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注册 登录
气功人论坛 返回首页

rtan_2005的个人空间 http://bbs.qgren.com/?71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

热度 1已有 839 次阅读2010-7-9 14:19 |

  一、 修身之 全在正心

三纲领是: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知道了止于至善,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克服个人的私心妄念,使内心得到平静;内心平静了,才能遇事安详;只有遇事安详,才能思虑周到;只有思虑周到,才能得到真知——。而得正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建立名修身的基础上;而要修好身,又必须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上狠下功夫。

格物、致知”:就是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

诚意、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恨,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贝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里讲的“心广体胖”、“慎独”、“勿自欺”,都是养生中必须解决的修性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你“心不在焉”,听也像没有听到,看也像没有看到,吃着饭也不知道它什么滋味。可见精神对于人体的作用之大。

二、 养心寡欲和浩然之气

孔子认为,要达到正心的要求,还必须在“匹毋”和“四勿”上下功夫,做到忘我和寡欲。什么叫“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要意气用事,不要主观臆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存有私心。做到了“四毋”,就可以忘我。什么叫“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伤天害理的事,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更不要于。做到了“四勿”,就可以寡欲。

孟子特别重视养心。(以下引文均见《孟子》)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说,要想保持住纯正无邪的童心,最好的办法是清除掉个人的贪欲。要想除掉贪欲,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对别人的困难抱有同情心,而不是幸灾乐祸,这便是仁的开端;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不去于那些丧失人格的事,便是义的开端;遇事能先替别人着想,对名呀,利呀以辞让为怀,便是礼的是说,对别人的困难抱有同情心,而不是幸灾乐祸,这便是仁的开端;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不去于那些丧失人格的事,便是义的开端;遇事能先替别人着想,对名呀,利呀以辞让为怀,便是礼的开端;凡事只论是非,不计人我,便是智的开端。正人君子没有别的本事,就知道以仁存心去爱人,以礼存心去敬人,你爱护别人,别人自然就爱护你;你敬重别人,别人自然就敬重你。这样,还会有什么苦恼呢。

其次,养心还要经得起生活的磨炼。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朱烹将“动心忍性”释为“统动其心,坚忍其性”,只有经历无数艰难困苦,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坚定人的信心,才能干成大的事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便是传统养生学的辩证法。

养心寡欲也好,生活磨炼也好,都还处于“有为”的阶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涵养“浩然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意思是说,要想具有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必须“配义与道。”他又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源,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同源)。”意思是说,君子深入研究以至洞察作为客观规律之道,是为了达到不思而中、不虑而得的“自得”境界。到了这种境界,就会“居之安”、“资(凭借)之深”,无论做扑么事都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和孔子讲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同是得道后的境界。

三、 智者乐 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乐,仁者寿。”他把“仁”作为做人的根本,反复讲:“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说他自己“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以上引文均见《论语》)即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仁的要求。孟子也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程;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一个人连四体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养生!在历史上,历代亡国之君和毛主席讲的“霸王别姬”,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建国后,在三反运动中被人民法庭处决的刘青山、张子善,也是对百姓不仁(贪污救灾款),最后“不保四体”的例子。人老了,因病而死还落个“寿终正寝”,因触犯刑律而死,落个什么名声啊2可以说,懂了“仁”,作“仁”者,便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

为什么“仁者寿”?因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忧愁、悲哀貌)。”只有道德高尚的仁者,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来不做损人利己的亏心事,心中自然就会坦坦荡荡,无忧无虑。像孔子自己感受的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整天汀个人的小算盘,“其末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患得患失”,“宠辱皆惊”,其心必然“常戚戚”。这样的人能长寿得了吗?

此外,孔子还注意饮食起居方面的卫生。据《论语·乡党篇第十》载,孔子“食不厌精,胎不厌细。食馆而煽,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任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寝不言。”用现在的话来说,养生不但要修性,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卫生。就是粮米不捞精制.色肉不解细嫩。雹伴夺质、腐败发息的东西不吃。烹调不得法的不吃。不该进食时不吃。肉食再多也不要超过主食。酒量大小不同,但不能喝醉。吃饭时、睡觉时都不要说话等等。总之,凡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都要注意。孔子的这番话,在饮食起居和养生的关系上,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饮食卫生、居处条件、气候变化、作息时间以及练功环境的选择上,都要给以切实的注意,使之有益于养生。

————————————————————————————— ———————————————

2010-8-5:

今天发现了一个新资源——儒家气学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点此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扬网安备(32100302000104)

GMT+8, 2024-5-3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