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查看: 3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气功要懂中医!懂中医要练气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16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气功要懂中医!懂中医要练气功!
  张斌峰

气功的起源及内涵

      据初步的研究表明,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古代的气功叫“吐纳”、“导引”、“按跷”、“行气”等等。“吐纳”字面上的意思是吐故纳新,实际上是调整呼吸的锻炼;“导引”的定义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把躯体运动与呼吸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的肢体运动;“按跷”是按摩和拍打肢体的运动,在古代,导引、按跷常常互相包含而不分;“行气”是以意念配合呼吸,想象“气”沿周身经络运行。
      
     气功起源的时间,至今未见直接文献资料,目前对气功起源的研究,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而推测的。其主要是:

     根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着,在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史记》、《孟子》 都有类似的记述。而另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由于多雨潮湿,人们气血淤滞,易患筋骨拘紧,或周身及关节疼痛一类疾病,于是就用舞来宣导气血以治病。2000年前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在讲述各种不同治法的来源时说,中原一带,平坦潮湿,人们易患肢体寒冷,或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四肢痿软等骨关节病,应该用导引按跷来治疗,所以导引按跷这种治法来源于中原地带。这说明唐尧时期曾有“宣导”作用的“舞”,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居住在野兽出没无常的大自然中,靠运动来加强新陈代谢,增加热量以避寒;找个阴凉处安静休息,降低代谢,减少产热以避暑热;内心不受七情干扰,外形不受名利趋求等奔波劳碌之苦;这是人们具有安静愉快淡泊心态的朴素社会,所以病邪侵犯也不会深入人体内。这正是对原始气功养生的一种描述,至今气功仍分动静两大类,与古人的动静养生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考古发现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了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罐等文物。在彩陶罐上有一彩绘浮塑人像,二目微闭,口形近圆,微向前翻,腹部隆起,双手张开,放在腹部两旁,两膝微屈,双脚分开,略比肩宽,正是站桩吐纳的练功形象。经有关专家考证,该文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练功人像正是古人服气吐纳的一种姿势。更有趣的是该人像为男首女身,即男性的上身,女性的下身,这虽然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但是把男女合为一体,体现了调和阴阳,使阴阳合一的理论思维。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气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1957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还发掘了一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其中有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绘有黑色舞蹈人形,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佩戴饰物,共有三组,据考证,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由原始模仿动物发展为导引,称为仿生气功,如五禽戏、六禽戏等。

     说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除了古书记述和出土文物证明外,还有古代医籍和医家都十分重视气功疗法。从儒、释、道、武、艺等各家对气功的运用来看,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发挥气功的健身养生作用,这与气功源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健有关。

      中国气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由方术进入了学术的殿堂,这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都有反应。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庄子•在宥》记述了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的故事:黄帝慕名去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毫不客气地叫他回去斋戒三个月再来;黄帝果然如此做了,广成子见他如此虔诚,于是概述了气功养生的秘诀:“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学气功要懂中医!懂中医要练气功!

且看我国古代医圣医典与气功:

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就讲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与气功二者联系密切,简述如下:
  
一、中医典籍中保存着大量的气功资料
  
      历代的中医典籍,记载保留着丰富的气功资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了关于气功基础、气功理论、练功原则、练功要领、练功方法、临床运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内经》记载的有关气功导引的论述就有十几处,治疗的病证亦多达十几种。其中包括痞症、痹症、厥症、热病、伤筋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淡虚无”等,也是修炼气功的不二法门。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中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对气功也有很重要的论述与实践活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发明创造出“五禽之戏”,对他的徒弟广陵吴普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同时代的大概还有“八段锦”,与“五禽戏”共为动功功法的鼻祖,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晋代名医葛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明确提出了气功的精要和作用:“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搜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集六朝以前气功资料之大成,著成《养性延命录》,其中有不少古代气功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幸存的第一部气功导引专集。隋代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气功治疗学专著,收载气功导引之法二百多种,并“录于各病源之后,以代药品”。《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作,该书有许多气功导引方面的论述,如《养性》、《摄养枕中方》等。唐代另一著名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常于处方治疗之前先列出导引吐纳的锻炼方法,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气功导引方面的内容。宋朝则有《圣济总录》,是由宋朝官方组织名医共同编著的,其中亦汇集了北宋以前的导引服气之法。宋代医家陈直,根据《内经》理论,通过亲身实践,指出:“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捋护之方,须在间日安不忘危。”“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并对身心关系作了辩证的说明:“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自心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然后是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也不乏气功治病的记载。刘完素在《摄生论》里,有专门讨论摄生的方法,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就有用气功治病的内容。张子和所著《儒门事亲》,有以导引发汗的内容:“……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他还提出以“存想”吹气功法治疗外伤。李东垣之《兰室秘藏》中,有以静坐之功治疗脾病的办法,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安心静坐,以生发周身之元气”。朱丹溪在他的《格致余论》中,强调“顺四时,调息、神、态,而为治病之本”,《丹溪心法》中亦说:“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可见,金元四大家也是十分重视气功与中医的联系结合运用的。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深明“内视”之妙,在他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紫阳《八脉》所载经脉,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因此,他的《奇经八脉考》也被当成中医与气功的“入门指南”。除此之外,明代医籍中还保留着大量的气功资料,如冷谦的《修龄要时》,本着《内经》摄生理论,提出了“四旨调摄”、“起居调摄”、“长生一十六字诀”等功法;聂尚恒的《医学汇涵》,设气功导引专章,着重防病治病,颇切临床实用;高濂的《遵生八笺》,气功内容丰富;万全的《养生四要》,练功方法简明。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气功的产生发展,从来都是伴随着中医学的产生发展而来的,气功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多种治疗方法当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气功在中医学上的重要地位也因此而可见一斑。
  
       二、中医与气功在理论上相辅相成,息息相通
  
       中医与气功在理论上,有三点联系最为密切,可谓是相辅相成,息息相通。一是丹田理论,二是精气神学说,三是大小周天运动。
  
      丹田学说,是气功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历代气功学家,为丹田作了许多神秘美妙的命名,如“龙宫”、“北海”、“玄冥”、“元华”、“神炉”、“内鼎”等等,足见其对丹田的重视。其实,用中医的理论来观察与分析,丹田不过是人体一组重要穴位的总称亦或别名。例如,丹田就是关元,龙宫就是气海,元华就是神阙,泥丸就是百会等等,丹田学说,实际上就是中医腧穴学说的延伸和发展。如明代医家龚居中云:“夫修身之士,不识丹田所在,咸指脐下一寸三分而言,此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根地,根地痞塞,则水火不能升降,心火炎烁,肾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
  
        又如精气神学说,也是气功当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实际上它亦从属于中医理论的范畴。《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等等,足见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大小周天运动,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代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的运行情况。其中,内气沿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沿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行则为大周天。可见,周天学说,实际上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此外,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在气功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 本帖最后由 张斌峰 于 2007-6-16 12:47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1-5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