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 ——理查德·萨勒
“人一生会有三个钱包”,这是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一个观点。冯仑说,人的一生大多在三个钱包中调配,这三个钱包中首先是现金或资产,也是多数人每天在计算的钱包;第二个是信用,别人口袋里的钱你能支配多少;第三个是心理的钱包,人在不同的情境、心态下,对钱的感觉也不一样,“在困难的时候,一元钱对你而言可能顶100万元;当你有一个亿的时候,就觉得100万元也似乎不是钱。”
相对于前两个钱包,第三个钱包尽管抽象且常被忽略,但几乎每一天都在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也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元钱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而在心理账户里,人们往往会把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收入采取不同的态度。”就像我们常把工资划归到靠辛勤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然而在投资上,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心理账户的干扰。比如过去的2006、2007年,疯狂上涨的股市让很多投资者获利颇丰,回报率远远超过预期的范围,而这些投资所得早已被归入心理上的投资账户,即使股市显现出较大风险的迹象,投资者依然盲目追涨,会觉得损失了也无关痛痒,因为这并非辛苦劳动赚来的钱。还有一个现象,很多投资者都愿意选择损失较少或仍然还赚钱的基金先赎回,就是在心理上寻求一种安慰,认为自己的投资不管怎样还是盈利了。而对于那些业绩不佳且大幅亏损的基金,则干脆选择鸵鸟政策、置之不理,从而过早地赎回已盈利的优质基金,又过久地持有亏损着但运作不佳的基金,与资产增值的目标相背离。
“冯氏理论”说道:守住第一个钱包,放大第二个钱包,调整第三个钱包,对个人投资者同样适用。千万别让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心理钱包左右投资思维,避免“回避遗憾”、“寻求自豪”、“追涨杀跌”等各类心理干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