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标题: 分享:定慧之路(下)--------------新学习的东西,很有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华禅子    时间: 2010-4-21 17:28
标题: 分享:定慧之路(下)--------------新学习的东西,很有意义。
本帖最后由 华禅子 于 2010-4-21 17:36 编辑

第四讲
今天开始讲修观。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1.何谓见道
修观就是修慧的意思,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观,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我们要弄清楚,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定,观察是修慧,修定清净心,修慧清净知见。哪一些观法是能产生智能的观法呢?佛法里有很多的修慧的观法,所观出来的智慧有深有浅。

见惑与思惑
解脱的次第是怎样的呢?部派佛教的论师把烦恼的解脱分为两大类,按照论典的说法,即见惑上的解脱,与思惑上的解脱。见惑是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使得我们不断地生死轮回。思惑是心理行为上的烦恼,有各种各样的贪、嗔、痴。

见惑与思惑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见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着一种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做出许多错误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我见"的见解,我见是可以非常快放下的。至于思惑是行为上的烦恼,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个比喻,比方说,你认为抽烟对身体好,这是一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着、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行为烦恼中的贪。放下见解,是很快的,再也不会反复。再比方说,在清朝时期,中国女人缠脚,当时人们认为缠脚是漂亮的,那是一种见解。当大家都认为不漂亮的时候,女人也不再缠脚了。见惑的烦恼,只要看法一转变,就放下那个见解了。但是思惑的烦恼就不一样了。我们有各种贪、嗔、痴的心理行为,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为几个次第。先修资粮道,其次加行道,然后见道,修道,证道。

资粮道
就是你还不懂得修行前,先累积修行所要的资粮,做种种善法,积种种福德,多闻佛法学习戒律,这些都是资粮道。

加行道
就是你懂得根据佛法的道理,依法用功修行,这时以修定和修慧为主。这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时修舍摩他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让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进、念、定、慧。

见道
见道,见到什么道呢?就是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证悟时,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要如何走。见到路不等于上路了,所以见道以后才上路——修道。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见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么修道的。其实,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并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脱道路,然后才决定在心中怎么走向解脱。见道就是知道心中的解脱道路。佛法说,当一个人见道的时候,他就破除了见解上的烦恼。那么,见惑要处理的烦恼最重要的是我见。我见不是我执,很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对"我"的执着有两方面。一个是行为上执着有我,一个是见解上执着有我。如果一个人见道了,就放下了见解上"有我"的执着。但是行为上还是执着"有我"。所以,当一个人见道——证初果,虽然思想上明知无我,但是,他的行为上还是贪生怕死,业习还是执着有我。初果的人还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罗汉。我执在北传佛教分为两种:见解上"有我"的执着叫"分别我执",行为上执着"我"叫"俱生我执"。在南传佛教把分别我执称为我见,把俱生我执称为我慢。就是说见道了就放下了分别我执,但是,他过去业习带来的俱生我执还是有的。

2.见道的条件——心清净与见清净
要见道,要修什么法门呢?见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贪心,而是先除去见解上"有我"的烦恼。因此,一个见道的人,他的贪、嗔、痴都在。贪、嗔、痴的习气不是见道所断除,这些习气要在见道后靠修道慢慢地改。所以,证了初果还是会贪吃、贪玩,但他懂得怎么去修行了。一定要非常清楚,见道只是见解上的烦恼处理干净了,不然的话,你会象那些没见道者,迷惑明明无我却为何还有我执。

见道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见的法门”,断我见的法门不一定是断贪嗔的法门。千万不要修错,是先修断我见的法门,不是先修断贪嗔的法门,如果倒过来修,是很难见道的,这就是为何好多人修几十年不能见道的原因。

学佛的人都听过佛法讲无我。但是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见道,虽然知道无我,他还会有怀疑的。他说:啊呀,虽然相信无我,但还是觉得有我,很多人都会这样的感受。但是,如果见道了,他就绝对肯定无我。无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里,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里而说无我。当一个人见道时,不会愚痴地去观察什么是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寻我,因为他已清楚看到因缘、因果现象。见道时必定看清楚,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缘变化,于是知道因缘中,我了不可得。

学过佛法的人,有一句口头禅"一切都是因缘"。那个人打我,那是过去世的因缘,这个人修行,他过去世有佛缘。就这样讲,但这是口说因缘法,他还没有实际地看到因缘法。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一个偈语:

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见知

这首偈语是说你活一百岁,没有见到生灭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见到。生灭法到处有,为什么百岁都难见?每个人天天都见因缘法嘛!不是这样子的,生灭法就是因缘变化过程,你要当下看清楚因缘变化过程,不是思惟。见道要快一点的话,必须修对方法,先不要管其它烦恼,只要管"我见"的烦恼就够了。因此,如果你选择正确,修对法门,就会很快见道。如果你修错了,你去处理嗔心呀,贪心呀,你在这一生都难见道,而且也不会相信他人能见道。为什么呢?因为处理贪、嗔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一个见了道的人,他的贪跟嗔可能今生都处理不完。但是,如果心清净时,要破除我见是非常快的,经典说不必几天就能见道,关键在哪里呢?佛法有这么一句话说:众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现前,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了。我们的烦恼并不是二十四小时都生起来的,至少你们现在在这里,好多烦恼没生起,就在这一刻大家都暂时没有嗔心、贪心。在烦恼没有生的时候,就有机会生起清净的心。佛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佛法就能现前。就是说没有烦恼遮盖,心清净了,就有能力观察到本来现前的佛法。觉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见。见到佛法而觉悟了,并不等于所有的烦恼断了。

3.破我见的捷径——观因缘最快
为了破除我见,我们要观哪一些法呢?就是观因缘。因为“我见”就是迷惑、执着因缘里有个我的见解。既然要把因缘观察清楚,那么,我们要观那一些因缘?为什么一百岁都没有见到生灭法?应当观身心的因缘,不是观外在的因缘。哪一些因缘无须观察呢?如果你说我观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因缘,农夫观了一生都无法觉悟无我。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以为有真实存在的世间,其实并不实在。根据佛法说世间就是在你六根、六尘、六识里面作用。把六根、六尘、六识拿走了,就没有世间可说。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统统都发生在你身心现前的当下。意思是说你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六根来认识世间的境界。你要见道,就要在六根门头去观察究竟佛讲的因缘在哪里?观察这个“观察的行为”,不过是心法色法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之间的种种前因后果。

这种种前因后果,很快的一个接着一个,快到我们来不及去思考。所以,要观察清楚,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你的心要很微细。心念微细就是要有相当的定力。这就是为何要你们先修好四禅再修观,当修到四禅的微细心念,就有能力以微细的心观察佛法。身心是快速无常的因缘变化,如果心念粗,根本来不及观,观察的心只能在因缘发生后,落入意识里思考。所以说:修观时只许观察,不允许思考!

4.七觉支——觉悟时应生起的心
佛法讲闻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阶段,修的时候是不思考的。为什么在修的时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学来的,在修的时候是观。观察是很微细的思惟,而且只是思惟单一事件。怎么思惟呢?修定时的思惟,如果观呼吸,什么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观察呼吸。修慧时的思惟,在择法时什么佛法也不管,只管一句佛法。可能你们听过:一句佛法就够你证悟了。而且经典记载佛在指导众生证果的时候,都是一句话证果。那一句话是什么?它比什么都值钱啊。在道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听过吗?其实真传的那一句话,就在万卷书里面,没有离开万卷书。但是那一句话是在你刚好需要的时候,才告诉你——真传的那一句话。我们为了破除我执,所需要的佛法是观因果,你就专门观察六根门头的因果,其它佛法一概不理。佛说修不净观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观可以克服嗔心,这些统统不管。你只管要观察的佛法,这个心态在佛法里面叫"择法"。就是说当一个人要觉悟的时候,他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称为七觉支,如果你们念《阿弥陀经》会念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先要有正念
这七觉支里面的第一个觉知就叫做念觉支。如果你想要觉悟,你必须要有很强的正念,这叫念觉支。然而,达到四禅的心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一念之间入四禅,这样心力在修观时,正念最强最清净。正念用在哪里呢?就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我们生起好的念头,做善的事情,这种正念是世间的正念,是不能解脱的。所以修观行时,并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证悟、要解脱,是正念在所修的某句佛法上专心地观察。

正确择法
有了正念,接下来就是七觉支的第二个法——择法。这个择法就是你要选择所观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修观时,思考一大堆佛法道理,这不叫择法,这叫思惟佛法。择法时专选一句佛法,任何时都不离开它地观察。比如说,我们在观察无常,对一切所对境都在观察无常,再也不作第二件事情,这才叫无常的择法。你可能说观察无常太容易:“你看!那里本来没有屋子的。后来,有人要建,建了屋子,这叫无常。”这绝对不是观察无常,也不叫择法。如果这是择法,世间人也会修了。择法是一种很专注、高度集中的心,选择某一句佛法来观察。择法时观察的对象是哪些法呢?择法的对象不是外面的境界,也不是内心的境界。是心和外境发生作用的当下,每个法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就是观察每一念当下究竟什么因缘在生灭。如果你要破我见——见道,不是观察外面有什么事情在发生,也不是在观察内心有什么烦恼发生。因为我们的心迷惑于境界,就应观察当下的心和境界之间有什么事情在发生。是观察能知心和所知境界的因缘,是观察内心和外境当下的前因后果。而这类因果是发生在很短的一刹那,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因为烦恼一刹那就过去了。所以,每当你择法,就在一刹间观察因缘、因果现象。其实,一切都是因果现象也,就是说你要在眼、耳等六根作用的一刹那,观察是什么因缘在作用。择法就是选择观“当下的因果现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在六根里面观察,就能把身心的因果作用看清楚。

七觉支次第
如果你有了四禅的清净的心,并以此正念再去做择法,你一定有能力看清楚佛法。当你看清楚之后就会很肯定:每一个心念和境界的作用,它们从哪里来,怎么发生,我都能够看到。如果你能够看到每一刹那的念头和境界之间的因缘,这时你的心必然会很微细。因为择法让你进入很微细的心,你越看越清楚,越清楚于是越想看,于是生起精进心。看清楚佛法会使你全身兴奋,你会越看越兴奋而觉得头发涨,充满气,这时便生起法喜的心。由于法喜充满,身心进一步轻安。因此择法而越看越集中,慢慢地,心念越看越平静而生起定心。内心次第生起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最后,你会进入没有造作的心态,面对任何境界,内心只观察因缘,心不再动念反应、没有造作了,这叫舍心。七觉支会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来,当七觉支一个个生起来,你就会越修越有信心。你还会发现,你择法越清楚,烦恼越轻,身心越愉快。如果你修错了,你的心就会越观越沉重,越观越烦。你修对了,越观越欢喜,越观越快乐。这是修法的欢喜。法喜充满就从这里来。

破我见的择法
当修观在择法时,绝对不允许去思惟任何其它佛法道理,只能够观察所择的法。择法是要观察到当下事情的真相,思惟是观察以后的事情,这一点要分辨清楚。

如果你很仔细地观察身心的因果变化,你会知道你就是在看清楚当下,心中不思维任何道理,对所观的法犹如见亲爹娘那么自信,不须依道理证明。如果你完成了这一点,你就会肯定没有我了。而且,你会肯定地跟自己说:“是我亲自看到一切只是因缘作用而已,身心就是这么回事,不是道理上无我,真的是本来无我。”你会自己确定:“虽然无我,只要有因缘,就会说话、会走路、会造业、会起烦恼。”你看到的都是一系列的因缘变化,一切都无我地在运作,于是,你便见道了。

如果你不懂在哪里择法的话,你可能去观察:“我现在有没有起嗔心啊?现在我有没有起贪心啊?”如果去观察这些,是不可能很快见道的。为什么呢?因为处理贪嗔是要花很长时间的,那是见道以后,修道时才修的法。见道是一见便永不再迷惑,行为上的烦恼习惯不是一刹那就能彻底断除的,所以,修道要慢慢修,慢慢断烦恼,修道要长久修下去。我如此解析,是想让你明白,如何选择正确的修法来破除我见。在修行的次第里,你必须要有清净的心,才能够去观察佛法。经典里面说,必须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能见清净。所谓见清净,就是生起正见,破除我见。当一个人观察到身心只是因果作用,自然地就知道身心无我,也知道戒律的因果作用,他不会随便乱持戒律的。见道者自然对自己所修的法不再怀疑,并且知道就这样一直用功修下去,终归能够解脱。也就是说他已清楚地看到了那道路,并且心中朝向着那条解脱之路。

5.见道的难易
证初果的难处
一个人见道之后,贪、嗔、痴还是一大堆的。为什么呢?因为贪、嗔、痴才是修道所要断的烦恼。要证初果,关键在于有没有生起清净的心和是否正确择法。如果你择法时想怎么去行菩萨道,你就不可能很快见道。为什么呢?菩萨道是长远的,不是一下做到的,为了行菩萨道,心整天向外做利益众生的事,没有去观察自己内心,就难见道了。所以,菩萨道要修很长久的时间。但是如果要见道,却不是很长久的事情。因此,我们对证初果要有信心,要弄清楚证初果难在什么地方,它的难处在于以下几点:

1、你认识第四禅舍念清净地的舍念与清净心吗?有没有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2、在修观时有没有放下一切的思惟、一切修法,只选择要修的法来观?

3、多数人不懂得如何择法,所观的法是清理贪嗔呢还是清理我见?如果是清理贪嗔,难矣!

4、对证初果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见道。当你见道了,没有信心者总会怀疑你在大妄语。



末法还能证初果吗
很多人不敢相信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初果。我用数字来使你们生起信心:佛两千五百年前度众生。当时,度了好几万的阿罗汉,身边常随众就有一千两百五十人。阿罗汉那么多,三果就更多。二果、初果就更不用说了。佛在世时初果有多少人?可以这样估计,阿罗汉至少上万,初果至少几十万啊!依佛法说这几十万人,证初果后还要继续修行的。佛灭后,那些只证初果的人还要继续修,不是到天上就回来人间。也就是说这些初果的人要陆陆续续回人间。就以两千五百年来除二十五万吧,两千五百年每年多少人得道?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几千人来证果。还有那些要证还没证的呢。他也要来嘛。所以,就算是末法,也会有人继续修行,乃至自己证果。他证悟了,也没人知道。不要听人家说:现在末法了,是不可能证果的。其实你用数字去衡量,就可以知道证果是可能的。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谈到证果的问题,中国佛教界有个很矛盾的行为。大家想要修行解脱,讲经说法的法师也劝人要解脱,却不信今生修行能够解脱。南传佛教修行人都相信能证果,有很多法师和讲经师听了不信,认为这个时代怎么可能,证果的人肯定是个疯子。但是,我们要有自信,不然佛法不灵验了。在中国佛教还有一个更糟的现象,一听说有人修禅定到了四禅,都说那是大妄语,尤其佛学院都说不可能,修净土的人更不用说,这些都是没有遇明师指点,所以认为是很难的。

根据经典里的道理去修就可以吗?
可以!但是,你不懂得大藏经里,哪些经典是你目前最需要的。刚才说过: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那句话为何不能写在经书里呢?那句话在道家叫"火候",火候是无法靠文字传的,唯有靠经验过者,在火候到时告诉你,就是这个。你修到的那个工夫的当时,只需要某句佛法,老师当时一说你就领悟。如果当时把万卷书给你,你就被误导了。修行的火候就是这样,遇到一个明眼人告诉你,你目前就需要观这句佛法,就够你受用了。其它的法,你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多数人不依老师指导,以为把经书背得滚瓜烂熟就会修行,其实那是盲目依某部经典去盲修,于是东修一点西修一点,这类修行人就算修到有成就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修成的。

不信者难以依法入定与证悟
我所教的这系列修法,虽在南传佛教流传,当地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其实,自古以来,很多修行成就者,都有很多人不同意它。你们看过六祖坛经吗?六祖在五祖指导下证悟了,没人信他,认为像他这种人怎么可能证悟。一个人能不能证悟,不能看外表,也不能看学问,证悟跟学问绝对无关,是和他的定力、他的智慧和烦恼有关。绝对不是会因为背书就有智慧的。

对证果的怀疑,是造成你不能证果的最关键原因。疑的烦恼会障碍修行。如果你怀疑某个法门,就没法修好。如果你怀疑这个法门的老师,你也没办法修好。怀疑自己不能修,也不能修好。所以,今天第一件要事,就是告诉你们,在这个时代还是能证果的!我不厌其烦地要你对自己生起信心。我很清楚当我这样讲,就会有人骂我狂言惑众。可是,我非常自信地认为,那些相信能证果的人必会得益,因为佛说若有人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有此四不坏信者就是初果,你有此四不坏信吗?若有,剩下的事,只欠去认识修法和去认识初果而已。为何要听从无四不坏信者说的话呢!决无此道理!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这句话是永嘉老师证悟后说的,意思是勿让人知你的证悟。若你对此四不坏信有信心,当你依法修了有所证悟,不要随便跟人说。第一点,无四不坏信者不信你能。第二点,你未必讲得赢他,理论讲输了就是你错。所以,不要随便让人家知道。还有,如果,你整天跟人家讲:我修得怎么样怎么样,你又犯上了我慢,怕人家不知道你有修行。你不是阿罗汉就一定有我慢,所以我慢是很正常的。但是,每当你这样讲,你就一直在增加我慢。关于修行的成就,没有所谓老师一定比徒弟厉害。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是老师先学会,有缘由老师告诉你,仅此而已。可能你修得比老师好都不一定,不要以为老师绝对比学生厉害。假设你是三地的菩萨来人间投胎时,我是一个老和尚,你来跟我这个老和尚出家。当然是跟我学嘛,对不对?虽然老和尚是个凡夫,他先懂得佛法,菩萨于是向他学法。所以说,修行嘛,三地菩萨的老师不一定是四地菩萨。这个比喻告诉你,不要以为你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胜过你。各有因缘,各自成就自己的道果。

修观修错变成修定
在修观的时候,定力太强观行就修不好。前面说过,在四禅八定里的五、六、七、八的定很难修观。如果一个人的定力非常强,他在修观的时候,一下子就入定了,他变成修定还以为自己在修观,结果他在浪费时间。往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那里修啊,修啊,修到入定了,他还以为他修得很好。如果你修观修到入定,你就修错了。

所以修观的时候,不允许你们入定太深,但是又不能没有定。因此,在修观的时候要天天保持四禅的定力,就是说,你一定要做到每天有能力上四禅,而且一下子就上。但是修观时,不可以入四禅太久,如果你每天入四禅太久,就修不了观了。为什么呢?因为定的力量使你的心不想动,于是观没两下子就入了定,那样你每天都在浪费时间。别人却以为你很用功修道,而且道行不得了,整天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但是,在我看来你修错了。所以,当你修完定以后,我不会鼓励你们入定入太久。如果你们想要修神通,你们就应该长久入定;长久入定就能引发神通。如果你修观,观到很仔细,很清楚以后,你会觉得入定是很无聊的事。为什么?进去了,终归要出来,出来了,又想要进去。所以,别忘了修定的目的是为修慧,为了修慧而训练不同的心力——定力。

你们明白了这些,以后修观就懂得怎么做。

择法重点:除所择之法,不许思惟其它佛法
修观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心念清净。修观时跟修定一样,不允许动第二个杂念。我们在修定观呼吸时,不允许动任何杂念,动了以后,你就要从禅定掉下来。在修观做择法时,只允许一个时期观察一句佛法,不可以动第二个佛法的念头,要如此修。如果你懂得正确的择法,七觉支很快就会生起来。如果你修一段时间,就来向我报告你的觉悟,我会当你是放屁打妄想,因为修观时去玩味所觉悟的道理是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这样说?你不知道是在打妄想,还以为自己有所领悟。在整个修观的过程里面,你要得到的是什么呢?在修观时,觉悟不在所观的道理上,而是生起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轻安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让这七种心念生起来,就能觉悟了。所以,修观时生起任何其它佛法知见都是妄想,要立刻斩掉它。懂得修出七觉支,你就会很快证果。关于修观,今天就讲到这里。
作者: 华禅子    时间: 2010-4-21 17:30
第五讲

 

六、修止观常见的问题
由于大家修禅定时,还是犯上许多错误,今天继续讲一些关于我们静坐时发生的问题。

1.不可引气入定
先说关于头上有气。

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觉得头上有气,知道有气的比不知道好。可是有些人以为头上有气就是入了禅定,这是错误的。入定的确使气升到头上去,但头上有气不等于已经入定。就是说,如果你故意把气引到头上去,是气集中在头上,不等于入定。这一点要非常小心,不要把气带到头上去,然后以为自己上三禅了,那是无效的。

入禅定是靠心念的集中和微细而入,不是靠头上的气上上下下。所以,你觉得头上有气,先把它引导下来,然后再度集中看呼吸。要注意是呼吸及心念变细了,才上初禅去,不是把气带上头去就以为上禅定,因为懂得气功的人就懂得只要我心念集中,就能把气带到头顶上去了。甚至你心想身上的气往头上冲,气就冲上去了。所以,不要犯这个毛病,以为气在头顶,就上了三禅,然后在那里面呆啊呆,没有用的。要心的杂念少了,集中力够了,轻安来了,那时想上禅定就自然上去,那才是对的,千万要注意这一点。

2.疼痛的问题
另外就是疼痛的问题。有些人在静坐的时候,身上有疼痛,不少人以为疼痛是打坐出了问题,其实这不是修错,是那部位有障碍,有暗病发作了。最好将暗病处理掉,如果让它继续保留在那里,你就一直坐不好。比如你静坐的时候,觉得胸闷、咳嗽,你就要处理胸前的毛病。如果你觉得背后大椎以下很热,就是你的大椎的部位阻塞了,你最好去将它通顺。如果你的颈项这里很热,就是玉枕穴的部位气不通,阻塞了。简单的处理法就是用空心掌打拍,也可以找人引导,在你静坐时帮你将气引上去,疏通它。如果你自己懂得做的话,你就在静坐时,观想背后的气从大椎经过玉枕,一直这样想,慢慢地气通了,热就会消掉。大椎和玉枕是很关键的部位,要去注意有无阻塞,如果很热的话,就是有问题了。

3.身体摆动的问题
有些人因为身上的气脉有阻塞,坐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动起来。如果身体要动,不要去阻止它。你越阻止它,就越坐得不好。这是气动,气动会越动越强,如果心力和念力不够,当气很强时,心力弱者若无法控制气,就会有危险。当气不受控制而身体出大动作,一般人就会慌张,慌张最容易着魔。将来若发生这类情况时心不要慌,只要一心想全身的气慢慢地降回丹田。并将所有的气,慢慢沉回丹田,一直这样重复地想。如果你的心念足够的话,你可以用手来回从头向丹田拉气,观想手带动气到丹田,最后按住丹田。如果做了气还是在头上,可以找其它人帮他一下,怎么帮?就是用掌心将他的气,慢慢地从他的头上引导回丹田。也可以用拍打,帮他把身上的气拍打散掉。

是什么原因造成动得很厉害呢?原来气动是在治病,所以会觉得越动越舒服。身体越动得久,气场就会越强。如果你们以后身体动起来,千万不要动超过半小时。若超过半小时,就会有很强的气,容易不受控制。动得很强时,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控制动的时间,就是说,先让他动几分钟,然后就心想气收回来,让身体不动。先只动五分钟,多做几次后,如果都有把握把气收回来,就可以每次动十分钟。这样慢慢地加强,以后,你就会有能力收。不要让它一次动得太厉害,收不了不是着魔,是因为你的念力不够。什么情况下会着魔呢?当身体动时,有些人会气胀脑昏,身体就会失控而乱动,就会着魔,会发狂、发生精神错乱。所以,动时要小心,心念要很清醒,心要明白动是好事,只是身上的气在运转。不要恐吓自己以为着魔,那样就会有危险,所以你应当放心让它动。气动而身动,这会自动调整身体,你身上的一些障碍就会驱除掉,以后你的静坐就会更有进展。因为你身上有气的障碍,才会发生身动。如果你忍住不动,气的障碍依旧,静坐的进度就会很慢。若有气阻塞,最好找一些气功师,帮助你处理那些气阻塞的地方,或者找人按摩等等。身会动的人如果忍住不让身体动,不动则气不通,静坐很难有进步,因为严重气阻塞才会动,所以要小心处理。动的时候,心念要明明了了,很清楚,心中要注意那个气的运转,不能什么也不管。练气功的人喜欢让身体动,动时心里什么也不管,这个是有危险的。你的心念一定要清楚地在气动,要防止它动的太厉害,才不会有危险。以上是静坐时,有关气动的一些危险的事情。

4.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每次静坐下座之前,全身都要按摩一下。这几天我看到大多数人都没有按摩,久了要出事。就是说,下座时要保证气收回丹田,眼睛未睁开前,手擦热后,用手掌按摩头,拍打头也可以。然后,掌心向着自己,观想把那气引导到丹田来,从头往丹田引导。除非你对气很敏感,很清楚知道气都收回了,你可以不用这么做。如果收不回,你一定要做一下气收回丹田的动作。如果你对气不敏感,每天留一点气在头上,连续几天以后,就难处理了,从此以后,每次静坐头就会有重重的感觉。所以,最好坐完后按摩。还有,如果每天静坐六小时以上,因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身体也会产生疲劳,最好每次起身之后做一些运动,放松后背及腿的肌肉,对你继续坐会有帮助。如果你没有这样做的话。那疲劳就要累积,一段时间之后,你再坐,就会不舒服。以上所说的,是静坐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5.修定与念佛。
修不好禅定不要心急,每个人的过去世和今生的修行不一样。有些人前世已经修了今生又来修,有些人是原本什么定力都没有就来修的。因此,不要跟人家比较,如果你坐来坐去都不行,就是你在修定方面的工夫不够。你更应该努力用功,不要说我无法修定,还是去念佛好了,这是错误的。就是说,你原本定力不好,就更需要修定。不要因为修不好定,就不修定了。你以为去念佛,就不必修定了吗?不是这样的。佛教的修行要修戒、定、慧。念佛是一个方便法门,很多修念佛法门的人,念很多年了,他都没有一定把握的。不要以为念佛的人都是有把握往生净土的。我讲一个例子。在我们那里有一个老和尚,叫云水山人。他满身臭气去挂单,大家都不喜欢他。大概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就自己做经忏,搞了一个房子住,后来他病倒了,没有人照顾,我就找了一些居士照顾他。他念佛念了二十年,到老的时候,他更加用功念。但是当他病了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他就埋怨说:“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现在这样病重,阿弥陀佛还不来接引我。”你不要以为念佛很容易,不是的。那位老和尚到后来根本就不念了,不信了,他说阿弥陀佛根本就没有来接引。其实,这是错误的。经典上说,是你死的那一刻阿弥陀佛来接引,不是你活的那一刻。佛不会带你去死亡。另外,在台湾有一位修念佛法门的大居士,他有两个妻子,他特别疼爱他的小妾。他念佛念到预知时至,就要大家为他助念,念了几天后,这件事情就传开了,传到了他的妾那里,他的妾很爱他,听到他要走了,就很慌忙,打电话来找他,他听了小妾的电话之后,就念不了佛啦,然后,就担心他的妾,想我走了,她可怎么办?哈哈。

就是说,如果念佛的人对世间还有贪爱的东西,临死的时候是走不了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自己还在贪爱人世间,真正死亡境界来时才发现自己放不下,然而已经太迟了,比如刚才说的那位居士念佛念到要走时他都知道了。可是后来呢?还好,他还够智慧,干脆就不理他的妾,避而不见,专心念佛,后来才走。你看,念佛往生容易不容易啊?别忘了,临终时若无定力者,心乱如麻,如何能往生呢!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是要产生定的。真正念佛法门是能够进入念佛三昧。念佛、观想佛者要是能入定,这样你临终的时候,就因有定力而有把握往生。如果你只是持名念佛没有定力,就要靠别人来助念。修净土的人若执着身边的事物,那是往生不了的。所以说有了定,往生净土就多了一分把握。


 

七、如何修道
先见道后才修道,整个过程是从内心建立三十七道品,其中,七菩提分以前未见道,七菩提分时见道,七菩提分后是修道。

四念处——资量道,出世正见。

四正勤——资量道,灭恶生善。

四神足——资量道,净心得通。

五根——加行道。

五力——加行道。

七觉支——见道,。

八正道——修道。

1.解脱的起点——五根、五力
佛教导我们修任何法门,都要修戒、定、慧。就算是你往生极乐世界,到那边学哪些佛法呢?如果你们有念《佛说阿弥陀经》就知道,那边还是听闻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真正的解脱法就是这些佛法,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这些佛法。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修行的过程,并非让心充满真理,而是让心建立起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些佛法是不可能靠外力加持的。所谓的心的道路,修任何法门都是如此,诸佛皆说此法,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以为这是小乘法。其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你修道时心中必须生起的各种各样的法。

就以五根来说,五根是信根、念根、精进根、慧根、定根。信根是你对佛法要生起信心,一定要有的。精进也是一定要有的。精进不是努力地去做事情,也不是努力地去修的意思。精进是一种心念,称为精进心所。不是说我要很努力地去做一种事情就有精进心所,精进心所是修道时才产生,当精进心所生起来时,你就会很努力地去修。精进并非有一件事情会让你很有兴趣去做,它是修道时有精进的心念,叫做精进根。所以,这些各种的根:信根、念根、慧根、精进根、定根,都是从心念上建立修道的力量。也就是说,你修行时要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加强了就是力,叫五力。五力进一步加强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八圣道。所以,不管你到哪里,不管你修任何法门,你都要在内心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修道并非从心外得到什么法让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极乐世界,也要从自心建立起这些道品。为什么你不要在这里建立?应该在这里训练嘛。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会快一点嘛。所以,我们如今在这里修,就是要训练这些心念。

前面,有讲到七菩提分,其实,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绝对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法门。比如说大圆满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藏密修法的加行是指定要修某些法,这些加行法不同于加行道的加行,任何修法的真正加行道就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进入加行道的状态,就是心中具足五根五力。我们修观的过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

2.四念处
如果是根据小乘的佛法说,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从四念处着手,为什么要从四念处着手呢?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四念处的第一个念处是身念处,然后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这样的次第是跟心念的粗细有关,就是说身念处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观察。法念处是很细的,要心念很微细的人才可以观察。初学者一定先从粗的心和境界开始观察,如果身体的动作都没有办法观察清楚,你想观察清楚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一个人能很细心的观心念处的话,他的身念处必然会做得很好。因此,念处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绝对的。就是说从粗到细,当然,如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细的,不必要先做粗的。

粗的观——身念处
在观察身念处时,我叫你们经行注意脚,也要注意避免心爱听爱看而离开身念处;还有要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属于身念处。就是你对身上的一切动作、行为明明了了。身念处从什么时候修起呢?很多人从站起来经行时开始修身念处,那就错了。是从你静坐想起身的时候开始修。从坐禅下坐开始,对于你的一切行、住、坐、卧,都要很冷静在那里修身念处。修得好时,你不会东张西望,不会想要和人家谈话的。如果你没有修好呢,就会等到想经行时,摆好姿势才修身念处,那样修身念处就太差了。

你们经行时要注意这一点,就是说,从你下坐不再盘腿,脚一举一动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话,经行时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静坐与经行交替修,你就无法长时间修定,只能静坐后休息,如果你懂得修的话,你就随时随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静坐的意义是一样的。

细的观——受念处
当你在观察受念处的时候,要分别出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进一步观察这三种受都是苦。当乐受来的时候,你要观察,有没有起贪爱的心,苦受来的时候有没有起嗔心。如果有,你要将这些贪心和嗔心放下。你们在平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受念处,可是在闭关的环境,是没有必要观察受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一期的修道和闭关时,修观受是难以成就的,因为在一切已经准备好的环境,没有人来干扰你,当时心情愉快地经行,没有苦受和乐受,多数是一种不苦不乐受,此时少贪少嗔,没有机会处理贪嗔。只有你在平时做事情,在生活中来观察受,才有机会把受之后生起的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在安排好的修行环境里,很难有机会修好受念处,唯有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才有办法修好。观受是苦是受念处的主要目的,但是,不一定都要用这个修法来观苦,你们修观的任何方法,也能观到苦。其实观心、观因缘等也可以观到苦,不一定要观受是苦。如果你懂得观的话,一切无常生灭的法都是苦。

如果你修观修到心清净之后,肯定会观察到苦,没有观到苦,是你的智慧还没有生起来。我说过,当你在修观的时候,一旦七觉支生起来,会越修心情越快乐。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观法会让你的心很苦。我说过,如果你想要证初果,重点是放下我见,不是去除贪、嗔、痴。因此,你要选择容易让你处理我见的观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选择比较久的修法,我用个比喻,如果你嗔心很重,你去观呼吸,观来观去,嗔心还是很重,观呼吸并不是帮助你解决嗔心的修法,要克服嗔心就应该修慈心观。同样地,观受是苦也不能帮助你放下我见。你越观受是苦,越让你生起出离心而已。所以,要破除我见,是观因缘、观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贪跟嗔,而我们贪、嗔的烦恼很多,其中有两个修法,一定要修,一个是慈心观,一个是不净观。这个贪跟嗔不是见解,它是一种业习行为。慢慢地放下。所以说,见道以后修道。而见道以后修道是为了除掉贪、嗔。重点在贪、嗔。

更细的观——心念处
至于说心念处的观心无常,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能够观到,当你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心念之后,我会叫你们尽量地观察内心。同样地是观察内心,跟禅定一样,也有境界的粗细。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粗有细。心是念念在无常生灭。这个心无常的生灭,可以观到很细很细的生灭,也可以观到很粗很粗的生灭。如果在很粗的心里观,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观不清楚。所以,我们观心的方法也要从粗的观法进入到微细的观法。因此,在观完因果的时候,心念处要从观五遍行修起。

3.心念之头——心念处的五遍行观
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念是我们内心接触境界时的第一念。心没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据境界来说的,随着境界出现所引起的第一个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个心所,又叫做遍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但是,每一个境界现前的那一刹那,当时的第一个念就是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要观心念生灭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为什么?你们知道参禅有参话头。话头就是话之头,话之头是什么?就是心念嘛!还没有开始说话,要动念之前。动念之前五遍行已经先动了。第一念没办法看回自己。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说,你持续在第二念观察第一念,就是观第一念了。当你能够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观第一念的时候,你才能修观心无常。如果,你没办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说观心无常。为什么?烦恼来后才观,那是观法尘非观心了。所以,你要修心念处,观心无常要观察到起心动念的第一念,就必须把五遍行修好来。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时间后,再想继续观心念,也一样地要先观回五遍行,再度将五遍行观清楚了,才来观心无常。如果没有办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难观心无常。

放下我见之后,所要清理的烦恼,是欲界贪、嗔和五上分结。我们的烦恼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种法门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这样来清理烦恼最快。更快的就是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来清理烦恼,当烦恼一生起来你就知道,这样清理烦恼最快。所以说见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为见道的人能够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观察及处理烦恼。当我们在观察心念时,必须越观察越微细。微细到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所以要训练让你的觉知心跑到你的烦恼的前头。如果你要完成这一点,就要先训练看到第一念。

那么,这时如何观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种,太多了。妄想杂念不是所要观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头不是你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分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头称为心所,能知的称为心王,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和法尘。所谓观心无常,并不是观法尘无常。也不是观察想东想西的心无常,更不是观受苦受乐这个心无常。如果你观这些心就修错了,这些是粗的观心无常。观心无常绝对不是心里面有一些念头让你知道,然后你观它无常。观心无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会,只观能知的心识在里面跳动,注意!心识不是念头!这才是观心无常。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般念佛者说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是我的心,其实(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想)想是法尘,受也是法尘,知道想和受的知觉才是应观的心。当你在念佛号时其实是想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一个想,是六个想。六字有六个想,每一个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个知道想的心,是一念心识。也就是说,你心中念"南"的时候,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识,所知道的是南的念头,即法尘。你念"无"的时候,心知道念"无",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识。这一念一念的意识随着法尘生起来。观心无常不是观法尘,观心不是观法尘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念想,是观那些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说你在观心无常,其实是观法尘无常而已,这一点要弄得清清楚楚。参话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观心念生灭的时候,你的心就要远离外境,只观自己的意识,观到最后,你的心就会非常微细,最后到无念。

禅宗说一个人参禅参到一定的时候,会桶底脱落。桶底脱落就是进入一个状态,心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们在观心念的时候,也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心中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明明了了,一个念头也不动。从观心念生灭进入无念是慢慢进入的,然后要有办法保持。在禅宗里面说:"无心犹隔一重关"。就是无心还不能解脱。当你能够做到无心的时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点,要快一点解脱,就是平时必须要保持无心的状态。修行到这种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观,就要平时对境修,任何贪、嗔、痴生起来,心一觉察到就把它丢掉。因为能观的心已经站在烦恼的前面,烦恼心一动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这样来克服烦恼是最快的,虽然快,烦恼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说,看你烦恼有多少,而且有时候,你没有面对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无心以后,你再也不能躲起来修,你要去面对境界了。为什么?因为你躲起来修,就没有任何让你生起各种烦恼的机会,你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处理烦恼。

4.身心苦与出离——法念处的五蕴观
当你能掌握第一念之后,就有能力观好五蕴。如果你们看过心经,你们就会发现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重点在哪里。佛法的重点其实就是《心经》所讲的,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法皆空无自性,不但是佛法的精华,整个般若的精华都在这里。但是,很多大乘的法师认为这是小乘的法,我们要发无量广大的心,我们要象观音菩萨那样。其实,所谓你的身心和你的世界,就在五蕴十八界里。不要以为世界是一回事,五蕴身心是一回事,绝对不是,你的身心就是五蕴,世间就是十八界。你的五蕴身心在十八界里面生活,但是你以为自己在世间生活。这怎么说呢?你说我在看东西。其实不是。是眼根接处色尘生起眼识,是这三样事情在作用。但是,你说我看到东西了。佛法说绝对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呢?因为,不同的眼根看同一个境界是不同的结果。你们听说过吗?不同业道的众生,因眼根的不同,看同样的东西结果都不一样。你以为外面的一切法并不在外面,绝对是十八界告诉你的。你说你要修观,观什么?观外境?观内心?其实都是观五蕴、十八界。

实际上,任何高深法门,在修观转迷成悟时,都是观五蕴十八界——观心。你要从五蕴十八界观察到其中的苦、空、无常、无我,去放下烦恼、执着,这才是修行所要面对所要观察的法。所以,《心经》里面提到的佛法精华,就是在五蕴十八界里面证悟空性。并不是观五蕴十八界以外有这个闹钟(指讲台上的钟),然后观它本身没有自性、是空的。绝对不是,为什么?当你认为五蕴十八界以外有一个闹钟,你已经被五蕴所骗,你还在自欺欺人地说,你知道闹钟是空的。你不知道那不过是眼根和色尘的因缘现象而已,你还说你知道任何东西是性空的,然后你在那里观空,那是迷上加迷。所以,一切佛法修行,最后都要观回自己的五蕴十八界。没有外在的什么佛法道理,因为你所知的一切都发生在五蕴十八界里,你还以为有外在的。所以,在修观的过程里面,要你们观五蕴十八界,把它看清楚。当你看清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你的五蕴身心活动一直在逼你前进。没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够做得了主的,没有一件事情是你要的。绝对要看到这回事,你才会知道哪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爱可恨,统统都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你才懂得怎么样去放下贪、嗔、痴。那么,你就再也不会想要那些虚幻的外在事物,不想再被它迷惑,出离的心就会殷重起来。这时的你就会知道不是出离这个世间,而是出离五蕴十八界,不再迷惑于五蕴,不再以为有外在的法。不懂的人以为有外在的世间,我要跳出三界,却不知三界就在五蕴十八界里面。
作者: 华禅子    时间: 2010-4-21 17:30
5.烦恼之根——法念处的心念生灭观
如果你们继续看下去的话,接下来,你必须进入非常微细的心,观更微细的心念生灭。任何修法,只要越修心念越细,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确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细,以为越修就能得到越多的法,那都是错的。世间有什么东西给你利益啊?世间就是五蕴十八界的把戏嘛,不懂的人会以为修行能得到什么了不起的法。所以,观心念的生灭,必须越观心念越来越微细,看清一切不过是心经所说的佛法精华——五蕴皆空,除此别无更殊胜的法可修可观,若有,必定是观心中之法。

以前说过,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修观不同于修定。任何人修定的时候,因为心念的专注,会把能量集中在身上。头上会累积了一股气,会有一股气包住头,修观时头顶会有气往上冒。当你观的心越细,因为心念微细会造成很高的定。更深的定,气就要升得更高。所以,观心念生灭的时候,会发现头上痒痒发胀,有人形容头上像喷泉一样喷水,有些人说好象头上在冒烟。有些人眼睛能看到修观的人头上升起一束光。当修行人的心念不稳定的时候,他头上的亮光会摆来摆去,骗不了人的。当他心念很定的时候,那个光柱会冲上天去。所以真修行者,修行时会发出光,能看见光的人就会看到。所以,真修行时,会来引鬼神,因为鬼神也见到修行人的光。定和慧的气正好颠倒,禅定的气因为集中凝聚,就会留在头上。修观的气是冒上去,结果呢?修定很强的人,他没有办法修观,观太强的人没有办法修定,这两股气是相反的。定力太强的人就没办法修观。为什么?因为那股定的气带他入定,定力太强,观不了,他只好入定了,别人还以为他修得好呢!

6.定力太强障观心
如果不先去分清楚,你究竟是修观还是修定。你就在那里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什么。要弄清楚啊,修定会收集能量,修观会消耗能量,越观他会越觉得没有体力,有些人会有这种现象。所以,你很精进修观的时候,会累、会疲倦,疲倦了你精进的心还在,于是身心互相矛盾。其实,修观时要多休息,修定的人应该少睡。大多数人不是观太强,就是定太强。很多人不知道修观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观时千万不要入定太久,那样会障碍修观。为什么?因为你观没多久就入定了。这样的定力不利于修观。不明白的人还以为这个人很用功在修行,外表看这个人修得很好,在明眼人看来,他一点都没有进步。为什么?他想修观,可是观一点也没修就入定去了。结果是定力越来越强,最后只会发神通,不能开智慧,知道吗?别人看他修出神通而非常崇拜他,在我看来他没进步。不明白修慧的关键在哪里,修来修去,慢慢地越有神通,智慧却没有进展。禅宗祖师最害怕学人入定,因为入定不修慧,是浪费时间。所以,修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入定太久。

7.维持四禅定力来观心
但是,没有足够的定力修不好观,怎么办?你每天一定要能上四禅,早晚各一次。每次要一分钟内就能上四禅,这样就有足够的定力修观。你们的禅定训练好之后,都会有这个经验,两三个呼吸就进去了,有时吸一口气就进四禅了。但是,千万不要在修观时一口气进四禅,那表示你定力太强了,这时修观会一念不小心就进了四禅。定慧都很强的人,可在四禅里修观,一般人往往在定中就不想修观了,弄明白了定慧的心的差别,修观就修得快。不明白的人修观变成入定,在浪费时间,别人还以为他很精进呢!所以你必须每天检查一次,有没有能力立刻再上四禅。如果能够,就证明你今天还有足够定力修观。如果今天五分钟内都上不了四禅,那就暂停修观。把定力再修回来,定力足够了,再来修观,这样用功就用对了,否则,你就是在拖延时间罢了。

记住,修观时,每天早晚一定要检验一次四禅的定力。

8.舍觉支——无心道人
修观修到身体都没有知觉时,会有一些现象出现。我在这里先不说,说了之后,会障碍你的修行。只有你自己修到那时,才会发现真的有那回事。当你们的心念越来越微细的时候,你头上的气会越冒越高,你会觉得冲上天空去了。当心非常微细时,就是气高到一定时候,你会进入一种无念的状态,在无念时,身心会发生一些古怪的事情,这个就不说出来了。希望已经知道的同学,不要告诉不知道的人,以免障碍他修行,好多人未修到位就先想知道这个过程,结果以后打妄想、自我暗示,以为修成了,自作障啊!

当你达到无念的状态时,你会发现,睁开眼睛看东西,或者做什么事情,你的头都是空空的。其实,每个人都经验过,内心清醒而脑袋一片空白,这时一点儿杂念都没有。我们的心念是这样的:你每天醒来的时候,心的能量就会跑到头上来。睡觉时,头上的能量就会统统退掉。当一个人观到无念的时候,他的头上就会空空的一点儿念头都没有。此时他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会发现有一股能量冲上头。就是说,当你修到心念很细,细到不动念的时候,真正的无念必定是头上一点能量都没有,当时动一个念头,想一件事情,就会发现一股能量跑上头来。发生这种现象时,就表示你做到无心道人的状况了。什么叫无心道人呢?面对任何境界,心里知道没有为那个境界动心念。虽然对境界不动心念,五遍行(觉知的心)还是在的,但是,你不思考任何事物,见到心只是一面镜子在照万物,你才知道心对境舍念清净,跟四禅一模一样。你在四禅时,只是在定中没有任何念头。修观修到无念的时候,不必入定就能够任何时候不动念头,进入舍念清净的状况。

当一个人进入这样的状况以后,在平时烦恼心一动,就会使他觉得很辛苦,会有一阵子一阵子的心疼。从此以后,他对贪嗔心等特别警觉,因为嗔心一起来,他立刻觉得心受不了,很辛苦。因为纯净的心已经非常敏感。嗔心一来,心就要疼而受不了,他必须立刻舍掉。这个时候,你要去除贪嗔就比较快。
作者: 华禅子    时间: 2010-4-21 17:31
第六讲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5.增上慢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还没修到那里,就自以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


 

说:我已经修到如此这般了,佛法把未证谓证的烦恼称为增上慢。论中说,初果向人有时会有初果的增上慢,二果向人有时会有二果的增上慢,三果向人有时会有三果的增上慢,四果向人有时会有四果的增上慢。增上慢本身不是妄语,他本人不知道,自以为修到那里了。当增上慢人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时,他必须承认自己当时自以为是,不然就是大妄语,你有增上慢吗?别掉进去!更要小心大妄语哦!

6.果定
现法乐住
如何验证是否证初果?如果你以为你完成初果了,是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见。在《清净道论》的最后一品,讲到修慧的功德说,如果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就得到一种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入定,在经典里称果定为现法乐住。一个人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后,他要享受证果的快乐,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这就是证果的现法乐住,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舒服。如果你完成了四禅与初果,你就会知道果定的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乐,还要舒服。这个乐不是世间的快乐,也不是三禅那样的快乐,是一种很平静很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你会觉得全身很轻安,一种出离世间的宁静。当时世间的一切你都没有兴趣了,心就自然静静地定在里面。

如果你们真的完成了初果之后,必须是你自信地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若要他人印证就是你证初果没信心了。所以,一旦你认为你完成了初果,你应该去作现法乐住,如果你体验到了现法乐住,你就知道及自信有法喜充满这回事,你也会很自信证果了,确信证果的法乐是现法可以乐住享受的。一个人不论是否通过修行完成了初果,也可以尝试做现法乐住,如果他真的完成了初果,他一定有资格(能力)享受证果的快乐,就是说,一定要出现现法乐住。如果他没完成那个果位,就没有办法感受了。现法乐住会随着你的禅定退而退。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禅定退,你的现法乐住也退。

如果你们没有完成四禅,你就不清楚现法乐住的乐是多乐,但是,如果你完成了四禅就会知道,由智慧得到的快乐比修定得来的快乐还要舒服。在经典里面说四禅也有现法乐住。是怎么回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从四禅里出来,他会非常舒服,心念很清净,遇到任何境界,他都会心如止水。如果四禅的定力没了,这个感受也就没了,要重新修回四禅才会有。只要你完成四禅,你就随时享受从四禅出定给你带来的快乐。

在享受现法乐住时,有时会弄错去入定,要分别清楚现法乐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错了,不要集中心念而入定。当有人在做现法乐住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看到的话,可以看到他头上会有光向上空冒,那光会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乐,他的光就出现了。这个是骗不了人的。他会法喜充满地在里面享受法乐。

退现法乐住
经论里面说有六种阿罗汉,即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其中的退法阿罗汉,就是因为禅定退而退了现法乐住。

可见证了果也会退,很多人不信证果后会退,不信者请参考所例举的经论,不同部派对于退果的见解不同。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我不知道四十二章经出自哪个部派,然而,这个部派认为佛说四果以下还有反复心,可见佛只信阿罗汉的心,换句话说,到了三果,心依然会反反复复,就是还会贪染世间,就有可能退果。当然有退也有进,如果你发觉退了,就赶紧修。

7.证果与断烦恼
证果已断已知的烦恼
证初果后还要修的是修道所应断的法:1、欲界贪;2、嗔恚;3、色界贪;4、无色界贪;5、痴;6、慢;7、掉举。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见的修法了。小乘部派的‘说一切有部’的论典里把烦恼分为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再把三界烦恼个别细分为八十八使见惑及九十八使见思惑,这种讲法已经被现在的北传佛教的学者接受。然而,在经(不是论)里没有九十八使见思惑的说法,只是把烦恼分为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欲界里的五个烦恼,称为五下分结。欲界以上的五个烦恼叫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色界的烦恼和无色界的烦恼。

五下分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欲界的贪和嗔。

贪心有欲界贪、色界贪和无色界贪。嗔心唯欲界有。痴心通三界。

五上分结就是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掉举、我慢和痴。其中:

须陀洹果是身见、戒取、疑三结已断已知,欲界贪和嗔未断,还重所以来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修或不修梵行,只断三结、欲界贪和嗔薄,只来欲界投生一次。

阿那含果必修诸梵行,断五下分结,即欲界贪已断,所以不来欲界。

阿罗汉果必修八正道,断五上分结,不来三界。

初果只断三结,二果的欲界的贪和嗔虽薄,却不是完全没有,所以不可以欲界的贪和嗔来验证初果及二果。唯有断五上分结的三果,才可以依有没有断贪和嗔来验证。因此初果虽断我见,还有贪嗔痴、我执及怕死。

一个人完成初果是断五下分结其中的三个结,并没有断除欲界的贪和嗔。证初果之后,欲界的贪还是很重的,有欲界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证初果只是破我见没有断其它烦恼,就会怀疑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人,为什么还有这样多的烦恼呢?那是因为你不通佛法,以为放下我见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证初果不必断除贪嗔的烦恼,只是放下我见,放下我见是很容易的。因为你没有弄清楚,于是以为证初果是很难的。其实,所有的果位里,证初果是最快的,我见是一刹那就能放下的。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修。你们在修的时候,我会一直鼓励并教导你们,要完成初果不难,但是,如果你去跟人家讲说:某某法师说证悟初果很容易,人家就会骂我。他们认为这是很难的。其实在佛教界里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还不敢相信自己能证,这些人总觉得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证悟,但却不敢承认是初果。因为他没办法分辨,他不知道初果断什么烦恼,其实他是证悟了初果的,但是因为听人家讲初果是如何的不得了,比如传说初果者不会踏死虫蚁了!于是,自己虽然有所觉悟却不以为是证悟初果。这种人,你让他做现法乐住,他会立刻就做出现法乐住来的。

8.禅定里也有掉举
完成初果以后再继续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见了,而是放下五下分结里面的另外两个结——欲界贪和嗔。就是说,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还有掉举等五上分结的烦恼。你们会说,入了禅定不是没有掉举了吗?不是的,入定只是没有掉悔,在所有的禅定里面都可以有掉举。很多人不知道,以为修了禅定就没有掉举。进了初禅没有掉悔,但是还有掉举。掉悔和掉举的区别是,掉悔是一个人心中后悔、良心责备自己做错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我是一个罪人,我很罪恶,这样,他就没办法入初禅了。所以,掉悔会障碍修初禅。如果一个人整天很后悔,认为自己很罪恶,整天忏悔,是没有办法进初禅的。掉举是整天回忆某一件事情,回忆某一境界。比如说你修完初禅要上二禅时,专心看呼吸、专心观所修的境界,掉举心会叫你回到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就是说你修了初禅以后,执着初禅而产生掉举,你就整天回忆初禅的境界。所以,掉举很严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可是他不明白是掉举致使他留在原来的定。他反而会说禅定中怎么会有掉举呢?他不知道掉举也发生在五上分结,是色界和无色界里最严重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如果进某一个定后心不愿意出来,要修下一个定却又溜回原来的定,就是你对该禅定有贪——色界贪。这个贪就让你掉举。另外,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后的人会发现我慢是很严重的烦恼。你修得越深入,越发觉别人修行不如你,这就是我慢的烦恼。心念看得越清楚就越我慢,会越来越重。

除非是阿罗汉,不然就有我慢,不能以我慢来评论前三果。

9.应该多观遍行五
有些修行者观心念生灭,观到正念现前,后来因为做工谋生等种种原故而失去正念,原因是定力退了。这种人必须先修好四禅,然后再重新观五遍行。不要以为禅定和遍行五已经修过了不必再修。重观五遍行是为了把你的微细心重新建立起来,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后才开始观心念生灭。如果你对第一念的遍行心所还没有看清楚就去观心念生灭,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练习观察遍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观好遍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观心念的生灭。

10.到烦恼的环境观心
一旦你认识到无心的时候,你可以躲起来修一阵子,训练保持它。过后你必须出来面对境界,然后去掌握这个心时时保持在无心状态,一旦烦恼心动就立刻知道,然后把烦恼放下。所以,一般人修行进入不同阶段,需要到不同环境磨炼,开始时在修行道场里,一切安排好好地不令心烦乱,这样的修行是温室里面栽培出来的花朵。修行人达到无心后,必须去面对暴风雨考验,若开始时你受不了暴风雨,可以先在温室里努力修一阵子的,最后还是要去面对令你烦恼的环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烦恼的环境,你依然会面临起烦恼的一天。

11.八正道的生活环境
证阿罗汉果可能吗?在南传佛教国家有可能,中国寺院不太可能,因为阿罗汉是明天死都无所谓了,没得吃都无所谓了。所以,阿罗汉不为生活操心,但是他要过八正道的生活。当今很难看到符合八正道生活环境的寺院道场,在寺庙里的种种事务根本不适合阿罗汉来做;一般寺庙里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杂务太多而且干扰修行的生活。大多数修解脱道者,需要的是远离繁琐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时间,所以要躲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现代的寺庙里很难自修,寺庙里只适合一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时间、那种生活、还要办事情,很难与你的修法相应,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课。比方说,在早课前入了定,三小时后出定,你要被骂了。嘿,你这懒惰鬼,不来做早课啊,吃饭时间你不来吃啊!当你修观修到很投入的时候,有人来打岔了。所以,我说寺庙生活只适合大家一起共修,可是修行进度是不共的,寺庙共修不适合个别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练你的心念,你要做无心道人,在寺庙里可以磨练。但是,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在寺庙就很难。寺庙里很多事情令你无法完成阿罗汉果。比方说,寺庙里有抽签,阿罗汉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还有,寺庙里由出家人自己煮饭来吃,阿罗汉只会应供,不吃僧人煮的食物,凡夫比丘认为他是白吃的懒人。不可以讲太多,讲太多就是讲寺庙的坏话。

就是说寺庙已经形成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寺庙生活是不适合的。但是,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家的寺庙,就适合,在大陆一些持戒的道场也比较适合。也就是说持戒的道场要过堂、行堂,出家人不可以做吃行堂。出家人行堂就是犯戒。所以,很多因素使到阿罗汉要离开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罗汉果,你要过八正道生活,你只能独居,只能住山。但住山还是有问题,阿罗汉不会自己煮饭。山上谁供养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会被*抓去,这要看你们的缘了。

11.入空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还有一个阶段要修。那个阶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能达到的。就是你会进入一种光明,这个光明很难分辨,怎么说很难分辨呢?因为有些人在初禅就看到光明了。有些人在初禅到四禅都会看到不同的光明,在观心念生灭的当时也可以看到光明。在论典里说证阿罗汉果前要入金刚喻定,在南传佛教里面叫做证入空定,就是要证空性。入空定的时候,会见到一种光明。他是怎么进入这个光明的呢?不允许从禅定入,四禅八定无法进金刚喻定,必须用修观来进入,要以智慧观心念来进入。进这个定之前有一个现象,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查一些人死了又回来的死亡记录,看看他们怎么经过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类似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者先有脱离世间的现象,最后会出现光明,在南传佛教里有人说这是证了空定。你们可以去查看一些早期禅宗祖师讲过的一些人怎么样进入涅盘。也会讲到这一点。换句话说,涅盘就是要懂得怎么去死亡,就是必定先以智慧觉悟不生不死,然后入涅盘时先感觉身体的死亡,最后证实心原来是不生不死,明明了了脱离了身心。也就是密宗里面讲到的,在死亡的阶段会经过法性光明的阶段,而且说在当时若心不迷以为死亡,则可以证悟空性,但死亡时不迷,能做得到的人太少了。如果你们继续修下去的话,你们可以去体验证入空定。

问答
问:进入空定出来的人会怎么样?

师答:进入那种状况的人出来以后,他会有一种感觉,世上没有什么好修的。但是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他出来以后觉得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他更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没有下一生。如果他以为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还不能确定自己没有下一生,其实他还未完全解脱。

问: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师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里面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证果后会不会退呀,怎么样才叫证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部派说初果不会退,理由是初果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认为见道时是智慧断见惑,一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但是有些部派说初果也会退。至于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有几种,南传佛教说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请参考后面所录的《中阿含·大品福田经》)有些部派则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为止,因为他们说初果绝对没得退。但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连初果也没有了。另外,有些部派还说,阿罗汉只是退了现法乐住,但是死的时候还是阿罗汉;因为病、因为种种因缘,定力退了,一些烦恼又生起来而退现法乐住,但是他们说阿罗汉绝对不要那些烦恼了,只是因为他的定力不够,那烦恼浮现而已。各种说法都有。

问:初果还会轮回吗?

师答:还要呀。最多七次呀。

问:他还会不会去做畜生呀?

师答:不会了。各部派都说初果绝对不会堕落了。

问: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答:根据初果的因缘,他一定会继续修行,一定会遇到佛法,不然他无法在七次轮回之内解脱。如果你害怕受轮回苦,证了初果后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什么品知道吗?至少中品啊。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证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萨。

问:那罗汉呢?

师答:罗汉如果发心成为大阿罗汉,这种罗汉还是要再来这个世间。但是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阿罗汉不是以应化身再来这个世间,是以神通变化身来。但是中国人相信,阿罗汉还会继续以应化身来。比如说济公*就是个例子,还再来投胎,又来渡众生,继续与众生结缘,行他的菩萨道。

问:他还会迷吗?

师答:多数还会迷。虽然有隔阴之迷,他还会继续去修行,而且很快又觉悟。不但罗汉如此,完成初果者甚至转世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自己也会修行的。因为业习的力量的推动,他会去修行。先碰到外道,就先修外道法,比如练气功或修道教。

问:如果他已经证到了一种果位,他再来的时候,一定还会证到这个果位吧?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说:能证果就说明与佛法因缘很深,一定会遇到佛法的。

问:入定和中阴身看到的光一样吗?

师说:在入定时也能看到光,中阴身也可以看到光。但是不一样的。大家看见的都是光,没有办法分辨。所以,你要分辨清楚的话,你就必须把四禅八定都修完。把所有的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弄清楚,你才能分别清楚。而且相同的定在不同时候会看到不同的光明。

问:如何修灭尽定?

师说:修观达到无心过后,可以进一步修五、六、七、八的无色定。如果你定力很好,修完五、六、七、八定,最后你可以进入灭尽定。能进入灭尽定的人肯定至少是三果。进入灭尽定时,有人会头低下来。其实,观心生灭观到无心时,有时头也会低下来。原因是高度无心时,心就不控制身体,颈项失去控制而头就会低下来。所以,有些入无心定的道人,当他的头低下来的时候,别人还以为他在打瞌睡。懂得的人一靠近就知道了,一个人进入灭尽定或无想定时,他的周围会产生很强的磁场,靠近此人就会有想入定的感觉。四禅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自心明了。灭尽定是无心定,无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无心。灭尽定的步骤:一开始上坐的时候,先心想我现在要进入灭尽定,然后入四禅八定里观生灭,之后你再不可以有进入灭尽定这个念头。因为是无心定,不可以象四禅八定那样心想进就进。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脱的圣人,到四禅八定以后自然地进入灭尽定。另外,灭尽定是无心定,他出来的时候也是无心出定。
作者: 华禅子    时间: 2010-4-21 17:34
禅定相关经典
在修法上一定要依老师的指示去修,这时依人不依法。证悟时,必须是自证自知,请勿依靠老师的印证,也不可以找非同见同行的人释疑,这时,应当依据经典,依法不依人。以下是应读的经典:

关于四禅支
注意经文说:初禅的人听到声音语言便退失,四禅呼吸断。

长阿含第二分众集经第五
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长阿含经卷第十二 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杂阿含(747)禅定灭何法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204)晡利多品罗摩经
世尊答曰。优陀夷。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见等也。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见等也。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见等也。优陀夷。是谓一道迹一向作世证

经曰:初禅以声为刺,四禅以入息出息为刺
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

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复次。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生。

律曰: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见色闻声
十诵律卷第二

一时长老大目揵连。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空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已。还疾入定。作如是念。我在定中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是处。入无色定当见色闻声。何以故。若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目连应摈治驱遣。是事白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犯罪。何以故。目连但见前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是目连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定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自谓,我入定闻声。若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是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证果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经典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而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88使和98使的复杂理论,如今中国佛教几乎全盘接受88使和98使的讲法,更创立81惑。然而,佛在经典里不曾说到有88使和98使。而且南传佛教如今依然只是讲十结,我个人认为中国佛教应当放弃88使和98使的理论,以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来讲解证果。

以下列出88使和98使的理论出自哪些论典,编号引用大正藏的号码,其中1521及1527是大乘论师依据小乘论典而说98使,1541/1543/1546/1547/1552都是小乘论师的著作,不是佛所说的论典。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聖者龍樹造                            98

1527 涅槃論                     婆藪槃豆作                        98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尊者世友造                            88,98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迦旃延子造                            88,98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88,98

1547 鞞婆沙論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88,98

1552 雜阿毘曇心論  尊者法救造                            88,98

律曰:须陀洹不复受三涂报,于无上道决定信
善见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律曰:证果与所断烦恼。没说88使98使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经曰:证果与所断烦恼。没说88使98使
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自欢喜经第十四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行空菩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罗汉道。是人已得无相解脱,逮得五力乃至罗汉。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有比丘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有比丘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盘,不复还生。此世有比丘得无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

杂阿含经(39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杂阿含经(79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杂阿含经(928)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

经曰:阿罗汉有退,9种阿罗汉
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律曰:阿罗汉有退,9种阿罗汉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长者以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间几是福田。佛言。有二。谓学及无学。学人差别有十八种。无学之人有其九种。是谓福田。堪销物利。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律曰:四三二果有退。得果退者言退失不犯
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八

问:若比丘如是语。我于四沙门果退。犯何罪。

答:偷罗遮。

问:若比丘言。我得四沙门果。得何罪。

答:不得言得。波罗夷罪

问:我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罪耶。

答:不犯。实不得退言得退。波罗夷。实者不犯

问:若比丘言我是学人。得何罪耶。

答:若言我学波罗提木叉。偷罗遮。若空无所有言学圣法。波罗夷。学修多罗毘尼阿毘昙亦如是。

若比丘言。我是最后生。犯何罪耶。

答:若说过去法已灭。偷罗遮。若说实生尽。波罗夷

律曰:二果失精,不说三果失精
四分律卷第二

世尊以此因缘即集诸比丘告言。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精。是为五过失。善意睡眠有五功德。不见恶梦。诸天卫护心入于法。系意在明相。不于梦中失精。是谓五功德。于梦中失精不犯。精有七种。青黄赤白黑酪色酪浆色。何者精青色转轮圣王精也。何者精黄色转轮圣王太子精也。何者精赤色犯女色多也。何者精白色负重人精也。何者精黑色转轮圣王第一大臣精也。何者精酪色须陀洹精也。何者精酪浆色斯陀含人精也。

律曰:讲解入禅得果无犯
四分律卷第十七   说云何得证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十七群比丘往语六群比丘:“长老,云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耶?”时六群比丘报言:“如汝等所说者,则已犯波罗夷法,非比丘。”时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问言:“若有诸比丘作如是问‘云何入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为犯何罪?’”上座比丘报言:“无所犯。”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诣六群比丘所问言‘云何入初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云何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彼即报言‘汝等自称得上人法,犯波罗夷非比丘。’”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与十七群比丘作疑恼。

律曰:证果向他人说,犯波夜提罪
十诵律卷第十    不得实说过人法

是中犯者:

若比丘,实是阿罗汉,向他人说,波夜提。

实向阿罗汉,向他人说,波夜提。

实阿那含、向阿那含,实斯陀含、向斯陀含,实须陀洹、向须陀洹,向他人说,皆波夜提。

若比丘,实得初禅,向人说者,波夜提。

实得二禅、三禅、四禅,慈、悲、喜、舍,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我好持戒,向他人说,突吉罗。

若比丘实见诸天来至我所。龙、夜叉、浮荼鬼、毘舍遮鬼、罗剎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实见土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突吉罗

律曰:证果不一定会说法
十诵律卷第十一

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诸比丘:我教化四众疲极,令诸比丘当教诫比丘尼。尔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次第教诫比丘尼。上座比丘次第教诫竟,次至长老般特。

时阿难往语般特言:“汝知不,汝明日次应教诫比丘尼。”般特语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我夏四月乃能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阿难,得过是次者善。”

阿难再三语般特言:“诸上座已教诫竟,今次到汝。”般特比丘亦再三报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夏四月乃能诵得拘摩罗一偈。得过次者善。”

阿难复言:“汝明日次教诫比丘尼。”即受阿难语。夜过已,中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食后还自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入室坐禅。

尔时诸比丘尼闻,今日般特比丘次教诫比丘尼,皆生轻心:“是不多闻诵读经少,夏四月过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我等所未闻法云何得闻?我等所未知法云何得知?所诵拘摩罗偈,我等先已诵。”

诸有比丘尼,先不入祇陀林听法者,时皆共来。有五百比丘尼,出王园比丘尼精舍,往祇桓听法。诣长老般特房前立,謦欬作声扣户言:“大德般特,出来!”长老般特即从禅起出房,至独坐床上,端身大坐,诸比丘尼头面礼竟,皆在前坐。

时长老般特以柔软语言:“诸姊妹!当知我钝根少所读诵,夏四月过诵得一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虽然我当随所知说,汝等当一心行不放逸法。何以故?乃至诸佛,皆从一心不放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

作是语已,用神通力于座上没,在于东方虚空之中,现四威仪行立坐卧。入火光三昧身出光焰,青黄赤白种种色光。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种种现神力已还坐本处。

诸比丘尼见长老般特如是神力已,轻心灭尽,生信敬心故尊重净心,折伏憍慢。即随比丘尼所憙乐法所应解法,而为演说。众中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有种声闻道因缘,有种辟支佛道因缘,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者。尔时众中。得如是种种大利益。

经曰:一聚落内有500阿那含。
由本经这说明有无数人于佛前证初果,这些人于末法都会天上人间来回地继续修行证果。别听人瞎说此时不可能修证。

杂阿含经(854)

~~~~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盘。不复还生此世

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盘。不复还生此世。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佛告诸比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非是如来所乐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今当为汝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曰:初果优婆夷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妓女)
杂阿含经(964)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女人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即妓女)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

经曰:不梵行能得二果,故不应筹量他人道行
作者: 华禅子    时间: 2010-4-21 17:35
杂阿含经(990)鹿住优婆夷心生狐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食。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难令坐

时。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难。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

阿难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

佛告阿难。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于彼筹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

阿难。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

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自非如来。此二有间。谁能悉知。是故。阿难。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无余灭。若掉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无余灭。彼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无余灭。若苦贪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无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至如来能知人人

阿难。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难。如来所说。岂有二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后世。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后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生此究竟苦边。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灭后(公元1500-2500)还能得阿那含
善见律卷第十八:(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不难

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bc500-ac500)。法师曰: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答曰:不都尽。于千年(ac500-ac1500)中得三达智。复千年(ac1500-2500)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复千年(ac2500-3500)中得斯陀含。复千年(ac3500-4500)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ac4500-9500)。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

证果的信心、真伪、退果
修行为了解脱生死,小乘佛教称为证果,共有四果。中国禅宗称为明心见性,后期的祖师更立下三关。佛在世时,已经有人怀疑佛所印证的二果不正确(杂阿含990经)。在佛灭后对四果的印证更是议论纷纷,最开始有大天五事中的阿罗汉有无知,后来发展到阿罗汉退果,乃至阿罗汉可退至无果的说法。如今更加难判断修行人所证何果,例如增上慢人的未证以为已证,以及已证果后退果。所以千万别自以为证果而告诉他人,因为你可能是未证以为已证,也可能证了退果,怀疑你的人一旦发现你的烦恼再起时,他们将会耻笑你,甚至于把你赶出三门外。所以要小心不要向人说你已证xx果,也要小心观察证和退,以下是关于证果的问题:

1:真实证果随意向他人说,犯波夜提。

2:观因缘、观五蕴、观生灭、观十八界等,皆可证初果至阿罗汉果。

3:一个修法让他证阿罗汉,不等于你修完成了也是阿罗汉。

4:修行者贪求果位,自以为修证——增上慢。

5:修观后必须经过一番磨炼,才能确定烦恼是否断除。

6:见道可以顿见,所以初果可以速证。入定、念佛、持咒非修慧故难见道,观因缘是破我见最好的修法。

7:修道必须渐修,即贪嗔只能渐断,所以应当经常修观。

8:烦恼不可断灭,以无生缘为断。只要失去正念正知,烦恼就有因缘再度生起。

9:定力退失,则正念也退失。正念退失,则烦恼得生缘。

10:每天早晚检查定力是否退,退了赶快修回来。

11:平时多观因果、因缘、生灭,世间的生灭、无常、苦、无我。

12:唯有过出世间的八正道生活,才能证阿罗汉。

13:世人以人为师,以圣人为依止,真修解脱道者并非如此。佛说:佛灭后,以戒为师,依止四念处。

14:阿罗汉之前三果,心勿与色会,不然祸生。四十二章经曰: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

15:不要道听途说,对于退果若有疑问,请看《异部宗轮论》或《异部执论》。

16:要以心无烦恼为自在,不要以开悟或证果而自满。

17:要以烦恼减轻、智慧增长为成果。别以你修完一个法门了,以此当成修行成果。

18:众生各有因缘,菩萨行持更是难思议。有人表面上虽未修定慧,可能一入定就是四禅,一修观就证果。所以,别认为你有戒、有定、有慧、有修行,他人无。

19:有缘先开悟或证果,道行不一定比后来者更高。

20:除非你是阿罗汉,不然你还有我慢、贪、嗔、掉举、怕死。

21:你所崇拜的老师绝对不是一切智者,别以为你的老师有修证,就迷信他的一切,以他的话为权威。

22:你想当圣人吗?先请一切人调查与研究你的一切缺点。因为圣人不怕调查,还是先让人证明我无缺点吧!

23:金刚经说证果者不会说:有我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

24:不论老少、智愚都能证得四果。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盘陀伽。年龄极老的如一百二十岁的如须跋陀罗,年轻的如七岁沙弥均头。

25:证果的快慢是个人因缘成熟,是极不一致的。阿难从佛身边极久,还没有证罗汉;而舍利弗、憍陈如等,不过几天就成了罗汉。

26:不是证得须陀洹以后,今生努力进修即能得阿罗汉,好多是此生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后,就停顿不前了。





~~~全文完~~~
作者: yanghong46    时间: 2010-5-7 14:47
很深。




欢迎光临 气功人论坛 (http://bbs.qg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