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指导人们进行一种精神意识上的修炼
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其“心”指的是神明之心,即精神,意识上的修炼。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兴起,他们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关尹、列御寇等。在他们的著作和言论中充满了“法天”、“法道”的哲学思想,其中也有修炼、养生之道,这也是后人练气功一直遵循的法则。道家把“道”作为最高原则,“道”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如春秋末年著名的越国政治家范蠡认为“天道”是日月运行周而复始自然变化的规律,在《国语•越语》中他说:“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还有一些朴素的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发展到顶点便走向反面,他们认为这也是“天道”。如《左传》“庄公四年”中“盈而荡,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中“盈必毁,天之道也。”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既包括日月运行,也包括社会人情,道家自己身体力行并教导他们弟子的准则即是信仰“道”,崇拜“道”,遵循“道”。他们认为以道治国,处世,修身,养生,就可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老子》五十九章)
道家的一些观点与气功的要求是一致的,如道家认为“道”是虚静的,“法道”之人也必须虚静其心,守静笃。如《老子》书中的“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说,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即是练气功。
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法道”之人就要“恬淡虚无”,“少私寡欲”,“而常自然”这也与气功中的原则相同。“法道”之人常循“道”的准则实践,就会产生一定的气功态和因气功态而产生的功能。道家中凡有成就的多是气功家。如《吕氏春秋•重言》中记载老子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子的弟子亢仓子得老子之道“能视听不用耳目”(《列子•仲尼》),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活了“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在练功方法上,《老子》中有“塞兑”、“闭门”、“致虚”、“守静”、“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庄子》中有“心斋”“坐忘”、“唯神是守”、“守而勿失”。《管子》中有“守一”“运气”、“去躁”、“执静”、“心静气理、道可乃止”等等。
在练功效应上,老子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得道或得精气);庄子有“真人之息以踵”(呼吸通到脚下),“缘督以为经”(气沿督脉而流动),“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年长矣,而色若孺子。”管子有“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毛)泄”(气从腠理和毛孔中发出来),“意行似天。”(意识活动象到天上一样,是气功中的特殊现象。)
除道家之外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等也有些论述与气功有关。《论语》中“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荀子•修身》中“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韩非子•扬权》中“虚心以为道舍”都是现在练气功者仍在遵循的一些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