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0 05:18
|
只看该作者
二、调 息
日本,山田无文先生的「起死回生录」中曾记述他罹患肺结核,回乡疗养情形,家人不愿与他接近或交谈,致使他心灰等死。一日,微风吹来,令他突然悟到原来他并不孤独,因为世上还有空气,而这空气就像神只、佛陀般,且是他从出生以来就一直生存在其中的。震憾的发现令他忍不住放声大哭,从此病渐痊愈。
想想,「人命在呼吸间」,您是否从呼吸中深深体会到无常?是否曾认为难得稀有的珍惜过它?呼吸虽是每人都会的,但却不见得能善知。或许有人会觉数息、观息极为无聊,这时可先采用游戏方式:取「吸」之谐音「喜」, 每当吸气时,就想到法喜、自在; 呼气时就想到「无」,无有烦恼,无有恐惧,所以全身放松,这时注意呼吸将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调呼吸,一般通称「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若善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如何调息?须知呼吸的现象(方式)有四种:
1、风相:鼻中呼吸有声。刚作完激烈运动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2、喘相:呼吸虽无声,但出入结滞不通。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3、气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每分中大约十五至二十次的呼吸。(不宜久坐)
4、息相:没有声音、亦不结滞不粗急,出入绵绵、若有若无、气定神闲、心情愉快。(最宜坐禅)
风喘气三种现象,都是气息未调之相,而刻意用心去调和,反而成为障碍,不能达到坐禅的静定之效。
此外,《小止观》云:若要调和不良的风、喘、气三相,有三种对治方法:
1、下着安心:把精神集中在下丹田(脐下二吋半处)。
2、身体放松:全身松解下来。
3、气遍全身:用观照力,想自己气息,不从鼻孔出入,普遍地从全身毛孔出入,而毫无障碍。
举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沉丹田,脉解心开。息调,则百病不生,心亦易于安定,这即是我们修习坐禅,初入学时最好的调息方法。
三、调 心
一颗未经训练的心,通常是好分别、好思惟、好乱想、好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众生的心形容为「心猿意马」。我们之所以会有贪欲、瞋恨、痴爱等烦恼,除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心的散乱、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乱想,以及贪欲执取的坏习惯呢?在此提供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给大家修练,此法名为「数息观」,是释迦摩尼佛亲传的法门。
所谓「数息观」即是依于出息、入息进行数目字的念数,而且须边数边观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对呼吸与数目字念数的观察上,故名「数息观」。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十,再回头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念数,名为「数出息」,或者于入息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名为「数入息」,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这即是修练数息观得「定」的证明。
此外,在数目字的念数上,除了从一至十的数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数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顺向不定式的数法,以防止因固定数一法,而让数息观的修练产生机戒化的厌倦,减弱对念数的专注力,导致杂念的活耀,或昏睡现象的产生,因此适时的变换数息方式,是必要的。
此外,若遇昏散时如何处理?
1、调伏乱想
这种乱想术语称作「心掉举」,即是心浮之相。禅坐时心好飘动,如长江波浪,前灭后起,络绎不绝,因此引起身心坐立不安。对治此种「浮想」的方法,应当心念集中向下,系缘脐中或下丹田,心既下沉,则轻浮的乱想可制伏,心即定住,易于安静。
2、调伏昏昧
禅坐稍久,如感觉心念昏暗欲睡。眼无力,心中无定力,头渐向下低垂,此乃昏沉之相。对治昏沉的方法,应当略振精神,挺起脊梁,提起意念,把意志集中到鼻端或眉心上,则可对治心沉之相。
还有一种对治办法,即出声诵咒语,或念一句佛号,自念自闻,并将眼光放远一点(由三尺至五尺或八尺远);或略摇动身体,或深呼吸,将清气吸入丹田七次,沉相即能改善。总而言之,要令心不浮不沉,才是心的调和之相。
四、《小止观》调身、息方法
1、《小止观》调身法
调身、调息、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出、住相有异也。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恼,心不恬怡。(是以)身随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
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返,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而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住着,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正坐,犹如尊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2、《小止观》调息法
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不可用也。)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
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偏毛孔,出入通风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