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4、5月份都是高考复习的白热化时期,时间一天天逼近,学子的紧张情绪也不断加深。加上天气影响,这个时期成为考生心理危机的多发期,焦虑、失眠、厌食、易怒等一系列的情绪影响着考生正常的复习,怎样缓解考前焦虑成为关注热点。
近日,一场名为《漫谈消除重大考试前心里紧张问题的若干措施》的报告在佛山科学馆报告厅召开,吸引了来自佛山和肇庆的300多名师生、家长旁听。主讲人吴瑞华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研究。他也是“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员之一,此次受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广东省科协和佛山市科协邀请,前来佛山进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高考是穿草鞋和皮鞋的分界?
吴瑞华说,考生紧张多数不是因为考试本身,而是考试背后的社会因素。
他在江西一个贫困县做报告时听过一句话:“高考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界线。”高考成绩是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对学校,它影响着名誉、排行、校长和老师的职称评比;对家长,它被与家庭命运、家族名誉和家长“面子”联系起来;对学生,早已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考试改变命运”。
吴瑞华认为,家长和学校不应过分向学生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否则只会让一级级压力最后全部都落在学生身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不理想,最近又发生了“万人弃考”事件,都说明高考的重要性有所动摇,家长应告诉考生,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可选样。
没有压力学习效率同样为零
“不可能一点都不紧张,也不能紧张过度,保持适当紧张最好。”吴老师说,没有压力的人学习效率也为零,而压力过大则又会心理负担过重,最好的状态是保持适当的压力,张弛有度。
有些考生成绩很优秀但依然过度紧张,是因为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这类尖子生多是因为目标水平不断提高所致,对省内学校不感兴趣,只想考清华、北大,而且还要考最好的系。
有同学提问:“我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就紧张,考试时更严重,一道题卡住,后面的都做不下去,大脑一片空白。”吴瑞华分析,“这也是一种定位失误,被知识的缺陷迷惑”。这时,首先冷静分析,告诉自己有不会做的题目很正常,不要把目标锁定在满分;其次,做到“目中无人”,不与别人竞争,只与自己比较,认真总结通过模考和复习之后有哪些提高;最后,在填报志愿时要符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千万不要人为“拔高”,过高期望只能是无望。
外向内向性格需要不同对待
吴瑞华介绍,一般人紧张过度的反应分为生理和心理量方面:生理反应通常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心理反应则为烦躁、易怒、恐慌、情绪波动等。
不同性格的人对紧张有不同反应,一般人在紧张时会先尝试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散步、听音乐等;但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谨慎保守的人,遇到紧张时有可能完全退缩。内向的考生考前焦虑的症状表现比外向考生更明显,也更应给予关注。
内向性格的考生一般不会轻易表露内心情绪。和这类考生沟通,既别问“是不是紧张”,也不能说“不要紧张”,因为对他们而言,前几个字是弱刺激,后两个字 “紧张”才是强刺激。问话内容可以具体些,比如“物理有没有什么不会的题目”,“古文有什么难点不懂”之类的。对待外向的学生,用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和困难,适当鼓励,稍增压力即可。
高考只是无数考试中的一次
吴瑞华说,帮助考生度过考前特殊时期,需要考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
学校方面,不应再过多强调高考的重要性;适当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应注意的事项;为考生营造舒适、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如把标语“抓紧考前每一秒”,换成“相信自己,你可以”。
老师方面,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按成绩对待;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与每个学生谈话,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与学生一起指定努力可及、并为数不多的目标。
家长方面,淡化高考的重要性,告诉考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尽量少批评,多鼓励,不要无休止的“唠叨”;饮食起居一切照旧,不要与平时差别太大,否则反添压力。
高考是个特殊时期,也是每一个学子的必经之路,但不必过于看重,“非重点大学不读”,也不必过于偏激,高呼“高考无用”,干脆弃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像参加平时模拟考试一样,高考也就只是我们参加过的无数次普通考试中的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