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查看: 423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气功的内涵(过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14: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数气功有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人体接收宇宙大气,通过修德练性、意念集一的动静结合、遵循功法的自我身心修炼,人体内部逐渐起了变化。从意念的“静”求得心平气和,气行津行,因此口中津液生,津精都为五谷饮食精微所化生,许多功法规定将练功所生之津咽下,意念中将津咽至到丹田,以补肾精。精为先天之根本,也是产生元气(真气)之基础、来源,因此精可化气。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凝,血为气室,血为气母,练功后气血都会充足,气血都会正常循经、循脉运行,人的“神”就旺。因为“两精相搏谓之神”,又因“精血同源”。气来源于精,故精、气、血都充足则神旺。经过长期气功锻炼,人的意念可以起作用,练到真正全身经络畅通、气血平和、精气神都旺盛而又可潜藏于内时,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渐渐会感到一切都是空的,如身体、四肢都空了,或不存在了,达到入静、入定的程度,此时人体可达到阴阳相对平衡的最好程度。练功的高级阶段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修德练性,功德越高,功夫越深,以德培道,才能得到功,巩固功能,最后达到功德圆满。功德圆满不仅可以健康长寿,而且可以从“无为”达到“无所不为”即有各种气功功能。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28 | 只看该作者
气功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1. 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一种保健、抗病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根据古代著作的著称,我国中原地带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常因洪水泛滥成灾而湿气太重。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湿气使人肌肤重着,关节不利,甚至四肢痿软。人们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选用一些动作,以“舞”来宣导之,通过“舞”来通经络、活血脉、散湿气、利关节、强壮身体。如《尚书﹒虞书﹒尧典》中描述当时的水灾为:“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服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閼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以后的古籍也有类似记载。《路史》前纪第九卷上说:“昔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从多种古籍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舞”是一种保健、锻炼身体的方法。人们通过一些“舞”的运动,达到宣导之目的,可使人健康长寿。这样的方法一直流传到东汉仍有记载。如东汉傅毅的《舞•赋》中认为“舞”是“娱神遣老,永年之术”。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论述了上古时期因地方环境不同,人们患病情况及治疗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一段也是讲到由于环境湿而使人多痿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将此文与《吕氏春秋》的论述对照看来,《素问》中的“导引按跷”既是《吕氏春秋》中的“舞”,或是“舞”的发展。这里说明当时人们为抗拒外界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已经懂得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从《内经•素问》的论述来看,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身心”同练,从道德涵养,处事哲学方面注意养生。如《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就有关于养生之修炼原则,“夫上古圣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从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教诲人们的养生原则,一是避免外界邪气侵入人体;二是注意调养精气神。“恬淡虚无”是思想闲静,没有杂念,这可以理解为气功态中的入静,也可以理解成平时安宁、无杂念干扰。这样人体正气调和,精气神充沛不耗于外,病从哪里来呢?思想闲静而少贪欲,心情安定而不恐惧,身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调顺。由于少贪欲,所以凡事都容易顺其所欲,达其所愿。随便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不管在什么风俗习惯中生活,都觉得快乐,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安于自身的地位(仍为少贪欲之意)。这样质朴、淳朴的人嗜好贪欲不能烦劳他的视觉,淫乱之事不能使他心乱。由于高下不相慕,因此愚笨的、聪明的、有德行、有才能的和不相象的人,都不为外物所惊扰。这样就符合养生之道。凡是能活到百岁而动作仍然是灵活的人都是懂养生之道不受衰老危害之人。
    气功是自我身心修炼的一门学问。从以上记载来看,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就有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开始懂得身心同练的益处。上古之人“舞”的同时又有精神上的修炼,所以“气功”的萌芽形成于那个时期。
    有人认为古代劳动累了,闭目养神休息一下,就是气功,或者认为:动物皆有“天然习静”,表面安静就是气功态。这两种观点恐怕不妥。因为人累了要休息和动物累了要习静都是一种本能,不能称其为“功”。“功”是指功夫,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技能,某种精神境界和某种状态而用一定功时的锻炼。这必须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锻炼,气功就是这样一种功夫。
    气功的形成究竟是在什么年代,现在很难查清,只能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来推算。现在已经发现的出土文物中与气功有关的最早的一件是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的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一个彩陶盆。此彩陶盆绘有黑色跳舞小人,画面分为三组,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在跳舞。据考古工作者考证,这个舞蹈纹彩盆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的花纹多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祭祀等的画面,这个彩陶说明当时已有“舞”这种气功的萌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我国气功萌芽的出现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2. 古代人民的祭祀活动、巫医的活动形成了气功的另一个萌芽
    在原始社会,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神、怪操纵的结果,因此遇到自然灾害要祭神,出征打仗,外出打猎前要求神和祖先保佑,收获后吃新麦前要祭土地等。如《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遇到“遇到防疫之灾,”就祭祀山川之神。”遇到“雪霜风雨之时,”就祭祀“日月星辰之神。”(《左传》昭公元年)这种祭祀活动是一种信仰,是宗教的前身;另一方面它有一定的仪式。无论是跪拜叩头还是学动物跳跃,学鸟类飞翔,都有一定的锻炼价值,加之参加祭祀的人多处于意念集一、没有杂念的心理状态,因此会产生气功的效果,这是气功的又一个源流。由于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代代相传祭祀活动,有的发展为宗教礼仪,一部分气功的内容也代代相传下来。如祭祀当中有学动物的攀援、跳跃、展翅飞翔、鸱视虎顾等,后来人们发现做这些动作对身体有好处,于是形成“六禽戏”、“五禽戏”。如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精神训中讲的:“若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神,鸠浴蝯躣,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这就是后人称为“六禽戏”的功法,可惜具体做法已失传了。东汉末年的医家华佗根据《吕氏春秋•季春纪》上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的道理,和《淮南子》中六个动物的动作,编了一套“五禽戏”。他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巧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传授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华佗对吴普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月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儿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没有详细记载,后世书籍记载的五禽戏与图谱有所不同,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在民间流传的不同种类的五禽戏却成为人们保健摄生的气功功法。
    巫医的活动类似于祭祀活动,巫是人们与想象中的“神”或“祖”联系的媒介。巫通过一些原始的宗教仪式和巫术为人们求福免灾,并转达“神”的教诲(主要是属于占卜性质的)。由于原始社会性质决定了原始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因此当时的巫既没有阶级性,也没有经济意义,这种自发的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成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327页),而是由于当时人们的信仰,举行一定的仪式。巫很可能是有一定气功功能的人,他能预测一些未来之事,能给人们治病,被视为“神明”、“全能的智者”,有很高的威信。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地理、气象、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因此预见天气变化、洪水暴发等事往往灵验,对于种庄稼、防病治病、出征打仗等有一定指导意义。
    《国语•楚辞》中有一段关于巫的论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为觋,在女为巫。”
    这里的“精爽不携贰者”和“齐肃衷正”很象气功态,因此能诱发常人没有的特殊视、听功能和给人治病的功能也就不奇怪。长期的经验告诉人们:只有在心里肃静、意念集一无杂念时才能诱发出和保持特殊功能。
    巫有气功功能或是“特殊功能”,因此“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这里说的是巫能看见和听见一般人所看不见、听不见的物象和声音,并能招致“明神”降临。这种“明神”可能是气功态中的景象,也可以是类似梦境的幻觉(很多练气功的人都有这种经历,但其科学原理尚未研究出来。)有气功功能是练出来的,有特异功能是天生有异于常人的功能。巫有功能才能做巫,巫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地位是很高的。《礼记•礼运》中记载:“王前巫而后史,”《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中记载黄帝时“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归藏》中有“黄帝将战,筮于巫咸。”说明当时巫不仅能给人治病,预测某些事,而且常常指导国家的政治和国家的行动。屈原在《离骚》中一再提到巫彭、巫咸、如“愿依彭、咸之遗则”、“指彭,咸以为仪,”可见当时巫的功能与作用是令人羡慕的,为此有些人也效法巫的做法,虔诚地举行某种仪式,(实际上是意念集一的气功态)来求得(实际上是练出)某些功能,如此世代相传。巫的活动也成为气功的一个萌芽。由于人们对巫的相信,有些没有功能的人想取得巫的地位,而后世出现了一些骗钱、骗人的“巫”,把“巫”沦为纯粹搞迷信的骗子,把气功的名声也搞坏了。
   

    3. 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指导人们进行一种精神意识上的修炼
    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其“心”指的是神明之心,即精神,意识上的修炼。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兴起,他们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关尹、列御寇等。在他们的著作和言论中充满了“法天”、“法道”的哲学思想,其中也有修炼、养生之道,这也是后人练气功一直遵循的法则。道家把“道”作为最高原则,“道”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如春秋末年著名的越国政治家范蠡认为“天道”是日月运行周而复始自然变化的规律,在《国语•越语》中他说:“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还有一些朴素的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发展到顶点便走向反面,他们认为这也是“天道”。如《左传》“庄公四年”中“盈而荡,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中“盈必毁,天之道也。”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既包括日月运行,也包括社会人情,道家自己身体力行并教导他们弟子的准则即是信仰“道”,崇拜“道”,遵循“道”。他们认为以道治国,处世,修身,养生,就可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老子》五十九章)
    道家的一些观点与气功的要求是一致的,如道家认为“道”是虚静的,“法道”之人也必须虚静其心,守静笃。如《老子》书中的“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说,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即是练气功。
    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法道”之人就要“恬淡虚无”,“少私寡欲”,“而常自然”这也与气功中的原则相同。“法道”之人常循“道”的准则实践,就会产生一定的气功态和因气功态而产生的功能。道家中凡有成就的多是气功家。如《吕氏春秋•重言》中记载老子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子的弟子亢仓子得老子之道“能视听不用耳目”(《列子•仲尼》),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活了“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在练功方法上,《老子》中有“塞兑”、“闭门”、“致虚”、“守静”、“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庄子》中有“心斋”“坐忘”、“唯神是守”、“守而勿失”。《管子》中有“守一”“运气”、“去躁”、“执静”、“心静气理、道可乃止”等等。
    在练功效应上,老子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得道或得精气);庄子有“真人之息以踵”(呼吸通到脚下),“缘督以为经”(气沿督脉而流动),“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年长矣,而色若孺子。”管子有“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毛)泄”(气从腠理和毛孔中发出来),“意行似天。”(意识活动象到天上一样,是气功中的特殊现象。)
除道家之外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等也有些论述与气功有关。《论语》中“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荀子•修身》中“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韩非子•扬权》中“虚心以为道舍”都是现在练气功者仍在遵循的一些原则。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29 | 只看该作者
气功的发展
--------------------------------------------------------------------------------






由于气功有三个不同的源流,历代气功家、气功造诣深的医家、哲学家分别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信仰去继承和发展气功,形成了不同流派和类型的气功。气功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动功:从“舞”发展而来的以动为主的功,包括狭义的导引、按跷和各种拍打自身,调息调形并练的功法。

静功:以祭祀和修心发展而来以静为主的功,有吐纳、服气、或意守穴位、大小周天或无为等功法。

动静结合的功。

从源流来分:有纯属祖先经验代代相传的功;也有从印度传来佛教以后,由此带来的佛家气功;从先秦时期自老子之前就有的养生修炼方法,到老庄时期形成文字较多,后世人发展为道家气功、炼丹术等。其功法之多,其记载之广,在此不便一一摘录,仅举少量文物和古籍中的记载便可看出气功的发展。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06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文化方面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形势。那时的古代哲学思想对气功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老庄思想形成了道家气功的基础。《内经》中有关气功的记载是医家气功的基础和根据。一些出土文物也说明了当时的气功发展情况。如《内经·素问》的异法方宜论中总结的五种医疗措施:砭石、毒药、九针、导引、按跷。其中导引按跷即是古代气功的形成。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一种气功方法:“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之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浸令无数。”此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春秋后期的名医扁鹊在虢国治疗太子之前与中庶子交谈的情况,中庶子列举上古之时的几种治疗为:“汤液、醴酒、砭石、挢引、案杌、毒熨。”其中挢引及导引,案杌即“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也讲到了气功疗法的内容。

战国初期(公元前380年左右)的《行气玉佩铭》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描写气功中调息锻炼的文物,铭文刻在一个十二面体的小玉柱上,经郭沫若翻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凡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文中指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黄帝内经》之《素问》与《灵枢》中多次提到用“导引”、“按跷”以及“呼吸精气”等气功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介绍四种类型之人养生的方法与效果,其中以气功内容为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天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聚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步欲观于俗,外部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别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段大意是说:上古时期有真人,他们能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以气功中“吐纳”方法呼吸大自然之精气,自己能控制精气神不外漏,肌肉皮肤不衰老始终如一,所以他们的寿数与天地一样长久,无有终时,这是他们通晓天地之道的结果。中古时期有至人,思想境界高,德厚而养生之道全,他们的动静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心远离世俗之纷扰,保全精(气)神。(练气功时)意念在大自然、天地之间,可以耳聪目明,能超于常人,可视听远及八荒之外。这(练气功)大概是有益于他们寿命,使之生命力强的原因。这些至人也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能安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之正理,也就是顺应宇宙之间自然规律。圣人志在修道,故能适应世俗间的嗜好、欲望,没有恼怒、怨恨(故无七情致病伤身)。圣人行为、举止离不开世俗之间,但其思想行为不同于世俗之人。圣人以“无为”为本,因此外不因劳累而伤形,内无思虑过度而伤内脏(思虑过度伤脾),从安静愉快和悠然自得为己修炼之中受益,形体不衰老,精(气)神不散,也可以活百岁。其次有贤人,效法天地,日月阴阳变化之道,能辨别星辰位置的变化,能以六甲等法之逆顺数推步吉祥之征兆,能分别春温、夏暑热、秋清凉、冬冰冽四时之气序,如上古知道之人一样合于养生之道,也可有益于延长寿命。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把气功与养生长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 两汉时期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973年底,在长沙挖掘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中的随葬品中,有一张绘有人体各种运动姿势画图的帛,现定名为“导引图”。这张导引图中共有44幅小图,据考证是葬于公元前168年的长沙丞相利苍之子的随葬品。这44幅小图分上下4层排列,每层分绘11图,每图各有一个标题,但没有文字说明,这些彩色绘画有的标以病名:如聋、腰痛、温病;有的标以运动之内容,如:龙登、鹞背、猿呼、熊经等。这幅导引图有两处注明配合呼吸,如仰呼。可见在那时已经有内容比较丰富的气功了。

在汉代有不少人练气功。据《史记》记载:汉代张良曾随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张良的聪明才智或许与练功或有特异功能有关,其他一些书中有对王乔、赤松子练功的描述。医家张仲景、华佗在医疗当中十分重视气功和修炼。华佗以六禽戏改编为五禽戏,自东汉一直流传下来,尽管内容已有变化,但大致仍是以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之动作作为练功内容的。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就是说当时医家已经把导引吐纳作为防病、治病的医疗措施。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讲到人的养生与修炼问题,认为人的养生、修炼与人的世界观、处世哲学是紧紧相关的。张仲景作为医家首先提出了养生与处世哲学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他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气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张仲景每次阅览关于扁鹊(秦越人)在虢国救“已死”太子之事和在齐国为齐桓侯诊病的神奇故事时,从未不感叹他的出众才能。(秦越人的远距离测病和准确预测未发之病与现在的气功测病相似。)奇怪现在世上的人都不注意医药保健,研究养生之道,对上用来治君主亲人的病,对下救贫民百姓的厄运,对己可保自身的持久健康,以养其生命,反而比着追逐荣华势力,踮着脚跟仰慕权贵豪门,千方百计,迫不及待地贪图名利,使其外表华丽而体内衰萎,(因为争名争利不仅耗费精气神而且会动怒动气伤其肝脏,使气机紊乱)。如果身体坏了就像皮都不存在了,毛还能附着何处呢?(人一死,名利,官位全都没有了。)突然遭邪风或缠染疾病,病祸来了才惊惧发抖,降低身份屈身相从,恭敬地把希望寄托于巫医,用尽办法,听天由命,像捆起手来等着失败。怀着百年的寿命,拿着最宝贵的身体,托付给凡医,让他们随意处置。人身已死,精神消灭了,变成死人,埋在地下深处,白白哭他也没用了。感叹现在世上之人昏聩迷糊,不能觉悟,不珍惜自身的生命,如果是轻视生命,(没有了生命)还谈什么荣华势力?这样做既不能爱别人知别人,也不能爱惜自身,遇到灾祸,自身处于危险地步,糊糊涂涂像苟延残喘无定见之人一样蠢。追赶世俗的人,拼命争没有基础的外表华丽,不注意身体这个根本,为追求权势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死,就像踩着薄冰,面临深谷一样危险。

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张仲景提出的养生道理与处世哲理和气功中修炼是同一道理。

东汉初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在东汉末期佛教翻译家安世高所译出的《安般守意经》里面提到了佛家气功的练法:“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有风,无音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这是气功中调息锻炼的分类法。

东汉中叶,中国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中也有气功的内容,其中讲到精、气、神三者关系和练功的方法。如:“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和为一,久以致理,非同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这种对精气神的分析与祖国医学经典《内经》中的论述相似。又如:“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气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脏象,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根据这段道教练气功的记载,其中有宗教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它可收到一定练功的效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389年)

    根据古书记载,曹魏时期练气功的人不少。当时的魏武帝曹操也很重视练气功与养生术。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典论》中说:“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虎顾,呼吸吐纳。”可见当时气功普及面甚广。

《后汉书》王真传中说:“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五十者,能行胎息、胎食之方。”胎息是练气功中的一种现象,练功到一定程度的人可达到类似婴儿在母体中的呼吸形式。 胎食是类似婴儿在母体中不吃不喝只咽下津液的练功方法。

晋代“葛洪字稚川,丹阳名容人,好神仙导养之法。”在他的《抱朴子》一书中有对气功导引的记述,其中关于练功姿势、呼吸方法及注意事项都论述较具体。

晋代道士许逊所著的《净明宗教录》中第一次采用“气功”这一词,后世人逐渐将导引、按跷、服气、吐纳等归于气功范畴之中。

晋代出了一本《黄庭经》,也是专讲练气功的书,相传是魏夫人(华存)传给王羲之的。“黄庭”指丹田而言,此书讲丹田的重要性及练功方法。王羲之曾以练气功来增进其书法技艺,并笔录《黄庭经》传至当今。

南北朝的陶弘景是个医生,后来上茅山当了道士,他所著的《养性延命录》中有《服气疗法》和《导引按摩》两部分都讲的是古代练功的方法和理论。在《服气疗法》中有现在称之为“六字诀”的原始记载。在《导引按摩》中有许多成套的动功及自我按摩等养生术,如啄齿、漱唾、狼踞、鸱顾左右、顿踵、义手、伸足、熨眼、按目、引耳、发举、摩面、乾浴、托头仰手、挽弓、托天、两手前推等。陶弘景所编的《导引养神图》现已失传。

南北朝时,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到中国,于公元前527年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佛经,开创了佛教禅宗。他提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的禅定方法。唐·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静功的一种,既可锻炼意念,又可因心静而延年益寿。

4.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

隋唐时期气功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上。隋唐三大古典医著中都有气功疗法,可见当时气功已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

《诸病源候论》为隋朝巢元方等人撰写。此书是论述病源症候的专著,其中列出了1700多种症候,引用古代气功的治疗措施有260多条。后人曹炳章编辑为《巢氏宣导法》,其中有许多调息、调身和调心的内容。调息的功有练吸的、有练呼的,有调整呼吸次数的。调身的功有动功(如伸展手臂、屈伸足部、头部运转、躯干运动等)、有静功(如有仰卧、侧卧、端坐、跪坐、踞坐、蹲坐等姿势。)调心方面有内视丹田、存视五脏、以意领气、存念等内容。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是一本内容丰富,包括临床各科的专著。其中《养性》一卷是介绍有关气功的内容的。孙思邈所著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是专讲古代气功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保存了两套古代动功功法,即“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个动作,“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共十八势。

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中除录入《诸病源候论》中有关病候和养生方导引法的内容外,还补充了一些锻炼方法。

5. 两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

两宋金元时期祖国医学发展兴盛,各流派兴起,医著也较多。这些医著中记载了古代气功的内容,并介绍了多种气功锻炼方法。在两宋金元时期道教内丹术兴起,这个时期的古代气功也有内丹术的内容。

由北宋政府召集全国著名医家编著的医学巨著《圣济总录》中不仅汇集了官方所藏医书、药房,而且广泛搜集了民间方药,同时编入导引、服气两部分。

在导引部分引录了《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其中部分导引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例如“击探天鼓”即现代的鸣天鼓,“拭摩神庭”即现代的浴面,“下摩生门”即现代的摩腹。在服气部分介绍了多种呼吸锻炼方法,并就行气锻炼进行了论述。

在金元四大家的著作里,也有气功内容。如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用六字诀治病。张子和在他的《儒门亲事》中指出:凡风寒之邪所发的疾病,在皮肤之间和经络之内,可用汗法祛邪。“……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讲到因劳倦而致的木旺乘土的病症时指出:“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真气。”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谈到“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这些都是以气功治病的。

北宋初年,宋真宗令张君房编次的《大宋天官宝藏》七藏。后又撰成《云笈七签》,其中除宋代以前的一些道书外,还收编了古代气功的资料。如:《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胎息法》及《悟真篇》等。

宋代的文学家艾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理学家程颐、朱熹等名人都有练静功导引的体会,并在他们的著作中体现出来。 

北宋、南宋之交时无名氏编的动功八段锦一直流传到现在,是一套容易普及且受群众欢迎的动功功法。

6.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明清时代,古代气功被更多的医家所掌握和应用,这方面的医学资料也更多了。

明代万全所著《万密斋医书十种》,在其第三种《养生四要》中,有一些关于静坐的议论。他说:“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是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强调恬淡虚无、心静、心净。

明代徐春圃编有《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这部书中除各科汇编外,也记载了大量养生经验。包括气功的动功、静功及自我按摩等内容,例如强调常常做自我按摩,可预防感冒——“泄风”,“凡人无问无事有事,须日要一度,令人自首至足,但系关节处,用手按摩各数十次。……”

明朝大医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强调任、督两脉与阴跷脉的重要性,说明他对道家气功的认识。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一点说明他本人可能有气功功能,能看见自身的经络。或接触过不少有内视功能的人,才得出这一论断。

明王肯堂在《六科证治准绳》一书中总结了他临床的经验,其中《杂病》一章有用气功治疗青盲症的论述:“有能保真致虚,抱元守一者,屡有不治而愈。”

明曹元白在他的著作《保生秘要》中列举了30多种病症的导引运动方法,原本虽已失传,但有关资料被沈金鳌收集入《杂病源流犀烛》中。

明张景岳在注释《内经》中《类经》、《图翼》及《附翼》等篇中都提到了古代气功,并根据《黄庭经》中“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的说法强调了练气功意守命门、丹田的重要性。

明末李中梓编写了《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医学入门著作,《颐生微论》是以养生、导引为内容的,其中论述了练气功与精气神的关系。

明代还有冷谦的《修龄要旨》、高濂的《遵生八笺》、胡文焕的《类修要诀》、陈继儒的《养生肤语》、王阳明的《传习录》、高攀龙的《静坐说》等都是练气功的著作。

清初龙生洲编写了《寿世青编》、其上卷《勿药须知》中收集了导引却病法,十二段功,运气法等锻炼方法。

清代陈梦雷等编辑的我国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学全录)中也有导引方法的记载。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都有对古代气功的论述,并身体力行实践之。叶天士说:“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以外功夫,皆植生气之助。”又说:“用之功经年按法,使阴阳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诸医药、恐未必当。”吴鞠通称古代气功为仙道,他说:“八脉丽于肝肾,如树木之有本也。阴阳交构,胎前产后,生生化化,全赖乎此。古语云:医道通乎仙道,此其大门也。”

清代医学家张璐在他的著作《张氏医通》中专门论述古代气功中走火入魔问题;他认为练气功出偏差主要原因是“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良田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其症状是:“壮火飞腾,头面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亡,强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二脱之候。”他认为用黄芪建中汤、天王补心丹可以纠正。

7. 近代气功的发展(公元1840年以后)

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不断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尤其后来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极力宣扬洋奴买办思想,全盘否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对祖国传统医药(包括气功)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使我国传统医学饱受摧残。这一时期的气功著作主要有清末潘伟如编的《卫生要术》一书和王祖源编著的《内功图说》,介绍了十二段锦总诀、图解、分行外功诀、易筋经、却病延年法等。还有席锡藩的《内外功图解辑要》,共分28门,有124张图,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诸病导引治病、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法。

辛亥革命之后,提倡静坐的人渐渐多起来。蒋维乔编写的《因是子静坐法》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功法一直流传到解放以后。丁福保编著的《静坐法精义》、陈乾名的《静的修养法》以及杨中一的《指道真诠》等都是讲静坐的气功著作。

在解放前,翻动统治阶级根本不关心人们的健康,所以气功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发展,更谈不到普及与推广,气功仅被统治者作为长生不老的“法宝”,加之当时科学不发达,一些宗教组织利用气功的特异效应来宣扬迷信,使之披上了浓厚的神秘外衣,气功学因之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解放以后,中国政府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气功从此获得新生。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5年唐山建立了第一个气功专业机构——唐山市气功疗养院。当时推广了刘贵珍的《内养功》,并对多种慢性胃肠疾患进行气功临床观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当时将从前称之为导引、按跷、吐纳、服气等自我身心锻炼方法统称为“气功”,将用气功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称为“气功疗法”。

1957年上海市成立了气功疗养所,整理并推广了“放松功”。1960年中央卫生部委托上海市在上海市气功疗养所举办了“全国气功师资进修班”,为各省市的医疗单位培养了39位气功师资骨干。这一阶段气功普及和科研在全国不断发展。在北京普及面较广的王芗斋的大成拳站桩功(后称站桩功,秦重三的三元式)等。

在气功科研方面,上海市、北戴河等地开展了对人体气功态的生理测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临床方面已观察到气功对治疗高血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肺结核、胃下垂、慢性肝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矽肺、糖尿病、神经衰弱、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病有疗效。

在“文革”期间,气功的发展亦受到极大影响,不少气功师被打成牛鬼蛇神,限制了气功的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老的气功焕发了青春。1979年由当时卫生部中医局吕炳奎局长组织并主持了全国部分气功师向中央领导的汇报会,为发展气功揭开了新的一页。1981年在保定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气功组织——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后改组更名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会),现在已升为一级学会并定名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从此,各省、市、自治区直至地、市、县的气功组织不断建立,为普及气功和开展气功科研做出了新的贡献。当时普及面较广的功法有郭林的“行功”(后改名为新气功),马礼堂的“六字诀”、杨梅君的“大雁功”、王玉芳教的“站桩功”、赵金香的“鹤翔桩”等。在全国掀起了普及气功的热潮。据新闻界人士估计:在1983年,全国练气功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近十几年估计练功人已超5000万。

在气功科研方面,1979年上海顾涵森教授等测试赵伟发功时有微粒流信号和红外效应。以后又测到电和磁效应。1981年北京海军总医院冯理达教授测试气功师发气灭菌和使细菌增殖的试验取得成功。这些试验使气功的科学性得到了初步证明。近十多年来开展的大量气功科学试验,证明了气功的科学性和物质性。

目前,人们正在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对气功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物理学及临床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协作和实践研究。我们相信,气功的发展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起到更多更有益的作用。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30 | 只看该作者
练气功的要领
--------------------------------------------------------------------------------






关于练功要领,各家各派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有一些共性的原则要领,归纳如下:

1. 必须是自我锻炼

    气功必须自己练,别人不能代替,有些人不愿自己练,胆怯与懒惰都阻碍自己练功。但只有自己练才叫练气功,如果让别人按摩就不算导引,不是气功,如自我按摩,心里安静,意念集一,注意平时修德练性,并能持之以恒,则可以收到气功的效果。

2. 必须身心同练(练功必须修德)

    练气功不是简单的体操式运动,无论是动功、静功都必须要身心同练,即练身体和修德、练性同时进行。“心”指神明之心,包括人的思想意识、意念活动、道德水平、情志活动等内容。由于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生理状态,如发怒会使人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率增快等等;过度思考可以引起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的失度,会使人不思饮食等。因此练气功不仅要练功法本身的动作或形式,还要练心、练性、修德,只有身心同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 练气功要松、静、自然

各种功法的内容不同,所以要求也不同。但总的来说练气功是要让人恢复到先天的、无为的、自然的状态,就像婴儿在母体里一样自然,无所求,无压力,无七情干扰,这样才有利于调动人体潜能,发挥人体的自我疗能,使人心平气和,五脏协调,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有些人练功过分紧张,甚至皱着眉,咬着牙。这样容易把气集中到头上,会产生副作用,甚至有可能出偏。因此放松是很重要的,放松时气才能循经络自然运行。

练气功一定要心里安静,无论动功还是静功,都要求心里无杂念,心里平静,这样才能不受七情干扰,才有可能达到阴阳平衡。

练功要顺其自然,过分多的严格规定,使人紧张、不自然,也会因掌握不好而收不到效果,或因违反规定而出偏。因此顺应自然是人体生理变化的本能反应,练功要选接近自然的功法来练,这样与人体本能相接近,有利于调动人的自我疗能。

4. 持之以恒

气功是自我身心修炼,是一种功夫,要有足够的功时才能奏效。有病的人身体必有经络不通之处,五脏六腑会有偏盛偏衰,阴阳会有不平衡。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就是说人体内一旦发生了较大的病变,要调节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练气功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能奏效。如果练气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好的功法也难使不坚持练功的人奏效。

没有病的人也要持之以恒练功,以便随时排出进入体内的六淫邪气,解除七情干扰引起的不平衡。坚持练功能及时排病气、通经络,可以防病健身,对人体健康起很好的作用。

5.  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必须练性)

    练气功要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但外来的干扰因素会使人产生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故而伤心、肝、脾、肺、肾,并引起相应病变。如何能减少外界的干扰呢?这就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必须练性,使性似水一样随和,放杯子里是杯形,放方盒里是方形。练好性即能不急不躁,心里平静,能控制一切,冷静地对待一切。因为外来干扰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活在世上很难不碰到伤心、生气的事,如果能克制自己不过分悲伤、不真生气、不过度思虑,能节哀、制怒,遇事能化解,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不会干扰练气功了。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是克制;另一方面是学会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后者是更重要的。因为明白了事物有矛盾的双方,事物总是变化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遇好事就不会乐极生悲,遇坏事就不会悲观失望。用辩证法来看待事物,许多事就能想得开,能够冷静地理智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七情对人体的影响,才能保持练功中心平气和,阴阳平衡的状态。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30 | 只看该作者
练气功的禁忌
--------------------------------------------------------------------------------






1. 忌气恼、烦躁

    许多病都是由生气、恼怒、烦躁引起,因为情志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久之会产生病理状态。练功者如不忌气恼、烦躁,有可能多年练功而毁于一旦。

2. 减少房事

人身三宝是精、气、神,练功使精、气、神旺盛,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练功人如果不节欲、房事多,必然耗精,引起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如此下去非但练不好气功,恐怕会患多种疾病。有些人练功效果不明显或长功慢多与此有关。练功应以减少房事为宜。

3. 忌贪念

        练功须忌贪财、贪名、贪利、贪酒、贪色……有贪念则心不会静下来,因此练不好功。有贪念就会有贪的行为,就可能招来许多麻烦,引起许多矛盾。贪为邪念,练功应当心正、心净。贪为万恶之首,有贪念心就不正,就会犯错误,犯错误就会受惩罚。因此练功人忌贪十分重要。

4. 忌任性

       练功提倡顺其自然,任何事物都是按客观规律发展的,超越客观规律以主观想象行事则谓任性。例如:通大小周天应是水到渠成,功到自然通。如果功夫不到,强行以主观意念通就不自然了,就可能将气血积聚在某一处,或产生头痛、头晕、或某处疼痛、胀满。另外,日常处事也忌任性,任性容易钻牛角尖,容易气恼引起气乱,影响练功效果。

5. 忌“假”

        练功要练“真气”,忌假的意念和行为。因此练功要先练做真人;说真话、办真事,诚实做人,才能练出真气。练功中一些做作的言语行动也是要不得的。

6. 忌骄傲自满,忌自吹自擂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有本事的人往往谦虚谨慎,没有多大本领的人反而容易骄傲自满,自吹自擂,夸大自己的功能,给病人治病大包大揽,打保票等。这都是练功者应禁忌的。须知医学上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世界上的事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任何时候说话、办事都应留有余地,切忌江湖气干扰了自身的修炼,引起不良后果。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3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练气功出偏
--------------------------------------------------------------------------------






所谓练气功出偏是指练气功的人由于偏离了练功的正常轨道而出现了不正常的练功反应,或产生了不正常的意念,或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古人称之为“走火”、“入魔”。出偏既不同于平常人的一般病症,也不同于练气功中“气冲病灶”等正常反应。练气功中出偏有这样几个特点:

1. 所谓出偏必然是练气功中出现的新的异常现象。

这既不包括原有疾病的症状,也不包括练功中气冲病灶等正常反应。例如:李XX患神经衰弱8年,练功中仍有头晕、失眠、心悸等,这不属出偏,这些都是原有症状。

2.“出偏”必然有违反练功规定的过程

如果在练功具体步骤上没有违反规定,那么必然有意念上的错误。例如:张XX练功中表面上按练功规定做了,但他在意念上老想着全身周围都是气,结果产生了窒息、胸闷,以至气顶在喉咙处不能吃饭,这就是出偏了。

3. 出偏比练气功“气冲病灶”的反应大而持久

气功病灶是练功中精气运行到病灶处,对病灶处冲击而产生的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也有人产生兴奋、哭、笑、头晕等现象;在停止练功后一般反应能自行消失,而且感到比原来舒服。出偏的反应在停止练功后仍有痛苦。这多是由于练功方法不当引起气滞在某处而发生的现象,如头痛、头晕、精神失常、自发功收不了功等。例如:周XX,女,55岁,在参加某气功师带功报告后没有掌握收功方法,以至持续28天手抖,身摇,天天哭泣,不能自控,这就是出偏了。

4. 出偏引起的幻觉古怪而可怕

有人在练功中看见面目狰狞的人或凶恶的野兽向自己扑来,或听见恐吓、伤害自己的声音,这些不良反应在停止练功后仍然存在,使练功人不能正常生活。这属于出偏。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3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防止练功出偏
--------------------------------------------------------------------------------






    1.不要照书练气功

    我们接触的出偏人当中,大约有一半是无师指导,自己照书练功出偏的。气功功法文章是互相交流的资料,除少数根基深、悟性高、理解力强的人能自己看书学练气功外,多数人最好不要自己照书练。从表面上看练气功似乎是个简单的事,其实气功当中的奥妙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书上写的功法与练功实践中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练气功主要还得靠老师口传心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指点才能练好。

2.不要随便将多种气功混练

有的人认为练气功是功法学得越多越好,其实不一定。功练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效果,能练得健康长寿,能练得有功能帮助别人才算练得好,而不在于形式上练过多少种功。(这点与练武术还不同,养生气功中不同种功的信息差异更大些),各种气功有不同的规定,同时各种功有不同的信息。因此如果将两种“气不合”的功法混练,就可能出偏差。例如:白XX,癫痫病十一年,练某种功效果显著,已由原来每天数次癫痫大发作减轻到数日只有一次癫痫小发作。由于有人告诉他可将双手放丹田处练功,违反了原来功法的规定,第二天马上就有大发作而且产生了不良幻觉。这就是将两种“气不合”的功法混合在一起练引起的不良后果。有些人将几种功法混在一起练,出了偏也找不到原因。因此,为了防止出偏,请练功的同志们不要随便将多种功法混练。如果学了一种功法又想学其它功,原来的功是否还可继续练,要按老师的规定去做。

3.要找功德高功夫深的老师学功

《说文解字注》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因此为师者必道较深、功德高、功夫深才能“教人以道”。一般来讲练功不到一百天者,即没有完成筑基功者不宜于教别人。但这也不等于说练够一百天的都可教人,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酌定。有的高级功经高师一次亲传就可使弟子能教功带人,这种情况另当别论。虽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但练功者(特别是初学功者)找个好老师是十分重要的,不是随便向什么人都可以学的。如果做老师的德不够、道不深、带不动学生,学生就容易出偏。如果为师者无德,教出学生意念不正确,或心理活动不健康,学生也容易出偏。

4.练气功要严格遵守所练功法的规定

练气功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事,因为气的物质力量很大,练气功对人体内气血运行影响很大。如果不认真、不严肃,不按规定练功,有时做错一点儿就会出偏。各种功法有不同的规定,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捡起来就用,自以为这是“集各家之长”,实际上很可能是违反了不同功法的规定,这样练下去很可能出偏。因此为了防止出偏,练功人一定要严格按照所练功法的规定练功,并且应当弄清楚其规定的含义及重要性。

5.练气功宜顺应自然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与五脏之气的运动。 自然界的变化能够影响人体三阴三阳之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又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与否。因此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运动与人体六经五脏之气的运动是相应的。由于“天人相应”,人必须顺应自然,包括饮食起居、衣被、运动、处事等等,都应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练气功更应当顺应自然。练气功的意念应当似有似无,不要用意过重,不要执着,以放松、舒适自然为好,能恢复到先天的自然状态就更好。

6.练气功要防止受惊吓

练功人应找安静、保险的地方练功,要注意避免练功时受惊吓。如果在众人活动场所练功,有人大喊一声或碰一下练功人都有可能使他受惊吓而出偏。有的人在野地里或花园里练功,正练到入静时分,突然跑出了小动物把练功人吓一跳,收功之后如果受惊吓不能消除也有可能出偏。有的人守着婴儿练功,孩子突然大声哭喊,练功人就吓出偏了。因此练气功一定要预先排除受惊吓因素。另外,猫狗对气场比较敏感,在家练功时最好将猫狗送在其它房间,免得受它们干扰。如果是在家或在办公室练功,要事先告诉周围的人,请他们不要打搅,更不要有意开玩笑吓唬人,以防出偏。

7.练气功要选好场地

练气功要找清静和安静之处、空气新鲜、地气好的地方练。因为天人相应的缘故,人体受天气与地气影响很大。例如:在阴天时由于气压低,有心脏病的人容易感到胸闷、气短或心绞痛。又如:在地势低洼的潮湿之处,由于地气不好,有风湿的人在那里站一会儿就会感到四肢酸痛。一般的人虽然对天气、地气的影响不十分敏感,但环境影响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地气不好处练功人体会受不良影响。如:在坟地边,污水坑旁等浊气太重的地方练功,会使人头晕不适,时间长了会有更多不良反应,就有可能出偏。练气功应找向阳的、空气新鲜、在松柏树、白果树旁练效果更好。如果不会查“地气”好坏,可以按练功效果和自我感觉来选择练功场地。如果所找练功场地使人练功后舒服,大多是地气较好,如果使人坐着、站着都感到不舒服、不自然,可能是练功场地的地气不好,就应当换个地方练。

有些高级功法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哪儿都能练,不受天气、地气的影响,不受浊气干扰。这种情况可以不考虑选场地问题。

8.练功要制怒节哀

练功人要心平气和,遇事不恼、不怒、不悲、不忧,能自己排忧解难,才能预防出偏练好气功。过分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影响人体气机,使之发生病理变化。如“怒则气上”,则可能产生头晕、脑胀、耳鸣、耳聋或双目失明或突然昏厥等。又如“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等都是说情志能影响到五脏六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一般人受了刺激,过分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可能引起疾病,练功人受过分的情志干扰就可能会产生偏气而“出偏”。因此练气功者特别要注意制怒节哀,要加强涵养性的修养才能防止偏气的干扰。

9.练气功要注意修德

道德是一个人练功的基础,根基深浅几乎全在于此。一个人如果光练功不修德,还不能真正称之为练功,只有练功先修德,练气先练性才算真正练功。

修德首先是让自己注意道德高尚,不做亏心事,不讲假话、讲真话、办真事、言必信、行必果。其次是不争名、不争利、不贪钱、不贪财,对于名利地位、钱财不仅不去争,甚至应当能舍、能让,能用自己的钱、物、力去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尊师、尊老爱幼、帮助弱小。有了功能不骄不狂,不忘根本,不用“气”卖钱,不以“气”敲诈勒索,多做功德事等等。因为人做了好事时心情是愉快的,心胸是开阔的,体内生理状态是和谐自然的,这对人体有好处,对练气功也有好处,因此练功人有这种生理、心理状态就可以防止出偏。



——文章摘自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老年与气功保健》

签到天数: 189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发表于 2010-1-21 19:2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好,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304号

GMT+8, 2024-12-23 16: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