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论坛关闭注册的通知周天功养生法函授,祛疾健身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竹林逸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妙门(转)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22:26 | 只看该作者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现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

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方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约此现心,说六妙门,非如前也。

所以者何?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即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譬如百官臣民,悉告随顺大王。一切话数量法依随心王,亦复如是。如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心性常寂,因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动,不动故名止也。当知心者,即是止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当知心者,即是观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以无著妙慧。虽不见诸法,而还通达一切诸法。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现色身,垂形九道,入变通藏。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虽分别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目性清净,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行者通达目性清净心故,入于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如是六门,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22:27 | 只看该作者
次释第九圆观六妙门。

夫圆观者,岂得如上所说,但观心源,具足六妙门,观余诸法不得尔乎?今行者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槃。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现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一切皆如影现,非内非外,不一不异,十方不可思议。本性自尔,无能作者。

非但于一心中,分别一切十方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能于一微尘中,通达一切十方世界诸佛凡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即略说圆观数门,随止观还净等,—一皆亦如是。是数微妙不可思议。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尚非诸小菩萨及二乘境界,况诸凡夫?

若有利根大士,闻如是妙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惟,专精修习,当知是人,行佛行处,住佛住处,人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即于此身,必定当得六根清净,开佛知见,普现色身,成等正觉。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党。”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语。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证果,说不具足。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云何次第证?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第二互证。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妙门中论证相。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或有行者于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当知于数息中证于随门。复有行者于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人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是空寂之相,当知于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膨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于数息中证观门禅也。复,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等,巧慧方便,思觉心起,破折诸法,反本还源,当知于数息中证还门禅也。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无所依倚,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此则略说于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足,未必悉如今说。余随、止、观、还、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此约依第七旋转修故发。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行者于数息中,巧慧旋转修习故,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证浅定。于此等定中,豁然心慧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觉识法门。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相。二者,解俗总相。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于一总相法中,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怨自息。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证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证有二种:一者,解证。无碍巧意,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二者,会证。妙慧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中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云何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一切色法随顺于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还于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于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亦名为还门。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别,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使不著,不起法爱,故名净门。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云何各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

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为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22:27 | 只看该作者
二,通对者,有三种证:

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慧。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能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众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著,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闻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味不思议一实境界也。广说如《华产经》中所明,是为初住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自,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后心菩萨入茶字门,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于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国极之殊,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故《大品经》言:

六妙门于天台宗三种止观中,属于「不定止观法门」。法门所以通称为「妙」,是说若人依此法门去修,不仅能超出三界轮回,更可证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来,便会立刻死亡,可见呼吸对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门的修习方法,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第一.数息入内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为十息,首从第一息数起,当出息则数一,再出息竟则数二,乃至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数,如是终而复始。若未数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记数目,则应停止再数,应当回头更从第一数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乱,各自分明,如是乃为正当的数法。又数第一息时,不可数第二,如数第一息未竟,随即数第二息,名为将一数二。也不可将二数一,如息已经入于第二,始数第一,此二者均有过。应该在一数一,在二数二。又不满十数者,则为减数,若过十数者,则为增数,总之增减之数,皆非得定之道。又应知数入息时,则不数出息,数出息时,则不数入息。如果出入俱数,则会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叶,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数单,不可数双。由于心息相依为命,故有心则有息,无心则无息。又随心而有差别,心粗息也粗,心细息也细,心粗则心短,心细则息长。是故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心随于息,息随于心,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此时可舍数息,当一心修随息。

    修随息前,首应舍掉前面数法,息入竟时,不可数一,息出竟时,不可数二。其息时时随息出入,息也时时随于心,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当息入时,从口、鼻经咽喉,胸、心至脐部,意要随逐。当息出时,从脐、心经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决不放松一步。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静,息也愈微,此时忽觉出入息与寻常不同。由于我们乎时心粗,不能觉察,息之有异,而今心人精微,便知息之长短,粗细,温寒,有无,更觉呼吸从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鱼网,风行无碍。这时身轻柔软,心也怡然凝静。到了这个时候,对随息也心生厌倦,改而专心修止。

    修止可以令妄念不生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前面修习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止则不然,能使心闲,不须谋诸事务。平时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从未有停止过,如今要将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动,如以锁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乱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将心念系在一处,也就不会胡思乱想。究竟将心系于何处?其一,可以正心于自身的鼻端上,两目一直往视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专心系于肚脐,丹田之间均可。或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时如其出,息入时如其人,如守门人,站在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动自能停止。理论虽是如此,但在初学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实在不易入手。若人能有恒心,以数随的方法,试用三五个月,功夫用的成熟了,届时不仅能知何为修止,而且一修使得相应,静坐一两小时,身心不动,轻安愉快,非世五欲可与相比。如若不实地去修习,光是谈论定境,等于说食数宝,实在于己无益。

    其次乃谈观息法,前面所说则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将诸妄念制于一处,今心不驰散。但这仍是一种粗浅的功夫,实际上既有所著之处,必有攀缘之心,因此,将诸妄念制伏之后,便应弃正修观。我人乎时两目终日,注视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当静坐时,两目合闭,以心眼向内看,观察微细息出息入,如空中风,来无所从,去无所往,息既无所有,人生又从何得,以有气息,始有人生,今观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虚妄不实。再观内六根对外六尘,于其中间所领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乐,由于六尘境界,全是生灭法,经常有破坏,一旦境过情迁,则苦恼心油然而生。再观平时所用之心识,也是生灭无常,刹那不住,一时想东,一时想西,犹如行客,投寄旅亭,暂住便去,若是主人,便会常住不动。但众生迷而不知,认客为主,迷妄为真,因此,有生死轮回,受种种痛苦。更观法无我,诸法虽有千差万别,总不出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地大种性坚,能支持万物;水大种性湿,能收摄万物:火大种性暖,能调熟万物;风大种性动,能生长万物;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称它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为种。

    吾人于出生前,全由母体摄取氧气和营养,而靠母体的四大种,来维持自己生命,一旦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气,由自己消化以摄取营养,此则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种,来长养自己的内四大种。如进食谷米菜茹,经肠胃消化后,则变为皮肉筋骨等。如欲进汤水,则化为涕唾脓血等。假天空之温暖,可使身体不冷不热。依空气之流畅,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妄认四大以为我,其实,假如发毛爪齿是我,则谷米菜茹便为我,若涎洙痰泪是我,则河流海水便为我,若周身燥热是我,则太虚温暖便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则空气流动便为我,惟事实不然。外四大种既然非我,内四大种又何曾有我?因人生由外四大种,转为内四种,人死由内四大种,变为外四大种,其实内四大种和外四大种,并无差别,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无情,有情与无情,又有何异?内四大与外四大,既然均皆无我,我又处于何方,故观诸法无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种观行,便可破除四种颠倒,

    第一:人生原是幻化无常,众生执以为常。

    第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种种痛苦,众生以苦为乐。

    第三: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众生妄认假身以为真我。

    第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净,众生认以为清净。

    上述四种颠倒,实乃众生生死泉源,若人洞破其真相,自可免除生死痛苦。修观虽比修止为高深,但与修还比较,则仍属浮浅,因而当修观相应之后,便更进一步要去修还。

    前修观时,见入息觉其无所由来,观出息也察其无所从往,具见因缘和合方有,因缘别离则无。因有能观的心智,始有所观的息境,境智对立,不能会归本源。此观之心智,究从何处生,若从心生,则心与观,应分为二,如父与子,为独立个体,但事实不然,由于前修数和随时,并无观心。若说从境生,则境是色尘,色尘无知,无知色尘何能生观。若此观是由心境共生,则应兼心境二者,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如此则有情与无情混为一谈,于事实上便犯了相违过。照理能观之心智,实从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则为幻妄不实。楞严经说:「一切浮尘,诸变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求于去来,本不可得。」外在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尚是虚妄,何况内在的能缘之心智,自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须知心的生灭,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目,须待风平浪静,始见真水,是以生灭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减,不有所以即空。由于空的缘故,根本无有观心,既无观心,岂有观境,若知境智俱空,便于还相应,心慧开发,任运破除粗重烦恼。至此虽能达到返本还源,但仍存有一个还相,依旧是障碍,因此须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还修净。

    行人于静坐修六妙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假如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应用数息,调伏身心。或时昏沉散慢,则用随门,明照息之出入,对治放荡昏沉。若觉气粗心散,当用上门,系缘一处,安守一境。如有贪嗔痴烦恼频生,可用观门照破无明,灭除诸恶。以上诸门,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了知内外诸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无有自性,于一切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尘垢也不起,不仅离知觉想,也无能修所修,能净所净,如太虚空,也不落于有无,作是修时,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

    以上所述的六妙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入深,逐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域。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还净二门,方为修习结果。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定室篱狂散风,慧灯方能烛照,被无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观能破除众生的心中烦恼,如用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昏昏糊糊,为沉病所缚,非观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未离此二门。止观二者,如鸟两翼,车之两轮。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乌有两翼,则能飞翔天空。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若偏于定,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要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得到究竟涅盘彼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扬网安备(32100302000104)

GMT+8, 2024-5-16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