夏禹、伊尹、傅说、吕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子产、申不害、韩非、吴起、鬼谷子、苏秦、邓析、公孙衍等,他们对中国早期的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河洛文化流派的形成都起到了了不起的奠基作用。由于河洛地区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因而河洛文化也由此成为强势文化,不少的著述如《书》、《诗》、《礼》、《易》等被人们尊为“经”,从而使它的辐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地域文化,而强烈地影响着周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16 18:15
[转载]河图
[attach]3187[/attach]

目录
【简介】


  伏羲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观察。不过,这些观察并未为他理出所以然来。一天,黄河中忽然帮出了“龙马”,也就是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与所膜拜的自然之间,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和谐一致。他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在“山海经”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 伏羲的“经卦”是来源于天文现象, 它的“根”是《河图》:


【河图的来源】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的图式】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释义】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园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暂且论之。
......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16 18:18
[转载]洛书
[attach]3188[/attach]

目录
【洛书内容】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见图)。




【洛书由来】
  前人指出,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九宫八风图配合八风,八卦,中央一宫,即洛书的中宫,乃周围八宫的核心。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

  北极居中何以能下九宫。前人指出,体为北极,用在北斗,以斗为帝车,言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因北斗绕北极而旋转,就是北极帝星乘车临御八方之象,若根据斗柄旋指的八宫方位,便能推知四时八节的气象变化,也就是九代表了不同的时序。

    洛书是以北极为定位星,斗柄所指的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其数目方位都与洛书完全一致。这也就是一般术数中常说的“九宫”(奇门遁甲术既采用此九宫作为基石)。其中奇数一、三、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数,五居中宫。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洛书。

  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由此可得出三点:一。洛书九宫是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书九宫与八卦的阴阳变化存在的密切关系。三。阐明了"太一游宫"引起的四时八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节令转移和气象变化。

  那么河图洛书中真的隐含着宇宙之理吗?其内容又是什么呢?我在这里只能先谈洛书,即九宫图。把九宫图中的数字排列来进行详解一番,或可看出一定道理来。首先在九宫图中数字之和等于十五,这一点恐怕所有研究易学的人都知道,就是横坚斜相加都等于十五。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字玄机呢?我们以左列的438与右列的276为例加以说明。当我们把数递变为两位数相加时,左右两列数字之和依然相等。即43+38+84=27+76+62。从下向上递变依然成立。即83+34+48=67+72+26。递变为三位数依然相等,即438+384+843=276+762+627。从下向上递数依然成立,即834+348+483=672+726+267。再这样递变下去为四位数、五位数、六位数,一百位数、一千位数依然成立。神奇之处还不在这里,更为神奇的是不管是一位,还是两位数三位数的平方相加和依然可以左右相等。比如两位数即43²+38²+84²=27²+76²+62²。三位数四位数平方和依然可以成立。也就是说一百位也好一千位也好都可以成立。这个数字的神奇排列真是让我莫名惊诧。再有就是把九宫图用行列式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个周天数360。在这些数字面前,我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数字排竟然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就是这样的一个九宫数的排列解开了美国数学家提出的数学怪题,严格等平方和的问题,当时可是无人能解的数学怪题,就连计算机都无能为力。结果被研究洛书的彭绍定数学教授攻克。



【洛书文献记载】

  目前,学术界公认中国古籍第一次记载河图、洛书的是西周初期王宫史官记载的《尚书·顾命》篇。该文记载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尚书大传文》)。《今古文尚书全译》对这段文字注释道:“越玉、陈宝、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和天球,均为不同产地的宝玉;序,墙也;赤刀,为周武王伐纣时用的刀,赤色,周正色也;大训,为记载先王训戒的典籍;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书籍。”(见张赞恭《河图洛书不能随意否定》)。关于洛书的来源,《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那么“洛书”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那位圣人,怎样得到的呢?大体有如下三种说法。

  其一,伏羲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  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又《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尽管有人对洛出书处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在陕西省境内的洛河岸边,或认为在河南巩义市境内的洛河交汇处,但在洛宁县宣传部副部长曲少波看来,洛出书处在洛宁是不争的事实。他说,遥遥洛河道上,唯洛宁县西长水村有专记洛书之源的两通古碑以及其他相关的“物证”,尽管历史矿久,传说纷纭,洛书真貌,众口不一,但都无碍于“洛河出洛书,洛书出洛宁”的史实。




【洛宁县和洛书的关系】
  河南洛宁县西约20公里,就是贯穿河南、陕西两省,全长442.5公里的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也是洛宁县历史上的县城所在地,即今天的长水乡西长水村,此处以“洛出书处”而闻名天下。




【对洛书的评价】

  范石头先生介绍说,古人对洛书推崇备至,认为它能含盖人间万事万物,尤其是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3个数之和均等于15,使其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规划模式。如洛阳东周王城南北七里,东西八里,汉魏洛阳城南北9里,东西6里,两这的长宽之和皆为15里;西汉长安城和隋唐城都是经纬各长15里的方行结构;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南北长皆为15里。




【洛书的价值】

  与河图相比较而言,洛书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洛书只用了9个自然数(而河图则用了10个),排列成一个正方形,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且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洛书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数学家华罗庚对洛书非常推崇,称“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因为另一星球的生命只要对着数数就行了,不必依靠任何语言。




【相关考古】

  洛书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对洛书进行长期的研究,认为其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以说落书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用之言天则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则地在其内,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初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是人类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西长水村现存的两通古碑中,东边一碑为沙质岩石,上圆下方,额刻圭首,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一苍劲有力的魏体“洛”字,据专家学者考证,当为汉魏遗碑。西边一碑石灰岩质,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腊月永宁县令沈育所立。碑上4个大字“洛出书处”为河南尹张汉所书。两通古碑是“洛出书处在洛宁”的有力证据。
大禹在洛宁县的活动踪迹也是一个无言的证据。1969年自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洛宁人李德龙一直热心于对洛书的研究工作。他介绍说,大禹治洪水“到洛自熊耳”,主要工程有两处:一是洛宁县与卢氏县交界的沙河口,一是在洛宁县的龙头山西4公里处的禹门河。据传说古时禹门河上有一山如大门挡住了河流,使得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劈开山门,使得河水流入洛河,当地老百姓为感谢大禹,故将该河命名为禹门河,并建有庙宇,至今尚有遗迹。

  我们随同研究办的人员于近日登上龙头山,山上现存的禹王庙修建于1995年,庙前有数通重修禹王庙的古碑,其中一碑立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碑文记载清朝以前该庙共重修过3次。

  如果单就传说而论,“灵龟负书”肯定是虚妄之谈。但作为一种传说,必定是几经演义而成,我们探究的是最初的史实。试想洛水之中出现一只龟,龟背上的图案让先哲们受到启发,而推演出一个由不同点数组合的图安,被后人“扑风捉影”地广泛传播而成一个神话,不是不可能的。或者先哲集民众智慧于一身而推演出一个数字组合图案后,为扩大影响而托言灵龟神授,也不是不可能的,既然有洛书存在,就必定有渊源。只不过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后,它变成了一个难解之谜,但并不能否认其原本的事实。

  今洛宁县,秦汉以来曾为宜阳、渑池二县地,随该二县属宏农郡.至南北朝西魏于此置北宜阳县,北周改为熊耳县.皆因山水得名.隋义宁二年(618)改熊耳为永宁,此永宁建县之始,治所在今洛宁东北。明清均属河南府。经一千二百余年,至民国3年(1914)始改称洛宁县。




【洛书的种类】
刘氏洛书

  北宋刘牧称十数图即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本于刘歆以《尚书·洪范·九畴》为洛书的观点。刘牧认为《洪范》第一畴,即论五行的文字,为洛书神龟所负之文,其它八畴乃大禹所增。《洪范》五行文字包括《周易·系辞》所言天地自然之数,即五十五数,《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数即五行生数,且包括五行成数。“夫洛书九畴惟出于五行之数,故陈其已交之生数,然后以土数足之,乃可见其成数也”。以此解释龙图易中第二变的图式和《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认为天象和地象二图式相合即为洛书。南宋朱震《汉上易传·卦图说》载相合图(即洛书图式),并解释“右洛书,刘牧传之。一与五合而为六,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十即五也”。认为洛书体现了天地之数中阳奇和阴偶相配合的法则:“此乃五行生成之数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谓之成数也”。刘物洛书说是对“天地之数”郑玄注和孔颖达疏的发展。


蔡氏洛书

  南宋蔡元定称九数图为洛书,与刘牧说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通‘赐’)禹。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认为洛书之数以奇数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数则居四维之位,受制于奇数。正者为君,偶者为臣,体现了阳主阴辅之理及五行相胜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木,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洛书与河图为用为体、变与常的关系。以天地数、河洛数解释八卦之象的来源。蔡氏所定九宫图(九数图)为洛书,成为后世流行说法。

万氏洛书

  清万年淳所定外圆内方洛书图式。其《易拇》说:“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其外,一、三、七、九为一方。二、四、六、八为一方,仍然河图之体,比又圆中藏方,洛书包裹河图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圆之妙”。

  “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对位相合皆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总数四十,皆为阴数。而御之以中五,则纵横上下交错皆为十五,总数四十五,皆为阳数。表明阳生于阴、阴统于阳、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河图和洛书为体与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8-6-16 18:20
【洛书文化】

  河洛文化是我国初民在于自然斗争中所探索、总结适用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天文、时令、医学、占卜预测学的一种工具。
我国初民为适应于农业生产,将洛书分为九宫。太乙居中,一年运行八宫。八宫的名称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转的时序分别是:冬至、坎宫、叶蛰;立春、艮宫、天留;春分、震宫、仓门;立夏、巽宫、阴洛;夏至、离宫、上天;立秋、坤宫、玄委;秋分、兑宫、仓果;立冬、乾宫、新洛。如配以八卦方位则属于文王后天八卦。

  在我国古文化中无不打上洛书的印记,因为洛书是和谐、平衡的象征。在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洛书者,圆之象也”。洛书使用数字构造出的一个“圆之象”。宋人的解释是:洛书横、竖、斜的数之和都是十五,九个数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圆者一围三”。还有一个解释是:洛书不管怎样摆,不管从那个角度数,其直线上的和都是一个固定数,而这正是圆的直径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圆表示着包容,表明着和谐,同时表明在包容中和谐的图形,是初民模拟一个最基本的平衡体系过程中的产物。图中的九个数各不相同,但横、竖、斜排列起来之和又是同得十五之数,也就是通过内部黑(阴)白(阳)的调节,使条条线线都能协调起来,达到一种稳定状态。

在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万物,俱在阴阳对立统一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平衡的整体。如果进一步来说,洛书本身是方形的,又是“圆之象”,正是《周髀算经》中所说的“天圆地方”概念的一个投影。整个人类世界包容在这“天圆地方”之中,而“天圆地方”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平衡体系,洛书是这个浩瀚无际的体系的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明确的缩影。

  洛书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转化总是打破平衡又回归平衡,平衡的同时又孕育着不平衡,局部不平衡而整体平衡,平衡的整体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中又是个不平衡的局部,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古人由河图洛书又推衍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河图推演出先天八卦,洛书推演出后天八卦。同时,河洛二图一旋转起来,就又产生了太极图。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洛书与天文学相结合就能推算出时令,服务于农业生产。河图、洛书与地理学相结合,就产生了风水学,服务于建筑业。河图、洛书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医学,服务于人类的健康。河图、洛书与武术相结合,就产生了太极拳,她既能健身,又能防身;既有健美效果,又能陶冶情操。



【洛书文化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洛书的哲理之上。用洛书的哲理指导者太极拳的实践,用实践完善着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使太极拳文化成为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河洛文化”、“中医、中药学”、“气功导引术”和“武术文化”之大成的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洛书是由二十个黑圆圈和二十五个白圆圈组成,共四十五个圆圈,其中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陈氏太极图说》曰:“洛书四十五数,一三七九奇数居四正,天地水火也。二四六八偶数居四隅,雷风山泽也。五居中,为黄极,太极也。继横斜正数之皆得十五,以符八节,内含勾三股四弦五者,八隐寓矩方合成河图规圆,凡太极拳之周旋曲折,皆依为法而莫能外”。朱熹在《周易本义•图说》中,总结该图的特点为:“洛书盖起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洛书太极说》中记述:“上右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挨次连三方者,天地体数顺行也。上左图(图7—8)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隔次连三角者,甲子用数逆行也。拳家缠丝精法所走之路适于相仿。右仰手与左俯手相向,若抱右手在下,从一向二向三向六行;头领两足,从九向八向七向四行,四六同向五扭缥猛力一抖,气结中宫。左仰手在下,从一向四向七向八行;头领两足,从九向六向三向二行,二八同向五扭缥猛力一抖,气结中宫。左右扭缥落点时,头手足皆成一二三,或一四七矩折三角形,若兼带仰俯伸缩法规据,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乃识太极确有真相,非徒托诸空言矣”。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太极拳外形正图》中记述:“太极拳仿洛书作行体方正图。洛书实为方形之祖,犹是智欲圆而行欲方之意,且太极拳实系外方而内圆,上圆而下方,方者其形,圆者其神也。耍拳者不可不知。

  打拳虽有时倚斜,然斜之中自寓有方正之意。

  此八角方形也,一摸其棱即成太极圆图矣。方有圆生,圆因方成,此方圆相同之理,要皆本一字所生”。

  《杨禄禅太极拳谱》中对洛书的记述:“河图形圆数偶,洛书形方数奇。太极仿河图之圆缠洛书之方,为阴付阳。其缠法从指头缠起,数一至腕,数二至肘,数三至膀,数四过百会收于丹田,数五由丹田发出过百会至膀,数六至肘,数七至腕,数八至指根,数九至指端,数十以十缠九必至其端,而十方有归宿。足与手同,其所异者只是足过会阴和手之过百会,是河图之数于十,所以缠之至十而尽,复返于一。仿洛书之节九,被河图之圆有十所缠为阳纳阴。其缠法是指根为一节,至腕为二节,至肘为三节,至膀为四节,过百会为五节,由丹田发出过百会至膀为六节,至肘为七节,至腕为八节,至指为九节。洛书节九不够河图十所缠,所以数至于指端而劲仍至梢。足与手同,其所异者只是足过会阴和手之过百会,是洛书之数极于九,所以被缠者其数只九,亦是周而复始。其中收于丹田为阴,发于手指端为阳,总之,所收所发一切皆以丹田为本。

  呼气为阳,为合,是为内外合,四肢合,发人也,为顺,为静。   
                             
  呼气为阴,为开,是为升裆,升胯,心肾开,为逆,为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由河洛文化、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与武术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太极拳爱好者要想学习太极拳,研究太极拳,必须首先先掌握一些河洛文化的基础知识。用陈鑫先生的话来总结就是对河图、洛书知识“耍拳者不可不知”。



【《洛书》与大禹治水】

    关于《洛书》的图案,传说是有一个乌龟从洛水里浮出来,背上有这个图案,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图》、《洛书》以后,启示了他的灵感,所以把中国的水患平定下来了。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大禹的功劳最大,因他治水以后,中国九州才开始可以农业立国,一直传下来几千年,治水可以说是大禹一件划时代的工作。而他做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图》、《洛书》的启示而来的。这个《洛书》的图案,正好是一个乌龟壳的形状,图中的点点,古代有一首歌来叙述它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头上是九,下面是一,左边是三,右边是七,这些都是阳数,白点子,占了四方。另外四个角,上面右角是两点左角是四点,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点,左角是八点,像两只足,为阴数,是黑点,五则居中,这是《洛书》的数字,《洛书》的数字摆法,是后天的用,《河图》的数理则是体。

【洛书在数学上的应用及公式】

洛宁吧

洛书的实际意义:http://hi.baidu.com/%BE%AD%B5%E4 ... 7dd4eb77c63877.html

三宫格(和15)
8 1 6
3 5 7
4 9 2
五宫格(和65)
17 24 1 8 15
23 5 7 14 16
4 6 13 20 22
10 12 19 21 3
11 18 25 2 9
七宫格(和175)
30 39 48 1 10 19 28
38 47 7 9 18 27 29
46 6 8 17 26 35 37
5 14 16 25 34 36 45
13 15 24 33 42 44 4
21 23 32 41 43 3 12
22 31 40 49 2 11 20

九宫格(和369)
47 58 69 80 1 12 23 34 45
57 68 79 9 11 22 33 44 46
67 78 8 10 21 32 43 54 56
77 7 18 20 31 42 53 55 66
6 17 19 30 41 52 63 65 76
16 27 29 40 51 62 64 75 5
26 28 39 50 61 72 74 4 15
36 38 49 60 71 73 3 14 25
37 48 59 70 81 2 13 24 35
这是八十一宫格的排列图,你可以从中找出规律。
首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下1,然后向下移动到最底下,向右移一格写下2,然后一下向右上方写到最边处,
然后平移到最左边,向上移动一格再向右上方写。遇到数字后向下写一格,继续向右上写。
按此规律,可写出任意奇数的平方宫格。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1-2 20:08
关于策划榆商高速公路周边旅游项目的思考

费宏伟



随着榆商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围绕“秦岭南麓百里文化旅游长廊”发展的项目策划已迫在眉睫。
按照我县旅游总体规划,我觉得按“一带一圈一中心”组织实施洛南的旅游项目,可以有一个明晰的思路。概括的讲,就是:河洛文化带,包括仓颉造字、花石浪遗址、洛南文庙、战国古墓群、洛河源头、草链岭、洛河漂流、罗汉洞、焦村遗址、红二十五军战斗纪念地、洛惠渠;大华山旅游圈,包括老君山、华严寺、高山、香山溶洞、玉虚洞、秦岭观华山、潼关古道;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包括馒头山、抚龙湖、兑山、封子山、石龙庙、陶川。这些项目都分布在交通主干道上,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构成洛南旅游开发网络的硬框架,将支撑起洛南旅游发展的明天。
陕西省现有高速公路1300公里,“十一五”期间要建成1800公里。建成5000公里高速公路后,将使我省的原“米”字型规划发展到“三纵四横五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简称“345”网)。

  2005年8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决策。随后,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又指出,交通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应着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省交通厅党组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发出了全面加快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动员令,进行层层动员,迅速掀起了建设高潮,同时又在《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基础上,规划了我省省级高速公路,并对原规划目标和建设方案进行修订,制定了《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6年2月28日,陕西省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个规划。

  一、规划方案

  1、规划目标

  构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安全、高效、便捷、环保、和谐的运输网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的交通保障。

  2、布局方案

  按照“关中加密、南北成网、周边连通”

  的总体规划思路,采用纵横线与辐射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可概括为“三纵四横五辐射”,简称“345”网,即由3条南北纵向线、4条东西横向线和以西安为中心的5条辐射线组成,总规模约5000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3500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约1500公里。具体路线布局如下:

  (1)3条南北纵向线,长约2030公里

  榆商线:途经府谷、神木、榆林、米脂、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黄龙、澄城、大荔、华阴、洛南、商州。榆康线:途经榆林、横山、靖边、安塞、延安、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铜川、耀县、三原、西安、柞水、镇安、安康、紫阳、陕川界,与国家高速公路包头-茂名线相重合。陇汉线:途经陇县、千阳、凤翔、宝鸡、太白、留坝、汉中、南郑。

  (2)4条东西横向线,长约1370公里

  吴定线:途经吴堡、绥德、子洲、靖边、定边、陕宁界,与国家高速公路青岛-银川线相重合。

  宜富线:途经宜川、富县,与国家高速公路青岛-兰州线相重合。潼宝线:途经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西安、咸阳、兴平、武功、杨凌、眉县、陈仓、宝鸡,与国家高速公路连云港-霍尔果斯线相重合。

  白略线:途经白河、旬阳、安康、汉阴、石泉、西乡、汉中、略阳,与国家高速公路十堰-天水线相重合。 (3)5条辐射线,长约1233公里

  西禹线:途经西安、高陵、阎良、富平、蒲城、澄城、合阳、韩城,与国家高速公路北京-昆明线省境内北段相重合。西商线:途经西安、蓝田、商州、丹凤、商南,与国家高速公路上海-西安线相重合。

  西漫线:途经西安、蓝田、麻池河(商州)、山阳,与国家高速公路福州-银川线省境内南段相重合。

  西汉线:途经西安、户县、洋县、城固、汉中、勉县、宁强,与国家高速公路北京-昆明线省境内南段相重合。西长线:途经西安、咸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与国家高速公路福州-银川线省境内北段相重合。 (4)5条联络线,长约369公里

  榆佳线:途经榆林、佳县。

  延延线:途经延安、延川(延水关)。

  渭蒲线:途经渭南、蒲城。

  机场新线(机场新高速公路):途经店子村、底张(机场)。西(安)咸(阳)北环线:途经渭南、高陵、泾阳、咸阳(双照)、兴平、户县。

  3、布局效果

  陕西省高速公路网建成后,将达到以下效果:

  通达情况:省会西安与各设区市以高速公路相连接,相邻设区市基本以高速公路相连通,陕南、陕北与关中当日往返,陕南与陕北当日到达。

  覆盖区域:高速公路网覆盖了全省89.7%的县(市、区)、87.9%的国土面积、94.4%的人口和97.1%的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87.9%的县市平均半小时可抵达高速公路。


  

--------------------------------------------------------------------------------

2 陕西省规划高速公路网 榆商线:途经府谷、神木、榆林、米脂、绥德  

  出省通道:全省将形成21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口,基本实现与周边省区连接成网。

  服务经济:高速公路连接全省现有的4个国家级开发区、13个省级开发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的3个现代物流产业园区。

  综合运输:高速公路连接全省所有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枢纽城市,包括规划的4个铁路枢纽、4个公路运输枢纽、5个机场。旅游发展:高速公路连接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7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6处、其它国家级旅游景区2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及大部分省级旅游景点。

  二、资金需求

  2005年以后新开工的项目,按静态投资匡算,共约需资金1440亿元,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需700亿元,省级高速公路约需740亿元。

  三、实施安排――“十一五”期间,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到2010年,通车里程突破3100公里,其中,2007年贯通3条国道主干线,2009年建成3条西部大通道,“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及部分省级高速公路。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00公里,其中,2012年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

  ――2015年以后,继续建设省级高速公路,最终全省将形成“三纵四横五辐射”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

  四、实现规划措施1、加强统筹协调,依法实施规划。

  《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蓝图,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政指导性和权威性。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分工协作,严格依法实施,正确处理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2、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尽快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国家高速公路网在我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实行省、部联建,以省为主;对省级高速公路,实行省、市联建,以市为主。要按照已整合、调整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在省交通厅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和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还要吸引和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省级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要创造条件,进一步优化高速公路建设环境,消除加快高速公路发展的障碍。3、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交通市场。

  实现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投资规模巨大,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深化改革,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交通市场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高速公路建设,要在设计、建设、融资、养管四个方面坚决放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经济组织和民间资本以各种方式投资建设经营高速公路。要吸引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元化参与、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建设,促进我省高速公路加快发展。4、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高速公路建设要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要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和质量监督制。完善质量目标责任制度,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质量监督机构和建设管理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以工作的高质量,确保工程高质量。5、突出环保理念,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规划、设计、建设各个阶段,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节约自然资源。要根据我省地貌、地质特点因地制宜,广泛采用经济实用的筑路技术,尤其要加强特殊桥梁、长大隧道、路面结构、路基稳定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应用。积极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努力降低高速公路建设成本,要用科技创新,加快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

  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规划方案

  路线名称 路线起终点 省境内起终点 省境内全长(公里)

  京昆线 北京-昆明 禹门口-棋盘关 624连霍线 连云港-霍尔果斯 西北村-牛背 375

  青银线 青岛-银川 吴堡-王圈梁 321

  包茂线 包头-茂名 蟒盖兔河-陕川界 971

  福银线 福州-银川 漫川关-凤翔路口 395

  沪陕线 上海-西安 马安石-西安 238

  青兰线 青岛-兰州 陕晋界-陕甘界 190

  十天线 十堰-天水 陕鄂界-陕甘界 484

  陕西省高速公路发展三阶段目标

  2007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

  省境内三条国道主干线全部贯通,西部大通道建设任务过半;西安与延安、榆林、汉中以高速公路相连通,西安到安康高速公路成功穿越秦岭腹地;

  高速公路通达全省58%的县(市、区)。

  2009年: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

  省境内西部大通道建设任务完成;

  高速公路通达全省各市及71%的县(区);

  我省与周边省(区)高速公路实现对接。

  2012年: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800公里;

  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完成;

  省级高速公路建设及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实现重点突破;汉江经济走廊高速公路贯通;

  全省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通达80%的县(市、区)。
3 榆商线:途经府谷、神木、榆林、米脂、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黄龙、澄城、大荔、华阴、洛南、商州。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1-3 09:20
洛南八景
  
洛南八景

  洛南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俯拾皆是,然唯有“洛南八景”声誉远播,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呤诗作画,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说起“八景”的来历,得归功于清同治年间的洛南县令陈尔茀。同治六年(1867)秋,陈尔茀遍访乡间村舍,亲历山林水域,兴之所致,编成“洛南八景”:“阳虚鸟迹”、“元扈凤图”、“书堂雪花”、“石门烟雾”、“文显翠屏”、“银沟白练”、“鹿池夜月”、“红崖朝霞”。每景皆撰有歌词,语言生动流畅,引人入胜。“八景”由此名闻于世。

  阳虚鸟迹

  在县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保(今保安镇),传仓颉造书于此,前有黑潭。

  阳虚岩,字科斗;墨成潭,岁经久。鸟迹成文仓颉书,留传人间应不朽。近民劳役苦年年,泼油纵火滋棘手;字颓山烈石成灰,此役民间从此否。嗟哉石冤,公门弊政天何言。

  元扈凤图

  在县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保(今保安镇)。《黄帝录》云:“黄帝坐于元扈之间,凤衔图至,即此。”

  河出图,元扈凤;瑞休徵,游龙鞚。山势峥嵘水急流,画屏春暖鸳鸯梦。龙归沧海几千年,马去蓬山云烟送;古往今来事已非,青山绿水鱼樵开。美景良辰春复秋,一声牧笛背横牛。

  书堂雪花

  在县之北三十里,为县主峰,回出独尊,相传孙碧云真人藏修处。

  书堂山,烟霞满,高插天,云舒缓。来脉千里势如龙,水绕峰环山无算。暮鼓晨钟鹤唳闻,鹅毛片片天女撒;千树万树梨花开,花飞六出朔风伴。乾坤一色净无尘,放眼遥看处处新。

  石门烟雾

  在县之北十余里,河中石山突立,中辟一门,高广各五、六丈,水流其中。

  邑之北,十余里,古迹存,石门市。轻烟薄雾笼山头,年年日日皆如是。缥缈中有神仙游,不许尘寰俗人视;故令烟雾浩迷漫,混混沌沌空蒙里,笑他世事亦茫然,请君好看石门烟。

  文显翠屏

  在县之东南一百二十里鸡头关之东,横峙天表,为县东障。

  文显传,翠屏灿,白云齐,青玉案。巍峨一列障鸡头,古松老柏交枝干。旭日朝霞相映鲜,晨星夜月染河汉;悬岩时有麋鹿游,藤萝千条馢断案,颠米落笔画难成,好鸟一声山水青。

  银沟白练

  在县之东北五里(尖角银洞沟),每天气晴爽,吐白气如练。

  县东北,银沟见;吐白虹,长如练。瀑布奔流年复年,斗大雪花飞片片。世人痴望眼将穿,谁识元机徒眷恋;五形地宝守天神,虚空呵护掣雷电。莫妄思量莫妄求,天宽地阔几千秋。

  鹿池夜月

  在县之南二十里的鹿池川。

  鹿池鹿,在河处;夜月明,疑神助。秋水澄清秋月高,惊起老龙飞欲去。灵兔捣药古今忙,池鹿酣游骋逸豫;鹿游鹿池兔西顷,月落鸟啼千岩曙。别有光晖回不同,水天一色御长风。

  红崖朝霞

  在县之南八十里(油泉老君峪),山石尽赤,烂如朝霞。崖麓为民钱冶,两崖间有谷曰“老君峪”,老子避周乱尝过此。

  古崖红,数百尺;炼丹砂,谁抛掷?果否娲皇煅炼来?当年未作补天石。朝霞烘染更鲜妍,游人误认周郎赤。千树桃花斗夕阳,崖自猩红水自碧。短歌八景思悄然,雄心高上华山巅。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1-15 18:07
禹王阁

据史书记载:“相传在尧舜之时,洪水横流,泛滥成灾,人民备受其害,无法生存。舜即命鲧用筑堤防水之法,其功不成,结果被舜杀羽山,其子禹继承父业,改湮为导。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竞走奔命通泽,疏通九河,引水东逝,终于战胜了洪水灾害。”
    洛南位于洛河上游,滚滚洛水横灌举山,流径县境。洪水为害,危及生灵。远古时代夏禹到洛南峪口,导洛自熊耳山下,东汇伊川,人民方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为纪念禹王治水的功德,在洛南境内自古以来就有“十里一洛王(禹庙)”的传说。洛南的禹王阁(禹王庙),多建于洛河沿岸,为数较多。白昶河洛王庙和尖角禹王阁,正好相距十里。其他因星移斗转,沧桑多变,久已圮毁者不少,迄今幸存者仅有尖角境内禹王阁一座。
    尖角的禹王阁座落于村北,洛华公路之旁,洛水之滨。任其河水暴涨,洪峰再高,其阁毅然屹立,万无一失。昔年庙院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浓荫覆盖,今则残楼圮久,庙宇犹存,依旧雄伟壮丽,环周千峰万壑,重岩迭翠,山明水秀,杨柳蔽日,景色宜人。公路一线直通南北。东望桃花古冢,如舟泊岸;北顾“石门烟雾”,若隐若现,使寂静幽雅的禹王阁,更显得古色古香,吸引着不少向往而来的游人。前代诗人留有咏禹王阁七律一首:“千年禹庙柏森森,十里莺啼紫阁新。古屋龙蛇粉壁画,荒庭花木常如春。熊耳导洛原有据,龟背负书传青文。九畴洪范秘全露,启智化育爷功勋”。此诗文笔简洁而优美,充分盛赞了禹王阁的昔日胜迹。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1-18 16:32
药王庙


    药王庙始建于明武帝正德年间(1506-1511),距今已有470余年。庙宇背负梁塬,面向馒头山,居高临下,一天星斗清雅。从十八台级而上,便入山门。一院之内,有山门、享殿、前殿、正殿各三间,正殿东侧有湘子祠三间,东西两侧各有龙王庙、土地庙二间,并有禅房、伙房及磨房三间,共占地一亩五分。殿堂依托山势而建,墙垣以庙堂而环,高低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层顶有走兽花脊,殿内雕梁画栋,精美 绝伦。正殿内塑有孙思邈、韦善俊座像,前者朝服衣冠,足旁卧有一虎;后者纶巾道袍,右旁卧一犬(号曰“乌龙”)。
    唐代以来陕西省有两位药王,一位孙思邈,耀县人;一位是韦善俊,洛南人。韦善俊生于公元658年,卒岁不详,在京兆生医有名,曾进宫为武则天治病,武封其为宫中太医。但韦善俊不大气愿身居皇宫辞官生医民间,晚年隐居县城西南八公里之南岭,长年种药,详查药性。他长斋奉道,精长桑之术,凡疗民疾,多所痊愈,逝后被群众奉为“药王”。
    药王庙建成后,香火久盛不衰。乾隆十一年(1746)的《洛南县志》载:“凡老幼病役者匍匐诣庙,祷辄介愈”。人们感念药王恩德,曾多次捐钱维修庙院,从出土的碑文可见当时盛况。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洛南儒学教谕陈遴撰文,以“药王有功德于民则祀之,洛之人不得以淫祠而毁其庙”,树碑一通,立于院内。每年四月八会、清明会、十月太阳会时,山门大开,广为祭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缭绕,庙前唱戏三天,实属乡邑中的盛事。
    1983年9月3日,药王庙被县人民政府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4-11 21:20
洛河悠悠

        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从而开创了华夏文化。这其中,“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这图呢,就是,河图,书,就是洛书,据说后来禹教启的围棋,以及自己的卜算方法,就是从这两本书里面得到启示发明的。再后来,《周易》这本奇书问世,由此开启了河洛文化的大门,河图,洛书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黄河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无人不知,可这洛河,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有名气,但是它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瞧的。


   中国有两条河叫洛河。第一条,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依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第二条,渭河支流,又称北洛河。位于陕西省北部。上源石涝河,源出定边县南梁山。东南流经志丹县,洛川县、蒲城县,到大荔县南三河口附近入渭河。长660千米。


     到底哪一条洛河,出的洛书呢,从第一条河,沿线的洛源镇,洛南县,以及洛宁县,到最后十三朝古都洛阳来推断,应该是这条洛河出的洛书。


      距洛河源头不远的下游保安镇,有个地方叫盘底村,大约在一万年前,仓颉就是在这里造字的。从盘底往下游走,在与洛河的另一条小支流汇集处,有一个河口三角洲,这里有一个深潭,叫马崖潭,为什么叫马崖潭,很难说得清,大概这潭旁边的峭壁比较像马嘴吧。 沿着洛河的这个小支流往上溯,有个小村子叫南塬村,这个村被这条支流分成了两半,河北岸有稀疏的二十几户人家。河南岸人口相对稠密一点。


     在的河北岸有一大片芦苇,早春的芦苇在微风的吹拂下,缓缓地舒展着筋骨,顺着微风,翩翩而动。 芦苇靠河一面有一个少年十岁左右,手里拿着些芦苇叶子,在认真的卷着小号,他眉头紧皱,芦苇叶子在他的手上温顺的蜷缩起来。河水潺潺。他似乎忘掉了一切。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4-30 15:02
张沟山泉
张斌峰
       洛黄路原称洛华路是现阶段洛南沟通外界的一条主干道,一条省级公路!湖北,商洛市前往河南,山西的捷径!
      从县城沿洛黄路行至约6公里就是张沟,张沟是一条狭长的山沟,住户不少,沟里有小渠一条,一直通到洛河,但奇怪的是它与洛河不同,在洛黄路边的这条渠是干的,常年见不到水,尖角村的张沟口队村民一直无水吃,在地下打井也从来不能成功。无水却有渠,是因为:1.山沟排洪水;2.张沟沿沟上行约一里多路有一眼山泉我现在给它定名为“张沟山泉”,张沟山泉谁也不知它流了多少年,它养育了周围的无数代人,据老人们讲这眼泉水有一个怪异的现象,水不出沟,如若张沟口的渠里有了水流必定洛河要发大水......
       近来在县水电局的资助下村委会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由张沟山泉提供水源的自来水工程已经基本到位,我们家现在已经用上了绝对没有漂白粉和任何净化添加剂的纯真山泉水,山泉进农家,造福几百家!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5-1 22:06
五一洛南一日游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5-2 17:35
五二香山观奇洞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陕西洛南一日游
张斌峰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5-5 15:26
寻道洛南八景文显山
张斌峰
       文显山横亘于秦岭莽岭之中,纵横百丈,山崖突兀,怪石嶙峋,犹如斧削锦屏,刀分翠障。山上岩石错落斑驳,似一幅天然画屏。与商州“仙娥削壁”险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洛南县志》载:“文显山,坐落于高耀乡西南,主脊海拔1709米。山上林木成荫。每晓岚气上腾,形如城垛、阁楼,旌旗飞扬,万马驰骋,日升方晴,故亦称‘云架山’。《范志》载:‘横峙天表,为县东屏障’。‘文显翠屏’为‘洛南八景’之一。”商山四皓研究会几位同仁,为寻访“商山四皓”在本市区的隐居地;在洛南县、乡、村有关人员的带引下,登上了文显山。文显山南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从东北坡登山。车行至农舍前,我们沿着豫陕界山脊灌木丛攀藤而上,进东乡寨石门,拐了几个弯方临山顶平台。平台四周用板石砌的寨墙高约5米左右,寨墙修有垛口和东、西、北三门,寨内有大小古庙数座,其中玉皇庙正在维修。庙周有多块古碑,“文革”中被破坏得横七竖八,字迹风化脱落,难以辨认。站在山巅,一揽众山小,四望云遮掩。文显山南侧悬崖上开凿了约300米长1米宽的栈道,十分险要。借山穴修有“祖师”等数座小庙和道民食宿小舍。山岩缝隙有一山泉,清澈见底,饮之甘甜爽口。


  据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县范启源编《洛南县志》“寓贤”载:“四皓者,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祖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也(《高士传》)。元孟文昌《梯霞观碑略》云:‘东望文显之山,四老仙去,遗迹犹在,永怀高风。南面老君之 ,白云出没,想像圣义,幢盖飘扬。西走城邑,禾麻懞懞,居民行旅,络绎道路。北瞰温洛,灵源浩瀚,龟书发秘,滔滔东注。四时之间,朝气夕霭,千汇万状,使览之者心旷神怡。可以蝉蜕麈纷,遗世独立。’四皓盖先寓於文显山,后徙入商山。”


  据考察,四老因始皇暴政而深匿商洛时,分别隐于多处。其中有洛南县“文显山”,亦属事实。另有商南县“双峰”,因甪里先生周术隐居而改名“甪山”;洛南“四壑山”,因四皓隐居过,已改称“四皓山”;商州区秦王山“花水峰”,亦名“莲花峰”。汉灭秦后,天下大定,四位博士同隐于丹凤县商洛镇南面山阿,世称“商山四皓”,传名于世。
视频:
洛南八景文显山 1
洛南八景文显山 2
洛南八景文显山 3
洛南八景文显山 4
洛南八景文显山 5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5-7 06:29
翁沟探险
视频:
翁沟探险 1
翁沟探险 2
翁沟探险 3
翁沟探险 4
翁沟探险 5
翁沟探险 6
翁沟探险 7
翁沟探险 8
翁沟探险 9
翁沟探险 翁中畅游

女士禁入 男士慎行 石滑路险 注意安全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6-16 09:06
全国核桃王


图1

图2

图3

图4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蒋河村有一棵树龄500多年,树高31米,胸围4.84米,覆盖面积692.4平方米,年产核桃1000斤的核桃树,该树被国家林业部1980年命名为“全国核桃王”。

来源于洛南政府网
作者: 张斌峰    时间: 2009-6-23 19:13
洛南陈耳佛山风光

张斌峰 整理


    陈耳和河南朱阳镇相邻,朱阳曾归洛南管辖一百多年,红色革命的种子曾在这里发芽,当年卢灵洛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游击队就活跃在陈耳朱阳的大山之中,李自成兵败潼关后,曾屯兵修养并出击函谷关,有史为证,清史曾记载:闯贼攻函谷关一路烧杀抢掠,桃林(今灵宝)百姓四处逃散。不过史书都是正史,闯王和清廷为敌,自然不会写的很好。据考证,闯王很可能当时就屯兵佛山,当时兵败休整,佛山正好据险而居,从附近的地名可窥一斑,大关岭原来叫轳辘关,附近不远就是藏蛛峪、枪马峪、文峪、王峪等等不胜枚举,好似藏兵百万之势,陈耳这边有龙台、王西峪,如果不是闯王,哪来的王,哪来的兵,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往前考证,东晋时远山居士在东林书院讲学,跋涉千里寻找玄灵之地,见一山如牛直抵秦岭,后得名伏牛山,在伏牛山与秦岭相接的山地,就叫伏山,在此修道四十载得正果成佛,后人称佛山。据洛南县志记载,佛山早期称作东伏山,或釜山,当地人念伏山,一直流传至今。佛山到明代名声最大,香火不断,道教庙宇一度规模宏大,当时有一说:“东有少林寺,西有禅林寺”,禅林寺就在佛山,当时可与少林寺相提并论知名度可想而知。清代道教一度衰落,寺院因失火毁去大半,规模大为缩小,致使兴旺不再而凋敝,特别是文革时期“破四旧”,庙宇被摧毁成一片废墟,现在只能看到那些破损的石碑和沧桑的老城墙,还有那满地野猪拱的泥坑。但是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那些虔诚的当地人不惧路途艰险上山敬神,领略佛山雄奇秀美。

    这里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少女,她那神秘的面纱一层层的展现给越来越多的人,那种青涩、秀美、高傲会使你流连忘返,美哉,壮哉!佛山!















欢迎光临 气功人论坛 (http://bbs.qg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