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近日刊登了一篇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孙云晓的新浪博客上,该文3天之内点击量就达到18万,留言800多条。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跟进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7%的网友认同孙云晓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调查显示,40.0%的人表示父教缺失的最大原因是不知怎样教育孩子。孙云晓认为,全社会都应当推广这样的理念:父教不可缺!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责任,像瑞典就有《父亲法》。开设父亲学校也许是个好办法。
中国父教缺位严重,孙云晓为之呼号,这使我想起了父教倡导者蔡笑晚先生的积极作为。浙江瑞安市的蔡笑晚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他有六个小孩,孩子中学以前一直生活在乡村。可这些孩子都取得了辉煌成就: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是蔡笑晚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它在所有日常事务中永远排在第一位!”
“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我欣赏这种教育思想。如果说,父亲的事业是家庭的重要构成,孩子则是父亲事业的核心。父亲不仅要担当养育责任,更要担当引导、熏陶、陪伴、伙伴、沟通等重要教育使命,让孩子从父亲这里得到源源不断的成长营养、精神营养和人格熏陶,成为孩子值得信赖的精神伙伴和人格导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耶鲁大学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蔡家的孩子个个出类拔萃,与蔡笑晚的这种“教育孩子是最大的事业”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
看看我们的父教,有谁能将父教放到事业发展的重要和崇高高度呢?绝大多数父亲教育孩子仅仅是一种生活调剂需要,高兴了就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不高兴或累了,就放弃了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教育责任的履行呈现更多随意性和心不在焉。更有甚者,受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不少父亲的“大男人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教育孩子是小儿科,雕虫小技,放弃了应该担当的教育责任。还有不少父亲在家庭缺乏足够的权威和地位,“在家里,妻子老大,儿女老二,小狗老三,我是老四。”严重影响了父教的施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虽然69.2%的人认为父教缺失的原因是“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可不要忘了,赚钱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家庭幸福,如果因忙于赚钱而让教育出现缺失,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是这些父亲未能将教育责任放在家庭首位而已。
父教缺失同样会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现在的孩子性情过于柔弱,“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缺乏冒险精神、探索意识和敢于张扬的青春个性,以及狂放不羁的创造精神,还有个别孩子过分封闭,自卑。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蔡笑晚也说:“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这需要当代中国父亲们努力追赶了。
要想整体提升中国的家教水平,仅依靠的母亲的力量是不够的,更要将父亲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挖掘出来。我很赞同孙云晓提出的开办父亲学校的做法。首先,广大父亲们应该树立“父教也是自我事业”的观念,将自我发展和孩子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积极为孩子提供教育发展动力,而不能像过去一样心不在焉。其次,社会观念、家庭观念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将父教当做值得骄傲的位置,而不是“窝囊废”,“没出息”。维护父教应有的尊严地位和权威地位。如果我们多出几个蔡笑晚之类的父教专家,谁能说这种社会贡献会比博取世界冠军和重大荣誉逊色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