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查看: 30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辟谷养生法是限食而非断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31 1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辟谷养生法是限食而非断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11:12 家庭医药

  古人是如何看待辟谷的呢?成书于汉代的礼仪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可能是辟谷术的最早理论根据。晋代的道家、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称:“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说如果希望益寿延年的话,就要肠胃中清洁,没有粪便残渣。辟谷术专著《庄周气诀解》中也有一段话:“其天下之人,不达其要者,但以味适口充腹饱胃,以养其性命,恐隔滋味而已;然其脏腑,长欲蒸心乱神,反资百疾,以至夭殂”,说明不懂得饮食养生的人过多地摄取食物,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甚至引起早亡。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人物,开始追求衣食住行方面的享受,喜欢吃那些“膏粱厚味”的食品,并纵酒为乐,损伤健康。针对这种时弊,人们受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影响,称那些肥甘厚味食物为“烂肠之食”,而转向天然的植物类食品,并提出辟谷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辟谷真相:是“限食”而非“绝食”
  现代人通常以为,辟谷就是“绝食”,与现在流行的断食疗法如出一辙。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误会。
  据张国玺教授考证,辟谷并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任何食物,而是少食或食用“特殊食物”。《淮南子·人间》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尘居深山,“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这是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书中只是说他不食五谷,并不代表他不吃其他东西。又如古书中记载道门名士于章在辟谷时“饵黄精、茯苓、山地黄”,可见他是用药食来代替五谷。
  古人称辟谷为“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人凶恶,百疾从此而生”,并强调“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也就是说,辟谷过程中只是减少进食,并不是不食,否则“亦凶”(指损害健康)。可见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慢慢节食,少食;或者不吃日常的五谷食物,只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或服食高营养而较难消化的加工品。如常说的“服药辟谷”,即是采取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山药、蜂蜜、茯苓、莲子、芡实、苍(白)术、天门冬、麦门冬、泽泻等代替谷食的药物。实际上山药、蜂蜜等既是药品,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可以代替谷物为人体提供营养。后世的一些辟谷术中,也有用大豆、大枣、胡麻(芝麻)、栗子、酥油、茯苓、黄精、天门冬、白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以代谷食的方法。还有用含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再加入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富含营养物质中药,制成营养高、消化慢、质地较硬的食物,以供食用;还有服用一些流质的胡麻汤、酥汤等。
  可见,历代的辟谷术修炼者,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或少吃五谷杂粮罢了。如果采取什么都不吃的所谓“辟谷”,只会损害自己的健康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给辟谷这一传统养生方法蒙上一层阴影。
  相关链接
  推荐几种“辟谷食饵”
  “辟谷食饵”是辟谷者为减少平常主食摄入而配制的特殊食品,其组方可分为以下几种:
  (1)滋阴厚味。用药饵来替代正常进食的谷物,首要保证生命机体的基本需求,必须以味厚之品来充实、滋润脏腑。比如常用的食饵有胡麻、麻仁、杏仁、松仁、柏子仁、胡桃仁、红枣、黄精、天门冬、麦门冬、蜂蜜、柿饼、黑大豆、糯米、莲子、芡实等,都富含脂类和蛋白质,可以滋润五脏,化生精血。
  (2)补中益气。在服食厚味基础上,补气十分必要,使得“气味兼致而脏腑全”。所以补中益气的药饵在辟谷食饵方中也十分常见,常用的有山药、茯苓、苍(白)术、人参、黄芪、莲子、芡实等。
  (3)固胃止饥。如麻仁、松仁、柏子仁、杏仁、芝麻、胡桃仁、黑豆等;还有一些质地比较坚硬的物品,如松脂、柏脂、蜜蜡、赤石脂等,对于克服饥饿也是很有帮助的。
  (4)通阳利浊。最早的辟谷专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篇》首句就是“辟谷者,食石苇”。石苇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类的辟谷药饵还有泽泻、菖蒲、商陆、黑豆、茯苓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1-6 00: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