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查看: 50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药列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11 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养生康复咨询请选择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填单
2.私密:用电子邮件 qnjfxxxl@163.com 沟通
Uc:16063211 QQ:472493566 电话:13991446045  邮箱: qnjfxxxl@163.com




http://www.zhongcaoyao.org/

草药列表


草药列表




页码
家庭药膳粥品大全(目录)
· 阿胶白皮粥· 阿胶龙骨粥· 阿胶粥
· 艾叶粥· 安胎鲤鱼粥· 巴戟羊肉粥
· 白狗骨粥· 白果莲肉粥· 白果羊肾粥
· 白芨粥· 白石脂粥· 白术茯苓粥
· 白术鲫鱼粥· 白术猪肚粥· 百部粥
· 百合地黄粥· 板兰根粥· 包心菜粥
· 荸荠萝卜粥· 荜拔粥· 扁豆花粥
· 扁豆山药糯米粥· 扁豆山药粥· 扁豆薏米粥
· 扁豆粥· 菠菜根粥· 菠菜粥
· 薄荷粥· 薄荷粥(一)· 补虚益气粥
· 补中升阳粥· 补中益气粥· 参芪白莲粥
· 参芪白莲粥1· 参芪胶艾粥· 柴胡疏肝粥
· 蟾蜍水蛇粥· 产妇宜食药粥· 软化血管药粥
· 常用药粥· 常用药粥2· 车前叶粥


[ 本帖最后由 张斌峰 于 2007-7-14 22:27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22:01 | 只看该作者

引经药

引经药

引经药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多数病证引经药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明显疗效,有些是可增强或扩大某一方剂的作用。这类药物虽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因而比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理论那样被人重视。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故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引经药是方剂靶向疗效的载体

武密山1, 赵素芝2

(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中药都是有一定归经的,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部位。  

1.       归经理论与引经药的传统认识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是为归经。根据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偏重,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便形成归经理论。在归经理论中,前人认为一些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配伍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疗效,将这些药物称为引经药。某些药物具有引经报使之功,如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吴鞠通《医医病书》:“ 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这与西医理论的载体学说有着相似之处,它作为药物的“定向载体”,把药物送到作用点或靶器官。 药有引经专长的思想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称官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在宋代《 本草衍义》中得以重视和发展,如提出桑螵蛸 “桑白皮引水,意以接桑螵蛸就肾经”,不但有“引接”的药物,还有最终所“就”之脏腑经络,为引经理论的先声。金元时期,张元素在《洁古珍珠囊》中,明确提出药物引经报使的部位,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与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经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2.       方剂合理应用引经药,使作用综合趋势更加明确:  

古人云:“引经之药,方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剂中的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2.1   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2.2 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证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胃气上逆呃逆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

2.3 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用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2.4 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和苏子降气汤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2.5 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2.6 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2]。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用升麻其药效明显,去升麻其药效则降低 ,且不能持久,说明升麻与其它药具有协同作用。  

2.7 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大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治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2.8 引邪外达 柴胡在四逆散中可疏肝解郁,透邪升阳,条达肝气,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2.9 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虚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3. 五脏六腑的引经药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引经作用。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经;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

4. 四肢躯干的引经药

当患病部位如在四肢远端时,往往药力不易达到病所,效果不明显, 然而用引经药后,药效大增。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作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常配伍桑枝、桂枝、羌活、防风。而怀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四末,因此在治疗下肢痹证时,加入怀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常配伍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5.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归经药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本身就是药物的定向概念。因此,在论证药物对机体具体部位的选择性或亲和性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研究认为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受体学说,中药微量元素,中药药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施氏〔4〕等人通过对32种中药归经情况及其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总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经相关系数(r)统计法处理,相关性十分显著(P<0.01),提示药物在相应脏腑或脏腑系统的血药浓度,直接反映了药物归经的具体情况。 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中药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5〕。中药归经是总结药物效应定向、定位的选择作用,加之绝大部分中药均具有对特定部位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性的配基的条件,所以将受体学说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药归经的研究是可行的。 引经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现代药物动力学研究证明,药物在组织器官等部位浓度愈高,其结合性愈强,药物的作用效果也愈佳。所以,应用现代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引经药中的活性成分在体内的特异性分布,可以说明它对作用点或靶器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亲和性。目前,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郭教授等人采用整体放射自显影,光、电镜放射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仪等先进技术对3H-川芎嗪,3H-芍药甙,3H-柴胡皂甙等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研究。如对柴胡〔6〕,3 H-柴胡皂甙在体内的分布与柴胡所引归的脏腑经络基本相符。 引经药的活性成分对其它药物具有协同或诱导作用:桔梗为手少阴肺经的引经药,在许多方剂中作为“引经药”使用。经分析证明,桔梗皂甙的表面活性决定着其增溶作用和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银翘散中有桔梗,因为它含有桔梗皂甙,具有表面活性,易溶于水,达到临界胶团浓度后,形成胶团,对挥发油和薄荷油等难溶性成分起增溶作用,而且使制剂趋于稳定。  

5.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归经药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本身就是药物的定向概念。因此,在论证药物对机体具体部位的选择性或亲和性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研究认为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受体学说,中药微量元素,中药药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施氏〔4〕等人通过对32种中药归经情况及其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总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经相关系数(r)统计法处理,相关性十分显著(P<0.01),提示药物在相应脏腑或脏腑系统的血药浓度,直接反映了药物归经的具体情况。 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中药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5〕。中药归经是总结药物效应定向、定位的选择作用,加之绝大部分中药均具有对特定部位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性的配基的条件,所以将受体学说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药归经的研究是可行的。 引经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现代药物动力学研究证明,药物在组织器官等部位浓度愈高,其结合性愈强,药物的作用效果也愈佳。所以,应用现代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引经药中的活性成分在体内的特异性分布,可以说明它对作用点或靶器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亲和性。目前,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郭教授等人采用整体放射自显影,光、电镜放射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仪等先进技术对3H-川芎嗪,3H-芍药甙,3H-柴胡皂甙等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研究。如对柴胡〔6〕,3 H-柴胡皂甙在体内的分布与柴胡所引归的脏腑经络基本相符。 引经药的活性成分对其它药物具有协同或诱导作用:桔梗为手少阴肺经的引经药,在许多方剂中作为“引经药”使用。经分析证明,桔梗皂甙的表面活性决定着其增溶作用和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银翘散中有桔梗,因为它含有桔梗皂甙,具有表面活性,易溶于水,达到临界胶团浓度后,形成胶团,对挥发油和薄荷油等难溶性成分起增溶作用,而且使制剂趋于稳定。  

6.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展望:  

目前,对中药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的现代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仍未有重大突破,尚需结合相关领域的学科,作进一步的探索。 如:

6.1 加强对中药的物质基础即有效成份的研究,明确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的具体过程。鉴于目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并不完善的现状,在实验方案中,可考虑选用具典型代表性、现代研究较完备的药物来进行。  

6.2是否可以考虑从形态学角度对引经药活性成分进行组织细胞水平,尤其是电镜超微结构水平的实验研究。

6.3解决中医脏腑归经与现代器官概念的差异。  

6.4深入研究“归经”的潜在规律和本质:引经药的“引经”作用实质上是使其它药物的归经发生变化。建议仍可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对比某味药物在与引经药相配伍前后,其本身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来进行论证。若遇不易采用同位素标记研究的情况,可考虑采用其它研究方法。如采用药理实验方法,摘取实验动物的靶器官制作匀浆,经过处理后,用一定的色谱方法,测定其成分。  

6.5 前面所提的研究方法都是从药物化学方法着手。此外,可从药效学的观点出发,体内能与活性调节物质或药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性受体,决不可能是为外源性药物而存在的,体内必然存在与其相互作用的内源性配基。外源性药物实际上是有意无意,直接或间接地模拟机体内这些具有重要调节活性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配基)的作用,实现对病理性机体的调节作用的。所以,应该探索引经药对机体内源性活性调节物质的影响,观察其是否达到了“间接性强化靶向效应。  

6.6 从引经药中筛选出活性成分,并能准确引导其它药物到达病所,在临床上能增强其靶向性,提高药物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1-25 19: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