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注册 登录
气功人论坛 返回首页

闲人2010的个人空间 http://bbs.qgren.com/?504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用易经理论指导练功----------理论与实贱的统一3

已有 1448 次阅读2014-9-11 20:16

     猴子掰玉米
     我们知道佛教有一个词叫“放下”,它可以去掉执着。在修炼的路上,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放下,猴子只有将玉米一个个的掰完,才能得到最后那一个。可是它不把手里的放下,就腾不出手来掰下一个,所以猴子必须放下。
修炼也一样,放不下那个境界,就在那个境界徘徊。这正是有神通而无果证的根本原因。
如果证的根本,猴子在返回来,爱拣那个就拣那个,不是吗!因为这些玉米都是它掰下的。
   这个放下的确是好。你手里拿着东西,你拿不动了。你就放下歇歇。你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你就放下停停。你爱的死去活来,但是得不到,你放下等等。你爱的死去活来,你得到了,你放下醒醒。这放下可以使你离开险境,甚至可以救你的命。
     练功与炼铁一样,都需要有张有弛。
     炼铁时矿石等材料准备齐全,就要点火吹氧一气呵成。火候一到就开炉熄火,检验质量,准备下次再练。如此多次才能炼成好钢。如果火不熄,氧直吹,恐怕锅炉就有问题了。
     练功也一样,选好功法后就要一心一意认真练习,练得小成一定要停一停,让身体适应一段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处理一下日常的事,每日练功点到为止。以利再战。这样的方法不容易出偏。                   
     想一下,认真练功已有小成,坐在沙发上喝杯清茶,抽只香烟,思想一下功中的感受,对照一下感觉是否正确,如果对头,也不可继续,一定要休息,每日小练一下,让身体适应一下,当身体对小成的感觉已经适应,就像身体原来就是应该这样,这时再练,又一个小成到了,你不觉得突然,你继续停下来一段时日,同上次一样,适应后再来,不是很好吗。
     大家知道做酒,需要长时间的发酵。做酱,需要长时间的晒。在发酵和日晒的时间段。好像什么也没做。可是那酒那酱却悄悄的发生变化。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练功成果的检验----去除紧箍咒
练功成果的检验。就是提醒人们注意观察感觉自己在炼功实践中,自己的心性和身体的变化情况。是否良好。重要的是两者不可偏废。它们是交替上升的。其结果就是,法报先生说的:开心、健康、觉悟、自立、共赢和超越。
1,它们与神通无关。只体现在,心性的豁然开朗。身体的紧箍咒的减除。{紧箍咒不单单在头上,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这些是多次发生的。2,它们与你当下所处的现状无关。只是你的心性和身体与你的所处现状匹配而已,假如你现在处境正在有变化,或上或下,你的处境的变化不影响你的心情,变化后的现状也与你的心性和身体匹配。3,你减少了许多的个人癖好,变的看惯或适应了许多原来不适应的。4,功态中所有感觉和感知只能是参考,不做数。它未必是真,未必是假。现实一定是真的。《其实现实也不一定是真的》但我们只能把它看着是真的。
我们要老老实实地,踏踏实实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练功。做了一次人,没有修是可悲的,修的神神叨叨更可悲。

 谈谈气功治病即外气发放
     既然能天人合一,当然能人人合一,我承认气功可以治病。根据上面的论述,真气或能量是无法聚集保存的。人们练功只是为了学会使能量和我们自身的转换能力。而不是吸收并保存能量。如果是正确的。你给人治病用的是那里的真气,分明是自己的元气。我们练功的目的是增强或者至少是少用元气。那么这种活动不就是背道而驰吗。如果你没有发放外气的能力,给人治病不是骗人吗。所以,你是真的给人治病损的是命,你是假的给人治病损的是性。又为何要做呢。有的人说,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传气筒,将自然之真气直接作用于患者。就像社会活动中的物流公司一样。你可知,物流公司也是用自己的车,用自己的油,才能将东西送到指定地方的。那车那油不就是你和你的元气吗?所以气功治病不可为。许多气功高深的人,没有活到大的寿数,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聚集了强大的能量,用一点没有什么。不知不觉中散尽了自己的元气,或者由于和病人沟通使病气进入自身。所以说练功想长寿成为可能,想寻死也就容易了。练功有成的人因为掌握了与天地沟通的能力,所以有可以与病人沟通,却不知能量是不能保存,乱用元气。命运部分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偏偏因为错误的理解自己的能力,白白的干着促进自己消亡的事还沾沾自喜。可悲可叹!其实阴符经早已说明,天,地,人三才,是互为盗啊!你盗人家,人家就不可以盗你吗?其实人们在练功过程中,入静 入定时,你的元气基本不用或完全不用,你入定一小时你不就延长了一小时的寿命吗。常年积累你延长了多少寿命,各位算算吧!如果24小时都在定中,是什么情况大家想想!当然这是理想情况。
   生命在于静止,健康在于运动
  人的生命的结束,说到底无非是两种因素的结果。一元气耗尽,二身体零件损坏。细看这两种因素,都和运动有关。元气耗尽最典型是过劳死。零件损坏就更容易理解了。它们可能是不动造成的,也可能是动的过头造成。你可知道运动既消耗元气,也磨损零件自身。
   我们知道人静下来元气损耗最小,凡是运动必定损耗元气,特别是用脑,损耗更大。运动可以促进血气的流通,从而保证了人的健康。可是这运动是以消耗人的元气为前提的。
    在现实中,人困乏后需要的是休息,一天24小时,睡觉占了三分之一。说明人的生理需要动静各占一半。更重要的,人们是否发现,如果生病往往当要好时,一般都是睡了一觉后,神采奕奕。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在静中也就是睡觉中,由于有无相生的原因,那无治了你有的病。《无是能量有是身体》我们每每看到或听到。医生嘱咐较重的病人的一句话。“你的病比较严重,应该卧床休息。”说明关系到生命的时候休息是重要的。医生对另一个病人说,“你的病需要锻炼,否则越来越严重。”说明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运动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静止才能减少元气的衰耗。此两者不可偏废,需要的是动态平衡,这又是一对阴阳。我看到六七十的老人,跟在竞走的队伍内,一走就是十公里。我心想,这不就是自己找死吗。
   
 起心动念
     我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 中国有十三亿人,世界有70亿人。如果不着重说某个人、某群人,人们是不会想起这个人,或这群人。这时就是无极,只有重视了这个人,或这群人,人们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你心中的有。这时就是太极。无极与太极的转化就在于此。当然,当我说世界有70亿人之时,那70亿人就从我的脑子里从无变有了。这样讲能说清吗?如果说不清我再说一点,佛学里人常说【起心动念】,那起心动念的一瞬间,就是无极转太极之时。在起心动念前是没有极点,是体现了全信息,是极大、极小,是无所不包,是无极。在起心动念后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概念,就有了,就是太极。古人用一个○来表示,并在圆内画出来一条曲线为两仪。因为这个圆与曲线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圆表示这件事、物的整体,由于曲线的分割表示了这件事、物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阴阳鱼、太极图。”
    这里重点说说起心动念。
      无极,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括过去,现在,将来。起心动念后转换为太极。太极也包括过去,现在,将来,不同的是,太极是有范围的,是指特定的人,事,物。可以看出无极转太极,重要的是“起心动念”,咱就再谈谈这“起心动念“。
   从大宇宙来说,根据天人一同的观点,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地球的产生,包括其它星球的产生,也是宇宙的一次起心动念开始的。起心动念的理由是,万物在不停的运动,天花乱坠的运动,最后归结只做着两种运动,就是扩张和收缩。而在细分一下就是,扩张,扩张到极点,收缩,收缩的极点。而运动到极点后就要进行转换,而这转换的瞬间,就是起心动念,当然也可叫缘起。
   由于宇宙的扩张运动产生了地球,也就是科学说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的原因是由于收缩到极点后,必须扩展。产生地球后,地球同样还是做着扩张与收缩的运动。这就产生了万物。万物的产生是地,水,火,风的起心动念形成的,首先是草木,而后由于地水火风和草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万物。

这里的起心动念可以看成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等偶然配合,我强调这是缘起。我们人的念头千千万万,可是付诸行动的却占少数,那多数没有形成事实的念头就是缘分不到的过。缘分不到的原因是事物发展没有到极点,此极点类似扩展收缩的极点。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太极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一切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太极,所以起心动念的理解也在于此。但是不合适的时候的起心动念也未必就永远不会实现太极,在条件成熟后就能成立。我再次强调这是缘起。
      太极的产生在于起心动念,而起心动念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太极的产生不是单一的。我们每个人在瞬间可产生许多起心动念,那些条件成熟的就产生了太极,我们所处的环境都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也就是说,都有可能在同时产生太极。这样每个人就生活在许多太极重叠的环境里。而我们应该懂得凡是一个太极就会有一种力量影响着你,左右着你,又由于这些影响着你的太极,使你产生了新的太极,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千千万万个太极在同时运动,你这个太极是在其中,它们影响着你,同时你也影响着它们。短时间来看,是大太极影响小太极多点,可是从常远看,可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无极才是最终的胜者。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由于起心动念是太极产生的必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重视起心动念是非常必要的。练功的人理由千千万万,可是我们一定要升起顺应自然的念头。否则就会逆我者亡。
     世界的哲学界,学派多多,无非是唯物和唯心两种。我都不敢反对,但也不敢苟同。究竟阴阳理论是什么,从我所发的日记内容看,可能是唯律吧!
     我的观点是,自然规律是世界的裁定者,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物,都是起心动念后形成的太极,太极的运作过程,受自然的检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无为-----入静和入定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顺应自然的意义。如何才能顺应自然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好像这个课题无从下手很难解。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全身心交与自然。全身心交与自然就是全身放松,入静直至入定。在入静和入定的过程中如果有为,你就不是全身心,只有无为的情况下你才是全身心。你没有任何期待,此时所有的太极都没有自然这个太极对你的作用大,你静静的等着自然这个最大太极对你的修正,所以你就顺应了自然。久而久之你进入更深的静中,就是入定。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得到自然的修正。是这样吗?
        说到这里人们一定会说,如果真是这样不就好办了,我交给自然就行了。呵呵!好办?我看是难办!而且是难办的很。不信你亲自试试,不管你或站或坐或卧都行,选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姿势,将自己全身心的交给自然,看你能坚持几分钟。如果你能真正没有任何期待,任何想法,任何不适的坚持了两分钟我就恭喜你了。所以说,就这点事也需要训练,训练的方法就是气功。有的人一坐就是几小时。如果他没有觉得自己坐了那么长时间,我说是真正交给了自然。如果他是分分钟钟熬过来的,我说不是真正交给自然。只说明他意志坚决。
             聚与散
  这里引进一段我以前的日记:“业障的产生,在于往世的累结,于现世的作为。“识神”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它不会按人的精神需求而变化。人做了事以后产生的那个精神状态就累积为业障。所以,人做事就要做到问心无愧。只有问心无愧才不会积聚业障。鲁智深杀人无数但他认为他杀的都是该杀的,当然社会舆论也认为是该杀的。所以他心怀坦荡,最后得成正果。我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偷能杀,我是说做事要心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无欲。就能够不增业障,当然利益社会的好事做多了也能消除部分业障。
   “识神”我认为是业障统领的。练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提高识神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业障的原因,只练功业障是很难完全清除的。如何能使业障消除快点,加快自己的练功效果,成为每个练功人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你亏心事做了很多,你能入静吗?
    你恶了好多人,这些人时时准备整你,你能放松吗?
    反过来回想一生,未做错事,心理没有负担当然入静与放松就会相对容易些。
    但是人无完人,更加上往生的业障,是人就都有业障了。
    这里我引进了聚与散的观点,一般来说练功的人都在聚,吸日月之精华,夺天地之灵气,聚天下之正气于一身。但是也有例外:佛教的教化是使人散的,比如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是施与。都是一种散的状态。散尽天下能散之物,连自己的身体都看成是臭皮囊,当然也可散去。
    这里可以看出就业障而言,散比聚更容易去业障,因为你持有散的观念是不会有任何业障能产生的,而且你的行为往往能较好的消除业障。如果是持有聚的观念就不自觉的可能产生你的对立面,因为你想聚对方是否同意(这里包括一切有形与无形的,有灵与无灵的。),这样就在聚的同时或许产生更大的业障。这也是有些练功者出于贪心而产生走火入魔状态的原因。而用散的心态是不容易出偏的。其实人聚的能量有多大散的能量也有多大,反过来散的能量有多大聚的能量也是一样的。
    我为什么说初学者持散的心态好呢。我认为:
1,        天地与人的交流,是全方位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阴符经说是互为盗。你盗天地,同时天地也在盗你。人并无积聚天地灵气而不散的能力。修炼的意义在于人与天地交流的能力。就像人工作后就能赚钱,赚钱后就要花掉。但是工作时长一样收入却大不一样。由于收入的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为人处事就不同,人与人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修炼的意义就像人提高赚钱的能力,或在瞬间能筹集办成某件事的资金的能力。而并非你拥有多少钱。从这个意义上讲聚与散的心态在练功中是一样的。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盼望。一个是能赚,一个是会花。此两者是一件事的俩方面。只讲赚,只讲花都不对。
  我们在练功的实践中都有体会,练功得法一开始觉得身体变化很大,在后来就又恢复到原来,有时甚至还不如原来,在以后又有了身体的反应。只有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是说明功力的提升。而最终我们的体会是身体的反应彻底消失。此时就是你与天地一样,在你与天地的交流中,是无所谓天地与你,或你与天地的。【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如果是这样你又聚到了什么?分明只是你学会了与天地的交流,在你需要时,你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你想要的。而并非你修炼的自身保存到哪里了。
2,        人有七窍,都肩负着人体出入的功能,还有俩窍是只出不进。说明人出比进还要重要。入是聚,出是散。这是人的生理结构。这样讲好像有点牵强。我们再看中医给人治病,一个好的中医给人治病时,一般是先泄后补的,就是比较虚弱的人,也是补泄同时,叫作平。如果只补不泄。一般来说不是好的治病方法。那么在治病中补是聚,泄是散。治疗身体的病要遵循先把身体的邪气排除,在进行适当的补充调理是正确的方法。一个初学者,是否也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在练功中所谓无为,不就是让我们不主观的聚,补,收,入,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而是让身体自己选择该聚还是散吗?这就是命功的修炼原则。
3,        佛教说,贪嗔痴是三毒,人要修炼有所提高首先要去除三毒,才能有所成功。实际上人的思想的转变也是先破后立的,我觉得是主动先破,被动后立。那么破是散,立是聚。一个装满东西的容器,在想装点什么是没有办法的,必须是将容器内的东西去掉,新的东西才能在装进去。这也看出散聚的顺序。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在加上现实的环境所迫,人们只学会了聚的思维,忘记了散的概念。这就像人只强调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管另一面一样,是有问题的。阴阳平衡就是要兼顾的。散并不是只散坏的,不散好的。是首先散尽坏的,而后好的也可以散,就像佛教的各种布施,也是舍得之规律。你没有聚的心态,你就不贪,你不贪就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没有不良后果,聚就跟着来了。实际上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什么好的坏的。只是你多余的,并不是散的东西有好坏之分。道德经不是教导我们,损有余,而补不足吗?就说这句话也是先损后补的。这是否是性功的需要。
  总之你持散的理念,你就有了一个好心态。你有散的行动,你就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而聚则不需要你过多的考虑,散后跟着就是聚。如果你已经你感觉到聚了,就主动想到散,对你是只有好处。
  在反回到业障来看,业障是由于违反规律而产生的。就像一个人走路,走错了,必须反回来,否则越走越远。违反规律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贪心所至。我们想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想方设法,将规律于不顾,我们得到了。却产生了许多副作用,我们可能失去健康的身体,我们可能失去亲人的眷恋,我们可能失去朋友的信任,我们可能失去和谐的环境。,,,,,,,,,我们的失去是自己找的,我们的所作所为的一切反馈,形成了我们的一个新的氛围,在这个新的氛围的反馈下就形成了新的遭遇,这就是我们的所谓业障。有了散的心态,少了许多执着。我们的心随着规律转,就少了所谓业障。自然的随着天地规律的运行,纠正了以往的错误【包括往世】我们一定能与天地同步,同频,同心同德。我们就是得道的人。一定要相信人是没有聚天地能量的能力的,我们学的是与天地交流和使用这些能量的能力。实际上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不是聚的,明心见性的境界并不是散的。聚散只是修炼初期练功者的一种心态。“
   以上说的是人的心态,可是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却是聚则生,散则死。人们常说性命双修。聚则修命,散则修性。才符合阴阳理论的扩展与收缩之规律。人的元气的重要性在发放外气中以说了。不在累述。
    这段话其实也是阴阳理论为基础的。做人就是这样,对的只有一条,但是人很难做到。只好主观上在这一条正确的轴上左右摆了。客观上又受到天,地,人,万物构成的种种太极的影响。摆的幅度的大小是自己可控的。允许你摆多大却是客观的太极决定。所以形成人的命运的起伏。摆小活的平稳,摆大活的潇洒,摆脱就完了。
        能量与技巧
   也是一段日记:”
纵观人生,从一生下来父母就努力想让孩子学到天下的本事:走路、说话、为人、处事、知识、武功、技巧等等。总之是想让孩子高人一等,强人一头。但是他们忘了一件事。
     我在读书时,在全班也是前头的几名,可是比我高的大有人在,我工作时,技术也算优秀,但总有解决不了难题。电视里看“武林风”台上个个身手不凡,但总有能胜过他的人;国家的防务:你造成导弹,他就造成了拦截导弹的武器;什么时候也没有一个尽头。医疗方面:你发明了治疗这个病的药,又一种新的病毒就又产生了;并且病毒来的速度,始终比发明新药来的快。锻炼身体,这是好事,意想不到的事时时发生,早上起的太早,天气太冷感冒了,路太滑摔到了,稍有不慎就适得其反。天下的事就是这样,玩棍的与玩刀的较量,英雄与歹徒博斗。你的智巧有多高你的处境必定是正好与你的智巧相匹配。或者还稍有点儿力不从心。人们都有感触,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天下应该学的。
      说到这里是不是所有的人想要做一个有用的人都错了,不是。人生下来就要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什么都不学,傻子一样的人才是社会上最难生成存的。我说忘了一件事,是说人们忘了不管你学的本事多大,重要的是能够驾驭这本事的能量。也就是你所学的本事,在用时刚好能适应事情的本来。如果过了或不足都是不好的,都将产生副作用,都将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正。这种修正的根本点还要适当,否则就像一种放大的波。到了自身无法控制,就真的无法控制了。所谓“越描越黑”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把这种无法控制的局面叫做天意,其实天是无意的。天不会把困难或幸福降到某个人头上。所有这些当下的情况,问题,事态。都是由于自身的行为的反馈后的反馈。注意是反馈后的反馈!
      科学家我赞成袁隆平,袁老是与天地间寻找造福人类的东西,而不是从其他处寻巧(什么人工合成、转基因)。袁老的一生做了一件事“杂交水稻”。是一种本来就能这样做,只是无人能找到,袁老顺应自然,而且勤奋,袁老找到了,他造福了人类。袁老做的这件事,无所谓过与不过,袁老做的这件事无有副作用。不像搞“原子分裂”的科学家们,人类将它造成了核武器,损害人类自身。这些“原子分裂”的科学家就是不能驾驭自身造成后果的能量,我要是这位科学家我会万分后悔。如果真有上帝,第一个应该惩罚的就是制造核武器的人。
      那么承载能量的容器是什么?是德,这也是许多练功的人到后来都修德的原因。如果不修德只练功必定要走火入魔,只有德与自己的功所匹配,才能到达那个道。”
      有的人说,功夫的高低与德行无关,我说也对也不对,
      
如果把练功的作用看成是高度,那么育德的作用是说宽度。如果说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也能,如果说有很重要的关系也能。一根竹竿立起来是十米高,躺倒了高度是十厘米左右。一个见方的物体【立方体】不管怎么放高度也都是十米。
     庄子篇录
  
     道通。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人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译文:
     道是通达的。事物有分散也有形成,事物有形成就有毁灭。厌恶分散的,因为厌恶分散而追求完备。厌恶完备的,是因为有了却仍然还追求更加完备。因此心神离散于外不能返,就接近死亡了。心神离散于外而有所得,这就进入死地了。灭失天性只有形体,就和鬼同类。能够把有形的效法无形的道,就会安宁平定了。
     产生没有本原,逝去也没有归所。有实在的形体却没有居处的地方,有生长却没有开始和结束,有所出却没有孔窍,但真实存在。有实在的形体却没有居处的地方,是宇。有生长却没有开始和结束,是宙。存在生,死,出,入。入和出都没有痕迹的,叫做自然的总门。自然的总门,就是无有,万物都生于无有。‘有’不能凭借“有”来生出“有”,一定是产生于“无有”,“无有”是完全的没有。圣人就在这样的领域里游心。 


      彻志子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智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巳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顺也。

译文:
消除意志的错乱,解开内心的束缚,去除德行的拖累,打通大道的阻塞。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声,利禄,这六个方面是错乱意志。容貌,行动,颜色,辞理,气息,情意,这六个方面是束缚内心的。厌恶,爱欲,喜好,愤怒,悲哀,快乐,这六个方面是拖累德行的。去舍,趋就,贪取,给与,智慧,技能,这六个方面是阻塞大道的。以上四类的六种情形不在内心扰乱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能明晰,明晰就能空明,空明就会顺应自然因而无所不为。
道,是德所尊崇的。生,是德的光辉。性,是生的实质。性的活动叫做为,有为而归于人伪,叫做失。知是与外物的接应,智是谋划。智慧而不知道的,就好像斜视一方受限。行动出于不得已是因为德,自然的行动不是因为自己叫做合理,名相反但求实则是相顺的。 
     道德经1章解录
01章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争性,故说“同出而异名”。
  “玄”,古字为“c”,是象形字,即对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绘。玄,作为客观存在,它必然是结构的、秩序的、规则的、运动的,所以,玄还有“旋转”的含义。在微观世界,不论是人体基因组,还是电子、质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运动形式存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了世界的本体即玄是旋转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和人生奥妙、玄机是蕴藏于玄的。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是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奥妙的门户。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赋予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有”和“无”即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反观内视,开发悟性认识,前提条件是“无欲”,这就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
  老子哲学是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将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马克思的这一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我们知道,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之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万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后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六章),都说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物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它应当首先体现于宇宙的本原,否则,辩证法也就无从说起。作为辩证法da师的老子正是根据这一辩证本体论来阐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传统的认识方法是通过人的外部感官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称这种认识方法为宏观认识,那么老子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微观认识(或称直觉认识)。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观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子作直觉思维的认识。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观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机械的,微观认识才是本质的、整体的、能动的。老子的认识论相反于传统的认识论,尽管有些哲学家、科学家认识到微观思维的重要性,但是都没能指出具体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确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地、立体地认识世界。宏观世界统一于微观世界,认识且只有认识微观世界,才能真正认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具有无限性(其大无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现代人借助于高科技成果,但还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微观世界尽管也具有无限性(其小无内),但是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并表现为立体的整体认识。心灵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自身修养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并由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因此,《道德经》既是治身理论,又是治国理论,治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相互印证的。人的肌体是细胞的集合体,每个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相当于国家的一名成员;大脑是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骼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气是肌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工厂企业......。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国同构理论。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离开了自我修证而片面强调哲学理论,哲学就显得空洞,很难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哲学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人的心灵,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之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健康之道,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练功中的反应
   身体的反应,首先是八触。丹田的反应,就不说了。1,如蚂蚁爬行,就走就咬,2,喉咙奇痒,咳嗽即停。3,耳朵内往出掉冷气,就像掉东西的感觉一样。4,身体某个地方发凉或发热。更神奇的是如从身体内掉出一滴冷水一样。不由的要看看有东西否。5,没有准备的震动。有时剧烈,有时轻。6,无原因的眼睛的毛细血管破,过几天好了。7,无原因的跑肚,过几天好了。8,感觉自己像在一个容器内罩着,周围全是气,熙熙融融。9,源泉穴,真的像源泉一样,凉凉的从源泉向上涌动。听说涌动到肩膀的肩井穴才算彻底,我没达到。10,某条经络暖暖融融,走向分明,界限分明,怨不得古在没有现代科学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准确的画出经络图。并知道什么时间当值。11,睾丸与肚脐是通的。通过腹中线。
   思维的反应,包括神秘体验。也没什么,不说了。
   
   


                                                                              满纸锦玉言
                                                                              一本糊涂账
                                                                              要想理的清
                                                                              只有功夫深
                                                                               无在中间立
                                                                              两边都是有
                                                                              有在中间坐
                                                                              外围全是无
                                                                              得时必有失
                                                                              失时必有得
                                                                              能量必守衡
                                                                              这是规律定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当然是道德,我们知道道是一,万物都生于道,怎么就出来了德,而且紧随道,甚至与道比肩。成为作人,立世的根本。是因为德是唯一可以控制欲的。所以就有了德的概念。我们又知道道德是互根,所以也可看成一对阴阳。因为是一对阴阳,所以道强则德弱,道弱则德强。才是合理。换句话说,人越是离道近,德的作用就越小。越是离道远,德的作用越大。得道的人就可以不守德了。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守德,失德而后守礼,,,,,,,,,是因为失道才出现的下策,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要控制那个欲。否则天下大乱了。
  我们在说欲,欲如果不受控制,是无尽的增长的,必须要控制,这时就显的德的重要了。而且是欲越大,要求德越高。欲越小要求德越低。无欲了。无德也可以。这就是德与欲的关系。
 重要的是,我们越离道近,欲就越小了。这才是控制欲的根本出路。用德来控制欲是没办法的办法。

    瞌睡就睡,其实无梦的睡,最养人。比如感冒了,往往一觉醒来,没事了。这就是真气的无治好了您的身体有的病。我们知道深度入静的人,想叫醒他,需要敲磬去叫醒。说明深度入静在意识的清晰和不清晰之间。完全清晰的意识下不是深度入静。说明无梦的睡觉不比练功差。这里的关键是睡觉有梦否。如果您睡觉无梦,或者很少,我恭喜你。身体不错!有时梦的人醒了,感觉因为梦,人都困乏了,当然不行。
其实睡醒后在练,效果更好。

  上午小桥映月兄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决定了人不顺应自然?单纯是不懂得顺应自然的道理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回答说,一是不懂,二是不会。
  不懂可以学。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是谈论顺应自然的好处。只要留心。一定能弄懂的。可是不会却比较难了。可是我们必须解决这不会的问题。否则谈论也是白谈。
  我们说,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但是顺应自然就没有有为吗?我们可以想想,这无为,这顺应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来的。老子写道德经本身算不算有为?我认为算。老子的一次起心动念。写出了道德经。我们在看看,我们人的出生,是不是父母的一次起心动念的有为,才有了我们。这样看来起心动念决定了事物的存在。事物存在了就应该按自然规律来运动。这就叫顺应自然,还是拿孩子说,孩子出生了,我们给了孩子成长的全部条件的满足,其它的就是孩子的自由成长,在自由成长过程中不可有为,这就是顺应自然。假如孩子病了,那就的看病,因为也符合规律。如果你人为的制定了孩子的发展路线图,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标准就有为了。到了三岁,我们的又一次起心动念,决定孩子上幼儿园了,你已经给他一个适应他成长的环境,剩下的就是他自己办了,这也是顺应自然,假如孩子犯错误了,你就的纠正,让孩子懂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虽然他不懂自然规律,社会行为标准等,但是他知道了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如果他不听话,就让他吃点亏,并且让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他碰到的问题。这也是顺应自然。比如有的孩子厉害,喜欢欺负人,大人能做的是不给他撑腰。并坚持教育他为别人想想。这也是顺应自然。但是你硬管束他,他就叛逆,或者失去天性了。这是因为有为了。顺应是,顺着事情,应着规律。如果是逆着就不对。因为违反了规律,如果是放任自流不管也不对。因为规律是有标准的。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有为,无为一直伴随。是因为我们有目的。这目的是欲啊。有欲才有世界,欲并不可怕,只要有德,就能治它。佛不是说烦恼即菩提吗!我们知道一棵树长在山上,可以成为参天大树。但也可能死去。一棵树长在盆里,待遇很高,天天有人修剪,它叫盆景。盆景死的更快!所以说,这会顺应自然,的确比较难,需要时时关注,事事分析。并且还的分析的正确。真正能做到的就是圣人,我就做不到。所以需要学习!
   佛和老子的伟大之处,不单单是他成佛了,的道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了自然规律,并告诉我们如何顺应自然规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点此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气功人网 ( 苏ICP备12036507号-1扬网安备(32100302000104)

GMT+8, 2024-4-20 03: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