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标题: 浅谈术-法-理-道 [打印本页]

作者: 龙脉灵浪    时间: 2008-10-27 18:06
标题: 浅谈术-法-理-道
初学者喜欢探玄,这几乎是所有初学者的毛病.人类之所己有好奇心为的是去探索未知,探索世界,这叫外求.修炼则是一种内求功夫,当你被无数的现相所迷惑,你就很难找到事物的本质。而做为一个修炼者如果过不了好奇心这一关,很多东西都可以蒙闭你的双眼.老子言:惟信方可入道.有好奇心时,也正是说明你缺乏根本的信念--信不诚。           
   师承,是将通过此生与你有缘的伟大渡师作为一种与更高层次的境界与规则沟通的媒介(他本人本身是一种媒介代表)通过他,让你去领会,理解,同时实证与验证,接近并通晓宇宙法则。如果有好奇心,并不听也不沿着你未知的传统教法,你会心浮气躁,也必然会让你在现实中走上弯路。所以,西游记中首先先“擒心猿”后“勒意马”便是教我们,先懂得克己,能克己,能了解心的不定与无常,我们才能打开“信”的天窗。更重要的是,不论你师承何门何派,法门如何,只有一门深入才会在此领域有所成就.下面便是我用四个修炼境界对修炼的些许肤浅认识做个小解。           


术:行里术语叫法门。通过一种修炼的方法,结合姿式的调整,呼吸的配合,意念的调节,或者力的角度,大小,方向,节奏的最佳配合等等等,来带我们步入修炼大门。术也便是一种方法,外人总是执着这些方法,而且浅尝则止,完全当成一种游戏,频频更换。这样,即便是利用一百辈的时间,也不可能领悟到更深的道理。术,是让我们追根查源的树叶,循着脉络,我们会看到。。           


法:法便是心法,由术的层次渐循而得。当然,这必须是建立在有一定基础之上的。到了法的层次,在你达到此法的境界里,此境界的功法拿到手,你便知道,为什么这么练,即:这么练怎么就能出功夫。你不会被所谓的各种肢体形式或各种障人耳目的形式迷惑。你全然了解“得意忘形”的意义(即:得其真意,忘却形式)。此阶段,可以喻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这时只是小罗马。通过对法了解的深入,自身阅历的提高,你便会渐渐步入。。           



理:周易中有相数理占,医中有理法方药,而这里的理则是指一种深刻认识练功的本质。   
    修炼与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便步入此境界,此时对自然界也会有更深刻的体认。古人观蛇鹤相争,而发明一种拳学。看风拂树弯,树又反弹而起,便能知弹簧之力的运用。观看惊涛拍岸,而明柔中蕴刚,而使自己上一个台阶,甚或仰观天宿便洞晓世事,看梅凋零而预知东窗事发。这全然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当自身修炼积累达到此境界的结果----感而遂通。古代大诗哲人,武学达者,方外之士,无不经历此阶段。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一种以“意境”为主的思维方式。如诗词歌赋中,在不须逻辑明晰的情况下便可互相搭配。这是国人思维中秉承了“自然”的传承。      
   修炼到此阶段,没有牢固的形体修炼的基础,便又很难通向高的境界。通过扎实的基础,古人能从修炼中,由内行了解外五行至理,由天体的变化轨迹,认识训练时的方位时向,从风云雨雷电外五行的生化不息中创出科学的功法。      
   此阶段,你更深一步的认识到了,人体的宝藏并非是那些使人传说眼花缭乱的现相,要步入本质,要了解源头,我们必须更深的了解到,最重要的是这种打造这把打开宝库钥匙的能力。有了本质才可能产生现相,我们深入的领略到有树在,就有花在。有根在,就有果在。这种能力积累下的真正财富,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被缊藏在阿赖耶识中,积极累积着通向终极目标的能量。      
   修炼的实意不在于观万花筒,而是拨云见日。随着阅历的丰富与正念的加深,这种自省能力越来越强,这种深入心灵的自省,让我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启示,无明渐渐被剥去处表,这种光明也越来越强,他像无与伦比的爱心一样让你心灵平静,又能穿透宇宙中任何一种障碍。释伽佛曾说:惭愧会好好保护此世界。这里的这个“世界”亦是说我们内心的世界,清晰的自省能力,让我们轻松而自信,坚定而坦然的走在人生的大道上。当自省的启示越多,我们便会渐渐发现自己的使命,我们越能平静的看待人生及困难,越发克己忍耐地煅练自己,将注意力更集中在自己的真实目标上。这样终有一天,我们便会达到。。
作者: 耕田的老牛    时间: 2008-11-1 13:40
受教了。惟信方可入道,呵呵。不要管那么多,先练着,无欲无求,终能出成果。




欢迎光临 气功人论坛 (http://bbs.qg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