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注册 登录
气功人论坛 返回首页

空不空的个人空间 http://bbs.qgren.com/?466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罗睺罗证得罗汉果位的修行秘法

热度 4已有 836 次阅读2011-5-31 21:18 |

 
罗睺罗证得罗汉果位的修行秘法

    为什么要写罗睺罗,因为他很特殊,是释迦牟尼的儿子,而且按佛经上的记载,他是释迦牟尼留下长期住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其余三位是迦叶、宾头卢、屠钵叹)。我们深信释迦牟尼佛是不说谎的。

    那么,这位罗睺罗连同另外三位都还在,都在这个人世间度有缘人。那么,要说年龄,就该有二千多岁了。对于世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我确信其有,确信罗睺罗尊者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活动,而且很可能就在中国。因为印度佛教衰落了。大约在十一世纪初,由于穆斯林国家十多次侵入印度,抢劫财物,毁寺杀僧,使印度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到十三世纪初,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成为印度势力最大的两大宗教,没有政治靠山的佛教徒受到残酷迫害,佛教寺院全部被毁,佛教从此消亡于它的故乡。但佛教的中心东移了。从佛经上看,释迦牟尼曾预言过,震旦的大光明山会有许多圣者去那里。震旦就是中国,大光明山就是大邑县的雾中山。佛也预言过,大乘佛教会在震旦得到弘扬和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预言。


  罗睺罗这位至今仍在的人物,他当年是怎样得道的呢?是沾了释迦牟尼的光一下子就成大罗汉了吗?是释迦佛教了他什么绝妙法门他便捷足先登了吗?都不是。说来令人惊讶,释迦佛教罗睺罗的实修方法竟是气功。这对于那些不准在寺院练气功的人,对于那些宣称佛教无气功的人,无疑是当头棒喝。他们对佛法知道得太少了。


  的确,当年没有“气功”这个名相,但其实质,无论如何也属现代的气功范畴。


  《增壹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中讲述了释迦牟尼指导罗睺罗修“安般之法”的过程。概括地讲,首先是让罗睺罗“观色为无常”,“受想行识皆悉无常”。罗睺罗听从释迦的教导,到一棵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受想行识无常”。这用现代语言来说,是作思想准备。这里的“念”就是思惟,不是口头上去念个咒什么的,是从思想上认识到“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所谓常,就是恒久不变。从佛家的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只有自性真心才是不生不灭寂然常住的,修佛法的人若不具此种观念,就很难修成正果。


  然后,释迦牟尼告诉罗睺罗:“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所有贪欲尽当除尽”,“所有嗔恚皆当除尽”,“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所有骄慢皆当除尽”。
  这是修安般法前先要做到的心性修养上的要求,因为心态调不好,定中便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因此出偏。现在,有些修定的人出偏了,主要的原因是心态未调好,其次才是方法不当。再强调一下,贪瞋痴疑慢五种心,都是修定的障碍。要从修定入手证菩提道果的人,一定要重视修心。没有良好的心态,很难进入定境的(还要解释一下,安般法也是定法,它是以心息相依的方法来入定的)。


  接着,释迦佛便教罗睺罗正式修安般法了。
  首先,他要罗睺罗于闲静无人之处,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


  跏趺坐就是双盘。有志于修定的人,应该逐步学会双盘,从散盘开始,经单盘再到双盘,一步一步来。佛法修持中,也允许随意坐,半跏(即单盘),如普贤跏就有半跏。从严格意义上讲,双盘最好。《大智度论》说:“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又说:“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慧琳音义》说:“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也有以半跏坐为吉祥坐的,可见对单盘也不可轻视。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跏趺”两个字。
  “跏”,就是“加”之义。“跏趺”原作“加趺”,“趺”与“跗”同,是足背之义。“跏趺”连起来讲,就是把足背加在股上。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是一位修定的高手,他在《在家出家》诗中,就写到过跏趺坐:“中宵入定跏趺坐,妻呼女唤多不应。”


  关于结跏趺坐,就说这么多。
  “无他异念”,指不要有与修定无关的念头。
  “系意鼻头”,是很玄妙的一种方法,效果非常好,与其他法门的观鼻尖是不同的,这里只要你把意念集中在鼻头上。为什么要系意鼻头,因为安般法与呼吸有关,而鼻又是呼吸的通道、关窍,系意于此,易于感知呼吸的状况。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系意鼻头与观鼻端白是截然不同的法门,切勿混用。


  接着,释迦佛告诉罗喉罗,系意鼻头之后,便要仔细体察息的状况。
  “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问题,若弄不清楚,理解错了,就会出偏。什么是息?息是中国字,当初译经的大师们选用此字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此我们应从汉字的角度去理解息字。《辞海》对息字解释了九种意思:①气息:呼吸。②停止:如休息。③通熄,灭也。④生长:滋息。⑤子女:子息。⑥利息。⑦音信,消息。⑧古国名。⑨姓。
  显然,《增壹阿含经》安般品中所说的息是第①种义,即呼吸。《说文解字》中对息的解释,第一种义为“喘”;第二种义为“出气”;第三种义为“出入气”,此外尚有止、处、滋生、利、灭等义。与辞海释大致相同。


  为什么要把“息”。字搞这么清楚?因为与实修有重大的关系。把“息”字理解为气息(气与息同义,构词上属联合结构)、呼吸,修定时,操作的方法就不同。如果把息理解为与气息无关,与呼吸无关,操作起来就又是一回事。由于此种理解有违佛的原义,不符合修定的科学次第,就必然导致出偏。


  即使按佛经对呼吸的理解,息仍属呼吸的范围。佛家典籍中,称较强的呼吸之气为风,次强的呼吸之气为喘,平和的呼吸之气为气,较弱的呼吸之气为息。那么,息也是与呼吸有关与气息有关的概念。


  释迦牟尼佛让罗睺罗在打坐时,仔细体察出息入息的长、短、冷、暖的状况,强调了“知”,这就可以防止昏沉定。这里有一个次第问题。开始体察的出入息,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修持者可以把呼吸调整到缓细匀长的状态;随着功夫的深入,出入息会变得更细,更暖,而且气息到了哪里,都会明白地体察出来。功夫再深一些,出入息会渐次出现短息和断息(停顿一会)的状态,再深一层,鼻孔出入的气息变得十分细微,出现息从心入,息从心出的妙境。这种境界,同主观地去闭息是截然不同的,心和息依在一起了,人体鼻呼鼻吸的功能暂时停顿了,出现了体呼吸的妙境。这种境界,道家称为“胎息”。这是实修修出来的。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是依次第起修,不是一开始就去追求。如一开始就修胎息,那是注定要出偏的。因为人体已经适应了鼻呼鼻吸的状态,要改变它,必须一步一步地来。何况胎息状态与心意有密切关系,如果杂念丛生,心不能住于一处而强行止息,必然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功能出现异常,甚或出现紊乱,那个后果就是出偏。这个道理,修禅定者不可不知。


  息从心入,息从心出的境界,也是很难用语言来描绘的,但它的确可以达到。我要告诉大家,达到此种境界,出入之息,已不是空气的气,而是道家所说的“(上无下灬)”。这种(上无下灬),因为体积和质量都比电子还小,穿越人体就很容易,人体实行体呼吸才有可能。


  释迦佛又告诉罗睺罗:“能修行安般者,则无忧愁乱恼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昧。”


  这就是说,修安般法可以断除烦恼,得到大的果报,而且由于气脉通了,口里常有甘露般的味道。


  罗睺罗听从释迦佛的教导,便到安陀圆的一棵树下,盘坐修定。他获得成功,一直完成四禅的修持,出现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神境通漏尽通等六神通,成为六通罗汉。他证得四禅后便去向释迦牟尼佛报告:“所求已得,诸淫除尽。”释迦牟尼对罗睺罗的评价很高,佛说:“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诸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诸持禁戒亦是罗云比丘。”“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视从佛生法之上者。”“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释迦牟尼认为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中,无人能比得上罗云(罗云是罗睺罗的另一译名)。能得漏尽通的也是罗云,持戒好的也是罗云。罗走的路正是过去诸佛如来走过的路,罗云真正称得上是佛的弟子,因为他从佛那里学到了上等的佛法而且成就了。


  罗睺罗修安般守意而证得罗汉果位,这是经书上明确记载了的,给我们的启迪和教益是很深的。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修安般法是最易于成就的,而且也是正途。罗睺罗的一大特点是他持戒好。作为世间修行的人,持居士戒即可,简而言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戒清净,修定的障碍就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点此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扬网安备(32100302000104)

GMT+8, 2024-5-2 14: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