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此以外,最值得断食者警惕的是发生猝死的危险。断食疗法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突发性心律不齐,引发心脏麻痹致死。断食者由于饮食热量不足及饥饿,铜、钾、镁等元素不平衡,加上交感神经亢进及心肌细胞纤维萎缩,缺乏肝糖原,以致无法代谢肾上腺素,一旦有压力发生,则很容易导致心律不齐。
李副教授告诫读者,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维持体重最基本的措施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及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指一日三餐按时适量,饮食结构适当,荤素搭配适当,不暴饮暴食。为了减肥而不吃早餐,或者只吃蔬菜水果、不吃米饭等,都是错误的。对于希望排除体内毒素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有排毒功能的食物,比如海带、绿豆、猪血、魔芋、葡萄、黑木耳和菌类食物、苹果、草莓、红色和紫色蔬菜及酸奶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清除体内“垃圾”。
>>小贴士
有下列疾病的人,因发生猝死及并发症的机会高,绝对不可以进行断食疗法或者极低热量饮食。
1.心脏病患者,更容易心律不齐发生猝死。
2.胆囊疾病患者,更容易加重结石及胆囊炎的发生。
3.肾病患者,由于无法维持电解质平衡,更容易因心律不齐而发生猝死。脱水或饮水太多,都容易发生危险。
4.癌症病患,容易使病情恶化及猝死。
5.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降低抵抗力,易致使疾病恶化。
6.有酒瘾者,因本身可能己经有肝病加上营养不良,因此容易发生危险。
7.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糖分代谢异常及潜伏心脏病,而发生猝死。
辟谷传说的误解与真相
“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是人们对古代辟谷理念的诠释。不管是断食排毒的信奉者,还是通过断食预防心脏病的实践者,都把中国古代的辟谷术作为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认为自己的断食主张与古老的辟谷术“遥相呼应”,是对先贤养生智慧的现代实践。
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辟谷术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辟谷果真能让人“不死而神”吗?古代辟谷术的真实内容又是什么?记者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国玺教授。
“辟谷”的历史渊源
辟谷,又称避谷、去谷、断谷、绝谷、绝粒、休粮、清肠等,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去谷食气篇》,其中有“去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的叙述,意思是说辟谷者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表明至少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辟谷法流行。
秦以后,有关辟谷食饵和辟谷食饵方的描述与记载散见于各代中医学著作中,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开创了有关辟谷食饵养生的先河,特别是道教的兴起更加推动了辟谷术的发展,认为人体可以通过辟谷达到“不饥轻身,益寿延年”的目的,并创立独特的道教服食术。有关道教服食方,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屡见于各种史籍。
[ 本帖最后由 张斌峰 于 2008-9-9 11: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