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 断食 辟谷 4: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和菩提树的传说
从前有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的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不见了。从此他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了,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有一个人远远地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阴下,休息乘凉啊。但是那人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分。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分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地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痴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阴底下,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总都有棵菩提树,有些人因矢志坚守而终获成功,有些人因临阵逃避而惨败告终。一棵菩提树,两种人生观。芸芸众生中,我们需要寻找的正是这样一棵菩提树,只要值得期待,无论多远多难,我们都应坚持下去。
如今现实社会中,又能有多少人能坚守菩提树的这种做法呢?利来利往,连情人都这样,何况社交呢?为一份值得爱的爱情坚守吧!我相信,用心待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魅力。
印度教圣地--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处
菩提树(资料图片)。当年,释迦牟尼来到菩提树下,在所铺草座上面静坐。他发誓:“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佛经称此座为金刚座)
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于此树下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得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在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 本帖最后由 张斌峰 于 2008-6-5 21:2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