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查看: 41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宗:六妙门禅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0 0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吸禅,梵文 Anapana-Smrti ,音译为安般,或安那般那; Ana 为入息, apana为出息, Smrti 为念住,故 Anapana-Smrti即是一心专注呼吸出入之观法。 用以对治散乱的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  
  呼吸禅,有六种因相,即数、随、止、观、还、净,这六因具足,才算是圆满呼吸禅的修持,因此又称为「六妙门」。  
  一、数门——修数与证数  
  1、数:计算入息或出息的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中,使身心都能止息。数息的方法是从一到十,反复的数,不增不减,因为如果少于十或多于十,会引生散乱。同时,还要远离三种过失:  
  减数失:减少数目,以二息为一息,乃至以十息为九息的过失。  
  增数失:增加数目,以一息为二息,乃至以九息为十息的过失。  
  杂乱失:以入息为出息,或以出息为入息的过失。  
  持息上,应该避兔两种过失:  
  忆念持息太紧,容成身分支节颤抖等过患。  
  忆念持息太缓,容易引起身支懈怠,心中惛昧等过患。  
  调和的方法,是在修观时,忆念上放宽身心,心息相依,不加强力,任运记数,则身心自然安稳明静。  
  2、随:久而久之,心定下来了,就不必再数出入息,中要心系于息,随着息风出入  
  3、止:修息渐成,心自然就会止息动乱。  
  4、观:观出入息之所依身,为五蕴和合而有,破种种我执妄见。  
  5、还:收心还照,知能观的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的方便智自然流露出来。  
  6、净:心无住着,泯然清净,真实无漏知因此而发,自然断惑证真。  
  在一切习定的法门中,数息观应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稳妥安全的方法了。佛陀自己即尝以此教其徒众,为入门之主要方便。天台智者老师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观》一书,精简绝伦,切要了当,无论在梵、巴、藏、中之各佛学系统典籍中,均无愧为第一流之作品。  
  小止观中对次第之划分颇为清楚严谨,奇怪的是,对于数息观之修法,却未正式提到,只说了调息之一点原则,到了讲修止之时,则着重在专心一处之系心定,而未介绍数息观,可能是在《六妙法门》及其它书籍中已经详说,所以此书中未予提到。数息观极为紧要,兹摘录如下:  
  「……数(息)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  
  数息观之修法初步简单的说,即是数入息或出息(不可并数),从一到十,心专注在气息,不要驰散。最初要用心力去数息,要与妄念奋斗,以后逐渐调顺,觉得数息非常容易,不费气力,气息亦逐渐微细调顺,此即所谓「证得」了数息之阶次矣。  
  关于只能数出息或入息,不能出入并数,《释禅波罗密多》中有云:「或数出息,或数入息,而不可并数,(若)数出息,则气道不急,身不胀满,而身心轻利,易入三昧也。(若)数入息,则随息内敛,易得入定,气息内实,身力轻盛也。出入俱数,则有息遮病,生在喉中,犹如草药,吐之不出,咽之不入……  
  等到数息纯熟以后,行者就会觉「心息相依,不用心数,而数自不差,谓之相应」,此时就会觉得数息是一种负担和累赘,不愿继续数息,因为数息时仍需要用一些儿气力;此时心息皆细,希望越静、越松、越不费力的定下去才舒服。到了这个阶段,行者就应该放弃数息而进入下一阶段。  
  二、随门——修随与证随  
  《六妙门》:「……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习随。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即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  
  《释禅波罗密多》论随息观云:「随者,谓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息入时心乃随之,从鼻至喉,至心脐髋髀,乃至脚指。息出时,心亦随之,息出离身,石于一磔一寻,心恒随之,熟习功成,任运相应,意虑怡然凝静,心欲厌舍(此随息观,尔时)即当转修止观等法。」  
行者即调息绵绵,一心依随于息,息入时知其从鼻至脐,息出时知其从脐至鼻,如是一心照息,依随不乱,复知息相之粗、细、轻、重、涩、滑、冷、暖……。  
  三、观门——修观与证观  
  随息观修习纯熟后,行者又会觉得随息亦是一种费气力的修法,心觉负担,意欲弃舍,进入更深一步的寂止静定,此时即应放弃随息而修止。  
  《六妙法门》云:「(尔时)觉随为粗,心欲厌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  
  《小止观》中论修止曰:「修止,自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游逸,亦如猿着锁。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驰散……。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  
  《释禅波罗密多》卷三论系缘止曰:「修系缘止法者,略明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地轮……此为五门禅。问曰:身分皆可系心,云何只说五处?答曰: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  
  「心系顶上者:为心沈惛多睡,在上安心,若(观之太久),即令人气浮,乍如风病,或似得(神)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  
  「系心发际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但)久观则过生,眼好上瞻,或见黄亦等色,如华如云,种种相貌,令情虑颠倒。」  
  「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所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  
  「系心脐下者: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殊胜等禅。」  
  「系心地轮者:此最在下,气随心下,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  
  在前面论禅定修法时,曾提到专注一点亦为修禅方便之一种,此处智者老师则主张先由调息入手,俟数息,随息修得有基础,心息相依,调柔以后,再修系心专注一点,这样不但容易上手,而且少出毛病,即自然又迅速,确属高见也。唯此处所说之体真止则已属于观( Vipas ’ yana )或般若之范围。  
  四、观门——修观与证观  
  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  
  此即是观照之心,对息相,四大,五蕴等诸法之自性(无常、无我)作深入之观察。平常所闻佛法,虽知无常无我之义理,但未作观察,只懂得其理而无亲切之感,此时已得定心,定心深细,观照作用非常敏锐,故于起觉照时,就能深刻地觉察,甚至亲身体验到无常和无我之真相,深彻地明了诸法缘起之真谛。  
  证观者:「如是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  
  当观照之工夫用得较深时,即能洞见内外之种种不净物;彻见缘起和合之身心,刹那变易不住,无常无我,觉受是苦。证身、受、心、法四种念处,破常、乐、我、净四种世间颠倒之见。「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当舍观修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5:17 | 只看该作者
五、还门——修还与证还  
  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  
  前面之种种观想法,是以能观之心智,去观照种种境界,证境时,即能生出观照之慧,见种种境,然此时则还照能观之观心。观照此能观之心从何而生?不论从观心或非观心生,在返照之下,皆不可得,于此种种剖析,觉察到能观之心非有即空。能观之心既然是空,所观之境亦非有,故心境双亡,归还本源。  
  证还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此时智慧开发,证境加深,不加功力而能任运自然,返照境智双亡之境。然此时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当舍还修净」。  
  六、净门——修净与证净  
  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  
  见五蕴等一切法本净,故不起种种妄想分别。此时则妄想、分别,我执等垢皆息灭,并能见一切法之能所,净垢,生灭等相对法,皆成戏论,一切本清净无染,如如不动,则能彻见诸法之本性。  
  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  
  若能于修净时,证得本性清净之境界,心慧相应,入三昧正受,则无漏慧开发现前,断三界垢尽,而证入涅盘,了脱生死。  
5 调理身、息、心的要领  
  一、调 身  
  上座坐禅之时,是由粗至细,由动入静;下座之时,由细至粗,由动出静,上座下座皆不应急躁、粗暴,尤其下座,更应轻轻动身,徐徐作下座的动作,才不致损伤身心,因在坐禅当中,心息寂静而住,脉气微细而行,若下座过于顿促,令微细气息未散,住在身中,则可能引发头痛、四肢僵硬,如得风劳一般,于下一次坐中会感到烦燥不安,所以上下座时,须注意一些事项:  
  1、上座调身:  
  (1)安座位:上座之前,先将座处调整安稳,使久坐之后,不致产生不适之感。  
  (2)松腰带:手表、眼镜、腰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对象,皆须松开,使身完全松弛,才不妨碍血液循环。  
  (3)垫臀部:无论初学或老参,臀部都须垫蒲团,以松软为佳,厚薄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倘是双盘,所垫蒲团应薄,若是单盘,所垫蒲团须厚。双盘而垫过厚,则上身不稳;单盘而垫过薄,则双腿容易酸麻。  
  (4)裹膝盖:气候冷时须包裹膝盖,以防风寒入侵,若得风湿症,极难治疗。  
  (5)摇身体:将身左右摇动几次,然后端直,无倾斜之患;或者身体前倾,使尻部凸出,再缓缓将身竖直。  
  (6)吐浊气:口土浊气,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放出,不可粗急,应缓缓安静而吐。且作观想,想身中浊气随之而出,如是口吐鼻纳,重复三次至七次,若身息调,一次亦可。  
  (7)含笑容:默念「放松」,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就自然开朗、愉快,若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冷俊,内心亦会随之僵硬。  
  2、下座调身:  
  (1)异缘:舒放身心,转换所缘(坐禅时之工夫),令心自然专注于每一下座动作。  
  (2)吐气:开口吐出浊气,心想气从全身毛孔随意而散。                                            
  (3)动身:将头、身、肩、腰等,轻轻摇动。  
  (4)动足:上身动过后,再动二足,使其柔软。  
  (5)摩身:将双手搓热,再遍摩全身各部。  
  (6)开眼:仍然搓手令热,轻拭眼皮周围,然后开眼。  
  (7)热歇方出:坐禅后往往气血畅通,全身温暖,有时出汗,须将汗擦干,身热稍退,方可随意行动。  
  3、坐中调身  
  此坐法简称「毗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最佳的一种方法。对于七支坐法的次第和内容,各家看法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调身部份,介绍七支坐法的内容。  
  (1)端坐盘腿:此有多式,应听由视自己腿子的软硬,选择坐式,分别介绍如下:  
  ?全跏趺坐(双盘):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  
  ,名「吉祥坐」。或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刚坐」。  
  ?半跏趺坐(单盘):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下。或左脚  
  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下。  
  ?缅甸坐 :两腿平置于坐垫上,不交叉,不重迭,令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此式能使身体平衡。  
  ?交脚坐 (散盘):即交叉端坐,两脚均置地面,两脚掌朝上,置于两只大腿的下面。单跏趺坐亦觉困难时,可采取此坐姿。  
  (2)竖直背脊:必须使脊椎自然直立,若身体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则随其自然,练习日久,自能渐渐竖直。但要注意,是自然之直,过俯与过仰皆不如法。  
  (3)手结定印:又称「法界定印」或「三昧印」,先将右手掌仰放在肚脐下的脚上,再将左手掌仰迭右手掌上,还须注意将两拇指轻轻相拄。                                            
  (4)放松两肩:两肩微张,两手自然下垂,使两肩肌肉自然放松。  
  (5)内收下颚:将头摆正,后颈靠领,下颚里收,颔压喉结。  
  (6)舌尖抵腭:闭口,舌尖轻轻抵住门牙上龈的唾线,不宜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7)收敛双目:双眼半开半闭,视若无睹,不须照看在任何东西上,若闭眼易定,则全闭为佳。  
  这七支坐法,都有其含义,非常符合生理与心理的自然法则,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气脉之功效,已涵蕴在这七支坐法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5:18 | 只看该作者
二、调 息  
  日本,山田无文先生的「起死回生录」中曾记述他罹患肺结核,回乡疗养情形,家人不愿与他接近或交谈,致使他心灰等死。一日,微风吹来,令他突然悟到原来他并不孤独,因为世上还有空气,而这空气就像神只、佛陀般,且是他从出生以来就一直生存在其中的。震憾的发现令他忍不住放声大哭,从此病渐痊愈。  
  想想,「人命在呼吸间」,您是否从呼吸中深深体会到无常?是否曾认为难得稀有的珍惜过它?呼吸虽是每人都会的,但却不见得能善知。或许有人会觉数息、观息极为无聊,这时可先采用游戏方式:取「吸」之谐音「喜」, 每当吸气时,就想到法喜、自在; 呼气时就想到「无」,无有烦恼,无有恐惧,所以全身放松,这时注意呼吸将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调呼吸,一般通称「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若善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如何调息?须知呼吸的现象(方式)有四种:  
  1、风相:鼻中呼吸有声。刚作完激烈运动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2、喘相:呼吸虽无声,但出入结滞不通。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3、气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每分中大约十五至二十次的呼吸。(不宜久坐)  
  4、息相:没有声音、亦不结滞不粗急,出入绵绵、若有若无、气定神闲、心情愉快。(最宜坐禅)  
  风喘气三种现象,都是气息未调之相,而刻意用心去调和,反而成为障碍,不能达到坐禅的静定之效。  
  此外,《小止观》云:若要调和不良的风、喘、气三相,有三种对治方法:  
  1、下着安心:把精神集中在下丹田(脐下二吋半处)。  
  2、身体放松:全身松解下来。  
  3、气遍全身:用观照力,想自己气息,不从鼻孔出入,普遍地从全身毛孔出入,而毫无障碍。  
  举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沉丹田,脉解心开。息调,则百病不生,心亦易于安定,这即是我们修习坐禅,初入学时最好的调息方法。  
三、调 心  
  一颗未经训练的心,通常是好分别、好思惟、好乱想、好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众生的心形容为「心猿意马」。我们之所以会有贪欲、瞋恨、痴爱等烦恼,除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心的散乱、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乱想,以及贪欲执取的坏习惯呢?在此提供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给大家修练,此法名为「数息观」,是释迦摩尼佛亲传的法门。  
  所谓「数息观」即是依于出息、入息进行数目字的念数,而且须边数边观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对呼吸与数目字念数的观察上,故名「数息观」。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十,再回头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念数,名为「数出息」,或者于入息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名为「数入息」,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这即是修练数息观得「定」的证明。  
  此外,在数目字的念数上,除了从一至十的数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数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顺向不定式的数法,以防止因固定数一法,而让数息观的修练产生机戒化的厌倦,减弱对念数的专注力,导致杂念的活耀,或昏睡现象的产生,因此适时的变换数息方式,是必要的。  
  此外,若遇昏散时如何处理?  
  1、调伏乱想  
  这种乱想术语称作「心掉举」,即是心浮之相。禅坐时心好飘动,如长江波浪,前灭后起,络绎不绝,因此引起身心坐立不安。对治此种「浮想」的方法,应当心念集中向下,系缘脐中或下丹田,心既下沉,则轻浮的乱想可制伏,心即定住,易于安静。  
  2、调伏昏昧  
  禅坐稍久,如感觉心念昏暗欲睡。眼无力,心中无定力,头渐向下低垂,此乃昏沉之相。对治昏沉的方法,应当略振精神,挺起脊梁,提起意念,把意志集中到鼻端或眉心上,则可对治心沉之相。  
  还有一种对治办法,即出声诵咒语,或念一句佛号,自念自闻,并将眼光放远一点(由三尺至五尺或八尺远);或略摇动身体,或深呼吸,将清气吸入丹田七次,沉相即能改善。总而言之,要令心不浮不沉,才是心的调和之相。  
四、《小止观》调身、息方法  
  1、《小止观》调身法  
  调身、调息、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出、住相有异也。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恼,心不恬怡。(是以)身随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  
  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返,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而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住着,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正坐,犹如尊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2、《小止观》调息法  
  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不可用也。)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  
  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偏毛孔,出入通风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09-12-7 01: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好东西啊,六妙法门,童蒙止观,摩诃止观都是天台宗的,多看看绝对有好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2-23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