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墨西哥爆发的甲型H1N1全球性流感备受关注。突发性事件往往会伴随并引发“恐慌性心理”。怎样消除群体“恐慌性心理”呢?
恐慌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它有个体性恐慌与群体性恐慌之分。在危机事件中,人们不合理与不合作的行为反应,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恐慌的心理表现。
社会生活中,具有威胁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是引发群体性恐慌心理的重要原因。如SARS和禽流感等波及范围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就曾导致相当程度的群体性恐慌心理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常常引发群体性恐慌,主要原因有:
第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人们具有可能的危险性和威胁性。一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只要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或利益形成威胁,就有可能引起恐慌心理。
第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不确定或模糊信息的广泛传播,如流言和谣言等。这样的传播会导致人们对于危险性或威胁性的错误评估,尤其是对于危险性和威胁性的放大评估。
第三,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由于信息传播的混乱和不畅通等原因,往往会导致个体环境控制感的丧失。一旦处在自己不能控制和预测的环境中时,恐慌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应对与控制群体性恐慌心理的渠道有多种:首先,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披露,对降低恐慌情绪有重要作用;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掌握解决危机的策略有助于消除恐惧情绪,所以,应通过多种方式向人们宣传普及避免事件危险和危害的相关知识;最后,专业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措施,对于个体与群体恐慌心理的消除都是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