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标题:
一系列气功科学的实验的报导!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耀森
时间:
2009-6-3 03:18
标题:
一系列气功科学的实验的报导!
气功外气作用的流动显示实验
气功外气作用的流动显示实验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罗明辉 闰明山 马文驹 陶祖莱
气功师 赵伟等
摘要
在气功师赵伟等发放外气时,用640一A型纹影仪观察其手掌前方空气密度的变化,并用高速摄影机作实时记录。结果发现,赵伟等发气时,手掌前方的空气形成了阵发性的、具有拟序结构的流动。赵伟不发气时,或常人模拟‘发气’时均无此现象,口鼻呼气的作用亦被排除。这一现象是可重复的。现有的科学理论无法对此作出解释,唯一确定的作用是赵伟等发放了外气。
一、引言
顾涵森[1]用低压传感器放置在气功师赵伟手掌前方约0.5~3.5米外,当赵伟发放外气时,记录到了可重复的、特异的压力信号。1979年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进行的判定性实验重复了顾涵森观测到的结果[2],但证明顾用低压传感器所观测到的特异信号系空气的对流热效应所致,而不是压力波。准此,则赵伟外气的作用必将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可以用纹影仪直接观察。为此设计、进行了本实验。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1.原理
一束光线穿越变密度介质时将会发生偏转,偏转角(ε)与介质折射率及其空间变化有关,设未扰动空气折射率为n,外气作用区空气折射率为n(x)(它随空间位置而变化)。若作用区宽度为L,则有:
据此,可设计、组成如图-1所示的纹影仪光路,入射光偏转后使焦平面K处的光源象位移。此时,应在K处放置一刀口,切去部份光线,则在屏幕Q上的光亮度便发生变化,从而在屏幕上给出P点的像。
2.方法
实验安排如图-2所示。所用仪器为640一A型纹影仪。通光口径300mm,镜头焦距3m,灵敏度1/100;偏折角灵敏度为0.7×10-6rad.。
实验前,由专人陪同赵伟等换掉衣鞋,穿著实验室提供的衣鞋进入实验室。实验时,先由常人模拟赵的姿态‘发功’;再由赵摆出发功姿势但不发功;最后由赵对着距其手掌约1m的铌酸锂晶体低压传感器发功,佣高速摄影机记录整个过程。
3.结果
实验表明,常人模拟发功,或赵伟摆姿势不发功,均未观测到仪器视场中空气有任何异常。但当赵伟发功时,可观察到阵发性的、具有拟序结构的气流,如图-3所示。同时,低压传感器亦测得特异的信号。由图-3可见,开始时只是手指尖端附近空气有所扰动(但常人模拟动作和赵本人不发功只做动作时无此现象);接着很快就形成了涡球状气团(见图-3(b)),并源源不断,涌流向前(图-3(c)一(f))。将摄影机对准目标传感器时,可观测到阵发性的气团冲击传感器,同时可记录到特异信号。
所观察到的气团是否来自赵伟的口鼻?为查明这一点,我们设计用两台纹影仪联动观察,一台对准赵的手。另一台对准赵的口鼻部位,同步进行高速摄影,并将两台纹影仪显示的同一时刻的图谱拍摄在同一张胶片上,以便比较。结果表明,在手掌前方所观察到的具有拟序结构的、阵发性气流来自口鼻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三、讨论
纹影观测实验表明,赵伟发放外气时,确实在其手掌前方引起了阵发性的、具有拟序结构的空气流动。而且,正是这种气流,作用于未经表面绝热处理的铌酸锂压电晶体,产生特异的脉冲信号[1],[2]。那么,这种气流是怎样形成的呢?从流体力学角度来看,有两种可能:
1、赵伟发气时在其手掌前方造成特异的压力脉动,从而引起特异的空气流动。但力学所判定性实验[2]证明:赵伟发放外气时,在其手掌前方未产生可以观测到的压力脉动。故压力驱动之说不成立;
2.赵伟发气时,手掌温度显著高于(或低于)周围空气,使空气局部加热(或冷却),从而形成热对流。但红外探测表明,赵发气时,手掌、手指均无特异的红外辐射,且手温与常人无明显差异(稍偏低一些),故所观察到的空气运动不可能是赵的手掌脉冲加热(或致冷)的结果。
本实验在室温、常压下进行,未加静电场,电磁环境亦无异常。而且,每次实验前均对气功师的衣物作严格检查,以确保赵未携带特殊物品进入实验现场(实际上,除裤叉、背心外,赵的衣鞋均由实验室提供)。
综上所述,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无法用目前已知的科学理论解释。唯一可以肯定的、与所观测到的具有特异拟序结构的空气流动相关的事件,是赵伟发放外气。应该指出,本实验所观察到的并非赵伟发放的外气本身,只是赵伟发放外气作用于周围空气的结果。尽管其机理尚属未知,但既然赵伟发放的外‘气’能引起周围空气作特定模式的宏观运动,那么,气功之‘气’只能是物质的。因为,世界上只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
关于赵伟外气效应的实验是1979年3~4月进行的。近十多年来曾用同样方法对十多名气功师(包括一名来自罗马尼亚的具有特异功能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测试。只有个别气功师发气时可以观测到明显的空气流动。图-4和图-5是两个例子。这提示:气功外气效应强烈地因人而异,因所练气功功法而异。但无论如何,气功师发放外气引起周围空气的特定的宏观运动这一新现象,不仅对同一气功师是可重复的;对不同的气功师亦是定性可再现的。
(本实验结果于1979年上报有关领导,1988年曾在全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上发表,此处已作修改增删)
作者:
张耀森
时间:
2009-6-3 03:30
近年来日本气功科学研究的概况
2005-1-21 17:31:00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李小青 朱慧勤
日本科学界把对气功等东方传统心身锻炼方法的研究作为探讨人体心身相关的重要途径之一。日本的一些大学、研究所、医院设有开展气功研究的研究组,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创新的思维对气功进行多角度的探讨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日本国际生命信息科学研究会(ISLIS)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本文对2000~2002,年各届研讨会论文集中气功研究的论文,从气功生理学、气功免疫学和气功生物物理学研究三方面加以综述,以期反映近年来日本气功科学研究的概况。
1气功生理学的研究
1.1气功训练(内气功)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张彤等观察了气功训练时注意力持续集中于局部引起的脑生理功能变化。结果表明,α、β活动增加(EEG的慢波化)、右额叶、顶叶以及丘脑、无名质(前脑基底部的一部分)的血流减少,这些均为觉醒水平低下的表现。气功训练过程与REM睡眠都出现大脑边缘活化现象,由此提出气功训练的类 REM反应假说。刘超等观察了同一气功师在静功和动功训练时生理功能变化方面的差异。从LF/HF的实验数据可知:气功师在做静功时,身体不活动,处于静的状态,而体内的植物神经系统却发生激烈变化,处于动的状态;做动功时则相反,体内的植物神经系统处于静的状态。这可能就是中国气功理论中所谓的“内动外静”和“外动内静”。李强等观察少林内功练功时生理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心率水平为最高心率的66%~77%,摄氧量为 3l%~45%,主观的运动强度在水平4~6范围之内,血中乳酸浓度增加了2.8~4.0mmoL/L,换气量增加了15.4L/min,呼吸效率增加了9.5mL/L,血压和呼吸次数几乎没有变化。由此推测少林内功训练对内脏系统反射作用产生某种影响。足达义则等观察了不同呼吸法引起的血氧、皮肤电阻及脉波下 Fractal次元的变化。练功者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改变呼吸方式,并以此影响其他不随意器官,这种做法常用于安静和冥想时。该研究观察了三种呼吸方式(普通呼吸、丹田呼吸、腹肌振动呼吸)进行30min后,血氧浓度、皮肤电阻和脉波形的变化。特别是使用Fractal次元解析法来检验脉波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呼吸方式,脉波、皮肤电阻、血氧溶解率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他器官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刘超等对控制呼吸的生理作用进行了观察。练功者在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吸气和呼气)之后,与安静状态相比,血氧浓度、呼气中的氧、二氧化碳、血压、心电等生理现象都出现相应变化,由此推断气功呼吸中的泻法(即长呼短吸)以及补法(即长吸短呼)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为:
①吸气时间5s、呼气时间15s时,与安静状态相比,呼吸时末梢血氧浓度增加,呼气时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在呼吸后的安静状态,血压差的分散度减少,但心电图的心率和R点电位无明显变化。②吸气时间15s,呼气时间5s时,与安静状态相比,呼吸时末梢血氧浓度增加,呼气时氧增加、二氧化碳减少,在呼吸后的安静状态,血压差和心率无明显变化,但能观察到R点电位有增加的倾向。李强等使用近红外线分光法(NIRS)测定了少林内功练
习者的脑氧代谢状况。结果,练功者坐位安静时的平均氧饱和度为79.6%,少林内功训练时约为77%~ 79%;坐位安静时的平均总血红蛋白量为393.0mg/L,少林内功训练时为390~396mg/L;坐位安静时的氧合血红蛋白量为312.9mg/L,少林内功训练时为 299~312mg/L。坐位安静时和少林内功训练时相比较,各项均无显著差异。从这一结果推测,少林内功训练有素者可能是通过自然呼吸来维持脑内的血氧和血红蛋白浓度,促进脑内最低限度的氧耗,抑制血中脱氧血红蛋白量的增加。张彤等使用近年新开发的通过近红外分光法操作的光地形图技术,测定气功训练有素者在气功锻炼时的脑部活动。结果:随着气功锻炼的进行,额部的氧合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在整体降低以后升高,与此同时,脱氧血红蛋白也在慢慢升高,上述指标在对照实验时持续升高;头顶部和枕部的氧合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在气功锻炼过程中缓慢降低,而在对照实验时则恢复到原有水平。刘超等设定定量表示气功呼吸模式的呼吸指数,测定了养生气功中腹式呼吸的模式。结果,通过养生气功的调息,脉搏的迟延时间缩短,表明气功的调息具有控制循环系统的作用。
1.2外气发放(外气功)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田中昌孝等进行了气功师发放外气时自身发生何种生理变化的实验。实验时气功师以右手掌发气。利用温度记录仪和热敏电阻测定两手掌皮肤表面温度,还对呼吸模式和脉搏进行了观察。结果,安静时右手掌温度升高,在发气过程中降低,而左手掌温度没有变化。安静状态时呼吸短而浅,发气时则长而深。河野贵美子等同步测定了发放外气者和接受外气者脑电波的变化。先让受试者安静40min,然后进行40min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共发放外气 3次,每次持续5~10min。发放外气者根据指令发气,接受外气者被告知40min的实验何时开始和结束。结束后再安静40min,并进行测定,以观察残存效果。结果表明,发放外气者和接受外气者的α振幅和峰值频率有相似的变化倾向,发气时段和非发气时段之间未见差异。上田至宏等对气功敏感者和非敏感者的右手劳宫穴分别实施气功发放,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受试者的脑部变化。气功有助于脑部的放松,因此该实验对脑部的激活和非激活动状态进行比较。发现气功敏感者激活部位为左第一体觉区和右视觉区;非激活部位为右第一运动区和前扣带回。气功非敏感者上述区域几乎未见变化,说明受试者接受气功时脑活动的程度受其敏感性的影响。接受气功可使脑的精神活动明显降低,对内分泌系统有激活、调整作用,可以推断这些反应的产生受接受方敏感性的影响。内田诚也等在排除受试者的暗示作用的严密实验条件下,通过外气发放的3组实验测定脑电波和植物神经功能观察外气的作用。实验l组,在暗示和非暗示条件下,测定10名受试者的脑电波。实验2组,测定了暗示条件下的62名受试者心电图R-R间期波形的变化。实验3组,在非暗示、暗示、单纯躺卧 3种状况测定12名受试者心电图R-R间期波形的变化。结果,在受试者不自我暗示的条件下,外气对于α波和植物神经的影响显著。实验3组的结果表明,暗示效果使迷走神经活动增加,但不能持续。实验l组和实验2组的结果表明,当外气和自我暗示的效果结合在一起时,对脑电波和植物神经的影响最大。
2气功免疫学研究
2.1 气功训练(内气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木通口雄三等观察了周天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让6名练功者进行40min的周天功训练,测定练功前后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β-脑啡肽等的变化。发现练功后只有肾上腺素明显减少,提示练功后交感神经活动低下,对内分泌产生某种影响。在另一实验中,测定6名练功者周天功练功前后血中NK细胞活性及IL-2的变化,发现练功后NK细胞活性及IL-2均明显增加,说明气功训练可提高免疫功能。 木通口雄三等还观察张式气功训练过程中的内分泌变化。让受试者进行张式气功训练40min,测定训练前后血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β内啡肽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除了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增加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提示受试者在练功过程中在积极地进行意识集中。
2.2外气发放(外气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木通口雄三等让3名气功师向患者发放外气 40min,观察治疗前后气功师及患者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β-脑啡肽等的变化。发现外气治疗后,使用自己内气的气功师A各项参数均增加,而患者(受功者)则均减少;使用自然之气的气功师B、C部分参数降低,患者也出现同样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外气治疗患者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对内分泌产生某种影响。为了排除精神暗示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伊藤智子等以大鼠为受功对象让气功师进行外气发放,观察大鼠内分泌的变化。将大鼠分为气功组和对照组,让两组大鼠连续4天承受紧张负荷,然后测定大鼠尿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结果发现,在承受紧张负荷之后,气功组和对照组肾上腺素都大幅度增加;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气功组维持原有水平;气功组多巴胺明显减少,对照组维持原有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外气能作用于动物的植物神经系统,从而对内分泌产生某种影响。口雄三、河野贵美子等观察了远距离发放外气时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由3名使用不同气功法的气功师距2~4km向2名特定对象发放外气,测定这2名接受者的NK细胞活性、IL-2、CD4/CD8等的变化。远距离发放外气40min后,接受者的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CD4/CD8减少;IL-2在远距离发放外气后立刻显示出增加倾向。根据这些结果认为,远距离发放外气与近距离发放外气时免疫功能的变化相似,提示通过远距离发放外气也可以提高接受者的免疫功能。
3气功生物物理学研究
有研究认为,从练功者身上能检测出周期性调制的放射红外线,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周期与练功者的呼吸周期一致。境田英昭等进行了有关气功的红外线测定的研究。该研究以自己制作的放射红外线测定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调制放射红外线的周期与呼吸周期一致。由于放射红外线与皮肤表面温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皮肤上直接安装测温探头进行测定,也发现了有与呼吸周期一致的周期。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发自练功者的调制的放射红外线,起因于呼吸的变化,是作为皮肤表面温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呼吸变化的产物。中村广隆等观察了气功发功时生物光子放射的状态。实验中让气功师发功,测定气功师手放射出的生物光子强度和气功师手的皮肤表面温度。通常,光子的放射强度随物体温度的上升而增加。但在本实验中,皮肤表面温度降低,生物光子的放射强度反而增加。原口铃惠等观察了意识集中时生物光子的变化。应用生物光子显示系统,测定意识集中于指尖时,指尖处生物光子的变化。7名健康者作为测试对象,让他们进行持续 10min的意识集中于指尖的训练,同步进行测定。通过意识集中于指尖,指尖的生物光子强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因受试者而异,分为上升和下降两类。陈伟中等观察了外气发放和发光意想训练时指尖温度和生物光子的变化。以气功初学者及普通人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进行外气发放训练时,中指指尖的皮肤表面温度较安静时显著升高:进行发光训练时,中指指尖发出的生物光子的放射强度有增强倾向。结果显示,发放外气训练和发光意想训练有可能对皮肤温度和生理代谢产生影响。
4结语
日本的气功科学研究近年来有逐步深化的趋势。一是目标明确,主要探讨人体心身相关关系的奥秘;二是参与气功研究的人员层次较高,多为国立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且研究队伍相对稳定,研究方向较为集中;三是研究思路较为开阔;四是研究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较为先进,如在气功生理学的研究方面,应用fMRI观察练功者脑部的生理变化。日本科学技术厅也对气功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近几年中国国内一些在练功方面颇有造诣的气功师东渡扶桑,在日期间作为受试对象参与日本气功科研。综上所述,日本的气功科研将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并有可能逐步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本文转自健身气功网.本文地址:
http://www.21qigong.com/news/Rea
... 9&BigClassName=健身气功研究&SmallClassName=产业研究&SpecialID=0
欢迎光临 气功人论坛 (http://bbs.qg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