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注册 登录
气功人论坛 返回首页

rtan_2005的个人空间 http://bbs.qgren.com/?71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

已有 1240 次阅读2010-7-2 10:26 |

  我们注意到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现在还不如西方节日那么普及,现在连节
日都西化了。实际上一年到头,中国的节日很多,不同地方的节日风俗还各不相
同。我们搜集了一些中国各地的节日风情及节日来由,从这些资料里,我们或多
或少可以领略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中国文化,毕竟她
也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洗礼。

----------------------------------------------------------------------
正月:【节日】: 春节
【农历】: 正月初一 
【介绍】:

  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
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年』字,不过写法与今不同,它是由
『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成的;这各自的意思很明显,表示谷物累
累,收成良好。古书上每将五谷成熟,丰收之年,称为『有年』;大丰收的年
分,称为『大有年』。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到了周代,正是以
『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做『岁首』。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
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太初历实际上是继承了夏历的历法,并采纳了
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所以才叫做『农历』。农历元旦,还有许多
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
指一年的开头第一天。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
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
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
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
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
“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
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
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
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
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
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
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
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
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节日】: 车公诞
【农历】: 正月初三 
【介绍】:

  跟据通胜的记载,车公诞为每年的正月初二,但适逢初三俗称为‘赤口’,
为一不利拜年的日子,故此这两天,皆为善信向车公祈福的高峰期。沙田大围车
公庙的善信,每年皆超过数十万人,香火之鼎盛,可想而知。庙前的祈福物品或
解签问卜的档口,每年一“发”,亦可算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根据传媒的报
导,今年很多档主都觉得生意有大不如前之感,不亏本亦算非常好运了!其原因
何在呢?

  相传车公为南宋末年时的一名勇将,籍贯江西南昌五福,因勘平江南之乱有
功,被封为大元帅。后来,蒙古大军犯境,宋军无力反抗,节节败退。宋帝南
下,逃难来港。当时,车公亦在护驾的行列之中,但他在途中不幸病逝。乡民因
念他生前贞忠英勇,死后便奉为神明。

  大围车公庙的建立,有两个不同的传说,其一与镇压瘟疫有关,而另一则与
田心村开村的风水有关。明末崇祯年间,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当地乡民研究
史书及县志,发现车大元帅,不特平贼有功,所到之处,疫症亦立刻停止。因此
便建庙供奉,以祈疫症停止。果然在庙成之日,疫症即不再出现了。

  车公庙建庙另一传说

  另一传说,昔日田心村创村时,曾聘请风水大师到村勘察,发觉村前有三支
河流交汇在此。同时,背后枕山奇突,风水极佳,最适合兴建一座庙宇,除有座
镇水口的作用外,并可使该村日后丁财两旺。因此,村民便集资在该处兴建这座
庙宇,供奉车大元帅。

 

【节日】: 元宵节
【农历】: 正月十五 
【介绍】: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一般认为元宵节是源于汉代宫廷的祭
典。又有说法说它源自民间的‘三元节’,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
天官大帝的生日,而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农历十月
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热闹也最受重
视。  

 元宵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
态。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
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茶馆里泡
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橄揽象征元宝,
寓意发财得福。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灯节。这天晚上,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
风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
树、灯楼、鳖山、牌坊等,还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
耍狮子舞等活动。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猜谜。在城里整条街上悬
灯结彩,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在寺院闹元宵。有的
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
响。还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有的设步障、扎高
台,选娇男美女,身穿绫罗衣衫,扮演新戏。每年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正月二十
才结束。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点着各种彩灯,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着锣
鼓,到各村去耍龙灯。龙灯内点燃许多蜡烛,在夜空中翻滚,宛如火龙飞舞。观
者如云,故民间有“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

  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大概始自宋代,每家做元宵、煮元宵。《燕京岁时记》云:
“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古时为年头
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
团圆幸福。花灯夜会:元宵节又称灯节。民间都会挂满彩灯,如寺庙的彩灯、店
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多采多姿。

  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
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
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
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
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
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
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
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
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
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
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
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
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
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
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
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
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
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猜灯谜: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
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
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
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
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
猜灯谜。

 

【节日】: 观音开库
【农历】: 正月廿六

【介绍】:

  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是民间佛教节日“观音开库日”,不知源于何典,有何
根据。相传,这天观音菩萨大开宝库,可以向观音菩萨“借库”,要钱有钱,要
物有物,有求必应,所以在这天,凡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神庙,香火都会特别
旺盛。

  观音开库由来

  坊间流传仙间的五百护法罗汉,分别化身为和尚,前往观音庙化缘,目的是
为了试验观音大士的法力。

  慈悲为怀的观音大士一心行善,于是大开仓库,让衪们享受斋菜佳肴,其后
更将衪们膳后剩余的大量粮食,逐一分赐给民间百姓享用。民间百姓十分敬仰观
音大士,更将此日称为‘观音开库’吉日,以作酬谢观音大士的大恩大德。

  观音开库意义

  从此,人们都爱在这日前往观音庙向观音大士‘借库’,原因是人们都认为
观音大士拥有菩萨心肠,只要诚心向衪祈求愿望,衪都不会令你失望。由于祈求
的种类,不只限于金钱财富,其借库的真正义意,是在乎每人愿望的达成,最终
而达到心灵的满足。故无论善信借到甚么银码的钱财,这都是大士赐给你的一个
启示。

----------------------------------------------------------------------

【节日】: 土地诞
【农历】: 二月初二 
【介绍】:

  『土地诞』为澳门本地华人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习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过“土地诞”,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澳门各
处的土地庙、社公,便会香火鼎盛,香客盈门,骆驿不绝的信众,带来供品,拜
祭土地公公。各乡民以三牲、酒礼祭拜 土地神,祈祷保佑一方乡民四季平安,
百业兴旺。年内添丁乡民还要在土地庙挂灯并宴饮庆贺。

 

【节日】: 洪圣诞
【农历】: 二月十三 
【介绍】:

  洪圣其人其事

  洪圣,全名为南海洪圣广利大王,俗称洪圣大王,有关洪圣的生平众说纷
纭。流传最广的是洪圣本名洪熙,为唐朝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官,曾出任广利刺
史。在任期间,致力推广学习天文、地理和数学,更设立气象台。他能准确预测
天气及风暴,对商人和渔民有莫大的贡献。后来因辛劳过度而死,世人惋惜而向
朝廷表述其功,皇帝阅其悼文,遂将洪圣的德行公布天下,并追封他为‘广利洪
圣大王’。于是沿海士庶建庙祀之。传说洪圣死后,仍庇佑村民,拯救了不少受
台风和天灾蹂躏的民众。

  元朗锦田之洪圣庙,门前有门联:‘克明克类,乃圣乃神’。据庙内重修碑
文(立碑时为1984年)谓此庙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三百余年。经历了不少风雨
侵蚀,为保养完貌,曾重修多次,可考者有清末咸丰十年、光绪十六年、民国二
十六年共三次。后来此庙由水头村邓氏投标而得,他们组成重建洪圣庙委员会专
司重建事务,现在此庙已入水头村邓氏之势力范围。

  元宵点灯与洪圣诞

  按照中国传统,围村在农历正月十五(2月7日)有元宵点灯的习俗。通常,
一般乡间这天会到处张灯,俗称‘开灯’,又名灯节,并有吃汤丸的习俗。在沙
头角的客家人为贺添丁有舞麒麟的风俗,称为‘贺灯’。另外,北区习俗若乡民
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若干,就可以在祠堂或神棚内挂上同等数目的花灯,代
表替婴儿‘注册’成为该氏族的一份子。父母又会准备鸡、烧猪等来酬神拜祖
先。

  而洪圣诞是在农历二月廿三日,现在不按传统提早至正月十五举行庆典活
动,目的是与元宵佳节合一,来个好事成双,双喜临门。

  在正月十五(2月7日)早上十时,村长会率领村民在邓氏祠堂镇锐镌邓公祠
前举行点灯仪式,庆祝有新生男丁出世,成为邓氏一份子。接着,十一时在祠堂
前吃灯粥,欢迎外人来吃。元宵点灯至此基本结束。接下来的便是洪圣诞的庆祝
活动了。

  自早上十时起,便有去年夺得花炮的花炮会陆续前来送还花炮,并在洪圣庙
前空地表演,直至下午一时许开始抽炮。下午一时,水头村洪圣古庙前之空地举
行,台上聚集了元朗区议员邓贺年、水头村村长邓锦良,台下有邓氏族人连记者
约三百余人。

  锦田村民事先已从洪圣古庙请了洪圣神主牌到神棚,监察抽炮仪式,以示公
正。仪式开始前,大会先燃放爆竹。由于最近发生多宗爆炸事件,警方加强了扫
荡烟花爆竹的行动,特别关注围村燃放鞭炮的习俗。所以,水头村村长邓锦良在
台上主持仪式,准备放爆竹前,特意三番五次呼吁在场人士(特别是记者),千
万不要拍摄将要发生的燃烧爆竹场面,另方面更提醒在场维持秩序的村民要特别
‘招呼招呼’那些记者,留意它们有否拍摄,此招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颇有效
用。结果,在场记者均不敢以身犯险,只等到烧爆竹结束后,才拍摄散满地下之
红纸屑。

  爆竹共有三串,逾一万枚,每串都极长,远看就像鲜红的长丝带。工作人员
须担架木梯,把它们挂在祠堂的墙上,然后才点燃。逾万枚爆竹响了长达十多分
钟,期间‘砰砰’响个不停,声浪澎湃,震耳欲聋,众人均以手掩耳。之后现场
烟雾弥漫,后来发现满地都是炮屑,铺了一层红地毯。
  之后,便开始抽炮。大会在空地中间,简单搭建了一个高台,由两名父老持
抽奖箱立在上面,让全场人士都看见整个仪式。

  根据传统的习俗惯例,每抽一炮前均会先烧一次爆竹,如今有所忌惮,所以
想了一折衷办法:事前先用录音机录下一段放爆竹的声音,然后在抽炮时在现场
播放声带代替。这种别开生面的做法确实颇有智慧,既可勉强维持传统;又可掩
人耳目,使与之前放爆竹时之声响混淆。在场人士不少均为此风趣有智慧的办法
而失笑。

  抽炮过程简单迅速,村民之前已买好炮票,如今两名父老抽得该号码的票,
再由得主上台亲自抽自己得第几号炮。接着,抽得花炮的炮会轮流在庙前舞狮庆
贺,然后离去。整个活动便告结束。

-----------------------------------------------------------------------

【节日】: 观音诞
【农历】: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介绍】:

  民间信奉观音的人非常多,象广东佛山至民国时仍存观音庙16座,其余各庙
亦多有供奉观音神像的。观音诞期一年有四个,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
九、十一月十九都是观音诞,以六月十九日山紫铺南泉观音庙的活动最隆重 。

  《佛山忠义乡志》载:“十九日绅士集南泉庙祀观音大士,妇女况为观音
会,或三五家,或十余家结队醵多钱,以素馨花为灯,以露头花为献,芬芳浓
郁,溢户市途,游人缓步而过,层层扑袭,归来锋在衣袖间也。”

  神诞日,群众在街巷内设坛奉祀,有的集资请瞽姬在神坛前一连十多晚唱
《观音出世》曲本。诞期,除本地人外,还有南海、顺德各乡男女信徒也前来参
神,以求消灾解难、添丁发财。

  神诞日,信徒要守斋吃素。

  一些人家的小孩多病,便选在观音诞举行契观音的“上契礼”。是时,请神
婆或尼姑念《莲花经》,取小孩的裤带,穿上两串长钱(即铜钱,每串九个,取
长久之意)并以斋菜、生果献于神前,燃香烛跪拜,禀明小孩姓名,出生年月,
祈福保安。拜毕,取神前“利是”,即告礼成。

--------------------------------------------------------------------------

【节日】: 北帝诞
【农历】: 三月初三 
【介绍】:

  北帝,即“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民间又称玄武大帝,诞期在农
历三月初三,传说他统管北方,又是水神。

  传说是北方之神,自中原传入后,为民间所崇信。从清迄民国逢农历三月初
三、二月二十五诞期,都热闹非常,各道观与大小北帝庙,都会举行醮会。

  昔日,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渔民们对掌管水族的北帝尤其祟拜,所以在各
地修建了北帝庙。庆贺北帝诞的传统还延续到今天,居民每逢诞期都会在庙前举
行盛大的贺诞活动,包括一连几晚的神功戏及烧香酬神等活动,气氛颇为热闹。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来历: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据《太上说玄天大圣
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
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
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
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
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
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
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
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
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
(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
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
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
到了鼎盛。

  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
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
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
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
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均有奉祀祝诞祭典。其
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

 

【节日】: 妈祖诞
【农历】: 三月廿三 
【介绍】:

  关于妈祖

  妈祖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987)羽
化升天。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在他的诗歌中曾有这样两句:“灵妃一女子,瓣
香起湄洲。”这两句诗概括了妈祖由人变神的史实,并点明妈祖信仰肇自湄洲。

  据宋代史料记载,大约距今一千年以前,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福建莆田
湄洲屿,有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平素急公好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
难,受到人们的敬重。当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屿上给她修了一座
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纷纷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
闪现在桅杆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关
于海上保护神妈祖传说的最初形态。

  在中国古代航海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航海的人很难预测海上的恶劣气
候,很难应付飓风的突然袭击,因而总想祈求神灵保佑,于是众多的“海神”便
应运而生。起初,人们还只是崇拜自然神,所谓“四海龙王”,就是自然神的人
格化。到了北宋以后,随着航海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进一步希望有一尊代表上
天(上帝)意志统管所有海域的神祗,来保护人间的航海安全。这就是妈祖信仰
发源的总的历史背景。至于妈祖信仰何以从莆田转到外地,由地方神发展为中国
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和历史的原因。

  朝延褒封

  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渐由湄洲湾扩展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
增多。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这传说终于传到了朝廷上。事情是这样
的: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
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
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白
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
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就下诏给妈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
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朝廷的确认、褒嘉。此后几百年间,自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封号由2
字累加至64个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直至无
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
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中国全境;同时,她的名字又
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
神。

-----------------------------------------------------------------------------

【节日】: 浴佛节
【农历】: 四月初八 
【介绍】:

  佛诞节的由来

  2539年前的4月8日,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的无树
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也就是后来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诞生后,一手指地,
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说:‘我乃是宇宙最尊贵的觉者,我将
广度一切沉沦生死的众生。’,随即有两股水从天泻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后
来,佛教徒每年为庆祝佛陀诞辰就沿用比例举行浴佛仪式。

  一、浴佛的意义:

  净化个人的身口意,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象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
祷,愿袪除贪欲、嗔恨、愚痴的污垢,让自行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
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藉
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我们的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
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二、浴佛的利益:

  可得无为法。 
  可得精进力。 
  可得大智慧。
  可生转轮王。
  可得人天富贵。
  可得子孙延绵。
  可得无病长寿。
  可得善神拥护。
  可得无上佛道。

  另外,在《浴佛功德经》中,所提及的利益有:

  现受富乐,无病延年。
  于所愿求,无不遂意。
  亲友眷属,悉皆安稳。
  长辞八难,永出苦缘。
  不受女身,速成证觉。

  三、如何浴佛?

  《浴佛功德经》中提到:

  以牛头栴檀、自檀、紫檀陈沉木,薰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沉香等,放于
干净的石上磨成泥状制作香水,放于干净的容器中。
  以好的土做檀,可以方可以圆,大小皆可随之变化上置浴床中间安置佛像。
  浴佛以其香汤沐浴,再以清水重沐,所用之水必须干净。
  两指取香水自顶上灌,此水又称吉祥水。
  手要轻,不要让净水溅出脚踩。
  用软毛巾将佛像拭净,并烧好香,遍薰四方。

  四、浴佛应抱持何种心?

  应以信心为之—要生欢喜心,深信功德,一杓水浇下,灌木如来同时也将自
己的心洗净。
  应以诚心为之—浴佛形像如佛在,已立世间第一福,并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共植福慧,结此圣缘。
  应以正心为之—求障消除,求心清净,愿以浴佛功德,祈求世界和平,民生
乐利。

  五、世界各国浴佛盛况:

  1.中国-

  中国历史上,当政者启建浴佛法会的最早事迹有:
  高僧传地九中说:后赵石勒,于每年四月八日,躬身诣寺,浴佛为儿发愿。
  佛祖统计第三十六中说:刘宋大明六年四月八日,帝于内殿修浴佛法会,浴
佛斋僧。
  唐义净《寄归传》中说:佛诞节当天,西域各寺院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
瓶。僧人在佛像上涂以磨香,灌以香水,在以白巾拭干,然后将佛像置在布满彩
花的大殿中。最后,大众还要在自己头顶上滴几滴吉祥水,以表生清净心,荡去
昏沉之业。
  《三国志·吴书》中说:每逢浴佛节,寺院都在路边陈设饭食,供往来人们
自由取食。‘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可见当时的中国,浴佛之
意,除身口意之外,更有广结十方缘、与民同庆之意。

  2.东南亚 –

  马来西亚和印尼虽以回教为主,但新历五月第一个月圆日(卫赛节)却市国定
纪念日。在这一天,佛教徒纪念佛陀三件大事- 降生、成道、涅槃。各个寺院,
除了在门口插上教旗与国旗外,电视台、学校、甚至电影院等大型公共场所,均
有佛教故事及话剧演出。各佛教团体也举办卫赛卡比赛,征文或演讲比赛景象热
烈。吉隆坡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晚间大游行,有佛教团体制作的花车及数十万信
众,每人一手拿着莲花蜡烛,一手挥着教旗的庞大队伍,在美人口诵佛号声中,
连续两三个小时,行走穿梭于主要街道,结束后集合诵经回向。

  有佛教国家之称的泰国,每到佛陀日,信徒就前往寺庙诵经,并以莲花、香
及蜡烛供养佛陀,更有人购买一小片金泊绕佛三匝后,贴于佛陀的金身上。

  韩国则在过完新年后,就忙着佛诞节的准备,信徒往往分组至寺庙发心糊莲
花灯,千百盏明灯高悬,光明灿烂。

----------------------------------------------------------------------

【节日】: 端午节
【农历】: 五月初五 
【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它的由来相传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投江的故事。除此
之外我找了另两种说法,一并列在下面。
     
  一、屈原投江:
  爱国诗人屈原哀国自尽,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
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
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
见曹父尸 ,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
祭献。

  三、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
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在五月五日将
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於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端午节的节庆活动: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
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
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
石 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悬挂菖蒲:
  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等避邪驱病。通常
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叶片呈剑型,象徵除却
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
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
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
狂;榴花悬门则,可避黄巢,话说黄巢之乱时 ,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
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著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著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
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
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
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
就可以避黄巢之祸。石榴花悬门风俗因此流传至今。

  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
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
神的最佳活动。

 

【节日】: 龙母诞
【农历】: 五月初八 
【介绍】:

  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少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传说一天,
温氏在西江边洗衣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长大后五
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他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
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
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今为龙母庙,
系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
香亭、正殿、两庑、妆楼、行宫、庙侧有龙母坟、碑亭、观音。龙母庙最为值得
称赞乃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其建筑系按低水区特点设计: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
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每逢水淹过后,别
处淤泥淹膝,庙内稍作清扫地面便干净如故。此乃龙母祖庙建筑之中的神奇。

龙母庙

  龙母庙,这座古建筑,系集两广能工巧匠,运作七年才完成。它与广州陈家
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着成
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

  龙母祖庙位于广东德庆县悦城镇五龙山下,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秦汉期间
兴建。因历代相传悦城龙母乐善好施,能消灾解难,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尤其
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龙母诞期,来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数以万
计,香港来的人也不在少数,成为一大奇观。

  龙母曾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现在庙中还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开国皇帝的洪武
诏书碑。一千多年来龙母祖庙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绪31年)曾集中
两广的能工巧匠,耗费巨资,花了七年的时间重建了这座龙母祖庙。1985年,社
会公众和港澳同胞集资300多万元,又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龙母祖庙是一座砖木
石结构的建筑群,也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整个建筑群与周
围的山水和谐相契,浑然一体。龙母祖庙建筑群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虫、
防雷性能,虽经百年风雨雷电,至今瓦不漏,墙不裂,柱不弯,地不陷,令专家
惊叹不已,称为南方低水地区古建筑的典范。特别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设计
非常巧妙,溢流通畅快捷。每逢洪水侵浸,庙宇内外清洁如故,绝无淤泥。庙内
梁、柱、桁、檐,几乎全是木雕、砖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
宝”。

 

【节日】: 关帝诞
【农历】: 五月十三 
【介绍】:

  信仰习俗  纪念关公的日子。关公,名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刘
备的结拜兄弟。死后被人们誉为中国的“武圣”,是“忠义”的象征。历代封号
甚多,民间称为“关帝”、“关圣帝”。

  民间崇尚关帝的信徒众多,港澳地区几乎每家商号都供奉一座关帝像镇宅;
建有多座关帝庙,例如澳门三街会馆处的关帝庙、(乙水)仔卓家村关帝庙等。
诞期亦有两个,农历五月十三日和六月廿四日。在诞期之日,港澳地区的信仰者
在家都要在关帝像前献花烧烛、置放各类贡品。民间体育会及社团和商店分别举
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宴会、体育比赛等;庆祝活动以商家最为注
重。

  关羽生平

  关羽(?—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东临猗西南)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
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
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
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
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
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
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
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
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
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
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
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
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
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
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
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
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
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
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
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
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
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
(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
手。中平元年(184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
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
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
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
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
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
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
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
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
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
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
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
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
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
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
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
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
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
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
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
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
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
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
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
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
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
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
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
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
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
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
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
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
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
·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
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
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
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
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
溃散,遂解白马之围(参见白马之战)。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
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
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
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
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
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采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
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
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
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
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
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
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
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
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
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
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
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
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
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
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
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
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
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
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
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今湖北
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
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
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
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
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
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
呢?”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
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
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
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
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灸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
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
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参见益州之
战),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
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
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
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
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
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
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
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
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
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
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鲁肃不愿意孙刘两家失和,就邀请关羽相见,双方各退兵马几百步,中间搭
个供会谈用的帐篷。赴会的将军只准许带防身的单刀,不准带士兵。关羽接到邀
请,带着随身的卫士周仓毅然赴会。这就是有名的“单刀赴会”。会谈一开始,
鲁肃就责问关羽为什么不把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还给东吴。关羽说:“乌林
之役(即赤壁之战,乌林在赤壁对岸,故有此说),左将军(指刘备)亲自作
战,与东吴共同破敌,难道说他夺下来的土地连一块也不应该得到吗?您怎么能
说要把这些地方归还给东吴?”鲁肃说:“东吴国土很小,只是体念刘豫州(指
刘备,当时为豫州牧)兵马很少,又被曹军打败,才让给他一个安身之地。赤壁
之战以后,又把南郡借给他。现在刘豫州已经得到了益州,就该把荆州还给东
吴。我们并不要求全部荆州,也不要求退不南郡,我们只要求长沙、零陵、桂阳
三个郡。要是连这一点也不答应,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这进,周仓在一旁瞪着
眼睛大声说:“天下的土地,有德的都可以住,怎么能永远归一家呢?”关羽手
按在刀把上,给周仓使了个眼色,故意责备他说:“这是国家大事,你懂得什
么!快给我出去!”周仓会意,立即出去准备兵马接关羽。关羽也向鲁肃告别
说:“您的话,我一定转告左将军,再作商议。”鲁肃也就很有礼貌地把关羽送
了出去。

  关羽回来后,派人向刘备汇报了这次单刀赴会的经过。刘备这时因为得知曹
操正率大军进攻汉中,担心前后受敌,丢失益州,就主动向孙权请和,双方商定
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
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
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
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
(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参见汉中之战),曹操不
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
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
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
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
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
镇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
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
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不熟悉南方的气候地理。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
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
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
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
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
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
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
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
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
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
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
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
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
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
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
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
“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
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
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
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
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
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
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
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
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
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
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
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
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 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
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
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缺乏对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他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
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
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
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
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
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
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
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
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
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
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
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
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
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
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参见井陉之战),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
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
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
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
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
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
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
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
关羽的后方(参见江陵之战)。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
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
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
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
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
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
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
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
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
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
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
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
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
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
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
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
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
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
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
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
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
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
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被徐晃
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
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
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关羽惊
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
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
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
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
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
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
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
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
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
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
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
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
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兴一起
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刘备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
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
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
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
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
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
(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
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
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
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
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
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
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
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
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
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
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
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
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
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
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
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
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
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
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
此。

  关羽性格上也有优秀的一面。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
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既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
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
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
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
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
·蜀书·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
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
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
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
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
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
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
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
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
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
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
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
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
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
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
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
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
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
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
阁共达三百余间,为山西浏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
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
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出。再以关羽家乡蒲州梆子为例,“三国戏”有记载的88
出,其中“关公戏”就有18出。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
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
减。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
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
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
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
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
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
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
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
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
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
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
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
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
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
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

【节日】: 鲁班诞

【农历】: 六月十三

【介绍】:

  行业性习俗。纪念鲁班师傅的日子,为农历六月十三日,俗称“师傅诞”。

  鲁班是古代著名工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子》记有他的事迹。旧
时中国建筑工匠木匠皆奉他为祖师(即行业保护神)。各地工匠常祭祀,遂在民
间形成节日。这是港澳地区上架木艺工会最为重视的节日。在诞期,三行(泥水
匠、木工、搭棚工)工人放假一天,白天去鲁班古庙参拜,入夜开怀畅饮,还请
一班艺人来唱八音或演木偶戏。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项“吃师傅饭”的传统活
动。即当天用大铁锅煮饭,烧炒粉丝、虾米、眉豆等菜,派发给每位会员及其家
属。据说,吃了师傅饭的孩子不但能像鲁班师傅那样聪明能干,而且能够加快长
大、健康身体。

  鲁班

  鲁班本名公输般,因为‘般’与‘班’同音,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所以
称之为鲁班。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工匠,被喻为木匠的祖师。

  《墨子·鲁问》中提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他还造了能载人
的大木鸢,在战争中担任侦查的任务。《渚宫旧事》记载‘尝为木鸢,乘之以窥
宋城。’历史上还记载了鲁班因为自己的才干,竟然使得父母葬送了性命。这又
是怎么回事呢?王允的《论衡·儒增篇》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
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母亲就这样不见了踪影。而父亲
呢,命运更惨。根据唐朝一本《酉阳杂俎》记述,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
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飞回家去会妻
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爸爸觉得很奇怪媳妇怎么会怀孕呢,于是鲁
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
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
当地人见到由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诞,上架行木艺工会最重视这个节日,木艺工
人昔日十分注重奠师重道精神,他们最奠崇的师傅,就是鲁班先师了。木艺这一
行可说是最古老的行业,木工在建筑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每年祝贺师傅
诞,还有一项很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派“师傅饭”,所谓“师傅饭”,其实只
是在师傅诞那天,用大铁镬煮的白饭,再加上一些粉丝,虾米,眉豆等。由于相
傅吃了师传饭的小孩子,不仅能像鲁班那么聪明,而且快高长大,健康仱俐,以
前,在贺诞这一天,请一班艺人回来唱八音,或者请一台木偶戏来演出,视乎当
年的经济情形而定,总之是隆重其事。 

 

【节日】: 侯王诞
【农历】: 六月初六 六月十六 
【介绍】:

  侯王诞是为了纪念英勇保护年幼的宋末代皇帝帝昺的宋末大臣杨亮节。他当
时随着宋帝昺逃避元兵追杀来到香港,曾经负责打理大屿山地方政务,受到居民
拥戴,故死后得到居民起庙供奉,故此侯王是香港及大屿山地道产生的神灵。拜
侯王的风俗传播并不广,只有香港及邻近地区有侯王庙。

  每年大澳居民都会庆祝侯王诞,各区的庆祝日期亦不尽相同。庆祝节目中最
精彩的莫过于赤脚走火炭。位于九龙城的侯王庙建于一七三零年左右,另外在东
涌、新田及沙田等地亦有侯王庙。 

 

【节日】: 观音诞
【农历】: 六月十九

------------------------------------------------------------------------------

【节日】: 开息门
【农历】: 七月初一 
【介绍】:

  农历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喜庆尽自此一个月避开。

  在华人社会的传统节日里,阴历七月称为鬼月,以中元节七月十五为重要的
节日。传说中鬼月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阎罗王特别允许“好兄弟”(方言中对
大小鬼的别称)到人间度假,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便积极展开俗称“普渡”的活
动,因此,这个时期庆赞中元的盛典处处可见。

  社会不断地演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唯独对敬鬼神以求平安、财运等的作
法,仍甚少改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仍普遍存在。

  追溯华夏文化的源头,祭/巫师在上古社会是具有崇高至上的地位。经过了
漫长岁月的洗礼,来到今时今日,法师、道士、牧师、神父等神职工作者,依然
是人们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形象。一些迷信习俗与生活忌讳,据说在中国国
内已逐渐消逝,但在海外的华社中却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汉文化源远流长,华人生活中的忌讳也不少,有些忌讳是会造成不便,有些
却是诙谐有趣。例如人们买屋、买车或住医院都争挑“三”而不愿挑“四”;
“三”和“生”谐音,“四”则和“死”谐音。但如果在“四”的后边是
“八”,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送礼时忌送钟,“钟”、“终”同音,不吉
利。在医院别切梨给病人,“分梨”即“分离”之谐音,大忌也。相对的,带有
好兆头的谐音的事物也为数不少,如“一六八”是“一路发”的谐音,尤其受市
民喜爱。

  民族文化不分优劣,迷信阶级不分贵贱。我就认识一名受过高深教育的管理
级人士,非常迷信风水八卦。当发现上门服务的电脑技师的母亲病重时,急忙要
求更换日期,待过了七月、“好兄弟”们“回家”后才可上门维修电脑。

  诸如此类迷信七月不吉利者,大有人在。不搬家、不买屋子、不定婚、不结
婚,甚至于避免在七月份生孩子。类似根深蒂固的观念,世代相传,同样的迷信
造成虎年婴儿少,龙年婴儿潮的社会现象。

  华族社会里这类的忌讳迷信,约定俗成,已形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迷信程
度与个人教育背景无关,而与个别的文化修养、生活环境有关。 

 

【节日】: 七巧节
【农历】: 七月初七 
【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又称乞巧节、
女儿节和少女节,这都和织女有关。

  由来  

七夕由来也有多种说法,分别是:

  一、床母生日:
  中国多神崇拜的社会,树有树神,床也有床神,床神是女性神,所以叫做「床
母」。她是儿童的保护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岁以前都要拜床母。

  二、七娘妈生日:
  七娘妈就是七星娘娘,是民间将天上七星人格化的结果,也是孩子的保护
神,农业社会医学不发达,孩子常因一些疾病而夭折,所以要请求七娘妈保佑未
成年的孩子,能平安长大,因此都要配带七娘妈的香火,等到十六岁成年的七月
七日当天还愿,酬谢七娘妈。

三、牛郎织女会:
  织女是天上美丽的织造仙女;而牛郎则是人间穷苦人家的孩子,在兄弟分家
的时候,只分到一条老牛,可是牛郎非常勤劳,又细心照顾老牛,所以老牛感谢
她,让他见到织女,最后天帝将织女嫁给牛郎,并留在天上住。过没多久,牛郎
想回家探望,但因为以前已在天帝面前发过誓,将永远陪伴织女住在天上,违誓
就会受到处罚。结果因为牛郎违背誓言,所以和织女分隔在银河的两边,天上人
间。天帝说只要天河的水干了,就让他们见面。结果牛郎带著他的孩子,日夜不
停的舀水,终于感动天帝,让他们每七日见一次面。但喜鹊传错话,变成「每年
七夕」见一次面,后来喜鹊王为赎罪,发动所有的喜鹊搭一座鹊桥,让牛郎、织
女从天河两边可以快一碰面相会。

  四、乞巧会:
  相传七夕拜织女,会有一双巧手,像织女一样,会做许多巧事。所以古代有
女儿的人家都会在七夕夜,向织女乞求,赐给一双灵巧的手。

  五、魁星生日:
  相传这一天是魁星夫子的生日,魁星是读书人所崇拜的神明。魁星是自然
神,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称做魁首或魁斗星。从前的读书人相信魁星和金榜题
名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称中了状元叫做「一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

  节日活动:

  拜床母: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
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希望孩子快快
长大,但拜不能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拜七娘妈:七星娘娘也是儿童的保护神。没有子女的,她能授子女;有子女
的,她能保平安。所以有许多小孩,在十六岁以前都要配戴七娘妈的香火,等到
十六岁时的七月七日还愿。

  牛郎织女会:相传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一天会相会,使得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添
美丽。以前的人都在七夕夜注意两颗星靠近的事情,而为他们俩高兴一番。

  乞巧会:家有少女或少妇在晚上摆设香案,供上鲜花、水果、白粉、胭脂和
针线,乞求织女能够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手。用彩线对月穿针若能穿过,则表示
艺会特别的好。
  祭魁星:古代的私塾或学堂都奉祀魁星爷,读书人对祭魁星更是大,在清代
文献中就有关祭魁星的记载,描写祭魁星是在晚上举行,各个私塾都竞相集资准
备餐品来祭拜,整夜喝酒;也有的用演戏来庆祝,甚至也有杀狗来祭祀的。 

 

【节日】: 盂兰节
【农历】: 七月十四 
【介绍】:

  由来: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
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
徘徊於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
「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

  节日活动:

  烧街衣:人们都会在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
在路边拜祭一番。撒钱的习俗已很少见,但亦有人这样做的。人们「烧街衣」的
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某些行业的人,因为畏惧鬼魂作祟,在七月会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
的,在这个月忌讳开工动土;造船的,忌讳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讳商店开幕;
嫁娶订盟的,忌讳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讳行近水边,怕成为落水鬼的替身
等。

  盂兰节神功戏:在较大型的盂兰胜会中,通常都有戏班演出大戏,作用是给
先人的灵魂在接受功德之馀,又得到娱乐。另一方面是给到来的街坊娱乐一番。
而剧种通常是 广府、潮州或鹤佬戏。

  大士王:一般来说,在盂兰胜会会场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台、坛或棚,
例如戏台、福物台等,它们各有不同的摆设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思。其中「大
士台」在盂兰胜 会中必定有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个巨大的纸扎的
像,称「大士王」,又称「鬼王」,在烧街衣的时候,将大士王抬出来,用以维
持秩序。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纸糊而成,头顶观音、额上双角、面目狰狞,一副凶
恶得挺吓人的武将打扮,都是为了镇摄群鬼。普渡结束,人们举行「化大士王」
的仪式,将大士王像焚烧,恭送大士王离开。

  平安米:每年盂兰节期间,一些街坊组织都会派米,其原意是为先人消灾解
难,那些一袋袋的米,称之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队领取。派米之举可
能本用来救济贫民和乞丐。现在的对象则以老人家为主。 

 

【节日】: 盂兰节
【农历】: 七月十四 
【介绍】:

  由来: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
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
徘徊於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
「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

  节日活动:

  烧街衣:人们都会在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
在路边拜祭一番。撒钱的习俗已很少见,但亦有人这样做的。人们「烧街衣」的
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某些行业的人,因为畏惧鬼魂作祟,在七月会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
的,在这个月忌讳开工动土;造船的,忌讳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讳商店开幕;
嫁娶订盟的,忌讳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讳行近水边,怕成为落水鬼的替身
等。

  盂兰节神功戏:在较大型的盂兰胜会中,通常都有戏班演出大戏,作用是给
先人的灵魂在接受功德之馀,又得到娱乐。另一方面是给到来的街坊娱乐一番。
而剧种通常是 广府、潮州或鹤佬戏。

  大士王:一般来说,在盂兰胜会会场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台、坛或棚,
例如戏台、福物台等,它们各有不同的摆设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思。其中「大
士台」在盂兰胜 会中必定有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个巨大的纸扎的
像,称「大士王」,又称「鬼王」,在烧街衣的时候,将大士王抬出来,用以维
持秩序。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纸糊而成,头顶观音、额上双角、面目狰狞,一副凶
恶得挺吓人的武将打扮,都是为了镇摄群鬼。普渡结束,人们举行「化大士王」
的仪式,将大士王像焚烧,恭送大士王离开。

  平安米:每年盂兰节期间,一些街坊组织都会派米,其原意是为先人消灾解
难,那些一袋袋的米,称之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队领取。派米之举可
能本用来救济贫民和乞丐。现在的对象则以老人家为主。 

 

【节日】: 关鬼门
【农历】: 七月三十 
【介绍】:

  农历七月三十日,俗称关鬼门,鬼月至此结束。

  在华人社会的传统节日里,阴历七月称为鬼月,以中元节七月十五为重要的
节日。传说中鬼月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阎罗王特别允许“好兄弟”(方言中对
大小鬼的别称)到人间度假,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便积极展开俗称“普渡”的活
动,因此,这个时期庆赞中元的盛典处处可见。

  社会不断地演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唯独对敬鬼神以求平安、财运等的作
法,仍甚少改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仍普遍存在。

  追溯华夏文化的源头,祭/巫师在上古社会是具有崇高至上的地位。经过了
漫长岁月的洗礼,来到今时今日,法师、道士、牧师、神父等神职工作者,依然
是人们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形象。一些迷信习俗与生活忌讳,据说在中国国
内已逐渐消逝,但在海外的华社中却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汉文化源远流长,华人生活中的忌讳也不少,有些忌讳是会造成不便,有些
却是诙谐有趣。例如人们买屋、买车或住医院都争挑“三”而不愿挑“四”;
“三”和“生”谐音,“四”则和“死”谐音。但如果在“四”的后边是
“八”,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送礼时忌送钟,“钟”、“终”同音,不吉
利。在医院别切梨给病人,“分梨”即“分离”之谐音,大忌也。相对的,带有
好兆头的谐音的事物也为数不少,如“一六八”是“一路发”的谐音,尤其受市
民喜爱。

  民族文化不分优劣,迷信阶级不分贵贱。我就认识一名受过高深教育的管理
级人士,非常迷信风水八卦。当发现上门服务的电脑技师的母亲病重时,急忙要
求更换日期,待过了七月、“好兄弟”们“回家”后才可上门维修电脑。

  诸如此类迷信七月不吉利者,大有人在。不搬家、不买屋子、不定婚、不结
婚,甚至于避免在七月份生孩子。类似根深蒂固的观念,世代相传,同样的迷信
造成虎年婴儿少,龙年婴儿潮的社会现象。

  华族社会里这类的忌讳迷信,约定俗成,已形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迷信程
度与个人教育背景无关,而与个别的文化修养、生活环境有关。

------------------------------------------------------------------------

【节日】: 灶君诞
【农历】: 八月初三 
【介绍】:

  灶君是民间司灶之神。粤人称灶君老爷,其妻曰灶君奶奶。据说灶君原来管
理仅一家饮食,秦汉以后,扩大到掌握一户的生死祸福,所以在广州也是重要神
之一,许多人家都在灶头上以红纸书写“司命定福灶君”的神位,配置香炉、灯
盏,早晚祭香、燃灯奉祀。

  灶君诞是八月初三,民间虽有祭祀,但不及岁暮“谢灶”隆重。据说每届年
底,灶君便要到天庭,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功过。人们为求他说好话,家家户户
在他临行之前,备香烛祭品谢灶。谢灶日期,有所谓“官三民四家五”之说。

  灶君

  灶君又称灶王,古代神话传说为主管饮食之神,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当时
主要是为了感谢和颂扬灶神的功德,大约到了西汉,灶神的神职逐渐转化为掌握
人的寿夭祸福,被彻底普遍迷信化了,根据《史记·孝武本纪》的记载,西汉有
个叫李少君的方士曾鼓吹祠灶可以致物炼丹,导致长生,并能以方士致灶鬼之
貌,《淮南万毕术》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到了后汉,这一观
念更广为流传,郑玄注‘五祀’中的‘灶’为‘小神居之人间,司察小过,作谴
告者尔’。《后汉书·阴兴传》记载,阴子一见灶神,立刻以黄羊祠祀,结果财
运享通,成为了巨富之人。 到了晋代,灶神又执行了司命的职权,演变为司察
世人罪过之神,成为了天帝直接安插在每个家庭中的耳目晋代葛洪《抱朴子·微
旨篇》引东汉纬书称:‘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罪大者夺纪(减损寿命
三百天),罪小者夺算(减寿三天)’。由于灶神与司命神的融合,使民间的祭
灶习俗中出现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的说法,《灶王府君真经》中有‘求寿的管保
你年登九旬,求儿的管保你门生贵子’等语。

  灶神原属家神,长年累月由人们供奉,一般初一、十五上上香而已,也无须
铺排,但每年的腊月廿三日则须举行祭祀仪式,叫做‘送灶’。河南腊月二十三
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
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
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
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
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
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
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廿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
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廿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
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
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廿三祭灶。每到腊月廿三这天,中原城乡叭叭燃放起新
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
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节日】: 中秋节
【农历】: 八月十五 
【介绍】: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这个说法也有很多种了,分别是: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
间疾苦,弄得……。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
药,此事 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售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
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已进
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传为日神的配偶神。我国以嫦
娥为月神,代表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优美的性格。中秋节为月神生
日,信众在户外院内设香案供鲜花、水果、月饼、焚香烧金,放炮祭月,全家人
在团圆的气氛中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就是 所谓的「拜月」。

  三、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庙要演戏酬神,农夫
们在田里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绑以金纸,这种竹杖是给土地公
走路时作拐杖用,并祈求明年会存更好的收成。

  四、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汉民不甘受其统治,爱国之士纷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
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
日月旗,旗将藏在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
都挂起来,元人看了大吃一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
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
夜杀鞑子」,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大家一起把鞑子杀了,元朝就推翻
了。

  节日活动:

赏月: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明亮与圆满,具有象徵性的意义。更有
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

  吃月饼: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
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中秋应景的品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月饼是
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

团圆: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社区之─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圆满
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节日】: 孔圣诞
【农历】: 八月廿七 
【介绍】:

  信仰习俗,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
479)的日子。诞期原为孔子诞生的日子--农历八月廿七日,后来为了便于世
界各地一起纪念,中国和世界各地改用为公历9月28日,但是澳门一直沿用农
历。澳门民间尊孔祭孔之风浓盛,孔圣诞的纪念活动十分庄严隆重,各个仪式均
采用古制。包括祭台上要摆放各种古代乐器、祭具,奏乐和行礼都有一套特别的
祭典,主礼者要身着长衫马裤。仪式由澳门孔教会主持。该会为纪念孔子诞辰
2500周年,曾出版专集《圣诞特刊》,详细记录澳门孔圣诞纪念实况。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有三大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孙子和哲圣老子。他们
都具有世界影响,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若论其影响的广
泛性,则轩轾立见。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
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
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
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
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
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
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
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
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
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其官氏之
女为妻,一年后其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
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
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
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
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
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

  二、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
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
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
所好。”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
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
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
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四、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
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
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
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
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
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五、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
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
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
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大部
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
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
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
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
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
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
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
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
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
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
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
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
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
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份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
转。知识份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
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
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
的薰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
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
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
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
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
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
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
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
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

【节日】: 重阳节
【农历】: 九月初九 
【介绍】: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时以奇数为阳,九月初九两个阳重叠,故称重
阳,亦称重九。

  重阳节一般吃重阳糕,有的还吃“九品糕”(用荸荠、栗子、莲心等9种果
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顺。这天的主要活动是上山登高。

  现在,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以弘扬我国敬老传统。 

  节日活动:

  祭祀祖先:人们都在重阳节,供牲醴祭祀祖先。

  登高:登高郊游,此俗自汉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在汉代时除登高郊游之外,
并增加野宴。发展到後来,大家乘登高之便,并兼扫先人的坟墓,增加了重阳在
慎终追远的孝亲精神。

  佩茱萸:茱萸是中药材有去疾杀虫的作用,民间视为「辟邪翁」。

  赛风筝:九月是秋天,天高气爽,过去青少年在这天争放风筝。

------------------------------------------------------------------------

【节日】: 下元节
【农历】: 十月十五 
【介绍】:
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
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
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
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
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因
此下元节又叫‘消灾日’。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香烛祭品拜祀三界公之一的
水官大帝,以求平安。

  小榄水上飘色

  唐贞观年间,香山重镇小榄一带流行一种佛教祭祀活动,习惯上称为“水官
解厄辰”的拜祭活动。按《中华风俗志》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
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按中国民间节气,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古代称
之为“水官诞”,在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此日多有祭祀,与孟兰盆会一样,
多有举办超度亡灵的持斋施食仪式。历史上小榄带,河涌交错,多以舢板、小艇
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因而,不管婚丧红白诸事均以小艇作迎送礼仪用具。中山
人在古时深受佛、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多有在四月八佛祖节、七月七乞巧
节、七月十四孟兰节及下元节等传统宗教节日中,举行超度亡魂的祭祀活动,以
表其后人之精神寄托。为此,小榄地区一带由于地理和生活习俗的关系,从唐代
开始便流行“水宫解厄之辰”的民间宗教活动。在每年的下元节,小榄的各宗
祠、社坊,尤其是大姓富贾之家,纷纷出资购艇,饰以蓝、白、黄色为主的布
条,并在船两端挂上招魂幡,上写各姓氏的纸灯笼,摆上三牲祭品,船仓中坐立
几位法师,边循水而游,边敲响木鱼诵诗,作超度亡魂之仪式。超度仪式完毕,
族中长者及各房中长者,随后上艇,向两岸的族人或围观者分衣施食。再后是一
些小舢板、农艇之艇头艇尾,竖满竹杆,上挂鞭炮烟花,一路燃放,刹那间,河
涌、小桥、堤岸上锣鼓喧天,万人空巷,这一习俗沿袭久远。

  明代初叶,榄溪一李姓族人中,有人出外地做官和习艺,遂将中原地区的跑
旱船、飘色等民间艺术溶泄于一体,开始在小榄下基一带起水色民间艺术活动。
初时的水色,只是在原来的“水宫解厄之辰”基础上进行改革,将原有的法师道
人乘坐的小艇,用竹木扎成框架,以纸裱扎成金童玉女的纸人,并有布满招魂
幡、纸灯笼等祭祀器物,这种小船称为“色船”,或称为“色排”,另外,传统
中有法师道人做法事或族人用作法事或施舍衣物、食品的小艇则称之为施船或诵
经船。作为“色船”的小艇,一般拖在施船之后。这种原始的“水色”活动发展
至明末清初,逐渐取代了“水官解厄之辰”的宗教活动。原有的纸扎人物,为活
人扮演的童男童女所替代,成为活生生的“色芯”,改为传统民间故事或典故的
人物装扮,如“天仙配”、“西游记”、“梁祝”等。并不单是纸扎菩萨的单一
题材。由于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因而大受百姓的欢迎。由此,“水官解厄之辰”
的称谓和内涵,随着漫长岁月的推移改变成为“水色”而沿袭发展,成为小榄一
项独特的民间艺术,由单纯的祭祀活动主题的改变,色艇的改革也随即改变,摒
弃了过去的招魂幡、祭祀用的白纸灯笼等封建迷信用品,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
的彩旗织锦,与飘风的装扮接近,甚至在清代中晚期时,色船改用竹排或木排作
“色台”,用画舫彩艇牵拉,“色芯”在“色台”上表演,尤如水中舞台,甚至
以群牛尾随色艇,别出心裁地在水牛背上设各种扮相之色芯,作五花八门的表
演,称之为“水牛色”。见者无不啧啧称奇。因而就连原石岐城郊的张溪等地也
曾聘请各款水色队伍到一些水网地区去表演。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小榄举办大型的“菊花大会”,“水色”巡游
的时间随之改变,而成为小榄菊花会的巡游活动,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
期间,与菊花会活动一起举行,而且在菊花会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水色”表演,
成为一出重头戏。由于在菊花会期间出色,逐步改变为小榄各姓氏、各宗族、各
村的民间艺术竞赛,与飘色艺术一样,均表现了小榄人的聪明智慧,成为在珠江
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都亨有美誉的当地独有民间艺术活动。可惜,这一独特的
民间艺术奇葩才脱离了宗教迷信的窠臼,发展未久,至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由于种种原因反被作封建迷信而被取缔。从民间艺术来讲,水色巡游,比起陆地
上的飘色巡游或跑旱船等民间艺术更具艺术感染力,其民俗文化的属性更浓,更
具研讨性。然而,我们今天只有在老一辈一鳞半爪的记忆中去寻找它的影踪。年
青一代,实不知“水色”为何物矣。 

----------------------------------------------------------------------------

【节日】: 腊八节
【农历】: 十二月初八 
【介绍】: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
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
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
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来由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
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
“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
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
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
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
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
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
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
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
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
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
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
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
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
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
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
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
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
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节日】: 冬至
【农历】: 十二月廿二 
【介绍】:

  农历解释冬至的自然现象:
  “斗指戊,斯时因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也最
长。”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斜射角度最
大,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长。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
方向),白天就慢慢地变长起来,太阳高度角也逐渐变大。所以在时 序的转进
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冬至成为重要的节日,民间称为“冬
节”。冬节周代已有,自汉以来,冬节更为隆重,与新年并重,所以民间有“冬
至大如年”的说法。

  节日活动:

  敬神明:
冬节一早,煮甜汤圆,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

  拜祖先和祭祖:
  中午时备酒菜,先祭祖先,然后全家聚餐,欢度冬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
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
冬”。

  吃甜圆仔添岁:
  祭祀神明、祖先完毕一家人吃圆仔,全家团圆而食,叫做“添岁”,即古所
谓“亚岁”。民间在冬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在节前夕全家大小一
起来搓汤圆,有红的,也有白的,小朋友们则用米粉塑造的家饲如鸡、狗、猪等
等,俗称“做鸡母狗仔。”

  饷耗:
  在乡下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器物之上,即所谓“饷
耗”。

  补冬:
  在王诗琅所编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如下:“有的宰鸡杀鸭炖八
珍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 ,贫户则以福眼肉(龙眼干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
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 

 

【节日】: 小年
【农历】: 十二月廿三 
【介绍】:

  腊月二十三,又称“过小年”,是开始为过大年(三十)而紧张准备的日
子;民间从这一天起,似乎每天都有具体的活动,一直到除夕止。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
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
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
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
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
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
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
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
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
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
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
(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
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
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
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
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
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
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
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节日】: 除夕
【农历】: 十二月三十 
【介绍】:

  农业社会的过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俗称「入年关」是大致上从十二月廿四
日开始至正月初五。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称大除夕,俗称大年夜;其前一夜称
小除夕,俗称小年夜。

  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灰尘,干干净净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
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刷掉门上旧春联,贴上新
春联, 以示除旧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点烛,烧纸钱,祭品丰
盛,反映人们对祖宗的崇敬。祭毕,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又称
“合家欢”)。晚上,有的在灶神龛内换上新的灶神像,两边贴“上天奏好事,
下界保平安”的红纸对联,上供品,俗称“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
的灶神接回来。有的挂钟馗像, 以避鬼祟。农家还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画粮
囤,企求五谷丰登。入睡前,放3声“关门爆仗”。有人还在大除夕守岁,做圆
子,切糕丝,在灯光中达旦不眠。

  由来:

  年兽只可怕的动物,它都在岁末的时候出来吃来,所以全家团聚吃顿丰盛的
晚餐,等待死期,后来没被年兽吃掉,而且发现年兽怕红色,所以以后都在家门
口贴红纸,避年兽 ,才演变成过年的习俗。

  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是一年最后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在
农耕的社会与作物的收获有关,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释为「收
获」,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谷熟」,所以古代过年与今日原住民的丰年祭相似,
表示一年的结束并庆祝作物的丰收,神人同乐,另一方面,祭祀神灵,感谢其护
佑,并祈求来年好运。

  节庆活动: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原来这天所送的是地界众神,所准备祭品较丰
富,有茶果牲礼,后来俗传送「灶君」,因此人们准备甜点,一早将司管人间的
灶神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各家各户的善恶,等到初四才接神。为了能多放
几天没「神」监视 的日子,通常「送神早,接神迟」而且希望驻在家里的神能
多说几句好话,所以都用甜品如麦芽糖、汤圆甜为祭品来祭拜。接著年廿八就举
行大扫除,将家内刷洗一新,意味著除去旧年的一切晦气。

  蒸糕:吃年糕有「年年高」、「步步高升」的含义。

  办年货:因为商铺常常都是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要储存较多的食物,
大过年的才不会食 物匮乏。

  拜天公:除夕当天一早,备好鲜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谢一年来庇佑,
祈祷来年顺利、平安。 辞岁: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
碗、菜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菜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
事业发达。岁除夕祭祖是 民间大祭,有宗祠的要开宗祠。祭祀前的门联、门
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并要点大红色蜡烛,全家按长幼顺序拈香。除夕的祭祀
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求来年多福。

  贴春联:春联相传是由桃符演变而来,而桃符则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画上门神
的图案,后来则用纸画门神,也有贴上吉祥图案的年画。家家户户在门楣上贴各
种适 合自家的春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元复
始 ,万象更新」、「三羊开泰,五福临门」、「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
「忠厚传家久,诗继世长」、「春风春雨春常在,宜室 宜家宜放怀」,等等。
除了长长的春联,小型的红纸挥春写著各样的吉祥话,贴满家里各个角落,因位
置不同内容也各异。大门--「大家恭喜」、「恭喜发财」、「招财进宝」、米
缸--「满」、「五谷丰收 」、厨房--「山珍海味」、商店--「财源广进」。

  吃年夜饭: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古人席地而坐,围
著炉子吃饭,有桌子之后,将炉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围炉的习俗,并在炉的四
周摊铺制钱,象徵财旺。围炉时 所备的菜也都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
头,长年菜取意长寿。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馀,吃的
时候越慢越好,取意长久,菜中唯独鱼不能吃完,要留下才有剩 馀。

  压岁钱:吃过年夜,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
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守岁:就是「守长寿岁」,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称
做守岁。民间认为守 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替父母守住长寿,祈求阖家平
安,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http://www.ezeem.com/Forum/Read.asp?id=1315&no=8795157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点此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扬网安备(32100302000104)

GMT+8, 2024-5-7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