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查看: 28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庭禅释疑(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3 1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学生问:“黄庭”是什么?
  张讲师答:“黄庭”是内心的名字。古老的中国有个修行人叫录图子(帝喾时生),讲《黄庭经》五十卷,其中的“黄庭”指的就是“内心”。“黄”是五色之中,象征五行的“中气”,也就是无极之真所赋予人者。这字代表它是人身最中正精华、感应最敏锐的一股“气”、一股能量;“庭”是象征元神所居的神室,也就是这股精粹敏锐之气所存在的地方,这个字还显示出这它原长是有“位置”的。
  “黄庭”这个名字出现在五教创立之前,超越宗教派别的限制,因此我们以“黄庭禅”作为这个“直指人心”的禅学名称。

  (二)  学生问:是否真的有黄庭?是不是讲师自己幻想出来的!还是三人成虎?杯弓蛇影或是否因透过课程的引导,而感觉胸中有股气,然后我们才叫它黄庭!
  张讲师答:观察还未能明了时,可参考三教经典的记载来加强信心。但这事最终还是得在自身上检验出个究竟来才有个著落。因为两天的时间很短,为了掌握课程进度,我们的教学只能围绕在黄庭这个主轴上不断的观察体验,因此容易造成这种误解。但还好两天后你就会回到日常生活了,何不在日常中仔细检验自身,看看你的烦恼罣碍在哪里?你的心酸心痛在哪里?你的闷闷不乐在哪里?你的满心温暖在哪里?仔细观察一阵子,每个人都可以有个明确的答案的。

  (三)  学生问:心的位置怎么会在肉体上呢?如果心在肉体上,那么人死后身体毁坏了,心不就也没有了吗?
  张讲师答:虽然课程中我们在肉体上指出一个您的感应中枢的位置,来方便您练习观察,但实际上我们所练习观察的目标,并非肉体上的一个位置,而是对该位置内所隐藏的一股敏锐无比的“气”而言。人们的心念常随著这股气的变化而起伏、而烦恼,因此要放下心中的罣碍,必需对胸口内那股感应非常灵敏的气作仔细的观察方能奏效。
  古人形容仙佛或鬼神常以“聚而成形,散而成气”来形容,可见这真我的法身正是由一股‘气’所聚合而成的,只是这个法身目前正寄托在我们的色身之中,因此我们的心性与这股变动不停的“气”实际上是息息相关的。
  虽然有一天肉体会毁坏,但心性永不毁坏,因为这股“气”永远存在。所以您现在所致力观察的目标,不是在肉体上的一个位置,而是在永远不坏的本性上一步步踏起稳健步伐的。
  很多人总说:‘什么心在哪里!心根本是无所不在的。然而人们的心真的无所不在吗?假如某人对你说:‘心想到高雄就已经在高雄了!’那么您可以问问,他的心现正在高雄何处?门牌号码几号?前面有什么人事物?若是他答不上来,您就知道他的心没有到高雄,也没有到台北…
  他那因妄想而起的难过不安,也没有让高雄承受,也没有让台北承受!他那个难过的情绪,仍然分分秒秒在他的身中上演!仍然由自己的身体承受!
  这样的说法,对一个已经修成的人来说,纵然是一个究竟的事实。但对于天天被心头烦恼所捆绑的人来说,却只是个自我迷乱的素材。
  那么心(烦恼罣碍的发生地)到底在哪儿呢?内观要从哪儿观察起呢?下面我所举出来的经句,虽然在各教经典中早就存在,但也许您打从有生以来却不曾听过,但请先不要因此见疑,且听我慢慢的引证:
  如来佛在《圆觉经》中说道: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妄想乃是攀附在气上的),非实心体(人们妄念纷纷实是气血作弄的结果,),已是空华(妄相攀附的结果,并非内心真想如此)。可见如来佛早已向我们说明,这‘气’字才是内心的罣碍来源!
  《圆觉经》的另一段又提到:此身毕竟无体,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烦恼罣碍都攀附在气上),假名为心。(凡夫错认心头的一股气血为心)
  由以上这两段,在在都证明如来佛认为‘心’与‘气’根本脱不了关系。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性善之端,须在‘气’ 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发出满心善念时,觉观自己胸口,必有一团温暖的气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即是气也。(同理类推)言下之意,王阳明经过一生格物之后认为“心”与“气”脱不了关系!
  孟子在文章中谈到:‘志一动气,气一动志。’志就是心,心与气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字,却被拿来凑在一块,显然亚圣也认为‘心’与‘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孔子曰:无听(觉察)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孔子教导我们,想要解脱心上的烦恼,其诀窍就是觉知微微的气机起伏。可见孔子认为要解脱‘心’上的烦恼其关键就在这个‘气’字上而已。
  由以上各教圣人的经句可以见得,体验这‘心’与‘气’的关系,正是三教圣人之所以觉悟、之所以解脱的重点所在!
  没错,如来佛在《楞严经》卷一里说“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是名为心。”但这段话的本意是说,凡气之所及之处,皆是觉知所及之处,故曰心无所不在。圣贤仙佛修成正果,气可出入自如,随处遨游,且其法身充塞太虚,因气之无所不及,故觉知亦无所不在,故曰“心无所不在!”然凡夫气仅止于一身气骸之内,则其觉知亦止验于一身尔。气未能充塞太虚而自言心无所不在者,妄语也。
  对于修行的过程而言,妄情发于黄庭,其所产生的烦恼痛苦也由黄庭承受。当正觉提起,妄情亦止于黄庭,其心灵之清明也由黄庭享之,故于修行的过程中时,圣人曰:‘心在黄庭’。
  且看《圣贤实学》中的一段证明:
  在《圣贤实学》这本书里面,对于黄庭一窍的功用及位置,有几段非常详细的记载:“黄庭在何处?在脾胃夹中处也。脾属土,因土之色黄,故曰‘黄’;此穴是神明之舍,虚灵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此穴乃脾胃夹中虚悬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因脾为土,故儒曰心地。此穴约广寸余,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此穴上通心,下通肾,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此黄庭诸般异名之义也。”
  又曰:“后天父母五行之气,散于周身,而统于黄庭;先天五行之气,聚于黄庭,至虚至灵,主宰一身。黄庭一穴,一寸三分宽,在脾胃夹中处,离外肉皮三寸三分。黄庭为心田,心居黄庭。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由以上经典已充份说明,修行过程的妄心,实生于黄庭,灭于黄庭,观心必以黄庭一窍为本,学者可于自身检验之,望苍生认理为真,勿空蹈虚幻也。

  (四)  学生问:你说心在黄庭,那么现在正在观照黄庭的又是谁?
  张讲师答:你很聪明,但常被自己的聪明给迷惑了!事实上能观照、感觉黄庭的,就只有黄庭,再也没有谁了!好比你现在开始感觉你的手,而正在感觉你的手的是谁呢?就只有你的手能感觉你的手;同样的,感觉你的脚的是又谁呢?就只有你的脚能感觉著你的脚;那么感觉著你的心的又是谁呢?就只有你的心能感觉你的心!
  你的整个法身(气)就是真正的你,这气里已具足觉知的能力,也具足思考的能力,也具足观照的能力,这气随著它已具足的意念专注而汇聚在某处,当它汇聚时便显现了明确的感觉,是气自己觉知著自己,再也没有谁觉知著它;是气让自己有想法,再也没有谁让它有想法,是气让自己散而又聚,再也没有谁能操控它;是黄庭觉知著黄庭,再也没有谁了!

  (五)  学生问:脑中的意志力或理智够强的人,能就能用他的意志力,让胸中气血平稳不动,何必一定要学黄庭禅呢?
  张讲师答: 如果我我们总是以“让胸中的气血恢复平静”以为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代表,你还是怕胸中的气血动,这还是对胸中的气机感受有所分别取舍,有所贪嗔罣碍,对不对呢?问题是让本无意义的气血自由的去动,这有什么关系呢?重点是你能不能在气血动荡的当下,依然照见其清真的实相而已。
  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胸中气血平稳的情形下,才能有安宁的心境可言,那么我们生命中的安宁,可能只剩下十分之一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黄庭心头内的气血随时都跟著六根的感应,而有或大或小的起伏,这是人们本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而脑中的意念只不过是六分之一的影响而已,当然你能用脑中的意志力,去影响胸中的波动,因为它们本来就互有影响力的,但当其它六分之五的影响力又再度引发胸中的波动时,那你将如何应付呢?因此若是我们那么怕胸中的气血起伏,必需把胸中气血用意志力不断的压平才能得到安宁的话,我们的人生还剩几分之几的安宁呢?我们的本性还剩下几分的自在呢?而这种用意念强压气血的方式,算是“有为”还是“无为”呢?算是“自在”还是“造作”的呢?让气血自在的去起伏吧,这才符合“无为”的修行本意,你要做的只是不让它攀附而已,而不是怕它动!

  (六)  学生问:打坐时遇胸口闷闷的、或烦躁时,用口徐徐调和呼吸,胸闷烦躁即可消失,何必一定要照观黄庭?
  张讲师答:若以平抚胸中的感受来消灭不安的心情,去看场电影快乐的不是比较快吗!若在打坐时忙著调匀呼吸来平定心情,干脆起来不是更快吗?你又不知不觉的走入“消灭不快感受”以为定静的死胡同了!解脱的关键不在于使心头的气血感受消失,而在于不分别取舍的含容其自由的存在,在于与之和平共处而已。圣贤是以“观其自在”来得到究竟的解脱之道,又以“无为”来维诹本性的天然,而不是以“调整到让它不在”来取得短暂的定静,或去造作你以为的本性。

  (七)  学生问:现今科学中的验证,所谈的是一切情绪源于大脑的细胞与神经中枢,这与黄庭之学如何连结呢?
  张讲师答: 有形肉身有一定的结构,这并非我这没学过医学的人可以妄论的。而鬼神无形的法身,也有一定的组成规则,这亦非只学些有形结构的科学家就可以用理解的。人们脑中的想法是六根里面的“意根”,意根中的想法本来自在,就像耳根听声音,眼根看形色,它们本来都很自在的,本来都没罣碍烦恼的,至于这六根能不能造成你的烦恼,最后都得要看它是否引动黄庭中的气血与攀附才能论断的。人们总以为情绪是由脑中的想法引动的,然而这只是六分之一的起因而已,事实上烦恼必需有黄庭一丁点的气血起伏来相配,才能俱足的,若少了胸中这一丁点起伏的感受,脑中想再多的事,也不成个烦恼的。例如你脑中告诉自己别生气、别生气,但胸中的气血若一直起伏的话,这脑中的想法是没有作用的,你还是照常生气,一直要等到气血平抚才能平静下来的。反之,若胸中很平静,你一直告诉自己说要生气、要生气,但若胸中气血不配合的话,再怎么装也无法让你真正生气的。由此可知,在情绪的领域来说,脑袋中的意根,或是脸上的耳根、眼根都只是配角而已,情绪的真正主角是胸中潮起潮落的气血,不在其余。
  让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黄庭主控情绪的事实…好比人死后脑细胞都死了,所有神经也烂了,照科学家的说法,应该是连心、情绪、感受也都没了!但试问:“鬼魂都没情绪吗?都没贪嗔了吗?佛也没慈悲了吗?”事实上鬼神有形的大脑虽然腐败了,而其灵妙智慧却更甚于往日!那么您现在以为所有的情绪是由脑细胞或神经来主控,恐非究竟的事实吧!也许有朝一日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期盼科学家们早日进步到可以了解无形的精神呀!

  (八)  学生问:是黄庭先动,还是脑中的意念先动?
  张讲师答:若意念动而黄庭不动,这种意念本无攀缘烦恼,古人谓之“无念”。
  若妄意先动而引起黄庭跟著动,黄庭一动后妄意又攀附在黄庭的气血上推波助澜,相互狼狈为奸而产生贪嗔罣碍,这便是古人所谓“动心”的所在了。这种情况是“脑中的意念先动而黄庭后动”。
  若因身体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关系,而使黄庭自然感应出一些气机的波动,之后妄意再攀附其中造成烦恼纷飞,这种情况是“黄庭先动而后引起意念跟著攀附”。也就是说,有时是脑中的意念先动,有时是黄庭的气机先动,然后两者再狼狈为奸,兴风作浪,人们的思考与气血间的纠葛情结,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的。但要斩断这条纠葛不清的生死炼,不必问谁先动,当下只要观照黄庭气机的清真,不使它有一点点攀附贪嗔分别的机会,那么不论谁先动谁后动,都能立即回到清静自在的。

  (九)  学生问:对已经发生的感受来论有没有贪嗔是否太晚了一点,因为里面那股感觉之所以会上来,应该在上来之前就有一个贪嗔的知见存在,才会致使气血上升啊!
  张讲师答:感受升起不一定来自于分别罣碍的知见,没有知见气血也会自己上来,这叫做本性的自动反应功能,好比见到强光瞳孔会自动缩小一样,与知见无关。因而碰到了什么状况,见到了什么事物,内在会有感受升起,本来是“本性”的感应功能。然而同样的状况每个人展现出来的感受却不一定相同,那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源自于本性,只是本性内有一个功能叫“含藏识”。这个含藏识已经在你生命中自动记忆了无数的东西了,他早就暗中帮你记忆好了一切,准备在下次你碰到相似的状况时,再送出一个同样的感受给您。
  好比你以前碰到什么状况曾经很在意,曾经因为贪嗔而升起了某一份感觉,当下他就帮你记录好了,在下一次你又碰到类似的情景时,他会依照以前的记忆,再度送出那股熟悉的能量给你,送出那个感觉给你。谁送给你的?那就是“本性”本自具有的“含藏”功能,好比冷不妨被吓一跳时,脑中一遍空白,根本还来不及想,身内感受已动荡得不得了,这都是本性的保护功能使然,而非有什么分别罣碍的知见才造成这现象的。
  为了让我们能分办出,什么是天然本性的功能,什么是人为的造作,因而圣贤们想了个比较容易表达的办法,他们把举凡本性自然的功能而产生的一切变化,以及你在身心自然的情况下所感受到的一切感觉,以六根在正常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功能,都用“无知无见”、“无念”、“无为”、“本来无一物”、“如如不动”、“无为而无不为”等修行专业术语来表达。
  而由人们的贪嗔好恶知见所加上去的任何感觉变化,则用“知见”、“罣碍”、“分别取舍”、“造作”、“有为”,等专业术语来表达,这样分清楚了没?
  因此无知无见也好、无念也好、本来无一物也好,并不表示不能看到东西、不能想到一个念头,也不表示什么感觉都不能有,更不表示连自己本心本性的正常功能也不能有,而是指“本心本性”本来该具有的一切功能以外的,都没有发生而已。
  这就好像我们在计算山的高度时,有个“专业术语”,就是喜欢用“海拔多少公尺”来表达是一样的,我们勉强用海平面那条线来代表“零公尺”,但并不表示海平面下是没有深度的,也不表示海平面以下每座山都是一样高的,因此这个“海拔多少公尺”,只是海平面下面的深度暂时不计,这样大家比较便于沟通而已。而“无念、无知无见、本来无一物”等也都是一样的,这些修行领域的专业术语,只是代表“本性所具的功能”以外那些不该发生的知见都没有发生而已,并不是连本性的知见及功能都丢了呢!这就是所有圣贤共识下的专业术语,也是各教经典的不成文规整,这点大家一定要辨别清楚,才有办法读懂经典,而不堕入不识不知的顽空知之病。
  因此感受的忽然发生,很多是由“本性”的各种功能所自动感应来的,不一定是知见引起的。不过反过来说,我们当然也可能先堕入分别知见,再引发出一连串身中的感受反应的。这两者都能引发感受的发生。

  (十)  学生问:讲师一直说要注意胸中,如此说来,是不是只要管好黄庭,脑中的一切及外面的一切发生就不重要了呢?
  张讲师答:外面的人事应对当然重要,而这些在小学与国中时都已经教过了,但不先学习里面怎么放下,那么外面不论怎么处理妥当,都无法避免下一个烦恼的侵袭。脑中的想法也很重要,但脑袋该想些什么才是正当的,我想上过小学那本“生活与伦理”及国中的“公民与道德”的人,就早就都已经知道了!而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做不来呢?那就是因为“心头”的小小感受中出了问题了。有时为了前进两步,必须先退后一小步!虽然每一天都得应对外面大小事务的发生,也有很多人生哲理等著我们去重视,但短短两天的禅修班,就让我们专注练习内在的放下,以便回去后面对生活中的总总发生时,不再使内心陷入一波波气血的烦恼罣碍之中。

  (十一)学生问:“盯著~~黄庭的实相看”,这样是不是和“转移注意力”和“逃避”一样?只是把注意力由外转向内而已!
  张讲师答:若烦恼的关键在黄庭的气血上,而我却叫你去看外面的风景、或看手、看脚、看呼吸或丹田的感受,或叫你去把感受消灭,这就叫“逃避”,叫“转移焦点”;但若烦恼的问题只在黄庭内的一丁点气血上,而我叫你专注黄庭的发生,这应该叫“面对焦点”,而不叫“转移注意力”。

  (十二)学生问:凡事想象“甘愿去接受它的存在”,而获得心灵的平静,这样不是也像那些短暂安慰的法门,用意念去引导使恢复心境平稳?
  张讲师答:六根与心头的感应本就息息相通,内心上一有什么些念头,黄庭总会起一些或大或小的感应。如内心“抗拒”时就会让胸口气血更紧、更热更抵抗,因而加大痛苦的感受;内心“甘愿”时就会让胸口气血更松、更平稳、更含容,因而减少痛苦的感受;这差异本是天生自然,不需要什么造作就自然发生的。
  然而三教的解脱心法,并非寄托在使气血变为平稳,而是不论大的气血、小的气血,只要能放松胸膛,一并含容,当下即刻解脱。但初学却不知怎么在情绪正盛时,将胸膛放松去“含容”各种气血自在的发生,这一点对初学来说非常的陌生。为了让初学了解什么是“放松胸膛”,去含容黄庭中的所有气血的发生,因此讲师常以想象“甘愿”的心情作为比喻,来诱导学员自然的让“胸膛松掉”。其目的是要使学员尝到什么叫“胸膛松掉”,以便在气血正盛时可以拿得出来应用,而非用意念的导引将气血变小,或让它化为平稳。不过当你甘愿含容之后,气血必自然变小一点,因此才会有这种“以为将气血造作得比原来更小而得到解脱”的这种误会发生。又吾所谓“甘愿”者,是叫你完全心甘情愿的接受身内任何正在变化的气血,不是叫你造作气血,所以没有造作之嫌,您了解了吗?

  (十三)学生问:影响心情的事务实在很多,可以使心情平复下来的方法也很多,不断的强调观察黄庭会不会太执著,太著相了!
  张讲师答:就像您讲的,影响心的事务何其多,有的烦恼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学业、甚至太胖、太瘦、太高、太矮都能烦恼个不已,因此要治疗你心中的烦恼,若不知道怎么掌握焦点,化繁为简,解脱之道哪里能说得完呢!然而烦恼不论来自何方,当它集结到身中时,总让人感觉不安与痛苦。而这不安与痛苦究竟在身中哪儿让您感觉到呢?仔细的观察,所谓的心烦、心痛、心躁、心酸…其所指的落脚处就只在胸头黄庭一窍中上演而已!
  万法惟心!讲经说法,不讲心头要讲哪里呢?古人在各教经典中,今天讲心、明天讲心、后天还是在讲心!从未听闻有人说他们执著的!就像教高尔夫球的教练,总会不断的教你怎么瞄准洞口挥扞,也没听人讲过这是执著呢!今日我所谈的黄庭,正是古人所谈的“心头”!这是任何追求定静的人要不断挥扞的焦点,而您竟以为黄庭与心有所区别!
  “著相”的意思是离开了真相,随著妄相一起沉沦。今日有机会重新认识自身中的真相,你却反而叫它著相!执著不去认识身中发生了什么真相,逃避身中所发生的罣碍,才叫不著相、不执著吗?为了培养起内观的敏锐度,所以一开始我们要多花一点时间往内观察,等到观察实相的敏锐度成熟了,自然观而不观,都没什么罣碍的。好像你不必一直注意自己饿不饿,但一饿了自然便知,是一样的道理。

  (十四)学生问:“黄庭禅”与一般禅修的最大不同?
  张讲师答:一般人以为情绪的祸源来自“大脑的想法”,而黄庭禅则要告诉你它来自你的“内心的感受”。一般人在内心情绪有所动荡时,便失去安宁与自在,因此世面上几乎所有的禅师或心理学家所作的努力,都在引导你如何转移、消灭胸中正在发生的情绪。但你真的想要变成没有情绪的人吗?还是只想要不被那股在胸中浮动的气所罣碍呢?“黄庭禅”并不要消灭你心中那股自然的能量起伏,而是教您在各种情緖来袭的当下,如何迎向内心的那个激昂的能量,直接与那股能量波动和平共处,如此而已。黄庭禅不教你怎么急著在外在谋求改变,这项练习完全在内在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让你的朋友告诉你:“你真的变了!”

  (十五)学生问:不知黄庭是否为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
  张讲师答:从黄庭的波动中所攀附的分别知见,是佛家所说的“末那识”,而形成这波动的源头,才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自动记忆及形成黄庭波动的功能,乃源于本性所具足。本性为什么能作各种记忆,我们只能说是出于本然,故无从探索。但这阿赖耶识在记载分别情识的刹那,却只有在你对黄庭中的波动有所分别时才发生,因此要彻底的消除阿赖耶识的纠缠,唯有在黄庭波动显现情识时作实相的观照,方有认识情识及重返实相的机会。

  (十六)学生问:感受不到心头的波动,挫折很大!
  张讲师答:稳健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当您的情绪已经有所起伏时,您觉知得到吗?如果可以的话,只要有点信心与耐性,每个人都可以深入这亲近本性的学问。一开始观察‘感受’,以你可以感觉到的最粗大感受作为起步,就是觉知身中此刻所显现出来的最大酸痛,正发生在什么部位?觉知它,并对它保持平等心。
  而观察‘心情’则以觉知自己此刻正处于什么情绪之中做为起步。那情绪最有感受的地方在胸中哪儿?它的核心多大?以一个拳头大小做为觉知的起步。常常练习觉知感受及情绪这两个重点,便能很快就站稳脚步。而您所谓:‘挫折很大!’那个“挫折”不就已经让你感受到了吗?摸摸心中的那个不舒服,您必能找得到。

  (十七) 同学问:经由课程中的实验证明,黄庭气血波动相同,但因所面对的情境、事物不同时,而有不同的贪嗔感受,但每个人对相同事看法不同,因而决定了感受的强度及方向,若是如此,是否对外界事物真相本质的真知正见,才是决定黄庭气血感受的前因?或是其它原因决定黄庭气血的感受?
  张讲师答: 世上事物有万亿种之多,如果必需把你对每一种事物的知见都确认下来才能修行的话,你有多少生命能够去确认你是否对任何事物都已进入正知正见呢?而你所确认的又是否是真的正知正见呢?这种化简为繁的修行方式还能有成功可言吗?
  还好不论外缘有几千万亿种,但能造成你的烦恼罣碍,总不外是黄庭一窍中的气血波动而已!黄庭若平静无波,再大的逆境你都可以若无其事,黄庭一有波浪,再小的事都可以酿成大事,这便是一般人的迷惘所在了,因此认识这一窍中气血波动的真相,便能解脱千万亿个外缘所惹动的无明与烦恼!想要探讨解脱之道,不必去问气血波动的起因,而只需问你对黄庭中任何型态的气血是否真的能够了无分别而已。
  若能对任何气血皆了无分别,不论你对万物是否真具有正知正见,皆无烦恼可言的!一个能够不受黄庭气血控制的人,遇事更是容易保持正知正见的,因此这性理心法的根源,得由黄庭一窍入手,方得守简御繁之道,而非在研究“什么事情的知见能引起黄庭波动”中下功夫,更非往“如何不让黄庭的气血起波浪”的知见中下功夫,此事你已本末倒置了。

  (十八)学生问:学习这个观察自我情绪的学问,那会不会情绪更多?
  张讲师答:更多不至于,但对于内在的发生将更为清楚则是事实。内观犹如一把放大镜一样,将以往所疏忽的一丁点发生,观察得清晰可见,只是以往总在不知不觉中被僵化的情绪带著走;初学则虽然觉知著情绪的发生但依然被带著走;一直到实相的观察定力提升后,则改变为觉知著胸头气血的实相自由的发生,没有丝毫的抵抗罣碍,因而外在的应对方式有了更多、更自由、更弹性的选择了。

  (十九)学生问:若是气血已攀附成情绪,是否有可能因觉察黄庭的气血变化而卸下罣碍,有可能在动态的气血中观察得到实相吗?
  张讲师答: 圣贤岂欺我哉!在还没有充份的信心之前,可先参考先圣的遗言:心经的“观自在”,以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的“应作如是观”,孔子的“听之以气”,子思的“发而中节”等句,皆是我们最好的指引。
  您怀疑动态的气血中还能观到清真的实相吗?试想我们看著静态的水,它只是水,而看著动态的水,不也是水而已吗?观察身中气血的动静,就像我们在隔岸观水一样,静时看静的实相,动时看动的实相,了无攀附。然而人们却在这个环节上产生无尽的迷惘,但只要我们定下心来静静的返观,自然可以照见它本无烦恼的真相,金刚经所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不正是我们最好的指引吗。

  (二十)学生问:实际观察上好像是真的有黄庭,但这么好的学问为何知道的人那么少,相关的资讯怎么都没有看到这门的学问,怎么会扩展的那么慢?
  张讲师答:黄庭这名词早在老子时就已存在了,圣贤实学中也一再的提及,这名词自非吾等小子敢自创!就像“心”字一样,一般人都只拿它当个抽象的名词,并未去探究这名词在自己的身中的真相究竟如何?因此这名词的存在与否并未得到众生的注意和关心。然而没听过的事未必不存在,多数人所认同的事也未必全都是事实。例如哥白尼发现地球绕著太阳转,刚提出这论调时,不仅世上的人都没听过,而且犯了教派的大忌,所以被抓起来关在监牢里!古德云:“道高毁来,曲高和寡”;老子云:“不笑不足以为道”。道若如此易于表白,古人何劳翻山越岭千里寻访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2-23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