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观的开发
阿姜念(AchaanNaeb1897~1983)出生於一个与缅甸毗邻的泰国省份的省长家庭,她在三十五岁时,在阿姜帕吞塔(AchaanPathuntaUVilasa)的指导下,学习佛教心理学与内观禅修法。十二年後,她开始教导别人,并於许多寺院建立禅修中心,最後是在皇家的赞助下,於曼谷的金山寺(WatSraket)创立「佛教研究与心灵福祉协会」(BuddhistRearchandMentalWelfareAssociation),接近七十岁时,她仍然从事教学工作;她的学生也承续她传播内观修行的工作。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著
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
佛教有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一种是内观(毗婆舍那)的开发,另一种是定力(奢摩他)的开发。後者著重在专注力;一个人要不断地注意一个目标,而且专注力是依循单一的轨道,以趋向清澈的宁静境界,这种心灵的开发并不会带来对事实及其因果的了解,只会带来宁静。另一方面,内观的开发则要了解「存在的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要证知肉体与心。这种证知是开发内观的目标。
首先,我将解释在宁静的开发中,专注力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专注力的开发不能同时用於内观的开发上,反之亦然。对此点请不要误解,一个人当然可以先进行宁静的开发,等待达到专注力了,再进行内观的开发,但是,把这两种方法混在一起用,却无法达到内观所预期的效果。
宁静的禅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标上,在传统上,宁静禅修专注的特定目标有四十个:十个是颜色与元素,十个是不净观,十个是忆念,四梵住(或四无量心),四个是没有边际的禅修,一个是对恶心食物的忆念,最後是对地、水、火、风四大的分析,这些对象都可以在开发宁静时用来做为禅修的对象。
专注於前面提到的四十种禅修对象并不会导向内观,因为内观禅修是以变动不居的心理状态与肉体做为禅修的对象。虽然专注的定力可以开发出心灵的巨大力量与极大的快乐,但是这种极乐是短暂的,与通向涅盘的正念大异其趣,只有内观修习才能止息忧伤。
在更深入地谈到内观开发之前,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内观是什么,它的功能及用途是什么。简单地说,内观是一种智慧,让一个人看到心理状态与肉体是无常的或短暂的,不圆满的或苦的,无我或没有自我,我们认为会有「自我」或者「本我」或者「灵魂」,是出自对真相缺乏认识的误解,事实上,「自我」只不过是心理状态与肉体一连串快速生灭的活动而已。
知道内观是这种智慧,那么它又有什么功能呢?内观具有摧毁所有隐藏的烦恼、贪欲与错误知见的功能,至於用途,内观能开启我们认识心理状态与肉体的真实面貌。那么,所谓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呢?就是了解到心理状态与肉体不是永远的、充满苦的,而且不是身见、灵魂或自我;换句话说,内观的开发并不是创造出存在的三个特性(三法印)无常、苦与无我,也不会骗你认识这些特性。不!这三个特性是本来就在那里,无论任何人是否看到或了解它们,它们永远都存在,我们没有看到或认识这些特性的原因是使用错误的方法去理解与分析它们,只有透过正确的方法去开发内观,我们才能看到存在的真实面貌。
这就是开发内观的唯一目的,再也没有别的目的与这种心灵开发有关。我曾经听说,有人未曾研究过内观的开发,却宣称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天堂与地狱,另外有人宣称藉著内观的开发,能够帮人治病,使无法生育的人生下小孩;更有人宣称,藉著内观的开发,他们能看到彩券的号码,能够说出别人的未来,或者能够在空中飞、在水上走、在地底穿越,让自己隐形,或是成为千里眼、顺风耳,所有这些技能都不是发展内观的目的,也与内观没有任何关系,这些特殊能力都只是专注定力的结果。内观的唯一功能是摧毁染著以及诸如贪欲、邪见与无知等心灵的特质,它们是生死轮回的根源。这就是智慧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