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略谈练功的气感及正确对待之我见
一、气感是练功者练功实践的结果,是气血运行加强在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的反映。
二、人群的气感分类
一般分为1.敏感型;2.次敏感型;3.不敏感型;4.迟钝型。
如果练功开始气感强烈,属于1类。有气感属于2类。气感微弱属于3类。无气感属于4类。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
2、3类所占比例较大,是绝大多数;2、4类是少数。
一般来说,女士较男士,青少年较中年,中年较老年,体质虚弱的较强壮的,从事艺术的较从事科学的,学文科的较学理科的要敏感些。
不过,随着练功时日的增长,不敏感的可以向敏感型转化,转化的关键是练功过程中放松做得好不好,所以“松”字是关键。只有放的很松,气感就会有所加强。
三、气感的现象
气感的现象有轻重,沉浮,冷热,痛痒,酸麻胀,蚁走感,静电,身体实体消失感(空无)。旧称为“八触”。
四、正确对待气感
1. 不应追求
初练功往往有新奇感,视气感为练功的功效,往往容易追求。其实气感是练功过程中一般都有的反映,作为体察自己放松入静的指标之一还是可以的,但不应追求,否则容易引起意守的转移或执着,进而以意领气,适得其反造成偏差。应该做到,有则不喜,无则不忧,不急不燥,来去顺其自然。对于习练少林内劲一指禅者,尤应注意,追求气感,就有意守身体某个部位,不符练功要领。
2. 分清祛病与实病
初练者因姿势的不适应,有些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随着练功时日的增长,会逐步适应。我这里说的是,练功者本身原先就有某些疾患,或这些疾患还未到明显地发病状态,通过练功有所明显发作,这是正常情况,继续练功这种情况会逐步消失,属于祛病或退病。如原有胃病,练功后出现胃部不适,或有嗳气、打呃等,可能是祛病或退病现象。而有些气感强烈(如痛痒等),就要观察有否肿胀或表皮异常,如有肿胀或异常,就是实病,需要及早去医院就诊。
3. 其他
对于有些功法,明确要求守某个部位就有某些感觉,如果出现不同的情况,有可能理解功法有误,一定要仔细阅读功法原著。记得去年在气功论坛上,有人发帖,练功意守下丹田,感到局限于腹部表面左边的几条经络通了,下丹无感觉。我回帖说,你理解下丹田的位置有误,脐下三寸应该是脐内三寸,按此理解,两天后下丹就有热感。所以说,练功除仔细阅读原著外,对于特定的穴位一定要搞清楚其位置。附带说一说,穴位的位置在中医上注出的“寸”非公制和市制,是同身寸法。
4.初时有些人气感强烈,后来气感淡了,一般讲是好现象。正像皮管接上水龙头,一放水,皮管由于水的流淌,弯曲的皮管会跳动变直,强烈吧。假使水的流量不变一直流着,皮管不会再抖动,通畅了。只有再把阀门开大,流量加大,皮管才有些微变化。言外之意,练功何尝不是如此?
最后望功友们补充,提出不同意见,以便修改完整此贴。谢谢!
[ Last edited by 老顽童 on 2005-7-21 at 12: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